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读后感摘抄

2022-03-29 03:0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读后感摘抄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是一本由王春瑜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精选点评:

  ●性喜考据,惜旧文时痕颇深,且多应景之文,考之尤浅,多敷衍

  ●比较有意思,闲时一读。

  ●无赖有空的时候可以看看

  ●一般这种书都比较晦涩难读,因为会引用一些文言文的资料。。但好在作者会做出一定的解释,而且里面有些比较冷的知识。我是在出差的飞机上读完的,还不错的

  ●我终于知道“缅铃”是什么东西了……估计“血燕”“鱼翅”和它也都差不多,很有趣的书,一遍即难忘~

  ●我是动用了多少想象力才能看懂这本书。烘烘

  ●不是特别喜欢马克思主义的写作手法……

  ●再白话一点我就能看懂了,真的!

  ●随笔,有的段子不错,有点会看不下去。

  ●太专业了,看不下去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读后感(一):书名比内容更吸引人

  书名比内容要吸引人。

  仔细看下去会发现有很多关于那个时代的一些思考与考据。但考据的内容又比较无趣,让人略感无聊。

  一些摘录

  蒹葭一望碧连山,袭袭轻风拂翠鬟。秋色亦知亡国恨,却教落叶尽成瓣。

  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

  宋儒之学,如吹膀胱,以眇小为虚大。

  卓卓张公子,如何入斗场?读书君子静,击剑小人狂。不见当时侠,都因非命亡。迷途须亟返,亲泪已千行。

  富阳江之鱼,富阳山之茶。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昊天胡不仁,此地亦何辜。鱼胡不生别县,茶胡不生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鱼始无。山难摧,江难枯,我民不可苏!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读后感(二):碎片时间的阅读佳品

  本书是本文史小知识的考证书,读起来轻松有趣,特别适合碎片时间阅读。

  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李自成之妻考,蒙汗药考,烧书考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小文:

  其一,淫器考之缅铃,因为该物我是从《金瓶梅》中看到的,一直十分好奇,终于明白为何物了。此物流行于明清,十分神奇,可见我们老祖宗在个人生活方面也是很有先进性,感觉已走在世界先进行列,至于该物用途因不可言说的原因,你们自行领会。

  其二,坑厕考,我一直对古人的厕所和厕所用具一直感兴趣,在这个文中描述说是古代厕所稍微像样的往往有匾,也有对联,比如“莫道轮回输五谷,可储笔札赋三都”让我突然想起《西游记》里车迟国中孙悟空让猪八戒扔三清的像时称厕所为五谷轮回之所,可见古典名著中,有很多东西值得细致研究。 另外,本书中还讲了个笑话,某个书生屡考不中,为了生计,在路边建了一座厕所,收粪以售资,他在厕所上悬一匾上书:尽其所有,旁边又有一副对联,上书:但愿你来我往,最恨屎少屁多。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读后感(三):历史皮肤上有太多的皱纹

  这是一本文史小考与史海漫笔的合集,上世纪80年代后,这种文体颇兴盛过一段,寥寥数笔,将一个小问题考证精当,读来颇长知识。王春瑜先生当年在读者中极有口碑,他关于蒙汗药、麻沸散的文章,不过千言,却有让人难以忘怀的魅力。

  以赛金花为例,至今仍有不少人津津乐道于她救北京的故事,却不知她与瓦德西得风流韵事皆为子虚,齐如山曾说,赛金花的德语根本不行,她确实与德兵有往来,但多是少尉、中尉,连上尉都少。她又如何能救北京呢?

  问题出在曾朴身上,他在写《孽海花》时,因桥段不够,便编造了许多关于赛金花的情节,其实他并不认识赛金花,赛是风月场人,为自我炒作,故意不出面辟谣。然而,她也接受不了她与瓦德西有染的传闻,曾亲口否认。

  然而,赛金花个人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公众的误会。抗战时期,剧作家们又编出《赛金花》等戏剧,以激励民气。总之,中国的妓女、儿童、残疾人往往特别爱国,有了他们的铺垫,则普通人也就只好跟着来了。其实这样的宣传技巧,在四川保路运动、五四运动等中都出现过,只要能发动群众,则真相之类,一概可以牺牲,于是,我们的生活往往充满戏剧色彩。

  其实,王春瑜先生早在20多年前就将这段公案剖析明白了,重读先生的文章,不禁惭愧,这样荒唐的传说,竟一度坚信不疑,然而,在信息的海洋中,一篇千字文太容易被忽略,所以误会依然流行,真相遥遥无期。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如何去理解历史,它究竟是我们的白日梦,还是一段真实,如果我们能恢复一颗平常心,我们就应反省:现实中不存在的那些浪漫,历史上真的存在过?现实中没有的感动,历史上就一定会有?我们为什么会深深沉醉在历史的魅力中呢?

  因为,我们生活在在一个高度现实的社会中,因为失去了方向与价值的寄托,故内心都有一种无力感,于是我们自觉地去美化历史,我们坚信所有传说一定会有根据,所有的梦想,一定曾经来过。然而,滥情于历史,会不会让我们忘掉当下的责任呢?

