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读后感锦集
《南明史》是一本由司徒琳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明史》精选点评:
●角度很好,易於展現各方力量的趨勢,並且對南明各政權的不斷衰落提出制度層面的解釋。
●论文的条理十分清晰,注释参考实在详细,翻译过来的句子像极了英文中的大段长句;读罢稍感简陋,仍不够丰满;至于观点也并非十分夺人,想来成文时间较早,海外研究毕竟还是隔靴搔痒,但贵在清晰易懂,中肯不偏,虽不足多多,竟也比之国内多数论述好去许多
●内容写的有点天马行空,需要对南明史有基本的了解在读,否则会觉得一头雾水
●【对于南明史,女史其书比较简略概括,魏斐德《洪业》较为充实详细。】
●首先要感谢ZZ老师的赠书。此书甚好,作者作为海外汉学家对于传统史料的充分掌握和西洋、日本、中国的新学术成果的大量引用令人震惊和钦佩,较为中立和冷静却不过分虚无的史观和分析角度充分发扬了海外汉学的优势并摒弃了其劣势,虽然此书在史料的利用引用上还不够全面完善(作者在后记中也明言于此),但鉴于该书作于20世纪80年代,草创之功,功不可没。对于南明痛史,作为国人,想必每个人都不愿通读,但为了牺牲的英雄,我们却必须通读,必须深入地研究和了解——为什么在南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上演“至此而风虎云龙之想,竟转而为珠沉玉碎之悲”的悲剧。PS.感谢ZZ老师赠书!
●洋人永远理解不了我们畸形的心理 问题不在于失败与否,而在于是否到我掌权
●张献忠李自成朱由检多尔衮吴三桂朱由崧史可法马士英朱聿键阎应元张煌言朱由榔郑成功何腾蛟李定国,“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美国汉学家的观点,绕开了民族情节,或许更加中立。
●就冲着上百页的reference,就值五星
●海外汉学,还是隔了
《南明史》读后感(一):一段很简短的历史也包含多方的博奕
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之所以感兴趣还是因为金庸先生的《鹿鼎记》里面提到的一点南明情况,刚刚看到第三章,感觉如标题,并且不禁想到要是当初发生了另一种变化,譬如李自成占住了北京,或者南明哪个王占住了南方,中国的历史会不会是另外一种情况呢,虽然这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来各时空穿梭阿,这也是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吧。
《南明史》读后感(二):南明史·读后
看完了司徒琳的南明史,比顾诚老先生的客观。我更喜欢这本。
顾诚老先生是站在皇汉的立场上,而司徒琳就站在中立的立场,所以观点不偏激,这也是外国人治中国史好的地方。其实史可法也不过是站在官僚的立场上看问题罢了,并没有那么不堪。史可法、何腾蛟都挺厉害的。
而且看司徒琳的参考文献,很多很多。作者在这个领域也是下了苦功夫的。
《南明史》读后感(三):写南明之上乘之作
一本由外国人写的好的南明史,文章脉络清楚,时间事件并行不悖阐述,前两年版本脱销,新版本2017年才重版,一直关注着,新版毫不犹豫便买了。什么是历史,是必然性还是偶然性,历史不容假设的立场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而通过南明史,你会觉得乾坤回转可能就在一瞬间,一个意念而已,读时便会捶胸顿足。且放下必然还是偶然,历史已然那样,读历史的意义又再何处?难道只为了解一段不为人知的奇闻秘史?历史深处又藏着什么呢?君等以为若何?欢迎品读交流。
《南明史》读后感(四):夜讀抄(一)【司徒琳著《南明史》】
1司徒先生以南明各政權的興起、滿洲的征服直至最後的滅亡交替作為每章的題目,是否潛意識中認為南明的衰亡是歷史難免之局。
2司徒先生認為南明滅亡最大的癥結在於文武不合,各章的筆力亦主要集中在此處,對間或出現的文武全才必拈出表彰,對純粹的書生作戰如黃道周、純粹的武將反正如鄭成功亦不辭煩勞記其征戰經過,意謂沒有文武的結合,明朝的復興必不可行。
3對於底層的民眾,司徒先生直言其毫無政治信仰,他們要的只是安定的社會秩序。書中反復言到,南明為維持其政府架構以及軍事行動,對百姓賦稅之重,即使英明如隆武帝亦無法避免。大多數捲入軍事活動的普通百姓的目的是在于維持安定的生活,贛州的百姓最為典型,既拼死抵抗清兵的進攻,亦拼死抵抗金聲桓、李成棟的明軍。
4鄭成功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以僻處東南一隅測天下大勢,得到清軍已經腐敗的假象,因而掉以輕心。當時南明內部普遍認為鄭成功進取台灣是失敗的表現。
5本書意在從制度的角度剖析歷史興亡大勢,很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更是筆墨都集中在南明一方,絕少從清朝的角度著筆。
《南明史》读后感(五):南明终究没有成为南宋。。。
说起那个时代,有太多的偶然。。。 明朝遭遇了小冰河期。。。 由于货币问题明代财政的崩溃至今仍然是一个经济学的重要案例。。。 比李自成还先一步到达北京城的鼠疫。。。以及崇祯本身的急功近利。。。
就如很多学者所说,压死明王朝的肯定不止一根稻草,方方面面的多到我们最后一直都在用“气数”这个词来进行概括。
而我作为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设立一些课题然后给自己时间去解答也是一个自娱自乐的项目之一,其中的一个课题就是:南明为什么没有变成南宋? 这本《南明史》在诸多原因中的其中一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自晚唐五代之后,文官集团对于武人的防备之心延续至今,遥想两汉 文人的追求乃是万里击胡! 可从两宋开始,文人尽显文弱,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与武官的长期对立,这使得武将在和平时期长期受到压制,遭遇天下大乱,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之后确依旧为文官集团所鄙夷,进而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武将为了上位,为了实权,甚至是为了一口气而将民族气节抛之脑后。。。 降清如换工作,剃发如更衣。。。
再加之经万历爷孙四代皇帝的折腾,明朝也远非北宋当年可比(徽宗昏庸 孟浪,但之前的哲宗以及神宗并非昏君)再加之北宋宗室偏巧除了康王外被一扫而净,而明朝宗室散落各地,为争拥立之功又分散了很多精力。
最终方有次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