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房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绿房子》是一本由[秘]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略萨没去拍电影真是可惜了。玩结构玩叙事。读的我头晕目眩,有一种迷狂感。
●家里居然有1982年的版本,售价1.25元。相比之下更喜欢福克纳。。。
●小说背叛生活的方式有时是细微而明显的,有时是粗暴的;用按比例压缩的、可供读者理解的语言情节把生活封闭起来。于是,读者就可以这样判断它,理解它,特别是用一种真实生活不赞同的逍遥法外的态度来享受它
●窝老看小说 最大的问题在于 接受不了 描写。赛万提斯/昆得拉/卡尔唯诺内种节奏适合窝 别人都脚着慢,俄国小说尤其慢,气急!!!
●杰作。
《绿房子》读后感(一):很沮丧
从卓越网上买的,因为看了略萨的一个关于文学作用的演讲。所以对这本号称是他的代表作的作品很期待。
然而我却最终没能有耐心读完,因此也难说能读太懂。觉得那个场景、那个人群,离我的现实经验太远了。反殖民主义吗?那个叙事我觉得面孔模糊。我不喜欢那里的任何一个人,因此读不进去。不知为何,我对这样的叙述一点没有亲和力,包括马尔克斯也是。、
因此只是大致翻了翻。也许我的阅读趣味停留在了现实主义时代。卢卡奇和特里林的时代。
很沮丧,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根本读不进去文学书了,像青少年时代那种如饥似渴地读法。
《绿房子》读后感(二):复杂的绿房子
很多得奖作品都某一方面开了先河,或在某一方面特殊与其他作品,好的作品就像你用蜂蜜写作那我就用空气写作,你的文字轻灵隽永,那么我叙述的节奏就像潮落潮涨。
很难说明文中主角是谁,似乎写到谁谁变成了主角,镜头随着他走,视线也随着他移动,需要把目光转向另一个人的时候就像翻书那么快,好几次我都以为是看错了重新倒回去连接上下文,甚至以为是排版问题,即使是删减也不会删的如此凌乱,后来发现这便是马里奥写作的方式,便学会了自动存档。
从A看到B,便自动把B的内容调出读取,忽然蹦到E,就把E的前世今生快速想起,也颇为有趣。
这本是一个平静的小镇,忽然有天来了个陌生人,陌生人很快和小镇居民打成一片,并在这里修了座绿色的房子,从此小镇的整个生活都被搅得翻天覆地----这是印象最深的情节,读起来带了点哲理。
平静的湖面因一个小石子泛起涟漪,涟漪变成漩涡,漩涡掀起狂风,风把湖水卷到天上,又从空中倾盆而下。
陌生人就是这个石子,他出身不明,身世不明,只有一个不知是真是假的名字,许多电影情节也是这般段落,平静生活因陌生人而打破,一个家庭可能因此毁灭,最后陌生人忽然消失,电影的最后暗示大家陌生人并不存在,一切的发生都是由于人心中的猜忌。文中的陌生人不仅没有消失,还留下了个更狂野的女儿继续经营绿房子,拉着小镇居民继续堕落到地狱底层。
绿房子并不是描写重点,几个人物之间也互有微妙的联系,作者高于读者精妙之处便在于布局,你能惊喜的联系到的,都是我提前安排好的。
《绿房子》读后感(三):一笑泯恩仇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总有一种对最高境界的向往,那就是一笑泯恩仇,并且这个动作一般都会出现在人之将死的时候,一笑泯恩仇之后这主儿就能带着平静的微笑离开人世,去往一个更加光明美好的地方了。
——我有时候会想,这“一笑泯恩仇”是不是因为中国人没什么信仰,而脱生总要有个美好念想呢?
外国人有神父,人死之前总要请个神父来,握着将死之人的手,告诉他:别怕,你就要上天堂了,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加西亚神父到达“绿房子”的时候安塞尔莫已经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了吗?安塞尔莫终究没有忏悔,而加西亚神父最终也没有握一握安塞尔莫的手……?
