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A Long Way Gone》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A Long Way Gone》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01 02:25: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A Long Way Gone》经典读后感有感

  《A Long Way Gone》是一本由Ishmael Beah著作,Farrar, Straus and Giroux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2.00,页数:241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 Long Way Gone》精选点评:

  ●活着就好

  ●2.5

  ●Good chance to get to know about wars, to get to know another's life story and his struggle.

  ●感觉就是另一个世界中发生的故事~~

  ●看的时候因为语言生涩有点勉强,回过头来想其实是对于一些看似遥远实际普遍的事物有用的一手资料。

  ●刚读过雨啊请你到非洲,对应着看,少了点surprise,多了点沉重。

  ●大四UMN课堂reading

  ●child soldiers

  ●西非塞拉利昂男孩以自传的形式讲述现代战争的另一群受害者“儿童士兵”的故事。又一个值得人类关心的群体和话题。

  ●文笔很简单,毕竟是个非native speaker写的,故事真实,但是对于细节的把握个人感觉不够透彻,这一点可能有些苛求,毕竟在那样面临生死的环境和时间太难让作者清晰和清醒的记住整个过程,同时对那个过程的回忆也是一种伤害。

  《A Long Way Gone》读后感(一):永远不要把儿童推向战争

  这是一个关于11岁沦为孤儿,逃离家园,13岁被迫从军,九死一生的非洲娃娃兵的真实故事。幸运的是,作者从战争和毒品的摧残中恢复了过来,并最终移居美国并完成了高等教育。伊斯梅尔·比亚用他亲历的噩梦般的童年告诉世人:战争是摧毁人世间所有美好的恶魔,千万不要把战争当做游戏,永远不要把儿童推向战争……

  《A Long Way Gone》读后感(二):这是一个我不曾了解的世界

  老板最近在读非洲作者写的书,比如塞拉利昂和尼日利尔的。所以就丢了这本书给我。

  语言很简单,用词也很简单,不知道中文翻译版本是怎么样。如果被翻译成了华丽而美好的修饰的话,似乎就丧失了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It's a raw book

  所以会显得坦诚,切肤的真实感。

  想象中,一个被解放了的童子军会对解放他的人道组织感激涕零,而事实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排斥,暴力,把学习用品卖给商人,因为他们已近socialized into soldier. Numb 和 Anaesthesia是书中非常触动我的两个单词,战争的创伤和痛苦早已让他们麻木,变成童子军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丢失了人性。

  丢失了,然后去找回来。

  我不想再这里表扬人道组织,他们当然做的很好。

  我只是被和作者一样的童子军如何体悟他们的世界感动。Rehabilitation的过程,是他们找回遗失的世界的努力。

  《A Long Way Gone》读后感(三):从别人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自己

  看过一些战争片,更是大言不惭的讨论过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战争、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无知。

  和平时代的人们眼中的战争,以及在和平的国家的大部分平民,对战争都有本能的、理想主义的幼稚以至于过分乐观的indiferrence。我如此,很多别人更必然如此,这是孤陋寡闻而贫读少思的现代人的通病。我们的生命经验没有提供给我们可以借鉴的参考,我们也乐得用一些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形容词去近似那些超出我们理解之外的领地。更可悲的是,整个社会话语体系----新闻、影视等等,都对真相避而不谈。不但如此,反而把那些膨胀的、虚伪的、自大的和盲目乐观的信息源源不断播放出来,用以麻痹观者的神经。幼稚的现代人因为自己的懒惰和无知更加幼稚,也因为被这个社会以关怀而近乎纵容的态度“呵护”而更加无知。

  “成王败寇”曾经对于我有着某种英雄主义的悲慨,彷佛其中蕴含着沉淀历史的天经地义。对啊,我读的历史,数十年数百年的灿烂辉煌之后,烽烟狼起,群雄逐鹿,运筹帷幄,天下再定。这是胜者的历史,是后人的历史。因而给读者太多错觉。

  可是战争不仅仅是历史。它曾是那许多人的生活现实,是为了生存和内心的安定而不断持续的麻醉和妥协。

  。。。(待续)

