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山》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山》读后感10篇

  《金山》是一本由张翎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5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山》读后感(二):回望历史与故土,一段国与家的书写——《金山》读后小感

《金山》读起来其实很快,因为作者是采用了一种按照时间的顺序写故事的方法,读起来跟通俗小说差不多,小说贯彻着一种现实主义的关怀。越往后读,整个方氏家族的根和脉更加粗壮,家族树上的一个个人物,越来越鲜活,我慢慢的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我开始为锦河的捐钱而愤怒,四千加元!可以改变他们一整家人的命运,可以让他们一整家人过得很好,但是,他选择了救国,不仅把钱捐了,还把自己也捐了。当时我想,为什么一家子都过得艰难成那样了,还这么这么缺心眼。前有方得法捐钱给保皇党,后有方锦山在革命党的宣讲活动中被剪了辫子,方锦河又要捐钱买飞机,参加抗日,锦绣要兴办教育……怎么这一家子,已经这么苦了,还要主动参与到时代洪流中,这么不消停。我一度难以理解他们的选择,但是慢慢的,当我看到怀国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锦绣被日本人侮辱,看到因为中国军人代表加拿大出站而改善了中国人在加拿大的处境,看到中加关系慢慢走向正常化,我想我大概可以理解作者的安排了。
        她是要写一个小家,一个方氏家族,但是家与国从来都是分不开的。如果不是因为国力衰弱,民不聊生,怎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忍受侮辱和不公平的待遇,只为给遥远的家乡寄去钱财,如果不是有那么多像方得法一家这一的“傻瓜”,中国不会走到今天,是他们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建立了中国的尊严,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置喙他们的傻。那个时代是他们切实生活的氛围,他们逃不开,躲不过,他们跟时代共生,不得不参与。同时,这样的书写,也显示了作者为华工立传,整理历史的野心。
        张翎是一个聪明的作家,她虽然有极大的野心,想要书写一个跨越100年的故事,想要让那些逝去的灵魂安息,但是她很聪明的把故事落脚到一个小村庄,一个小家族的历时变迁。这让她的野心落到了实处。她写了一个平凡的,典型的中国大家庭,让我们感到熟悉和亲切。这个家族里,有挑剔媳妇却又心善的婆婆(麦氏、六指),有常惹是生非,让家长操心的子女(延龄、锦山),有讷于表达,沉默如山的父亲(方得法),还有被经济关系左右的夫妻关系……(锦山和猫眼)这是一个真实的牵动我们心的家庭,这个故事,展开了历史,也展开了人性。

  《金山》读后感(四):一段很长、极好读、非常动人的历史故事

  《金山》主要讲述广东开平自勉村方氏家族旧事,在海外流寓艰苦打拼的男人以及守候在家乡坚韧生息的女人几乎构成了小说的全部。故事发生在近代华人先侨移民的社会背景之下,映射了近代华人在海外奋斗的传奇历史。也有评论认为,它承载的其实是所有近代华人对于国族认同的深厚情感。
  为了买田买地,为了修建碉楼,为了一家大小的安生日子,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自勉村方家整整三代子孙,前赴后继地来到加拿大“淘金”,苦苦求生,在异国的底层挣扎,受尽排斥打击,其间不知几多艰辛曲折。而在自勉村内,苦苦守候在家乡的女人们,打理着家族里所有的产业和人情琐事,却一辈子难得见到自己的丈夫,她们的心酸苦楚又何尝少过男人。生计压力划割开了无数底层的华工家庭,和所有背井离乡的“淘金者”一样,主人公方得法和故乡家庭之间隔着的,是广东开平和落基山脉之间浩瀚的太平洋,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能够到达彼岸,哪怕是仅仅只是为了见一面自己所爱的人。
  在小说创作平静乏味的09年,除了刘震云、苏童、莫言等的少数长篇之外,很难再找到这样一本值得细读的好故事了。全书48万字,故事情节丰富翔实、深入人心,在不失理性克制的同时保持了难得的细腻和深情,叙述也相当扎实严谨,富有力量。
  《金山》写的是底层移民家族的小说,看来苦难不已却又让人不忍释手。除了张翎干净而饱满,明朗又深沉的文字魅力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抛开繁复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单纯从作品的内容来说,《金山》所有的故事情节看起来都那么逼真,犹如历史再现,读起来就像是一部真实历史的记述,这一点就足以深深地令人折服。作者把故事写得非常扎实,甚至无可挑剔——全书的叙述从同治十一年一直延伸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作者在一个如此巨大的时间跨度里能够做到不失真,不分散,不局促,小说内容框架巧妙合理,空间及意向的衔接顺畅自然,实属不易。加之无所不包无所不含的丰富历史内容,难怪有评论者直接把它当做一本海外华人的移民史来读。
  《人民文学》的主编李敬泽就曾评价本书作者张翎说:“张翎结结实实地给国内作家上了一课,从扎实的细节考证到认真到几乎较真的写作态度,张翎的工作令人敬佩,”李甚至直言“张翎可以说是当代华语作家中经典现实主义的唯一继承人。”如此高的评价,笔者因为自身专业素质缘故暂时不置可否,但作者的认真,确是书中的每一字句都能够令读者感受到的。作者自己也说“如果让金山能够立体地立在那里,要它站得住脚的话,在框架上一定要是真实的,这个框架就是指历史的真实、史料的真实。它在纹理上也是要真实的,这纹理就是生活的细节。”我想,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就是整个故事最结实的基础,这远比当下某些写手的写作心理要来的真诚,只有真诚的文字才最能打动人心。毫不客气地说,《金山》完全算得上是一部宏大的、史诗式的历史小说。
  回到故事本身,方家最终没能一家团圆。方得法从十五岁开始,耗尽一生的奋斗竟然没能实现一个看似简单不过的理想,不免令人唏嘘。方家所经历的一切大悲大痛,也着实让读者深为悲悯。面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作弄,所有人在变幻莫测的人生里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坚韧和坚定,但三代人的辛劳心血一夜之间化为泡影,他们的命运,到底掌控在谁的手里?这恐怕是作者想要抛给读者的,一个大大的包袱。
  写到这里,书中情节仍历历在目,其哀伤、愤怒、悲悯,其欢乐、欣喜、感动,都深深地搅动着人心,像一把新磨好的刀,直直的割过来,贴心贴肺。一切都结束之后,最后剩下的,是心灵极度的震撼,持久、强烈。