其实到最后一切都不重要了,安塞尔莫40年来一直在一会儿肯定、一会儿否定他的人生;加西亚神父在“纵火犯”的叫骂声中还是踏入了“绿房子”,还是答应了给安塞尔莫守灵;伏屋辛苦一生的血汗钱最终都给了岛上的医生护士来保命;胡姆依然要被白人及其他部落的人或剥削或迫害;为爱“私奔”了一辈子的拉丽达最后却没有去找聂威斯而是跟了讨厌鬼;出身修道院的鲍妮法西娅背井离乡的当婊子养活着几个二流子……而时代却不顾任何人的感觉,一直一直向前奔跑着,城市吞食着荒野,谁也阻挡不了。
我们都是矫情的人,笑与不笑恩仇都存在不了太多世代。古语中说三十年为一世……
“那时候留下的人不多了。”加西亚神父哑声说道,“许多人都是由我们埋葬的。”湿乎乎、热辣辣的南美文学在解构、闪回、蒙太奇中讲了一个悲伤却不矫情的故事。
《绿房子》读后感(四):“绿房子”—往昔迷人的秘鲁世界
他自已就曾说过:“我认为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以具体现实作为基础的。”他又说:“小说家只有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出发,才能创作出故事来。” 巴尔加斯。略萨的创作以其结构的新颖见长,他的儿部作旺话构上多有特点,因此许多评论家称他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结构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写作手法,它是在反映现实时寻求结构的多样化,以全面地反映现实。巴尔加斯。略萨的每部作品都有着不同的结构,这正说明他在反映现实时不断探索,不断求新,即不断寻求更好地反映现实的手法。获得个人经历并不难,难的是把这经历变成文学形式,没有作者用来写作的形式,小说本身也就不存在了。《绿房子》的风格、结构、叙事体系本身就构成了它的本质,它的存在。 《绿房子》全书由五个互有联系的故事组成:1.鲍妮法西娅的故事,包括她同利杜马的结婚,故事发生在森林地区的圣玛丽娅德聂瓦镇。2.伏屋的一生,从他由巴西逃到秘鲁直到生病被送到圣巴勃罗进行隔离,这是通过他同阿基里诺的谈话中叙述出来的。故事发生在森林地区。3.安塞尔莫的一生以及绿房子的兴衰史,其中包括琼加和第二座绿房子的建立,故事发生在皮乌拉。4.胡姆的反抗,故事发生在森林地区。5.四个二流子的故事,发生在皮乌拉。其中以利杜马最为重要,他在圣玛丽娅德聂瓦镇同鲍妮法西娅结婚后,二人回到皮乌拉,成为联系这两个地区的桥梁人物。 从全书的结构上看,小说由四个部分和一个尾声组成。每个部分由一个“序言”和若干章组成,每章又包括若干场景。作者把上述五个故事加以小块切割,然后打破时空次序把这些情节小块巧妙地安排到各个场景中去, 第四章(同上) 每部的序言主要是叙述在森林地区的圣地亚哥河一带和圣玛丽娅德聂瓦镇发生的事;以下各部各章各场景的安排与第一部大同小异,只是二、四两部只包括三章,三、四两部各章中的场景只有4个,这是因为到后来胡姆的故事消失了,鲍妮法西娅的故事同二流子的故事合并在一起了。尾声部分的各章则是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有的评论家把这样的结构称为“零件组合法”或“情节小块组合法”。 在这样的结构安排中,时间和空间被分割成若干小块,然后打乱次序被安排在各个场景之中,人们初读起来颇感吃力,但越往下读,就会逐渐发现每个场景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读者会被几个悬念同时抓住,产生一种非一口气看完不可的好奇心,直到最后得到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因而觉得回味无穷。在阅读中读者之所以深深被吸引,正是因为他一面阅读,一面要破译作者安排的编码,这实际上就等于参加了写作,而作者也正是以此手法达到了缩短、甚至取消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一目的。 除了这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外,作者还使用了许多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如“中国套盒法”在小说中就得到了独特而充分的应用。小说中巴西籍日本人伏屋的一生,是在他患了麻风病被其同伙阿基里诺乘船送往圣巴勃罗进行隔离治疗的途中,通过二人的谈话叙述出来的。但这种“叙述”不是采用传统的叙述手法,而是通过电影镜头的急剧转换来完成的。