  《A Long Way Gone》读后感(四):漫漫长路何处心安

  一个来自塞拉利昂的昔日童兵回忆录

  塞拉利昂的近代故事并没有走出大多数非洲国家的老套。在摆脱英国殖民地身份获得独立之后,先是掌权派宣布一党独裁,继而有人磨刀嚯嚯的发动了军事政变,但不过也就是换拨人坐庄。总之若干年间就是循环往复的政变再政变,推翻被推翻,总理总统常换常新,政府军和反叛军谁也不服谁,乱打一气。反叛军骂政府贪污腐败坏事做尽,政府军骂反叛军丧尽天良滥杀无辜。

  主人公Ishmael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虽然父母离异,家境也不富裕,但是也没耽误他和一堆小伙伴在饶舌和雷鬼音乐中找乐子。不幸的是这种穷开心的平静生活很快就被反叛军的枪炮打破了。战火不期而至的烧到家乡,不过十几岁的他和伙伴们匆忙逃命,与家人失散。逃啊逃跑啊跑,他们一路忍饥挨饿,四处挨打受惊,好不容易探到亲人落脚处,结果反叛军偏偏先行一步上演了鬼子进村。一整村的人除了少数几个死于枪弹,剩下的全是被困在房内活活烧死。

  哥儿几个再一次目睹人间惨剧,也只得忍着眼泪继续逃命,之后撞上一拨政府军,也算是多少有了依靠。一开始想着政府军不会像反叛军那帮暴徒一样不要脸,杀光父母,通过武力威慑和毒品控制十几岁的孩子参军打仗。结果有一天驻地的最高长官一位中尉发话了,反叛军打到家门口,我们的兵死的差不多了,所有男丁一人一杆枪通通给我上前线。总之中尉的战前pep talk非常成功,成功激起了孩子们对于敌人的毁家灭亲之恨。当然也免不了每人随枪附赠一粒“安魂”小药片,以克服恐惧。

  在血与火中,Ishmael很快就适应了战场环境,一样的杀人如麻不眨眼。甚至还因为计时割喉比赛拿了第一,被提拔为小队长。当兵的生活无他,只有子弹,毒品和美国电影。就在他以为会这么苟且活下去时,和很多其他孩子一起,被UN的人接手,带到城市中的rehabilitation camp接受帮助。按常理思考,这些孩子会欢天喜地感恩戴德的脱离战场,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们都愤怒于失去了杀敌报仇的机会。而原来他们有枪时看不入眼的“civilian”工作人员也能对他们指手画脚,以及城里兵们簇新的武器装备,同样被容留的敌方儿童兵,甚至是“it's not your fault”这种“贴心”话的存在,在这帮孩子们看来都是一种侮辱冒犯。再加上远离毒品带来的戒断反应,他们的暴力倾向越发难以控制。他们打工作人员,打看守士兵,也互相大打出手。离开战场的他们依旧是会炸毛龇牙的野兽,在战场这个大教室,他们学会了如何求生,如何狠命厮打,如何冷血的用刺刀挖下敌手的眼睛。

