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良宵》观后感100字
《海上良宵》是一部由钟倍尔执导,金飞 / 钟倍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上良宵》精选点评:
●前半段干涩,后半段浪漫。原来觉得断裂,回味起来,或也是主人公前后不同的心境了。
●don’t be a drag just be a queen.
●有些调度还是略带学生气的
●没实施好的想法
●不知道这个舞厅还在不在
●魔都中老年gay bar
●男主角的脸虽然坑坑洼洼,但是还蛮可爱的,拍得还行
●声色 #siff2017
●边缘人的南屏晚钟。
●233
《海上良宵》观后感(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良宵#】纽约大学导演系研究生,上海本土导演钟倍尔的获奖作品,并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洛杉矶亚太电影节等多个电影节。这部片名取自上世纪50年代歌星葛兰同名歌曲的短片,受到虹口区地下中老年同性场所“来来舞厅”的启发,通过地下通道、红色高跟鞋、男厕的隔间等意象的暗示,在男主人公倍尔的引导下,逐步揭开一个他从未经历的群体的秘密,画面昏黄而怀旧,情感克制又孤独,找寻欲望的出口,探索灵魂的禁区,镜像下的一切,读起来是那么的悠长且玩味。★★★☆
《海上良宵》观后感(二):短评一篇
腾讯可以看。
第一遍的感觉是没啥毛病很舒服,各种景别视角调度安排得很清晰,看得舒服很重要。
(第一段是有点期待杂耍蒙太奇的,不过导演就是要长镜头演员调度,好吧( 。・-・。 )看不清脸)
但难免缺少一种惊艳的感觉
——可能是自身敏感性的钝化,也可能是因为不同风格化倾向,也可能是意向并不复杂,也可能是主人公的态度不够明朗
不过毕竟短片能讲好一个故事就已经很好了,作为一个边缘题材的实景图,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剪辑更改了速率,有点美国黄金年代老电影的滑稽感,因此复古(非常喜欢)。
在上海灰色天空桥洞映衬下游荡街头男孩误入了一个优雅而迷人的地方,充满霓虹诱惑的小众人群的乐园。两类不被社会接纳的人,街头混混和易装舞厅歌手,分别获得了自身的意义,我们能看到他们不是受压迫的,而是自得其乐的。
牵手离开的时候男主人公的态度我并没有看懂,感觉这个结尾选择模糊化的处理,使得节奏上有一些小问题,算是扣掉一分的理由,虽然也可能是一种作者意图的淡化,符合整体的基调,但我仍然希望短片也能有情绪上的高潮。
导演的自我评价还蛮中肯的,也比较谦虚。
《海上良宵》观后感(三):胡说
我不懂电影的拍摄,通过其他视角来简单抒发(不是评价)一下我的感想。
导演要探索的东西是很实际的东西,给我感觉他做了非常基础也非常庞大的思考,展现在画面里的每一帧都具有实在的意义,在九分多钟的叙事里面,男主没有一句台词,他的每一个肢体语言都在叙事(这当然是废话,但绝不属于某种逻辑自杀的倾向),从最初等待徘徊,到仓促的结尾,(为什么说仓促呢?因为我总觉得这电影还得长个5分钟,但是我想这也是一种叙事野心。)没有实际的表述的时候,画面承担了全部的工作,这是一种智力的体现,也是创作者的野心,画面全部是象征(同时又极大程度避免隐喻)的时候,象征不再为了叙事单一存在,而是一部辞典,即最大程度的庞大表达了自己没有完全表达的东西。基于这样的安排,我从这青涩又叙事老练的电影里看到了大量的普遍的实在,情绪的表达再这个作品里就像是滴落的雨点,对,既不是下雨的景象,也不是滴落后的流动,是一种不断强调实在的瞬间,大家想象一下雨点落在雨伞上或者马路上的那种启发存在的瞬间,这就是这部短片的“实在”带给我的感觉。
理念和感觉交织在叙事中,通过大量的实在体现,某种情况下杀死了象征原本可以带来的可能,又通过这种实在鲜明了象征。
它太实在,太简单了,那么它必然也是复杂的。
并列来看,导演的经验和年纪,这为什么不是好作品呢?
它太好了,以至于它同时具备了有智力创作者的骄傲和野心,他也在筛选观察者—-观影者。
再补充一下,脑海里反复回着几个画面,令我恍惚觉得这9分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所以我前面说结尾仓促就不完全成立了),它是一个建立在更大叙事背景中的故事中的故事,故是完整故事中相对完整的切面,因为这个片段又不同于很多微电影/短篇那样试图去做更多的东西,他在做减法,把所有的东西都拆解成了指向明确的方法,然后我觉得 把这九分钟完整放在任何背景相似的电影里都会很有趣,都成立,甚至绝大部分时间都可以成为点睛之笔,这个发现让我觉得非常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