二人对话,镜头一转插入了第三者,第四者,甚至第五者,由后者来回答或解释前二人对话中提出的问题。如: 上述引文中,①④⑤⑨是琼加、乐队成员和塞尔瓦蒂卡之间的谈话,而②③⑥⑦⑧是当时的情景和对话。这里从②可以看出一组对话引出的不止是另一组对话了,而是加上了情景的描述。这两组对话同时出现,使读者仿佛一边听着前一组对话中的叙述,一边用望远镜看后一组中的人物在过去的行动和谈话。 凡此种种多角度的转换,都是在瞬息之间完成的,既无区分章节的符号,也无作者的插叙。有时甚至没有标点符号。对话与叙述混在一起,过去与现在混在一起,此地与彼地混在一起,甚至对白与独白混在一起,幻想与现实混在一起,所以读者不能像一般小说那样一行一行地,一字一字地去“读”,而是要像看多镜头电影画面,或是像看万花简那样去“看”。当然作者还成功地使用了其他一些写作技巧,如自由间接引用语、意识流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孙家孟
落后的拉美地区,神似东亚的神秘气息,贫穷,暴力,情色,自洽的生活逻辑,雨林,土著…
让我忆起了东方~
非常迷人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绿房子》读后感(五):五分人生,三分想象
“特鲁西略可以让水变成酒,让面包成倍增加,只要他老人家高兴。30多年来,这个国家发生的一切多亏了元首的领导。”特鲁西略的后人看到《公羊的节日》,扬言要宰了书的作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五分人生,三分想象
撰 文:钟蓓
诺贝尔文学奖经常都在用不同的标准替“冷门”下定义,但今年获奖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个“热门”。“热”是因为老先生时常出现在博彩公司开出的名单上;因为他的小说、文学创作理论书籍在这几十年间不断被重新出版。一位在英国的书店雇员在twitter上写到:“今年的诺奖得主大家都认识,书店能大松一口气”。
摊开略萨的简历,1936年3月28日出生……符合诺贝尔评委口味的经历俯首皆是:成长在军政府统治时期的秘鲁;有浓厚的政治兴趣,一度参加秘鲁总统竞选;文学创作上,写过长中短篇戏剧文学史文学评论;文学科班出生,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的主将之一,获诺奖前已经拿过拉美最高文学奖“罗慕洛•加列戈斯小说奖”、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略萨先生身体健康。
瑞典学院在揭晓诺奖时表示,略萨对权力结构、个体的坚持、反叛与抗争有鞭辟入里的刻画,为此向他致敬。瑞典学院秘书长彼得•恩格伦德将略萨称为“天赋如有神助的说故事者”,因为他笔下的世界“结构庞杂,角度多元,呈现出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时空。”他“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去写作,因此推进了叙事艺术的发展”。
有多少人生可以贩卖?
略萨是那种典型的贩卖自己人生的作家,从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城市与狗》(1963年)开始,他就从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取材。这个关联了着他少年时期军校学习和生活的故事,主人公是“狗”(军校学员),内容折射了“城市”(秘鲁社会)的军事独裁统治。很快,书被“城市”列为禁书。
略萨继续在人生的长河里挑选素材,10岁时全家在皮乌拉居住时的所见所闻,当记者时去过的地下酒吧、舞厅、妓院的经历,在大学时随考察团去原始林区看到的印第安人的部落生活,刺激着他的创作神经。
“《绿房子》就是从这些回忆中产生的。在这部小说里,我企图通过妓院的建立在皮乌拉人的生活中和想象中所引起的混乱,以及一群冒险家在亚马孙河流域的所作所为及其不幸的遭遇,以虚构的方式,把秘鲁两个相距遥远、差别很大的地区——沙漠地区和森林地区——连接起来。”从政客到地痞、修女到妓女、军官到士兵、神父到妓院老板、外国冒险家到印第安土著……整个秘鲁北部的社会生活面相都被囊括在“绿房子”里。