  Ishmael非常幸运的遇到了一个叫Esther的护士,在她温柔真诚的帮助下,Ishmael慢慢袒露苦痛,逐渐走出战争阴影。也在机构的帮助下找到了从未谋面的叔叔,叔叔一家也热情的接纳了他(这一部分真的特别感人,所以不想详细剧透)。同时因为在“改造”过程中表现出色,被推荐作为国家代表前往纽约参与世界儿童大会。悲剧的是幸福的日子特别短暂,随后首都也被战火笼罩。在叔叔因为缺医少药病死后,Ishmael选择逃往邻国几内亚,并最终前往美国。

  ~~~~~~~~~~~~~~~要开始扯淡的分界线~~~~~~~~~~~~~~~~~~

  战争就是战争,不会说因为参战一方是正义之师,或者参战的都是十几岁的未成年人,就少几分残酷的。除了个子矮些,这些未成年人开枪的精确度和熟练度都不比成人差。

  其实所谓的十八岁成年,不过是文明社会后期的产物。在茹毛饮血,举着长矛追猛犸象的时代,甚至百年前,根本不存在如今文明意义上的成年定义。人均寿命尚短的年代,成年不过意味着生殖系统成熟,可以开始繁殖下一代。所以有时候觉得执着于boy soldier这个定义,也蛮无聊。壮年男性死光,肯定要抓岁数小点儿的补,具体是16岁还是19岁,有分别么?我国抗日,抗美,抗越的时候,扛枪的小兵都满18岁了么?集中营的毒气室,红色高棉的万人坑也都没对未成年人say no啊。在最强人命收割机的作用下还试图追求那一点点人权,太天真了。Ishmael和他的同伴能飞速地适应战场,并且存活下来就是最佳证明。问题从来不在于儿童兵,而在于战争本身。Ishmael受到的那些生理心理创伤,在成年人身上也有。伊战久经沙场的老兵不一样扛不住PTSD?

  还有一个事实是塞拉利昂也主要信仰伊斯兰教。这么看,贫困和宗教不一定是恐怖主义和战争的温床,无知才是。青少年文盲率太高,才会容易被洗脑,也因此集体缺乏共情,更会肆无忌惮的释放天性之恶。

  中国历史上,不管实际做没做到位,“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总是喊的响的。虽然举家族之力供养学生的目的往往落到“升官发财,鸡犬升天”,但对教育的重视确实已经刻入了整个民族DNA中。这是好事。一个基础教育给力的国家,不会崩溃到哪里的。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庞大的廉价优质劳动力。论及近代最为反智的那些年,其恶果不言自明。

  看完这本书再看这两天爆出的法国维和部队性丑闻,就觉得根本算不上新鲜事。在那种法外之地,有枪和没枪带来的心态变化太大了。一杆枪就是资本,难免会使权力欲极大的膨胀。我国有点小权力的公务员都忍不住官老爷作风,更何况在可以一手拿捏他人生死其不用负担严重后果的蛮荒之地。人性丑恶难免。

  不过书中NGO和UN工作者都是极正面的形象。他们的无尽爱心与耐心太令人感动了。在被解救的boy soldiers对他们施以暴力油盐不进时,还能始终坚持讲“it's not your fault”,真是太伟大了。哪怕只有一个Ishmael走出了战争阴影,剩下的所有孩子都重返前线,也绝不能抹杀他们的努力,仅仅轻蔑的用“圣母”二字来形容。欧洲对于中东难民也如此吧。真的是认为“it's not their faults”,每个人都值得也都能被拯救,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人。所以真的没有资格嘲笑人家圣母,这种天真太难得。拿扶老人做个比方,不能因为咱们也还在泥巴里打滚,知道老混蛋是什么德行,就妄言尊老爱幼的都是傻逼。

  反叛军的定位也有意思。举世皆准的定理,再恶的恶势力,只要想长久的混下去,总要找出些许行动依据为自己洗出合理性,没人敢拍脑袋喊“老子就是天生恶胚”。像阮氏兄弟那类“爷爷生在天地间,秉性生来要杀人”,耿直是耿直,难成大事。Revolution啊,Freedom啊,Change啊,皿煮啊,滋油啊,反贪啊,这类词多喊几次,自然就make sense了。口号一喊出来,再整治那些一听说太君要进村就跑路的百姓,就容易多了嘛。

  Ishmael跟其他小伙伴儿,诸人机遇大不同。有时人生命运就差在那一两分钟上,而且跟什么个人努力之类的鸡汤学全然无关。真的,真就是命。不能多想,只能服。

  书中最后Ishmael讲的那个故事也有意思。猎人去林中打猎,看到一只猴儿。正好开枪时,猴儿开口说话了,“杀了我,你妈会死,放了我,你爸会死”。他小时候,部落里的老人都会讲一遍这个故事,然后问孩子们会做何选择。

  Ishmael的选择是开枪,这样就不会再有猎人遭遇跟他一样的两难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