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中华》经典影评集
《诗书中华》是一部由王昕轶执导,钱文忠 / 张大春 / 骆新主演的一部真人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书中华》精选点评:
●还行哦
●制作水平?
●很温馨,我很爱看。说粗糙浅薄的,古诗词是阳春白雪才能抬高你么?
●各种综艺争奇斗艳下的一股清流,就喜欢这种有文化有内涵的节目,没有伴儿可以报名参加不?哈哈~
●这个节目的选手水平也忒次了。
●真人秀泛滥的综艺节目里的一股清流~
●代入感很强。几乎每道题目一出来,我都以为自己能答对。结果...好多都想不起来,然后我就莫名其妙看完了全集...以家庭为单位参赛的设置挺不错的,但选手质量明显不够好。看得出节目组不是纯粹想走竞技类的路子,希望在之后的节目中能突出家庭的关系,更多情感上的部分。
●模仿别人,有意思吗?
●基本都是初高中背诵篇目的考题。而且比起诗书才学更像是玩填字游戏。规则非常没有道理。看着略尬。
●果然央视的文化类节目是无法超越的吗...
《诗书中华》影评(一):诗文传家远,书香满中华
诗文传家远,书香满中华。《诗书中华》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携手作战代替了传统的个人应战,传统文化的考察范围也从古诗词扩展到了古诗文。独特的节目形式不仅注重古诗文的活学活用,更通过家庭成员间的默契充分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好的家风、家训、家史。 很高兴今年市场多了很多诗词类的节目,今年的《朗读者》和《诗词中华》可以发现,文化类综艺不仅拼得是内容本身的独特性,其实外在的视觉呈现,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毕竟大多数的年轻观众,还是以“外在颜值”为判断标准,形式感好看的文化类节目,自然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共鸣感。
《诗书中华》类的文综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诗词的优美,意境也是如画境般美妙。
《诗书中华》的两位专家学者,一位是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明星学者钱文忠,另一位是当代华语小说家张大春,两位学者一静一动,和嘉宾的互动也很精彩。
印象最深的是6岁小孩泊廷和骆新老师接龙《蜀道难》,小泊廷很厉害,不仅会背,气势还很强。中国的古诗词讲究读出来的时候抑扬顿挫,包含感情才能体会出意境。小泊廷喜欢诗词就会用心去背,这跟小孩子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妈妈比较注重孩子学习古诗词,培养他的兴趣。比其他有点惭愧上学的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
《诗书中华》总体来说是一档很不错的综艺节目,希望可以引导大家注重中国诗词文化,传承中国文化。
《诗书中华》影评(二):风雅颂家风 诗书入人家
2017年以来,文化类节目迎来一轮收视高潮,《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相继走红。珠玉在前,《诗书中华》如何做出新意,对节目组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诗书中华》将突破口落脚在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通过家庭体现这些特别擅长诗词之人背后的家风和家貌。
《诗书中华》赛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轮为“家有诗书”挑战赛。应和“曲水流殇”的舞台古风,家庭组合在圆形草垫上盘腿而坐,潺潺流水从他们身边经过,当酒杯顺流而下停在哪里,这组家庭就要起身进行答题;第二轮是“君子之争”对战赛。通过挑战赛的两组选手对决,七题答对四题成为擂主。对方比分3:3时,进入旗鼓相当的主观题比赛,其余四十组家庭为其落花点赞,点赞数多的一组家庭在此轮胜出,成为擂主。
首期节目中,参赛选手既有上海的中产家庭,也有来自突尼斯的混血兄妹,还有经营网络店铺的家庭。例如,来自上海的初一学生李芸芸携父亲参赛,她的诗词功底获得了评委钱文忠的赞赏。李芸芸和父亲李骥华都非常热爱古典诗词。平常在家学习时,李芸芸遇到心仪诗句会大声朗读。她说出上句,父亲便在隔壁房间接诵下句,有时在吃饭时,父女俩也会在餐桌上对诗;来自突尼斯的混血兄妹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对兄妹是全场年龄最小的选手,哥哥王子西十岁,妹妹玛利亚六岁,还未认字,但兄妹俩的诗词储备量却很惊人。诵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妹妹不太会发“su”音,哥哥还在现场帮她正音。
