《不要比基尼》的影评大全
《不要比基尼》是一部由Claudia Morgado Escanilla执导,Matreya Fedor主演的一部短片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要比基尼》精选点评:
●!!!
●在因开放二孩政策而讨论女权问题的当下此片颇为应景啊。。
●不应该以既定的性别来约束人的行为
●这小女孩简直就是Dakota Fanning与AnnaSophia的合成,五棵星星都给她
●惊艳小loli
●非常好的故事 很有创意
●大概6岁被父母带去旅游,到过海边,当时我爸就让我穿的男生的泳裤。一方面自己从小中性吧,一方面大人觉得第一次见海体验一下子无所谓吧。重点是模模糊糊地记得当时对一个同旅行团的大姐姐有好感。貌似还亲了她o(╯□╰)o 这是现在追溯性向时所能想到是最早线索。。。
●当罗宾克服高台跳水一跃而下的时候网格牢笼状的池底仿佛变得深不可测消失了一般。当你选择摆脱世俗眼光挣脱束缚的时候,曾经禁锢着你的牢笼当然会被击碎啊。
●其实和同性恋完全没关系。只是一个“水男孩”波光粼粼的童年,那样自由,不受束缚的自我,并且从不曾为此感到羞愧。很美。萝莉好美。
●小萝莉超美超可爱
《不要比基尼》影评(一):关于自由与女权
上课老师讲的一部例片。通过老师的分析,看出来一二。
性别主题:女权。女性要遵守社会规范。妈妈是已经成为女人的女人;罗宾是即将成为女人的女人;教练是女人的另一种可能;比基尼则是社会规范的象征,接受它则成为社会要求下的女人。
教练很彪悍,在比赛发令时,导演将教练拍的很滑稽,说明这样的女性也不是社会的主流,不被喜欢。
罗宾不穿比基尼,被教练当成男孩子,能战胜男孩,能和男孩打闹而不是在岸上划水,说明男女是平等的,女性不输于男性。在淋浴间,罗宾和其他男孩一样拉开了帘子,说明这个阶段的男女,在身体上也没什么区别。
勇气的主题:战胜自我,罗宾从五米高的跳台勇敢跳水。
第一个镜头,导演表达的是自由。诺大的水池,导演特意找到的角度,拍不到水池的边缘。游泳池象征着无垠的自由空间,小小的罗宾从画面下方往上和诺大的游泳池形成鲜明对比,说明罗宾此时是处在自由的空间里。采用的泳姿也是与老师要求不同的仰泳(比赛时是自由泳),表达罗宾放松与惬意。
罗宾在更衣,妈妈从在身后提醒罗宾。这时导演并为拍摄他们本人,而是拍摄镜中的二人。镜中的罗宾穿上了比基尼,妈妈在身后,说明这是接受社会规范下的两位女性。
这些是观众角度下导演的观点,但是导演有些极端,毕竟无论如何男女有别,再平等的男性女性,也是有生理上的差别,这是既定事实。
《不要比基尼》影评(二):每一天,爱把我们从迷失中解脱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逗留在平和的水池上,弗洛伊德认为水象征着子宫,一个人漂浮在水中常被赋予“回家”的意义,小女孩从水中荡过,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与回归的故事。
由于荣格又把水比作人的潜意识,我们可以做以下解读。女主角只有七岁,属于儿童心理建置时期的性蕾期,性别意识开始建立的阶段。故事中她摘掉胸衣,无意识地融入男性阵营,或许是导演想要暗示女孩有先天选择性的同性恋倾向,一个“扮作”男孩的小姑娘浸没在水池中,使人想到一个“本该”是男性生命的女性生命孕育在母亲的子宫里。
接下来,教练作为“社会准则”的形象化出现,宣布在游泳竞赛中胜出就可以赢得代表着”社会认同”的奖牌。此刻,另一个主要角色——小男孩出现,与女孩形成竞争关系。
这里,我把小男孩理解为女孩的另一面,既女孩的本我。在竞赛代表的社会考核下,自我和本我初次分离。起初,自我和本我和谐相处,导演让上身裸露的女孩与其他男性自然地嬉闹,其“性别平等”的表达意图不必多说,女孩在独白中也直接表明了身处其中的快乐。“这简直完美."
