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伯特》的读后感大全
《希尔伯特》是一本由[美] 康斯坦丝·瑞德著作,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尔伯特》精选点评:
●精彩!我读了以后不后悔报数学了。
●对一个理性世界的数学家充满感性的赞美。读到希尔伯特晚年的孤独,心里很不是滋味。即使是科学这么一条远离世俗的道路,也要被社会所操控。
●真棒,通过此书,真正区分了数学上的形式主义与直觉主义
●哥廷根!
●2006-3-13 19:59:29借书
●开头还想吐槽这本传说中的传记竟然只是纯传记,没有涉及到任何具体的数学问题,但是看到最后真是感动得无以言表;当闵可夫斯基年幼的女儿在威尔海姆•韦伯大街住宅的台阶上见到这位伟人时,向他深深地请了个安,就像一个小女孩见到了国王时所应做的那样。未来去欧洲一定要去哥廷根和哥本哈根——作为20世纪数学和物理的麦加圣地。
●泪流满面~
●这是我目前为止读过的最好的人物传记没有之一,哥廷根学派的领袖在这本书里跃然纸上,那个提出著名的希尔伯特问题从而几乎重塑了20世纪数学领域的伟人被还原得十分生动。即使对他的研究全无认识,也会对这位数学巨人的风范折服,真正的学者,即使在安静平淡的生活里,即使在寂寞的世界里,也能张扬出席卷整个世界的魅力
●“不要轻易去理解别人的问题,而是努力思考更简洁的方式来阐述他。”一语击中了很多聪明人的缺点
●哥三年前受到感召的一本书...
《希尔伯特》读后感(一):科学家的思想
希尔伯特对数学界的巨大贡献毋庸置疑,他的思想深刻影响着20世纪数学的发展,直至今天。
从专记中可以了解到这为数学家以及这类科学家不一样的思想,比如希尔伯特参加舞会,对待精神病儿子的事,纪念闵可夫斯基时的讲话,对数学完备性的渴望……闵可夫斯基证明四色定理的故事,克莱因对战争的民族情绪……他们黄昏散步时的惬意,酝酿着伟大思想的诞生。
从中我们或多或少了解到每位科学家的独特个性,对科学、家庭、国家、生活的态度。
从高斯到希尔伯特的哥廷根传奇,总让我敬仰不已……
《希尔伯特》读后感(二):数学世界的生活
每个人的头脑都有着他与众不同的思考模式,而希尔伯特的大脑生来就是属于数学的,在这片天地里他充满自信并用他的智慧为数学开启了更广阔的天空。无论是在柯尼斯堡还是在哥廷根,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对科学的尊重,及其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适宜的土壤与环境造就了希尔伯特的成功。他的能力在雅可比的引领下,在高斯创建的哥廷根的数学土壤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展示。
这里面也有生活。他那患有精神分裂的独生子,他的亲爱的夫人克特,他为争取研究环境改善而做的恰到好处的努力,还有他偶尔利用自己的权力还的人情债、排除相左的声音。在黑暗的纳粹时代倔强地活着,清冷地死去。
那些天才的声音,又有谁能够抗拒命运及大的社会背景?我们活着就要象他活出强大的自我,象他面对死神用正义的力量、医学的进步及生活的技巧与其抗击,然后服从。
《希尔伯特》读后感(三):希尔伯特是我永远的榜样
《希尔伯特》是我最喜欢的传记!
两大关键词:简化 & 交流
希尔伯特最大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学习研究方面,他总是把问题化简到自己能理解的地步,并尝试以新学的知识为内容给学生讲课。这就是他对待数学的方式,他没有敏捷的理解力,但却有一流的简化问题的能力,听他的讲授,你会觉得数学是如此的简单。
在与人交往方面,他特别有自己的特色。
第一,他对待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他从不恭维别人,也不爱被别人恭维。“就算国王在这里”,他也是如此,“就算他只剩下一片面包”,他也是如此。
第二,他充份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他闵可夫斯基等人有边散步边聊数学的习惯;当闵可夫斯基,他最亲密的朋友不幸去世后,他还主动找到有潜力的年轻人交流。他到各个国家和地方去交流,也邀请各地的数学家来哥廷根交流。他热衷于把有思想的人聚在一起讨论——他有巨大的亲和力和号召力。
第三,他是非分明,不迂腐于传统。他会尽全力帮助有能力的人获得应有的一切(比如对埃米诺德的帮助),他不会屈从权力做违心的事(如拒签战时的宣言)。
简化问题和交流思想,是我从这本书中,从希尔伯特身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我将会一直用他的这些优点指引自己。
《希尔伯特》读后感(四):摘几个点
希尔伯特选听他的课。福克斯的课确实与众不同,给人印象至深。课前,他不大做准备,因为他习惯于把自己在课堂上置于险境:对要讲的内容,现想现推。
没有什么比真实更美好,唯有真实最可爱。
“看得出,此人也正在全力以赴地搞着”--神一样的翻译,没错,就在P22
这封信证明他对这位教授非常之敬重(克莱因(瓶))。他首先极细心地打了一份草稿,措辞适当而优美,然后用大写罗马字母手写体精心誊写一遍。
上帝创造了自然数,其余一切才是人做的工作。--构造论者克隆尼克相信无理数根本就不存在。?
