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卫·考坡菲(上、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卫·考坡菲(上、下)》读后感100字

2020-11-09 00:56: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卫·考坡菲(上、下)》读后感100字

  《大卫·考坡菲(上、下)》是一本由[英]查尔斯·狄更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1140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2011-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卫·考坡菲(上、下)》精选点评:

  ●我用了好几天读完了厚厚的两本大书,证明我对狄更斯是真的无感,非常无感。。(翻译也怪

  ●读《大卫·考坡菲》特别是某些段落找到英文原文读时,耳边总响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弗里曼的旁白:平静中带着淡淡的忧伤,眼角挂着泪、嘴角微笑着跟你诉苦、说笑。茨威格评狄更斯:他的理想是一种市侩的理想,一种小市民的理想。但这又如何,注定不做悲剧英雄的我们爱了狄更斯几百年。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星期。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在1000页的长度下也不会有任何变化,全是典型的扁平人物。上部比下部感觉要好些,让我想起了爷爷。他是这世上唯一无条件地爱过我的人,我做得不错的时候,他就赞扬我,而我犯了错,得到的也是他的勉励而非责骂。他死了业以两年了,我多想他啊!

  ●这是一幅描绘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巨幅风俗画卷。狄更斯在刻画人物时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细致入微的捕捉能力炉火纯青,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心理描写所无法比拟的效果。这种刻画人物的能力与大仲马有的一比,甚至犹胜之。

  ●完美

  ●沉浸在狄更斯造就的童话镇里。朵萝、爱弥莉、爱格妮,母亲、坡勾提、姨婆,这个世界太美好了。

  ●狄更斯的心理描写真是了不起。张谷若先生的翻译也真的绘声绘色。

  ●向星星送。是名著更要选名译。

  ●2013年4月3号00:26读完了狄更斯的大卫 考坡菲。这是值得一读的小说。

  ●读了那么久,真够累的

  《大卫·考坡菲(上、下)》读后感(一):太啰嗦了,有点怕

  上册前半部分还好,以后就开始人物多起来了,可是这些人都很像,很容易搞混。情节也挺无聊,对话更是说不到重点,话佐料太多,想起了读匹克威克外传是里面动不动就先生先生的,太烦了,总是读完一段不知道讲了这什么。

  不多说了,摘一段:

  “我这一辈子,永远是一个好做这样那样梦想的可怜虫——我现在一下从我的梦想中醒过来,我可就看出来,她要是对于那个自幼跟她同伴、身份跟她相等的人,一想起来,就要感到悔恨,那是非常自然的。她对于那个人,我恐怕,的确感到过天真的悔恨,的确有些无害的想法,认为如果不是我,就可以怎样怎样;在刚过去的这一个叫我难过的钟头里,从前的事,有好多好多,又都带着新的意义,回到我的心头;这些事,过去我也看见过,但是可没留心过。不过,除了这种情况而外,绅士们,对这位亲爱女士的荣誉,决不许有一丝一毫的怀疑。”

  《大卫·考坡菲(上、下)》读后感(二):大卫·考坡菲书评

  《大卫·考坡菲》(又译作《大卫·科波菲尔》)应该算是狄更斯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带有自传性质,主人公大卫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后又遇人不淑,可以算是家道中落。大卫早年历经坎坷,他最终通过个人奋斗获得了圆满结局。

  如果从阶级分析的角度看,大卫·考坡菲显然可以归属为新兴的资产阶级,他的身上几乎完美体现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描述的那样一种资本主义精神,务实,勤奋,进取,用个人奋斗的拼搏换取人生的大获全胜。同样,狄更斯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到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一面,他虽然客观的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童工、贫富矛盾、妇女问题等),也十分同情下层群众(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但他解决的思路却并不指向结构性的矛盾,而是通过巧合和际遇为这些善良的人们编织了大团圆的结局,如果坚持左派立场,当然可以说狄更斯这样的处理是一种逃避,用结尾的笑与泪掩盖了真实的矛盾,给忧心现实的人们喂下了甜美无比的精神鸦片。

  但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苛刻了,正确从来不是文学评价的最高标准,更不是唯一标准。全然符合某一理论的“正确”作品常常艺术水准低劣,而那些伟大的作品,往往在哲学和理论层面是不完美的,这种不完美或者错误并不影响作品的伟大,甚至也许这些不完美、不确定、犹豫和矛盾挣扎恰恰成就了作品的伟大。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就有这样的感受,他的作品就是矛盾冲突的漩涡中心,他一次次亲手摧毁自己的坚信,又一次次在凝视深渊般的畏惧与恐慌中建立起信仰来,而让我们潸然泪下,浑身震颤的正是他徘徊彷徨的过程。文学是黑森林里幽深的歧路,是那些路上的风景,是看风景时的动摇与坚信、畏惧与勇敢,绝非道路的终点。一个过于正确的作家,一个过于明白的人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大卫·考坡菲》庞大的结构就像是一篇茂密的森林,前行的大道周边有无数分岔路口,这篇小说的结构不像是《双城记》或是《远大前程》那样紧实,矛盾突出,也许在阅读中会感到一丝无聊(毕竟这可是八十万字的巨著啊,又不能要求所有作家都拥有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一百万字持续高潮的能力),但如果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欣赏,便会发现这八十万字委实没有什么多余的闲笔,无论是人物的营造还是情节的组织,都显得老练成熟,文笔也是狄更斯式的流畅优美,人物语言惟妙惟肖,充满了英式的幽默和讽刺。