《绿房子》的叙事结构是好玩的智力游戏。全书由4部分和1个尾声组成,每部分有一篇“序言”和若干章节,每章又包括若干场景。内容上,略萨写了5个故事,通过打破时空次序的方式,5个故事被切割成情节小块安排进不同场景。在人为制造的阅读困难里,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被充分调动,一边阅读,一边排序。除了编码式的整体结构安排,略萨在这部小说里也运用了“中国套盒”的写作方法。在一个套一个套一个的叙述者转换过程中,将故事向前推动。《绿房子》使他获得首届“罗慕洛•加列哥斯国际小说奖”,而且帮他提升了不少在拉美文学界的地位。再之后,有人就把他和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胡里奥•科塔萨尔以及卡洛斯•富恩特斯一起视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第一集团军。
写到《胡利亚姨妈和作家》,略萨以自己和第一任妻子胡利娅(也是他舅妈的妹妹)之间发生过的鸡零狗碎给这本书打了层半自传的粉底。书的出版对姨妈是个雪上加霜的打击。不仅因为花心的略萨刚和她离婚,立刻娶了她的外甥女帕特里西亚,而且略萨丝毫不觉得向公众抖搂自己与前妻的事儿有多羞愧,也未尝意识到姨妈和她的生活在书出版后被彻底冒犯了,他甚至没有任何歉意。这个没有写作经验的愤怒女人随即提笔写出了一本《巴尔加斯没有说的话》(又译《作家与胡利娅姨妈》)。至此以后,她再没从《城市与狗》的版税中收到一分钱。但此前,略萨已经把这本书的版权让给了她。
经历写完了,略萨必然转向他熟悉的历史题材库。在事实配合想象的基础上,他完成了《公羊的节日》(1998年)。这回他把笔端对向多米尼加共和国元首特鲁西略。作家严肃地描写元首:“只要休息一分钟,他恢复体力的本领就可以让他戴上超人的光环。”“30多年来,这个国家发生的一切多亏了元首的领导。”“特鲁西略可以让水变成酒,让面包成倍增加,只要他老人家高兴。”特鲁西略的后人看到这本书,扬言要宰了略萨。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
从这几年诺奖得主的人选看,不论是2009年德国女作家赫塔尔•米勒,2006年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2005年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他们都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巴尔加斯•略萨的获奖再一次扣动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扳机。区别在于,前辈们朝左,略萨向右。
新闻发布会上,略萨对媒体说:“对于一位拉丁美洲的作家来说,避免政治是困难的。”“文学是生活的表现,你无法将政治从生活中铲除。”
去年5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宣布,为庆祝他亲自主持的周日电视脱口秀《你好,总统》开播10周年,将推出一期长达4天的马拉松谈话特别节目。第一天,查韦斯滔滔不绝地讲了6个小时。同时,他向正在加拉加斯参加会议的一些拉美知识分子发出辩论挑战,正在此间访问的略萨接受战书,条件是与总统一对一。第二天,查韦斯就宣称要保持中立,不参与辩论,并戏称略萨不够资格,要想跟他单挑,得当上秘鲁总统。
竞选总统的事迹应该是略萨人生中最昏头的冲动。1987年7月,略萨和帕特里西亚回秘鲁度假。时任秘鲁总统的阿兰•加西亚宣布政府准备对金融业实行国有化。略萨认为“国有化”的背后是加强政治独裁统治的一项重要经济举措。随着全国的抗议活动兴起,他和几位朋友起草了《面对独裁统治的威胁》的抗议宣言,并在各大报刊上发表。谁知这份宣言让略萨成为政治明星,每天都有各地人士来他家畅谈,朋友们也让略萨出面组织大规模集会游行,被燃烧得无法控制的略萨甚至组建了新政党“自由运动组织”。
至于文学……
当时正在创作的《继母颂》里的情爱场景都无法留住作家的心啊!帕特里西亚说:“你的心和魔鬼已经签订了协议。”
1990年,清醒的57%的秘鲁选民和摆了他一道的竞争对手让作家在总统竞选中败下阵。带着堂吉诃德式的伤感,他离开了秘鲁,回到欧洲的舒适环境继续文学创作。
2003年4月15日,《时代》周刊记者采访略萨:“您对支持乌托邦政治思想家的作家有什么看法?比如:智利诗人聂鲁达、古巴诗人纪廉、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文学领域,作家迷恋乌托邦思想是自古至今常有的事情。由于热爱文学,作家常常梦想有个完美的世界,梦想有个与自己的希望一致的世界。不幸的是,他们往往把真正地狱般的社会制度看作是完美社会。有时有些大作家,比如加西亚•马尔克斯,支持那些践踏人权、囚禁持不同政见人士的政权,这让我非常难过。但是,正如天才作家加缪说的那样,艺术才华绝对不会以政治上的清醒为前提的。”
