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山》读后感锦集
《魔山》是一本由(德)托马斯·曼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7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山》精选点评:
●支离破碎
●惊奇 - 不耐 - 麻木
●on time
●★★★★
●现实主义经典怎能错过
●第七章真心喜欢~
●象征意义和哲理性很强,到处都有隐喻,我们费力登上魔山,才发现应该下山离开这种病态的挣扎。
●哦。好难啃。
●托马斯曼是厉害。时间感的错乱,无意义重复的荒诞感,大篇幅的哲学讨论,把一本威廉迈斯特式的教育小说写出了奇妙的现代性,读起来有点像城堡。Kindle上一千多页的书,又没什么抓人的情节,居然读得极顺畅,这语言和叙事也是真厉害。
●这本书在每一个方面都似乎差了那么一丁点。最近脑子不好用还要看尤利西斯书下的很慢
《魔山》读后感(一):以后再读吧
和牛津字典差不多净重的书,看到30页左右终于决定放弃。还是以后看吧,我不想太痛苦,感觉自己没事找事,把人类的罪孽压身上,没必要的。假如还有时间,以后再看吧,或者,就是今年冬天。
《魔山》读后感(二):魔山
汉斯在书里,我在书外,时间同样忽慢忽快流逝,不经意间也可能是刻意,我们有了一层深深的联系。好像就是我在疗养院里,度过了这七年。时间停滞,唯有冬夏交替,一切都在轮回,忌讳提起日子。一日五餐,散步,静卧……爱好在变,不如说休闲在变,拜访垂死者,研究生物学说,听音乐甚至灵异活动……不变的总是时间,以及一个个哲学问题,自己想的别人争论的,还有醉心的那个人儿……规律悠闲的生活,从不适到习惯,从习惯到麻木不仁,从麻木不仁到暴躁,隐隐期待着改变,不自觉又沉溺其中……直到一声惊雷!汉斯清醒了吗?我不知道。他下了魔山,我却仍旧留恋着。
《魔山》读后感(三):吐槽一下翻译
我今天试看了杨武能版魔山,仅看第一章,翻译便让我无法忍受了。
我从来不追求什么翻译版本,也不懂翻译技巧,不过我今天还是忍不住想要吐槽一下了。
比如这段“三个星期对于我们这上边的人来说几乎微不足道, 可是在原本只想来此看看并且总共不过呆三个礼拜的你眼里,这段时间自然是非常长的。先适应适应气候吧,这可不那么容易哩, 你会看见的。 ”
——杨先生,为什么一会儿用星期一词,一会儿用礼拜一词,难道有某种深意?
我看了德文原文,都是用的wochen这个词,是Woche(星期)的复数形式,
仅仅第一章里面,按照鄙人的愚见,有很多地方的语言运用完全可以润色得更通顺一点儿的。
最让我觉得崩溃的是这句话:
“进行什么?灵魂分析?这可太讨厌了! ”
——灵魂分析?。。。。。是“精神分析”吧。精神分析可以说是普通人都听说过的心理学术语吧。又或许是我的水平太低,不能理解杨先生的别有深意。
于是我查阅了一下钱鸿嘉的翻译版本:
“他会干什么?精神分析?这叫人作呕!”
——整个句子读起来明显舒服许多,也没那么翻译腔。
我又看了看英文版:
“He what? Psycho-analyses—how disgusting!“
——这里Psycho-analyses完全就是专指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
而德文版原版是这样的:
“Was treibt er? Seelenzergliederung? Das ist ja widerlich!”
——我在维基百科上看到Seelenzergliederung和Psychoanalyse在德文里都是精神分析的意思。。。。而seelen这个词头就有灵魂救赎的意思,杨先生难不成根本没有查阅,直接按照字面翻译的??