  狄更斯的人物刻画为稍嫌松散的情节结构增添许多亮色。无论是正直而严厉的姨婆,温柔却懦弱的母亲,善良的保姆坡勾提,还是严酷冷漠的枚得孙,一开始光彩照人后来显出其卑劣的史朵夫,狄更斯的刻画都是生动而有趣味的,尤其是对于生性善良却不善经营的米考伯一家,狄更斯既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勾勒出他们的处境,又在讽刺中透露着他的同情和对人物善良天性的赞美。

  或许大团圆的结局体现了过于浓重的乐观主义色彩,相较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当然是不够深刻了,但这似乎也不必看作什么了不得的弊病,文学作品中或许也需要一些浪漫而天真的亮色,即便是天真的梦也还是美的不是吗。

  当然了,八十万字的篇幅确实够受的,我将来一定要教育孩子在上高中以前就把这些动辄百万字的经典著作囫囵读一遍,免得上了大学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读几页打上枯燥的标签便草草丢掉。

  《大卫·考坡菲(上、下)》读后感(三):简要谈一下书中的女性角色

  

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这本书,还是要记录一些自己零星的想法。主要谈一下书中比较年轻的两位女性角色,即朵萝和爱格妮。

姨婆和爱米丽也是书中的主要人物,在此不做太多赘述,但是我个人还是非常喜爱姨婆的形象,嘴巴有点毒,内心却悉心爱护考坡菲的慈祥老太太,早年虽然遭遇了不幸的婚姻,为丈夫付出了自己的真心,乃至于最后对男性的失望,但是时过多年之后,为人并没有角色设定中那样偏执,反而经历了这些之后,变得更加的通透与独立,面对枚得孙的前来,一阵见血地指出他背后肮脏的想法,最终毅然决然地收养了小考坡菲,在这过程中一再教导考坡菲不卑贱、不虚伪、不残忍,姨婆正是一个正直而又善良的人,在潜意识中一直影响着考坡菲。考坡菲牢记姨婆的话语,活得兢兢业业,谦虚努力,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啊,姨婆真是个可爱的老太太!

朵萝,亦如一朵娇嫩的鲜花,自称为“孩子气的太太”,她的人设似乎就显示其就是一个花瓶,考坡菲对其一见钟情,她可爱的脸庞成为他努力前进的动力,但是结婚之后,考坡菲似乎意识到光有美丽鲜嫩的外表对于经营一个家庭而言并不足够,婚后生活的鸡飞狗跳,朵萝完全不具备处理家务的能力,烧不出一桌精美的菜,家里的环境脏乱非常,算账也是一塌糊涂,她唯一擅长的是与小狗吉卜玩耍,似乎这样的太太最终就是得不到好的结局,因为这段婚姻对于考坡菲而言本身就是成长经历的一部分,只有经历了切身的感受之后,才会明白一位合格的妻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如果作者让朵萝一直和考坡菲生活下去的话,除非朵萝学会打理家务,不然两人最后的结局一定是离婚,但是作者却安排朵萝因病去世,而这样的处理让爱格妮的登场显得顺理成章。

爱格妮在文中作者给了大段大段的描写,爱格妮在考坡菲心中,如同人生的导师,考坡菲一旦遇到人生大事或是难以决定的事,总是第一时间找到爱格妮咨询意见,“你永远凡事都替我动脑筋,我永远凡事都自然而然地向你请教,求你支持;因此,我真认为,我对于这种东西,失去了取得的东西”“我迷失了途径以后,来到这儿,我一眨眼的工夫,就觉得我这个人儿好像变了样儿。”“不论多会儿,只要一开始的时候,没有你给我判断是非,决定可否,那我就仿佛变得杂乱无章,陷入种种困难,闹来闹去,我就跑到你这儿来,以来了我就感到安静,得到快乐。我现在就跟一个疲乏了的旅人一样,回到家里,有了那样安息的幸福感觉了” 爱格妮在考坡菲心中就是一片和谐之地,不管自己处于多疲惫多混乱的状态,来到爱格妮这里能够让自己找到最舒适的状态,当时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隐约感到爱格妮日后一定会和考坡菲在一起的,偶然间翻到书籍的最后一页,那段话以爱格妮的名字收场,我就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善良、聪明、理性的爱格妮,一直默默倾听考坡菲的话语,即使他反复强调爱格妮是他最亲爱的妹妹,爱格妮丝毫没有越过兄妹的界限,给予考坡菲最坚实的依靠、最中肯的意见,爱格妮在此处俨然具有了圣母的光辉,而正是她的明事理、大度,让她最终成为考坡菲最得力的贤内助,偷偷地说一句,在婚姻方面,爱格妮也算是妻子典范了。