  《金山》读后感(六):那些小说告诉我们的事

在漫长的时间跨度里,常常会拉伸出一段好的故事。《金山》把一个家族的故事从历史的碎片里拣出来,用宏大的背景将它们拼凑在一起,还原了一张家谱,也还原了一个时代。
历史从来只存在在当代的叙述里。所有的历史都在讲述者的词语里一点点迸发着,而当我们合上书,闭上嘴,历史就消失了。我们无从知晓真正的金山客们曾经历过的欢喜和苦难,无从了解在一个又一个所谓变革的大时代里挣扎过的生命的形态。我们只能从小说里读到一个模糊的表情,读到一壶等了几十年的茶,读到主人公一一死去,读到一个未知的结局。
有人说,有时候历史像小说一样虚构着故事,而小说却讲述了历史的真实。不管谎言和真相是怎样交织在一起迷惑着我们,至少,当我们用多一种视角去观照历史的时候,我们就多了一分接近真实的可能——虽然可能永远都只是无限接近而已。

  《金山》读后感(七):方家四代人隔洋跨海的生死爱恨

几年前读过张翎的中文和英文的《金山》,当然还是原版精彩。这是一部虚构的家庭传奇。写了移居加拿大的方家四代人隔洋跨海的生死爱恨。
故事以方家第四代人艾米走访广东省开平县的碉楼作引子。老宅里的鸦片烟枪就是一段家史。方家长子阿法为了挣钱帮助家难,来到温哥华。他的辫子被割因为文化冲突, 而不是辛亥革命。房里的女人的旧外套和丝袜是阿法几年后回乡接受包办婚姻的痕迹。
阅读老住宅中找到的信件,艾米了解到曾祖父阿法在温哥华的生活。他们的长子锦山到加拿大跟父亲一起务农。无意中,锦山参与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被剪掉辫子,并暂时失踪。二儿子锦河也到了加拿大。二次大战期间,锦河入伍在法国战死。
艾米的母亲延龄是方家第三代,艾米同延龄一样从未结婚。延龄未婚的原因是被中国传统拒绝,艾米的未婚则是对传统的逆反。小说结尾时,艾米却作出了惊人的决定。
《金山》中方氏家族的故事表现了历史的真实。方家成员离乡背井和吃苦耐劳换来了家中的逐渐富裕。但是三代方家人却在一场急风暴风中陨逝。五层楼成了几十年的鬼宅。
这本小说涉及了许多史实。如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建造,维多利亚市和温哥华市早期的唐人街,人头税,中山革命,中日战争,和中国的土改。故事纵贯于现在和过去,横跨于中国和加拿大之间。这部小说不仅仅讲述方氏家族,也写到这个家族与白人和印地安人的关系。
《金山》是我读过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人物复杂逼真,情节有戏剧性。欧• 亨利式的悬念和出乎意料用得恰到好处。

  《金山》读后感(八):百年心酸,何日吐气

很久没看长篇小说了,刚开学,拿到新的图书证,走进右边的图书室,随意浏览,碰巧看中了这部《金山》。厚厚一本,看着有点怵。
可是,当我低着头,花费了八个小时,将这部44.5万字的长篇小说看完,感叹一声,又觉得没有错过此书,真是幸事啊!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多是勤劳,能吃苦,厉害,中国人也以勤劳勇敢而自豪。但看过此书,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对那个年代苦苦煎熬的先辈们,实在是汗颜啊。他们的艰辛和痛苦,哪里是只用勤劳二字能概括的。
也有人探究过中国人勤劳的原因,说是人口基数大,竞争激烈的产物,但我觉得,还应该是多灾多难的环境。人性都是懒散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亲人,才一步步地迈出去,不论死生。
尤其,当年远渡重洋到那陌生的世界的那些华工,在异国他乡,干着非人的工作,过着非人的生活。若不是被逼到绝境,又为何日日夜夜梦回故乡呢。
上面有些扯远了,不谈。书里其实还隐隐提到了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就是华工移民后代的民族归属感。他们是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遭受的白眼和不公,使得他们迫切希望脱离中国烙印,然而,即使长相欧美化了,但基因深处的民族情结,依旧会在他们的生活中带来一些文化碰撞。
如果有一天,中国真正崛起了,我们是否才能真正的扬眉吐气了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先灵之精魂,能回故土安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金山》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