“节目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古诗文比赛,看谁的功底更深厚,反应更灵敏;第二是展现这些诗词‘大神’背后的家庭关系。”历经历史沉淀的古诗文富含美感,同时也会对人的品行以及人格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节目欲通过《诗书中华》,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诗词的美好以及优秀家风的传承。
节目评委嘉宾之一,著名作家张大春也感慨,在这个用手机“自围”的时代,如果一家人愿意围坐在电视机前,从头到尾看《诗书中华》,在与诗文贯通的同时,个人也可从自围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诗书中华》影评(三):让你回头翻书,就是诗书中华
今年,是文化节目大热的一年。但多数都是大神or大神组队的对战竞技类。《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皆是如此。把传统古诗文与家庭相结合的节目,在电视节目中鲜少出现,这也是《诗书中华》创新模式的亮点。 以家庭为单位参赛,多数都是父母带着小孩子,或者是初高中生带着父母,两位都为年轻人的较少,因此在题目难度的设置上,值得推敲。 题目不能太难,小孩子根本不会,节目失去意义; 题目也不能太简单,对双高知家庭而言,太轻松,同样没有意义。 三期下来,我发现节目中的诗词基本出自中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则大多是中小学必背名篇,及建议阅读范围,如四大名著、《论语》等。 题目的难度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难易程度四六开。对比起同类节目,会有很强烈的代入感。 自认为很多题目都很熟悉,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能答对。结果一看答案,哦豁,学了个假语文。 例如第二期,有一道题问“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谁写的,选项里有文天祥,我果断选了,结果答案是曹植,一脸懵逼。 一点儿都不知道的题目,答错或不知道都很正常; 但以为自己能答对的题目,答错,就很有意思了。 与此同时,张大春和钱文忠两位先生对于题目的拓展也很有趣。 当问到哪些成语与现在用法不一致的时候,钱文忠先生科普原来没有“籍籍无名”这个词。“每况愈下”和每况愈下”意思也完全不同。后来我还上网专门查了这两个成语。 这些都让我觉得这个节目在诗文方面,是具备一定可看性的。 评论里面很多人拿《诗书中华》与《中国诗词大会》进行比较。 对我而言,看《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会赞叹这些大神好厉害,背的诗词我很多没听说过,飞花令飞了一分钟之后就放弃跟着思考。自己也有过重新背诵古诗文的想法,但是在电视机前拍拍手之后就忘了。 看《诗书中华》的时候,认为这些题目自己好像都能答对,就本能地调动了脑子里对古诗文残存的记忆,看完之后忍不住好奇心还要去百度一下,寻找脑子里错误记忆的出处。 两档节目各有各的好处,但对于诗词量不大,上班之后又没有闲时的我来说,《诗书中华》能温故而知新,还能看个萌娃取乐,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诗书中华》影评(四):诗书中华 既不诗书,也不中华
看到节目预告,突尼斯兄妹的,噱头是唐诗中也有外语。说的是白居易的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红。
说瑟瑟其实是古波斯语。这相当于说,今天一个名人作品中,一句话写到了“酷”这个词,然后说这是用了外语。而且照这个逻辑,日语就几乎全是外语了。
语言本身是个发展的东西。外来语跟外语不是一个概念。特别是现在,因为全球化也好,各国日益频繁的国际往来,文化交流,我们的文化也好语言也好,都是在融合发展的。就像酷这个词,今天我们说这个人很酷,没有人会觉得说这句话里有英语。但酷这个词,从演化上来说,是cool翻译成酷,延伸了这个词的含义。本身酷这个词,跟cool的意思可能没多大关系,但是因为外来语cool翻译成了它,所以它有了新的含义。但我们能不能说酷是外语呢?这是不严谨的。
当然,我们能理解嘉宾,或者说节目,是想扩展一下,介绍一下诗词的背景知识,延伸,谈谈历史文化渊源,本身是个深化节目内涵意义的举动。但是这种不严谨的说法,私以为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会造成误解。混淆基础概念,破坏基本根基。而且你一个以“诗书中华”为主题的节目,不讲诗书不讲中华,把重点放在混血儿童、外语???