最后简要谈一下整本书给我的感觉,狄更斯的文字功底的确非常扎实,语言的丰富多彩一般作家难以企及,所以整本书虽然情节简单,但是还是给人一种充实的感觉,而不是像我们平时那样仅仅只是记流水账,人物的性格也非常鲜明,所谓的扁形人物,刻板印象塑造的非常成功,乃至于一出现某一个主人公,就能马上想到与之相符合的形容词,但是我个人还是不太喜欢这样的写法,或许和他的时代也有关系,还是希望多看一下阐释性的文字增加对狄更斯的了解。

  《大卫·考坡菲(上、下)》读后感(四):一人,一生

  12月初买回来《大卫·考坡菲》,1月末看完。对这本书的观感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好,读书了也越来越快,读完后忍不住来这里写一下自己的感想。

  一、人物篇

  大卫·考坡菲的一生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如下:

  1.父母及姨婆、狄克先生

  2.齐利甫先生(邻居,医生)

  3.枚得孙姐弟(继父,大反派)、昆宁先生(货栈经理、枚得孙先生好友)

  4.坡勾提夫妇:坡勾提(管家)和巴奇斯,坡勾提先生一家:坡勾提先生,汉,格米治太太、爱弥丽(小时候爱恋)

  5.撒伦学舍:克里克先生(校长)、麦尔先生(可怜教师)、夏浦(先生)、屯盖(克里克帮凶)、

  6.米考伯夫妇(落难作工住在此人家)

  7.维克菲先生及其女儿爱格妮(第二任妻子)

  8.斯特朗博士的学校:斯特朗博士(恩师)及太太安妮,捷克·冒勒顿(安妮表哥),玛克勒姆太太(安妮母亲)

  9.乌利亚·希坡母子(大反派)

  10.史朵夫一家:史朵夫(撒伦学舍同学,敬仰的人),史朵夫老太太,罗莎达特小姐,利提摩仆人(大反派)

  11.斯潘娄先生及其小姐朵萝(第一任妻子)

  12.托米·特莱得夫妇(撒伦学舍同学,后成为挚友)

  13.玛莎(爱弥丽好友)

  狄更斯在大卫·考坡菲一书中刻画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物,例如脾气古怪性格坚强的姨婆,忠心耿耿的坡勾提,一心想做阔太太的爱弥丽,忠贞勤恳为爱而死的汉,疼爱侄女踏遍千山万水找人的坡勾提先生,神经兮兮唠唠叨叨的格米治太太和达特小姐,坏事做尽待人苛刻的枚得孙姐弟,夸夸其谈贫困潦倒而又对朋友尽心尽力的米考伯先生,爱女至深的维克菲先生,卑鄙哈贱的乌利亚希坡,绅士范十足而又坏的利提摩,受人欺负而又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上进的特莱德。

  而作者用心最深的四个角色分别是:史朵夫、爱弥丽、爱格妮、朵萝。

  史朵夫可以说在小说前期承担了一个“父兄”的角色,保护在学校的大卫,在生活中又是大卫最敬仰的人,但是这个人最终背叛这朋友之情义,给大卫的初恋爱弥丽、坡勾提先生一家的其他人、史朵夫一家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毁,但是大卫对他的尊敬之情没有减少一点,这真可谓是奇怪的事。

  爱弥丽是一个漂亮又勤快的姑娘,但是她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做一个阔太太,这个梦想毁了她和汉的婚姻,间接的导致汉的死亡,以及她和舅舅、格米治太太迁居海外,而她本人却年轻时的错误付出的代价是——一辈子不婚,活在对汉的内疚中。

  朵萝是大卫的第一位妻子,是孩子气的太太,不能给大卫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是一个不成熟的女人,大卫为什么和她结婚?不仅是跟他不成熟有关,我觉得还有大卫的恋母情节,说到底大卫的母亲和朵萝是相似的女人,她们都跟孩子一样,都管理不好家务,甚至连命运都一样,英年早逝。

  爱格妮是小说中美善良爱情的完美化身,她见证了大卫的无数次爱情冲动和第一段婚姻,是她第一次提醒大卫注意史朵夫其人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好,其实这一点比较诡异,不清楚爱格妮是怎么看出来的,但是小说中爱格妮对大卫的事表现出来的全知全能和指导令人惊异而感动,最终她和大卫敞开心扉走到一起为小说中大卫的人生划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