  历史是真相,不是乌托邦,它应被我们所认识,而不是被我们所扭曲,我们既要接受它灿烂的一面,也要接受它幽暗的一面,因为人性本来如此,任何人的历史,都注定会有人性善与人性恶的两面,它们交织在一起,谁也不可能战胜谁。

  喜欢读王春瑜先生的书,简单、轻松、真实,尤其喜欢卷首的小诗:“莫道史海浪滔天,咱家今古一线牵,万岁语录今已矣,犹见秦皇有余威。”可惜的是,在这个商品时代中,愿静下心来写这样文章、读这样文章的人,越来越少。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读后感(四):粥里论历史,杯酒知兴替

  王春瑜,复旦大学历史系明清史专业研究生,中科院明清史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鉴定合格,其新作《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可以好好读了。

  书接上回。解放后,所有“揭竿而起”者,皆定义为正面形象,是“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的最佳注解。然而历史之复杂多变,常令(我们的)研究者瞠目。比如引发“冰点事件”的“火烧圆明园”与“义和团”的真相。该书中与其可类比的便是李自成究竟有没有和崇祯帝搞过秘密和谈,早就有人注意过这事(李文治《晚明民变》),但解放后史学界无人对此置一词。倒是清初史家戴笠(此戴笠非国民党军统头子的戴笠)、吴芟皆有详细载述,不仅有谈判条件,李自成“欲割西北,敕命封王,但不奉召入觐”,谈成了他“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而且活脱脱写出了朱由检多疑任察、首鼠两端的性格。大臣魏藻德不肯当替罪羊,不替崇祯拿主意,崇祯竟“推御坐仆地”。戴、吴两家之言并非孤证,王春瑜举出崇祯十六年进士李长祥和归顺李自成大顺政权的降臣孙泽成的笔记,皆为例证。他还依据李、朱二人的阶级立场、性格及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势,严密推断出秘密和谈的前因后果。李闯王曾言,“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呜呼,其志若此,安得天下!前之水泊梁山好汉,后之天平天国诸王,莫不令后来读者,扼腕叹息。

  中国的历史,非要多方查证才可相信。史书烧的多,篡改的多,不敢实写的多,奉旨写的多,曲笔隐晦写的多,叫人有些不知所措。比如古代对女性实施的“幽闭”,大家皆知其刑之丧失人性,但究竟如何,都语焉不详。就连鲁迅先生也不肯说明白,先生只是慨叹,“那办法的凶恶、妥当,又合乎解剖学,真使我不得不吃惊。” 王春瑜查阅大量古籍,终于在明人王同轨《耳谈》中找到答案,他痛骂该刑的发明者,“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在此我绝不泄底,看书去吧您呐。千万别拿书评代替读书,书评只是某个读者的胡喷,有这心思还不如看看图书简介。

  我喜欢历史,但大部头的《二十四史》没时间、也没胆量去读,所以专拣一些精炼的历史随笔解颐。这类随笔往往取材新颖,文字活泼,一扫史书呆板之气。王春瑜从大家熟悉的事物入手,蒙汗药、腰带、乃至马桶、坑厕,无物不考。又有“史海漫笔”,考古不忘喻今,真可谓于一碗粥里论历史,在一杯酒中知兴替。

  明末清初张岱在《夜航船》中历数史上有据可查的清官,你能想出有三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有多少清廉官吏?说出来吓你一跳,四十位。即便把遗漏者补上,这个数字乘以十,乘以一百、一千,也不为多。有很多我们印象中的好官,比如为国家民众而锐意改革的张居正,也属于“双规”范围。他死后万历皇帝翻脸不认人,抄其家产折金银二十万两,良田八万余顷,在京另有大量房产。王春瑜议论道,“古往今来,没有一个自身腐败的改革家,能够坚持反腐斗争,把改革事业进行到底。”张文忠公的改革失败,究其原因复杂众多,为官腐败虽不是主要原因,但却是他身上一块永远也洗不掉的大污点。而王春瑜的议论也绝非仅对首辅大人所言。

  王春瑜的自序是一首诗,最后两句云,“万岁语录今已矣,独见秦皇有余威。”万岁是没人喊了,但秦始皇的余威尚在。在此我宁愿将这两句诗看作是思维惯性(奴性思维)与模板教育的影响,比喻一个人要保持清醒并非易事。看历史如洞若观火的王春瑜也出过一个昏招。《隐身术》一则,引宋人王谠《唐语林》说明自古以来真有所谓的隐身术。此为大谬也。古人笔记,包罗万象,妖魔鬼怪亦在其中矣,莫非也真有鬼怪?其《再谈隐身术》又引明人笔记,“千年柏木,其根下如坐人,长七寸,刻之有血,以涂身,则隐行”云云。王春瑜“特抄录如上,供有兴趣者参考。”若真有感兴趣者,跑到深山找千年柏树,那实在叫人无语。再看王春瑜写作时间,1991年,正是气功热席卷全国的时候,还记得那时诸多大师出世,还有柯云路《大气功师》、《人类神秘现象破译》等风靡一时的书。如今呢,大师沉寂,柯云路的新浪博客上,“著作等身”,就是找不到这些书的半点影子了。

  王春瑜在《起哄考》文末总结道,“起哄与我们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关:多数人缺乏深邃的理性思考,只爱作表面的观察。瞎起哄,一个瞎字,把问题的实质一针见血地点出来了:瞎者,盲也;起哄是盲目性的产物。”就书籍来说,“瞎起哄”者日益增多,看见哪类书卖得好,立马跟上,东拼西凑攒出来。我们读书则更该保持一些质疑精神,连古人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