因为这个硬伤极重漏洞极大既不诗书也不中华的预告,我对这个节目实在没什么好感。
而且一个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用混血小孩做预告,也是不大理解。
基于客观公正(闲来无聊)的原则,还是去看了一眼。
首先是节目剪辑上的问题。
莫名其妙就出字了。对曲水流觞、游戏规则的介绍不够清晰。
其次是第一组选手上来,也很突兀。选手是怎么遴选的,选手的介绍,做的都不好。莫名其妙出现的妈妈,大概是抄《歌手》,然而非常突兀。
还有一上来就是一个混血的家庭,非常水土不服。
另外就是选手嘉宾主持人,毫无默契配合,节奏一团乱。
还有流程设置、比赛节奏的问题。小女孩直接就能给答案,但是节目设置了5秒思考时间。这个思考时间是不是一定要呢?正常来讲应该是答得越快越好。如果思考时间太长答不出来,那么就算失败。
但是节目出来变成一定要五秒以后再答,一方面不符合正常的答题节奏,另一方面损害了参赛者的赛感和观众的观感。
当然,给五秒时间再答,其实也有好处,一是可以让选手有一个思考缓冲,思考整理一下答案,再说出来。二是更重要的,给观众一个思考的空间,让观众也可以参与到答题,享受更多乐趣。
如果不设置这个思考时间,好的选手都可以秒答,观众就是纯看紧张刺激、选手展示才华,而少了观众置身赛题思考参与。
所以,节目策划、制片、导演,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然后做出选择。
因而,其实节目设置思考时间也是可以的。
问题是,节目方没有考虑到选手的因素。比如第一队突尼斯兄妹。妹妹只有6岁,没能很好的理解比赛规则和流程,所以持续抢答。一直是哥哥在提醒比赛规则。
当然,嘉宾也表扬(安抚)了妹妹的反应速度。主持人也说我们可以抢答,五秒思考时间可以不等。但后面的题目还是放了五秒思考时间,哥哥还是在一直提醒纠正妹妹不要抢答。
还有一个问题是,妹妹不识字。
当然如果有天才儿童,我们也乐意看看祖国的花朵灿烂。但是这是一个比赛节目,始终还是应该控制选手的水平,而不是控制选手的年龄。这就是节目策划的问题了。
上面也说过,节目的介绍不够好。选手是怎么来的?选那些人上节目?这其实是很重要的问题。
客观的说,曲水流觞其实是文人骚客玩的高端文字游戏,要求非常强大的知识储备,其实是不适合小朋友玩的。
百度了一下:
《诗书中华》是东方卫视全新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益智类节目,以家庭为单位参赛,邀请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及积极向上的家庭风气的一家三口一同来参加。致敬经典,借用“曲水流觞”的雅集形式,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热爱诗文的家庭进行竞赛。
虽然这个介绍说一家三口,但是第一组就是兄妹两人,哥哥10岁,妹妹6岁。来玩曲水流觞,不是不可以,但你的基础,是连字都不认识,那就有问题了。
特别是你的比赛形式、出题方式,是需要认字的。然后选手是不认字的。不说盲人摸象吧,就是找一个盲人来,他只懂手语,你让他来比写字。人没有问题,比赛没有问题,但是让这个人来参加这个比赛,就出问题了。
另外还有基本礼仪的问题。
可以看到嘉宾、主持人,对俩小孩都比较爱护、迁就
但是小女孩在台上的表情仪态,就不怎么好了。
另外对于规则不理解,五秒的思考时间,哥哥说了也不明白。
还有嘉宾说话的时候,说到白居易的诗,小女孩接下两句,其实是打断了别人讲话。
以小女孩后面抢答的情况来看,可能也是习惯使然。6岁也不是一个有丰富比赛经验懂得赛场礼仪的年纪。事实上她对节目的规则流程都不太明白。当然,孩子还小,不能苛求太多。
但一个节目,我们还是要有基本的要求的。
你的选手,基本的礼貌还是要懂的。至少节目开拍以前,你可以教吧?教会了再上节目行不行?教不会就换个选手行不行?
当然,说到底还是选手嘉宾主持人都是水平参差不齐没什么默契的人。孩子其实是可以引导的。
因而这个第一组答题过程,观众就看得磕磕绊绊,实在看不下去。
这里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节目在筹划期间,可能根本没有考虑到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更深层的,是节目的应变能力,遇到问题,解决的能力是相当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