性别平等的观念在跳水段落中进一步表达,女孩完成了“男孩生涯”的最高挑战,拿到了男性阵营的合格书。这一动作或可理解为象征女主角达到了超我,而此刻自我和本我却更加明显的分裂出来,从换衣间男孩与女主角的对立可以可以看出。
两人在意为潜意识的水池中抗衡,竞争。最终自我击败本我,女孩拿到了奖章。而幽默的是,这枚象征着“社会认同”的奖章,却是颁发给女孩的男性身份,在这场乌龙中,女孩的本我得到了社会认同。
我想这是导演对人与社会准则的美妙构想,当自我取得优异成绩,本我亦会在不知觉中得到社会认同。(请允许我以金星老师为例)
竞赛结束后,男孩与女主角握手言和,自我与本我再次协调统一。
唯一令人担忧的是,结尾处,母亲发现女孩在游泳课上“扮作”男孩。从成年女主的旁白和种种暗示中,我们可以推论女主的确是一名同性恋者。而此时代表社会大众的“母亲”,把持着方向盘,会有怎样的反应。幸好,这个人是母亲。从她并不真的愤怒,甚至还有一些好笑的神情中,我们可以做出乐观的推测。
不要比基尼,丢开这样最后一道保障,丢开安全的生命标签,我们依然干净而平等,爱把我们从迷失中解脱。
.1.以此回答关于“为什么此片会在同性恋电影节获奖”的问题。
2.文章所有“扮作”的意思是:被误认为
《不要比基尼》影评(三):别把我捆成一束
2008年纽约同性恋电影节最佳短片奖《不要比基尼》短短8分钟,讲述了小女孩罗宾找不到合适的比基尼上装,于是只穿了短裤和同学们在游泳课上嬉戏打闹,在克服了跳水的恐惧后拿到了游泳奖牌,得到了母亲的诧异。 影片开头是满屏湛蓝的水池,小女孩罗宾只穿着短裤在水池里像一条鱼一样游过去,伴随着成年女声平和的自述,给人一种自由且无拘无束的感觉,这也是影片的总体基调。 罗宾在镜子里拉扯着并不合身的比基尼上衣,旁边的妈妈告诉小罗宾“你不得不提防着它”,而小小的罗宾拉开帘子时“就是这么简单”的只穿了裤子。 对于七岁的女孩罗宾来说,她的胸部和其他小孩子的胸部一样平坦,而并不合身的比基尼上衣在这种平坦下显得毫无意义,却又被硬性规定必须穿着。只因为她是个女孩,而在成年人的眼中女孩就要这样穿。 最后的游泳比赛中,水面占满整个屏幕,罗宾大口的呼吸声,身后同学们的叫喊声,紧张而急促的比赛中,气氛渲染的恰到好处,在摸到水岸的一刻,呼吸声没有了,只剩下同学的欢呼和罗宾的笑声。束缚没有了,只剩下成为自己像成为的样子而开心和自由的笑。 影片大量使用了水下镜头的拍摄,男生女生一起跳入水中,而水下的世界模糊不清,此时的孩子们没有了性别的束缚和规定,能看得到的只有一个个年轻的孩子在水中开心的游戏着。而这一切也只是发生在游泳课里而已。 “仿佛永远不会结束的六个星期”的游泳课时光里,罗宾是好胜的游泳好手,是克服了自己跳水恐惧的勇敢的孩子,是拿到了奖牌的冠军。而这游泳课也总有结束的一天,正如同妈妈以一种诧异的口吻念着奖状上的文字,外面的成人世界早已被条条框框所定义,他们认为女性应该被包裹着,女性应该柔弱着。 “那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什么都没做。我没有一次感到裸露。”而对于小罗宾来说,她只有7岁,还没被灌输过现世的规范和定义,她随心所欲,只为了自己的心。并不是因为她故意把自己打扮成男生,而是她没故意把自己打扮成女生而已。 这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女性的模样不该被定义,她们可以是振翅的风,是没有尽头的河川,是任何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柔弱不是女性的本来样子,而是世人强加的刻板印象。女性可以弱小,也可以强大,但这都要由她们自己来选择。女性可以是母亲、可以是妻子,但这不该是她们毕生只能拥有的两种角色。 从来没有哪部法律规定女性必须如何如何,所有的社会责任论、人生完整论都是道德绑架。女生和男生可以拥有同等的机会权利。 我身为一个女性也不禁在思考,如果外面的世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像游泳池的水下世界一样,没有了束缚和洗脑教育,我又该是一个怎样的我?可惜我不得而知,现实没有给我这个可能性。 引用新川和江的《别把我束成一捆》作为题目再好不过, 别把我束成一捆 像洋紫罗兰花一般 或是白葱 别把我束成一捆 我是稻穗 秋天大地胸脯焦灼 一望无际金黄的稻穗 别把我钉住 像标本箱中的昆虫一般 或是高原寄来的风景明信片 别把我钉住 我振翅 不停地探索天空的宽度 眼睛无法看见的翅膀的声音 别把我倒入 像日常被稀释的牛奶 或是凉酒一般 别把我倒入 我是海洋 夜里毫无缘由的满起来 苦涩的潮无边的水 别给我起名字 命名为女儿 命名为妻子 以母亲沉重之名所设定的位置 请别让我只是坐着 我是风 和苹果树一样 是知道那儿有泉水的风 别把我划分 用“,”和“。” 分成几个段落 像末尾常写上“再见”的信一般 请别太肯定地做结束 我是没有终了的文章 和河川一样 没有尽头的流 不停延伸的一行诗 拒绝束缚与命名,去做你喜欢的那些事,成为你欣赏的那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