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明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南明史》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34: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明史》读后感10篇

  《南明史》是一本由顾诚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8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明史》读后感(一):最喜亡国史,辛酸透纸背

  满清上下一心,故凭八旗子弟拥孤儿寡母入关;南明内斗正酣,仅凭军阀匪寇纸上谈兵,亡兆已明;可惜大顺短视,大西跋扈,断送万里江山。正所谓: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社稷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弱肉强食。

  《南明史》读后感(二):南明悲歌

  教科书上的历史,总是没有过渡性的。特别是明清的更迭,总以为是崇祯帝自尽后就自然过渡到清了。后来看金庸,朦朦胧胧地了解到这一段历史的延伸之长,令人很难把握全面。

  虽然已经知道这段历史的结果,但是仍然会不断惋惜。

  《南明史》读后感(三):顾诚千古!

  与其说这是一部断代史,不如说是一本兴衰惨痛教训录,既惩前朝,亦毖今后。。。。。。顾诚老先生用心良苦!

  “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千载之下,良言不可计数。处庙堂高位者,慎思而笃行者却有几何?

  《南明史》读后感(四):从丰厚的历史遗产中汲取教益

  纵观整部南明史,朱明皇室只是作为一面旗帜,无兵无实权,经常得仰仗那些嚣张跋扈的武将来寻求生存,这也导致了有志难伸,处处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形成一个可以调动全部抗清力量的权威核心。再加上整个朝廷自身的腐败,内部纷争离析,导致相当大的一部分可以用于抗清的力量在内部冲突中被消耗了。对比一下清廷不难看出,清廷内部虽然也常有勾心斗角,但大体上能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清胜明敗,根本原因不是强弱异形,而是内部凝聚力的差异。

  《南明史》读后感(五):汉人之痛,痛之甚矣。

  满清入关是像日军侵华一样的侵略战争, 满清入关是历史的偶然而非必然。 其击灭南明与农民军的行为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满清三百年是总体而言是需要彻底否定的。 这是讨论南明的前提。 否则满清入关是符合潮流的统一那南明无数仁人志士热血悲歌全在逆潮流而动,那南明的诸人诸事还有什么意义? 政治正确掩盖不了客观事实。 刘凤云,李治亭,阎崇年诸砖家的看法根本错误! 不然二战日本如果侵吞中华成功岂不是日本统一中华?! 别给我说什么满人说汉语也学四书五经都自己人。二战侵华特务头子也学汉语也通四书五经他也是自己人吗?

  《南明史》读后感(六):一个有效率的政府与一个无效率政府的对抗

  满清入主中原,常常让人费解。

  从人口数量、地域大小、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科技发达程度,都难于理解。

  读完《南明史》,这些疑问大多是释然。

  书中观点常常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李自成山海关之败,绝不是“迅速腐化”所能解释。哪支军队在十几天之内就迅速腐化呢?

  史可法、何腾蛟似乎也不像传统观念中那样真是大英雄,若然南明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郑成功有功,但关键时刻不顾大局、只顾私利。

  “留发不留头”的残酷政策激起民变,清廷靠什么最终还是达到了渐安长治?

  读这部书,收获多多。

  《南明史》读后感(七):简评

  在去上海往返的火车上看完。

  顾诚先生的著作将甲申之变后的南明政治史悉数整理出来。先生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如李清《南渡录》《三垣笔记》,顾炎武《明季实录》,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姜曰广《过江七事》等,至于我们耳熟能详的《明季南略》《国榷》就不必赘言。

  《南明史》读后感(八):观史鉴今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之于南明朝廷更是如此。名正则君臣同心,锐意平寇;名不正则小人四起,是如仇雠

  现代人多数沉迷于穿越,幻想穿越成皇帝贵族,才子佳人,花前月下,演绎一番浪漫。可真实的古代完全没有他们想象中的美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断受到官府的压迫。竟然还会出现易子而食。

  可笑的是达官贵族只会一味妥协,抛弃名节,卖国求荣。明末的东林党人虽已气节扬名,但自身却热衷于争名夺利,党同伐异,没有真才实干,只能像史可法一样,被四镇挟持,拱手将江南送出,使得江山易族,遍地血流成河。传统的儒家思想只教给他们名节,却没在其中培养实干的能力

  《南明史》读后感(九):南明 南明

  书其实读起来还是略显无聊,花了我好长时间。南明史感觉就是一部皇上基本无能,大臣互相倾轧,互相排挤。甚至内斗,将军内斗,想当皇帝,其实在当崇祯死了以后,吴三桂降清,明朝还是有很大实力的,民心很高,可惜各种内斗消耗了太多的时间资源,东林党,大西军,大顺军,忠贞营。无法拧成一股绳,致使溃败,历史不能假设,只希望读史使人明智,更好的看清未来

  加一段被人写的,感觉说的很对其实顾诚的主要观点很简单,我概括起来就是:

  第一,门户偏见要不得。所以弘光党争的案翻了,史可法、刘宗周君子未必是贤人,马士英、阮大铖小人未必是恶徒,黄宗羲、王夫之虽然各有盛名,但未必是厚道人。

  第二,阶级偏见要不得。所以永历党争的案翻了,何腾蛟、瞿式耜英雄未必无私心。

  第三,民族大义要拎清。他的反清立场是非常鲜明的

  《南明史》读后感(十):都是垃圾

  老顾把明末君臣黑了一个遍。

  何腾蛟,瞿式耜丑态百出,史可法,黄道周百无一用。国难当头死节有个卵用。

  张岱,黄宗羲,王夫之又是什么好东西,颠倒黑白,扭曲历史。

  整本书老顾看得上眼的,只有堵胤锡,张煌言两人而已。

  李定国,国姓爷算是能打的,然而正面硬杠也杠不动主力清军。主要都是靠清军主力撤退捡漏。

  多尔衮指挥也不见得多高明,但是搞定明朝君臣绰绰有余。

  军阀各存私心,金声桓,李成栋作为清军都很会打仗,一加入明方就脑残了,然后顷刻就败亡了。

  往往小股清军就能追着几万明军跑,跟抗战也差不多。

  大体上按照时间线讲,但有时候又会掉过头去讲,像zigzag一样,不容易把握某一时间段的全国形势。

  注解比正文还要长。

  老顾经常喜欢指点战略战术,说某某仗不应该这样打应该那样打,不过我很怀疑就算按照老顾的说法打,会不会有他说的那些效果。

  明亡真是活该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