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之间读后感精选
《在中西之间》是一本由陈乐民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中西之间》精选点评:
●这是一位有良知的老一代中国学者、长者的肺腑之言。关于为学,关于为人,更关于该怎样面对世界,真知灼见,苦口婆心。
●今天早上看完书后,有一感觉,觉得本书似乎少点什么。但不可否认这是是一本很好的人物自转!讲述了作者在哪个时代成长中的思索,展现陈先生对学问孜孜追求的历程,也得到许多知识和对欧洲历史文化研究相关的理念!
●看看老一辈是怎么生活,又是怎样描述我们这个学科的...
●学术神马的最讨厌了,真正令人神往的还是陈老对西欧小镇的描绘,有机会必然要亲临一游
●I like him, really.
●纪念陈老
●很不错~
●相当于个人传记
《在中西之间》读后感(一):启蒙--中国的需要
五四已经过去快一个世纪了,可是中国还是需要启蒙。
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们落后人家五百年,并不夸张。
科技时尚可以用钱购入,思想文化却是“非卖品”。
一个伏尔泰一个康德就够咱们认认真真地研读一辈子了。
谢谢老先生的诚恳教诲。
《在中西之间》读后感(二):似是鸡肋
花两个礼拜终于读完这本书了,网上预订购买,并没有事先翻阅浏览,看着网上编辑的推荐,期望值被迅速拉高;不过看完,更多的像是乐民先生的思想里程流水帐似的记述,与其说是感悟,不如说是一本特别的自传;很多论点(或者说根本没有论点)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更多的,只是通过乐民老先生的窗口,感受了一丝时代的变迁!
《在中西之间》读后感(三):可以一读,更加了解陈乐民先生
其实陈乐民先生应该算是我的启蒙老师,最开始接触和思考中西之间文化、思想、历史的差异对比等,都是由他所带进来的。先是上学期快结束时看《中西文化十五讲》,后来又看了《给没有收信人的信》,这学期又看了他的《对话欧洲》和《启蒙札记》等,以及他夫人资中筠老师的自选集,还是很尊敬他们两位的。
这本书其实只是一些文章的合集,所以自然不系统,甚至说是零零碎碎的叙事应该也不算过分,但是我们也不能以系统完整连贯之类的要求这本书,因为本来就说了,这只是一本“徜徉集”,就是杂选集。
这本书记录了陈乐民先生从小到现在各个时期的一些回忆和事情,看完后会对他本人更加了解。而且比较宝贵和让我意外的是,这里面有不少照片,是他和夫人资中筠老师的年轻时候合影的。
虽然是杂选,第一遍看完之后感觉正常,就三星,但是第二遍再次看我第一遍折的书印时,发现里面闪烁着不少的观点和思想。
《在中西之间》读后感(四):几句语摘
周六了,抓起一本书,读毕。在中西之间/陈乐民/2007-0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9.8/ 平装。还是因为《读书》2009(5)上的文章才知陈乐民先生已经离开尘世,更觉应该读过早就想读的他的那几本书(尤其是关于欧洲文明的那两本)。
“一种语言就是一种道路”,可惜我是懂的太晚了,我过去一直以为,大学就是一种道路,像我这样的山村孩子能考上大学,那就表示我走在了出山的道路上,到了后来,我也渐渐明白一种语言是一个世界的时候,自己的那条道路已经枯萎了!
“为学之道,切忌眼高手低。”……布热津斯基的一句挖苦那种纸上谈兵的理论的话:说“大学教授们”写的那些论文,百分之九十没有用处,好象是在“尼姑庵”里谈“性”。 哈哈,这与现在在网上YY有些相似!
“最好的历史记载就如同运用伦勃朗的技巧;它将一束耀眼的光线投射在某些选择出来的因素上面,投射在那些最完美,最重大的因素上面,而将其余的一切都留在阴影里和看不见的地方。”P193
“中西相互了解的历史毋宁也是相互误解的历史。”P204
皮名举先生在西南联大讲课说,必须认真学习中国历史,否则就不知道中国何以伟大,必须认真学习世界历史,否则就不知道中国何以落后,这个充满辩证法的话真是极尽文化史的要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学运动中的女文学家陈衡哲在《西洋史》一书中说:“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它的。”
作者陈乐民对中国需要“启蒙”谈了很多,想了很多,如在他此书最后两段中所讲的,乃是一个老人所真正想表达的想法吧: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发现中国的古书的字里行间里都是“吃人”两个字。我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传统中,看到的是“专制”两个字。西方的民主与东方的专制,都是各自几千年按自己的文明轨迹形成的,这是客观史实。因此说中华民族的“启蒙”可能需要几个世纪的持续努力,绝不是耸人听闻。P303-304
《在中西之间》读后感(五):历史是叫人明白的
陈乐民的书,就看过这本和另外一本《启蒙札记》,在有人嘲笑说“新启蒙”学派不过换汤不换药的时候,我依然还是选择了这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开始这项外国人叫“文艺复兴”,中国人叫“新启蒙”,而他们自己当做“启蒙未完成”的学者的书。
话说回来,我如果给这本书打一个广告——揭秘新中国外交史上不为人知的秘密——是否它会成为畅销书呢?
