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读后感摘抄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是一本由张隆溪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210图书,本书定价:1.45元,页数:1986月7月第一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精选点评:
●原來是道與邏各斯的作者!這麼說他認識季進了....
●作为入门比之前看的巴里《理论入门》和赵一凡等都要好,西方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评相结合,还深入浅出。缺点是时代局限,还有限于篇幅,太短,86年出版的书,新历史主义啥的应该提一下的……另外吐槽下在爱问上下的电子版,p162那页是个啥
●真·浅显易懂,拿来入门不错~
●相比于现在文学理论著作的庞杂,这本书算是比较小巧精悍的了。每章开篇都会讲述一个故事,这种方式还挺有趣。但是也只能作为比较文学入门读物,不是很欣赏每章的总结,过于中庸。其实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因为国情,导致文学评论总是一副不温不火的态势,中庸也可能成为阻碍进步的消极。
●论述实在精妙!
●具体理论不如批评的视野深,但是在梳理源流上更清楚些,可两相互补。一想到要一篇一篇攻克这些原文真是各种沸腾。点睛之笔自然是钱老妙论及中文中可相发明之处,果然西人jargon还是比不过老祖宗隽语来得亲近啊【所以我命中注定是中文系的么= =
●终于啃完了 考研上岸!
●入门宝典,短小精悍,清晰明了。
●如此深刻如此概括如此精确如此明晰。目标
●小册子的感觉是好 有一段红专的话看得我真的笑出来了不过特备流畅一点也不坳学术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读后感(一):入门
在宿舍达人的介绍下看了这本书,觉得不错,对于像我这样以前对西方文论接触得很少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值得的书,实话说,读这本书给我写西方文论的论文很多启蒙的地方,你要是以前没接触过西方文论,那最好还是先找这本书来读读。恩,达人说的没错!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读后感(二):诚恳一点
先是看了赵一凡的西方文论讲稿,并未觉得怎么出色,顶着一堆头衔,颇有拉大旗作虎皮(或是拉虎皮做大旗?)之嫌。对文论的厌恶几乎就要从此埋下种子了。心里想着就这样做个肤浅的人吧,相信最简单的东西就好,任谁去解构世界或者分析生活,我只要关心粮食蔬菜和工资
。
张隆溪这本书虽然写的很早,但是颇有解惑入门的作用。这算不得一本很深层次的理论书,可是好歹人家写的诚恳认真。并不像赵一凡那样故意扯了很多四字成语七言绝句,大谈各位理论家的私生活,一幅恨不得和他们称兄道弟的猴急模样。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读后感(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著·三联书店1986年7月第一版)
应该承认张隆溪的这些西方文论的“述评”,让当时的人大开眼界,窥视到文学评论的另一个空间。不过写于1982年左右,不免有时代之局限,譬如他在开篇里写到的话:“资本主义在精神上却早已是日薄西山了。精神上的富有使我们瞧不起西方的理论。”1949年之后,我们何曾精神上富有过?在作者的前记里:说明本书共十一篇文章,受钱钟书鼓励而成。1983年开始在《读书》上刊出。重视与中国古代文论对照,主要介绍西方五十年代后的理论。写成于哈佛。十一篇文章,第一篇是综述,其它十篇分别绍介了英美新批评、神话与原型批评、俄国形式主义与捷克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和人类学、结构主义诗论、结构主义叙事学、传统的阐释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张隆溪,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西语系文学硕士,1983年赴美留学,1989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加州大学河滨校区,任比较文学教授。1998年起,任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兼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范围包括英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西比较文学、文学理论及跨文化研究。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读后感(四):一些主观感受
01 20世纪西方文论的总趋势,就是从以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读者为中心,批评家变成意义的生产者。
02 精神分析是文学圈子以外的人也都耳熟能详的理论流派,我个人其实很偏好精神分析,他们熟练地运用隐喻和象征,迷恋戏剧性,天然地与文学有着紧密联系。