其它的问题,我还看到了好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从前并不怎么追求翻译的版本,但是选择一个更好的版本或许会让阅读更舒适一些。
不好意思在这里吐槽了。。。
《魔山》读后感(四):阅读是一场逃逸
说实话,我花了差不多快两年才阅读完毕这本书。而且是囫囵吞枣的阅读它,对于《魔山》这本书,我没有读出人家说的那种对于资本社会一定没落的锐利刺评,也没有读出多悲壮的人生感悟。
只是觉得,这722页的小世界,缺失时间的组成,是一个很好的,用来逃逸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这种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恰到好处的。
当我缓缓的读它,它具有一倍速的生活速度,好似慢悠悠的两个半小时日本文艺小电影(哎,因为时间太过匆忙,真的连好好看一倍速小文艺片的时间都没有了)。
而当我快快读,有可以迅速带走我的烦恼,好像呼吸到了新鲜氧气,说也奇怪,这本带了点死神阴霾的书,竟然如此能够治愈我,这也可能就是黑夜的力量吧。
另外,对于碎片时间阅读,地铁上,等公车时,等客户开会前,当亲戚们热火朝天讨论琐事的时候,打开《魔山》,就等于逃逸到了一座不存在的山,进入进入,忘却了时间,也没有了无聊的尴尬慢时间。
至于另外一块,我想谈谈喜欢阅读这件事情。
早些时候,看到了一篇小短文,简单的意思是热衷于阅读会造成脑部损伤,导致一些列的不良影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呆子,轻则造成无法自主思维,只能维持填鸭式塞内容。
但是我想说,阅读这件事情,真是有很多很多好处,而对我来说唯一的坏处,可能是无法自如的下笔了,之前所读甚少,倾向于模仿喜欢的风格,下笔如有神,觉得自己时时刻刻都能写出载入史册的句子来,还堂而皇之的想要出版自己的诗集。
但是现在,随着阅读量的上升,越来越少的不自量力,反而形成了反作用,下笔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真的天赋平平,想写的故事总是发现已经被人写的登峰造极,想写的句子总觉得查点火候。变的束手束脚,不得自由。这等精神上的负担,想必还是只能靠慢慢修炼来克服。
另外,对于书评,也变得谨小慎微,怕是露了自己不足的短处,与你推荐读物,更是查费苦心想要显示自己的审美甚高,苦心选择冷门良品读物推荐之,但是往往朋友束之高阁,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无聊的消遣罢了,唯有看到真心爱书之人,所聊之题,引得两眼放光,极其满足,所幸本人真心朋友不多,不然开心之余赠书予人,想必已经快要送光了。
十分不好意思,说是《魔山》的书评,却净说一些阅读的肤浅之事,其实我也就是找个地方发表一下看法,反正也没什么会看到,就这样吧。
不管怎么说,还是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花力气去阅读这样七百多页的长篇。所有优秀的长篇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旅行,这是独特的一种阅读体验,是一次可以信赖的逃逸疗程。
《魔山》读后感(五):作为象征的魔山
汉斯.卡斯托普抵达魔山之前,所有来此地的疗养者没有一个能痊愈回到魔山外的世界。
“欲念和无聊是人生的两极”
而命运能瞬间将生变成死,那时再讨论什么人生的意义只会显得愈发苍白无力。
托马斯.曼之前,尼采刚于前一个世纪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告诉世人“人是应当被超越的”,因为“上帝已死”。好像人类摆脱了某种枷锁,现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也不断激励着世人毫无顾忌的奔向某个未来。旧的秩序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崩塌,人类站在旧秩序的废墟上自鸣得意。
卡斯托普在瑞士达沃斯的一个高山疗养院一住七年,当初他来到此地是要探望表哥约阿希姆,他听取院方建议做了一次身体检查,查出了虽不十分严重但实在应该留下休养的肺病,那么就留下吧。卡斯托普在这座山庄疗养院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经历了许多事,最稀松平常的是死亡。作者很耐心的描述着一次次的死亡,下足功夫把握主人公在面对这些死亡时的心理。若在这世界的其他角落,死这件事无疑是无比凝重低沉的,当然在“魔山”上也不会例外,但这里住的毕竟都是病人,他们的死同样凝重低沉只是更加普通常见。
死亡是所有人的归宿,在魔山外的世界每个人也都会死,可人们不会无时无刻面对着死亡,死虽正常但不常见。而在魔山之中死则是其中人等隔三差五就要面对的,在这里,死很正常也很常见,人们也因此较之外人更麻木于死亡。魔山里的人的归宿也是死亡,但当时间与空间都被相当的限制之后,死亡的宿命感在我们读者看来就显得很近很沉重。而当我们深知这些人物的命运将去往何方时,他们对自己命运本身的浑然不觉便有了新的意义。
我们在此可将魔山也看作一象征,魔山里的死亡也视为某种象征,魔山象征一时间与空间,死亡象征一种叫人浑然不觉的命运,类似于与查拉图斯特拉口中的“上帝”。汉斯卡斯托普最终痊愈下山,经历了表哥的死包括表哥死后的“显灵”
在良师益友塞萨姆布里尼和纳夫塔的关切(这二人分别是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象征)之下获得“健康”。
只是山下又是另一座“魔山”,卡斯托普死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
托马斯曼写完《魔山》十多年后二战爆发,人类又陷入了更深的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