陈乐民不是一个玩华丽辞藻的人,所以,他的这本书,他也没有选择更为喧嚣的方式展示,大概跟他从事过的职业有关系。
文中字里行间,拳拳是文人心,老文人的心,虽然他们在校时是钱钟书杨绛等等这一辈学者的学生,而事实上,他们对我来说,便是继承了那些文人心的老文人。
“李一氓”“楚图南”,这样的名字,看着有种怀旧的感觉,同时也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好在,陈乐民还是让我继续关注着“国际关系学”。
书中的陈乐民在1980年最终进入了他梦想的学者圈子之后,成为国内第一个接触和研究“国际关系学”的学者,随后的整个80年代,他博览群书,潜心治学。1987年他阐述的《“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应该说第一次从新的角度,展开了他所认识了一个全新的欧洲。
“从圣·奥古斯丁到圣·托马斯·阿奎那,特别是经院哲学统治下的千把年中世纪,欧洲最终走出了‘无意识’的朦胧状态,有过一段‘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阶段。基督教文明经过9世纪和12世纪两次‘拉丁复兴’,与拉丁文明紧密地融合起来,水到渠成地成为普及欧洲的文明。”——陈乐民《在中西之间》P155页
作为学者,陈乐民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写了自己的经历,包括我说的“秘史”,后半部分则是写他的学术研究,他的学术“密匙”。于是,想起来资中筠的关于翻译者应该具有的文化素养的文字来。佩服这代代传承的治学严谨,见贤思齐,愈发觉得与前人差距很大,也愈发感佩这些老人身上依然保持着的治学风范。
陈乐民先生前几年已经作古了。而我在图书馆无意之中找到这本书里,看见他说的一句话,中西之间,不是“学贯中西”,而是“我只能说我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很有兴趣,对两种异质文化都沾上一点边儿。”因此他“看的是欧洲,想的是中国”,这点来说,那对靠打小工走天下的林达夫妇很像他——走的是欧洲,想的是中国!
然后,就看见陈乐民说——
“读通了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史,就不能不承认,中国比起西方来,缺少的正是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西方有这两宗‘法宝’,所以能从滋生文明中水到渠成地进入‘现代化’;中国近现代文明史却不是这样。所以,到五四运动,那是的先进分子便觉悟到要改变旧中国,必须从泰西迎来两位先生——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中国发展到今天,‘改革开放’已经提出了二十多年了,‘回归五四’,倡导科学与民主,认识非常现实的任务”——陈乐民《在中西之间》P172
这一段文字,便让我想起来他在《启蒙札记》的那一段话——“至此,我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考,只弄明白了一个简而明的道理:我挚爱的祖国多么需要一种彻底的‘启蒙’精神。”
这就是陈乐民一直在做的事情,这本书则是他用自身的经历,在说——“启蒙”的重要。于是,他决定做两件事,第一,弄清楚“欧洲文明”的脉络,第二,做中华文明与之对比。他这么说,也这么做着,关于“欧洲文明史”,关于“欧洲与中国”,关于“欧洲扩张史”,关于“全球化”,等等;看他做学问,看他着手出版书,看他得病,看他一点点剖析他的学问,一点点将“跨学科”的学问凝聚起来,在一点点看他与人为了他的理论据理力争。一点点看下来,陈乐民的性格跃然纸上,不觉愈发鉴定他是老知识分子,那种中学很厚,西学也深的老知识分子。
很羡慕陈乐民在书中记录的几次书缘,对于爱书的人来说,莫过于找到更多更可靠的历史资料或者新知识,他的运气其实一直很不错。而我在图书馆里邂逅他这本书,也是一种缘分吧。
看书的过程中,面对图书馆里的喧杂人声,各种食物饮料的香味,再看看手中的书,想想那些对陈乐民观点的种种误解和曲解的人,那些误解我的人,大概也在其中吧。
书中有一篇叫“假如我能活到八十岁”,也谈到了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引用的那句“慢慢走,欣赏吧!”不觉莞尔。
书里还有他很多想法,表面是自传,却有胜过了自传的内涵。特别是最后的“域外拾遗”篇,看他说“法国是‘国家’,德国尤其是‘民族’。巴黎差不多可以代表整个法国,柏林却代表不了德国”,不禁眼中潮润。这么一位心中装着这种多事儿,走了大半个地球的老人,竟然有如此敏锐的心灵去感知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全是为了——研究的是欧洲,想的是中国。后记里,他谈到五四女文学家陈衡哲的《西洋史》的话——历史不是叫人哭的,也不是叫人笑的,而是叫人明白的。陈乐民的这本自传体的文字,也是要让我们明白的。
这时,天光也一点点暗下来,已经到了该离开图书馆的时候了,我抄录了我想要的句子,匆匆回家,等着将它们化作我的读书笔记,这本我用了一整天时间,认真读完一遍的,三百多页的书,我将它留在了图书馆,我想,陈乐民先生一定更希望读它的人很多很多,因为启蒙之路,是针对很多很多人的。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27173461&BlogID=150117&PostID=2774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