从柏拉图开始,人一直自诩为理性生灵,而对立面也都是肉眼可见的七情六欲,但弗洛伊德打破了理性的幻象,敌人沉入未知因而更令人恐惧,现无意识的震撼效果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差无几。我个人认为无意识这个概念是弗洛伊德最伟大的发明。
现在谈论更多的是对精神分析的批评:泛性欲主义、主观臆断严重的还原式解读、伪科学、男权中心等等等等,而且我总觉得精神分析的文论带着一种不怀好意的窥探欲。
但不得不承认,在某段时期里弗洛伊德确实拥有自己的神话,很多时候不是精神分析去解释艺术作品,是艺术作品争相成为理论的注脚。
#弗洛伊德本人与他的理论也有一种好玩的互文关系。
03 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派的人物应该叫批评家而不是理论家,他们给我的感觉是勤勤恳恳的文田农夫,他们的批评成果可以切切实实摆在人面前。
感觉看新批评的书其实理论不是很重要,什么科学性语言、情感性语言、客观关联物、意图谬误、感受谬误、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了不了解没啥太大的差别。新批评的魅力在于它对具体文本的具体解读,细读法看起来很容易操作,但其实很吃批评家的素养,有多少东西就能读出多少东西,读批评的过程就是见证意义生产的过程。
#这一章的导言:Whatever has happened before will happen again. Whatever has been done will be done again.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04 神话与原型批评
神话故事展现出的是一种浑茫的美学。从这一章开始叙述的视角就变得宏大起来,理论家们开始探讨文学的总体格局,探讨人类的共同命运,叙述的口吻总带着一种对久远的黄金时代的向往。
如果把神话可视化,一定是块成色古旧的玉石,你触摸它的时候其中会有隐隐绰绰的光点。
05 俄国形式主义与捷克结构主义
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所有的命运早就上演过了,所有的故事早就被讲述过了,生活在重复中被忘却,形式主义讲的陌生化是重新发现生活的一种方法,是在闷热的房间里开一扇窗。陌生化大概是生产阅读快感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了,没有什么比发现自己活着更令人愉悦。
#他走进教室,像一只少了98条腿的蜈蚣。
06 叙事学在我眼里是一个纯粹工具性的东西,就算你知道了这个小说有多少叙述层次,知道了它的叙述速度和频率,把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理得明明白白的,你还是不知道这部作品的意义。
07 剩下的不想写了。
这本书真的超好读,作者温柔又有力量。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读后感(五):从外在到作品本身的现代文论
序言中作者就说,西方现代文论是一个从作品背后的东西到作品本身的发展过程。
文论的发展像政治哲学一样,往往在各个反向靠,一个走得极端了,就朝向另一个方向补充。
大概不过为几个方向,作品本身、作者的观点、背景历史环境、读者观点,在这几个方向上来来回回的游移。
1.精神分析
过于强调性的作用,但佛洛依德对于人类潜意识的挖掘,对于心理三个层次框架都是有用的东西。事实上以一个模子去套作品的理论必定是要失败的,何况还这么执着。
2.新批评
聚焦于文本本身的分析,各种修辞之间的关系啊,段落与语句之间的隐喻啊,总能分析出很多东西,比如分析马克·吐温的两部历险记,不同的叙述视角有不同的效果,鲁迅的《狂人日记》第一人称视角,显得更具反讽。这派就聚集于文学技巧本身。
3.原型。
原型分析来自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非常有意思,也许不一定每个作品都有这种潜意识,但是这种方法本身是带有结构主义色彩的。比如我们看宫崎骏的动画片,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角色都是一贯的,比如一个顽强的少女和一个看起来很坏但其实很好的老婆婆,这都是宫崎骏电影里的原型。
4.形式主义
注重“文学性”,即让文学是文学,不是一般的东西。施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非常有意思,他分析很多文学作品放置于陌生情景,让读者有新鲜感,更有力量。比如托尔斯泰在《量布人》,以马为视角,看待私有制社会。这种感受,我经常在后朋克的歌词中看到,在这些歌词中总是把事物放到一种诡异和荒诞的气氛里去叙述。
5.结构主义
从语言学出发,认为一个事物的意义在于其在结构中的意义。于是开始发掘一个作品在整个文学环境下的意义,一个语句在整个作作品中的意义。
普洛普的《童话的形态学》很有意思,把童话按照人物及其功能来划分。其实在日本动画里也有很经典的模式,比如在几个人中必须有个激动的,有个反驳的,还有些冷静的,结局也不外乎一些特殊力量的帮助战胜邪恶。
6.后结构主义。
德里达为代表,消解了结构主义的二元论,即认为事物背后必有中心结构,认为对一个文本的解释不一定是确定的,不是先验认为“必有愿原因的”。
7.接受美学。
从读者角度出发,认为读者的阅读创造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