只要能证明附于一个概念的属性绝不会引出矛盾,那么自然就确立了这个概念在数学上是存在的。
人类的一切知识始于直观,其次是概念,最后发展会理念。(我怎么觉得现有瞎扯淡的理念?但一切都源于直观又不能怀疑?)
在讨论数学问题时,我相信特殊化比一般化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可能在大多场合,我们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没有成功的原因,在于这样一个事实:有一些比手头问题更简单更容易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或是完全没有解决。(搞定简单,然后推广,直观到概念,现象到本质的突破)
库朗说,对于科学的进步来说,使已有的但是繁难的问题领域条理化,简单化和明确化,这样一种探讨绝不是次要的。
问题的完美提法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这句亮了
“上次我们看到了如此种种,现在,在新的情形下它似乎不适用了,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老办法失败了呢?我们能做些什么?
有一群凶悍的学生聚集到希尔伯特住宅前,要求他收回这篇悼念”敌人的数学家“的文章,并销毁所有的复印本。。。。。他很快就收到了这样的道歉。--好熟悉的段子,但这里道歉了。
只有对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领域的逻辑结构了解的十分清楚的人,才能成功的想外行的听众介绍这个领域。
《希尔伯特》读后感(五):再现的激情
现在还把陈景润当明星的人应当是寥寥无几了。
但在20多年前,徐迟老先生关于陈景润一篇极为精彩的报告文学,在全国掀起了开放后的中国第一场“造星”运动,其规模、场面更重要的是意义,远非当今尽管无可厚非但实在让人不“非”不爽的超男超女红楼选秀可比。无数青年及不青年们踌躇满志地开始杀入数学或其他科学文化王国,以聪明到木讷、勤奋到变态的陈景润为代表的数学家特别是纯粹数学家的声望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达到了空前且注定绝后的巅峰,激励着整整一代中国人开始振兴中国的科研事业。毫不夸张地说,当今40岁以上所有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应当都对那篇报告文学留有深刻印象。文人徐迟也因此也许是奉命之作而成为一个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而作出了真正重要贡献的作家。与这篇报告文学相比,徐迟早些年间写出并让他赢得盛名的“精品”轻盈的有些可笑,想必这也是徐先生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对数学类科普作品十分沉迷。尽管这些书中提到的大多数学理论宛若天书,但那些神秘的符号公式和高深的术语都让我体会到一种神圣魅力,傻子一样流连忘返。
就在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了希尔伯特,听说了他作为评判数学发展标志而提出并诱惑无数数学家穷尽一生力图哪怕解决掉其中之一就可名扬天下的23个问题。
很多年过去了,科学和激情早就离我远去。我以为我此生再也不会还有热情去读晦涩枯燥的科普书籍,但被无数当下流行时髦的“力作”将我顽强的阅读习惯即将彻底消除时,偶然地拿到了这本书,让我重新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依然是那些神秘且高深的理论,依然是那群人类精英的代表,依然是钦佩和赞叹。
只是不会再憧憬着自己会成为其中的一员,也不会纠缠着偶尔看明白的一个公式去演算推证。现在的我,只是赞赏,为有这样一些人为人类生存在一直努力而欣慰。只是总有一丝惭然,在哥廷根散步的人群中,有德国人、法国人、俄罗斯人、美国人,甚至提到了日本人,但没有一个中国人。希尔伯特那亚历山大般锐利的目光扫遍了数学王国的各个角落,他可曾在遥远而古老的中国作丝毫停留吗?
20多年过去了,我们没听说过另外一个陈景润。也许有,但我们不知道。
我们忙着享受这个世界。
让他们忙去吧,我们只管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