“文学爆炸”的家长里短
“文学爆炸”圈子里的人没有留下系统的文字证据,因为他们太爱旅行、打电话,不像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文学圈,通过一些形成文字的日记、书信和回忆录,几乎可以一步步重建起他们的生活、社会关系、友谊、爱情。
在那些争吵和好、和好争吵的游戏里,萌动的心思和念头的起落都成为不可言说的秘密。只有当考据癖需要,或者巴尔加萨•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大事儿发生时,曾经被记录下的只言片语才被重新翻出箱底。
他们曾像个“大家庭”,彼此是亲人般的朋友。孩子们聚在一起时,甚至被称作“迷你文学爆炸”。巴尔加斯•略萨、加西亚•马尔克斯住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萨里亚区时,两家是隔了一个街区的邻居;卡洛斯•富恩斯特和何塞•多诺索是好朋友;加西亚•马尔克斯家搞装修,换下的红窗帘直接挂进了多诺索家的起居室;多诺索夫人少有机会穿的红裙子后来成了略萨夫人帕特里西亚的最爱……而巴尔加斯•略萨与胡里奥•科塔萨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结识的过程是再俗气不过的爱情小说里的一见钟情式:
因为《绿房子》,巴尔加斯•略萨获得“罗慕洛•加列戈斯小说奖”,他乘飞机从伦敦赶到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领奖。在迈凯迪亚市机场,他碰见了从墨西哥城飞来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只此一面,他们成了朋友,在频繁往来的通信里,哥伦比亚作家称呼秘鲁作家是“文学界最后一位堂吉诃德”,而秘鲁作家认为哥伦比亚作家是“美洲的阿玛迪斯”。这份看似美好、肉麻的惺惺相惜甚至让两个人动了合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念头,而小说的主题是1930年代秘鲁和哥伦比亚之间发生的战争!
巴尔加斯•略萨和胡里奥•科塔萨尔相识在餐馆,虽然不同桌,陌生丝毫不影响伟大作家们的相遇,一番海阔天空的文学侃大山,彼此心里就把对方当做朋友。整个过程,不到一顿晚饭的功夫。饭快吃完,巴尔加斯•略萨才知道这个保养得很好的“同龄小伙子”比他大22岁,是他早年读过的《角斗士》、《国王们》的作者胡里奥•科塔萨尔。
巴尔加斯•略萨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商量好的战争最终不是靠写出来的。1976年2月12日,拉美的文艺名流汇聚墨西哥城出席某电影首映。文坛明星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巴尔加斯•略萨如期而至,众目睽睽下,后者一拳砸在前者左眼眶,嘴里还嚷嚷:“你在巴塞罗那对帕特里西亚做了那事儿,怎么还敢来这跟我套近乎!”作为巴尔加斯•略萨打人的证据,左眼“熊猫眼”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肖像照从此到处流传。至于“那事儿”是哪事,30多年来,天知地知一个女人两个男人知,其他人都不知。
可知的是“那事儿”影响巨大,不仅毁了亲人般的友谊,而且让打人凶手巴尔加斯•略萨晚了28年获诺奖(据说1982年瑞典文学院取消把诺贝尔文学奖同时授予两人的决定,以免发生其中一人拒绝领奖的尴尬。),晚了28年成为“一样的人”(得知巴尔加斯•略萨获奖,加西亚•马尔克斯在twitter上发了一句话,“现在我们一样了!”)。
*人物关系
巴尔加斯•略萨(中心点)
帕特里西亚(略萨夫人、略萨的表妹、前妻的外甥女)
胡利娅(略萨前妻、略萨舅妈的妹妹)
聂鲁达(诗人、略萨的好朋友、略萨和马尔克斯都被视作是聂鲁达之后,拉丁美洲文学的继承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的死对头、朋友)
胡里奥•科塔萨尔(好朋友)
卡洛斯•富恩特斯(朋友)
何塞•多诺索(好朋友),玛•比•塞拉诺(多诺索夫人、和帕特里西亚是朋友关系)
本文刊发于《周末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