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影评100字
《好友》是一部由杨平道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8-10-15(平遥国际电影展)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友》精选点评:
●带有一丝诗意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节奏稍微有点儿散,第一段闪回部分还做得比较好,其他部分可以更精准一点。选景选的真好,岭南的雾和山美得让人心醉。
●三星半,PYIFF2的惊喜。视觉风格很有味道,众人撑伞在云雾环绕中行走的镜头是今年最喜欢的镜头之一。
●天 我今天脚都走痛了就收获了一个这个片。 而且 超出我的意料。讲好朋友,穿插着诡异的迷信元素。首先有点就是:我好喜欢这两个演员所诠释出的农民,一点也不闷。拖长的粤语一听就是广东乡下人口音,岭南的雾居然雾都还夸张。湿漉漉的很广东了。还有就是声效,声效和影像达到了超现实的效果。声音带出来的超现实配合着手摇摄影以及剧情的闪回,悲喜交接的类似黑泽明梦里的情节。 不过值得诟病的是,这个镜头摇晃得一点也不美丽,甚至令人想吐。没有要出破碎感,把我给摇晕车了。这个执念下次能不能放一放? 再看故事,最简化来看,好友的陪伴,亲情的陪伴,深切且朴素的情感夹杂着“同性”的疑惑,虽然镜头摇晃过度引起了巨大不适,但简化来看故事,还是说得比较真切。广东就是如此,在土洋土洋之中穿插。
●香港人演广东人是一个很明显的bug,我这种非粤语区的观众都察觉出来了。同性情愫表现得更像是友情。 2.5
●这条能敲出声音的鱼是普罗米修斯号的部件吧
●意外之喜,好看。且映后访谈质量非常高,无论导演还是制片人。
●旅行途中節奏進行,現實與非現實的轉換也蠻驚艷,讓人以為會有《哭聲》般鬼怪蛇神的神展開,當然也要歸功於本片的聲效/配樂。
●1、镜头穿行在山水之间的几户人家,颇有几分意境和韵味;2、雾霭朦胧,烟雾氤氲,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立于云端,倒下的机器犹如巨鲸,很喜欢这种朦胧感和虚实感;3、记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电影宫2号厅观影,没认真看但喜欢这种意境美。
●摄影很有意境,不同时空的过渡有些生硬…三星半
●比预期中好太多 时空开始交叠时有一种笨拙的灵动感 是靠对于“情愫”的度的精准把握和浪漫视角所堆砌文本造成的奇妙观影效果 更有趣的有足够空间去参与主观猜想 原本所惧怕的题材碰瓷却变成了其情愫界限探讨的高明 也许是无心的 但是挺精明
《好友》影评(一):水雾般的梦
喜欢这个故事
喜欢来回穿插闪回的讲述方式
喜欢空旷 笼罩 有撞击感 紧张的背景音乐
你在桥上走我也并排走
你跳河我陪着游泳
你要找寻身世我一路陪着
尽管你从没说过一个字 但我懂你
从少年到老年 经历时代的变迁
而你我始终没变
同样是华语新生代单元的作品
杨平道导演的这部作品很成熟
很多远景的镜头很美
整体演员的演技也挺好的 起码真实
特别想说的是最后将死时的
背景音乐和意象表现的极其好
小时候的记忆是水 去世时也沉入水底
不同的时空 同样的人与故事
挺喜欢的一部作品
《好友》影评(二):无关迷雾的一些叨逼逼
跟随着摇晃镜头、群山迷雾,我进入梦境,我真的睡着了,这些天我太累了。睡眠从水木和仲生寻路过去开始,中途强撑意志看了几段一对好友的童年、青年。到结尾处水木去世,棺木漂浮在水上,我突然惊醒。醒来只记得那个像无头鲸鱼的巨物,它是风车翅膀。
错过的情节就错过了,也不必再去细看追究。反正是雾般情节,看不真切,那就不真切地看。双层雾境叠加,倒是更有况味。仿佛无意参与了某种与影片的调皮互动。(我真的太不要脸了…)
导演和DP都拍纪录片出生,纪录片确实是没钱拍片的人的初始选择,这部片子也有纪录片的风格在。比较启发我的是导演说的一句话,拍剧情片,你要调度全场;而拍纪录片的时候,你要自己调度自己。我突然找到共鸣,明白我为什么更喜欢纪实摄影,更喜欢偷拍路边的土味魔幻,以及日后自己有能力更想拍纪录片,可能是社科背景出身,我更熟悉于作为一个路边观察者的角色由此介入对世界的调查。而不是像艺术家要纯然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然后在此称帝,从而行使调度一切的权利。尽管我也是典型的INFP型人格,但在理想-现实作为维度的光谱里,我无法轻盈凌空去追求渺远的至上理想,我的心事总是有些重,我总在期待能有现实的落脚。毕竟真实自有万钧之力,靠调度自己去捕捉真实的吉光片羽,这对我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
《好友》影评(三):导筒× 导演 杨平道 & 制片人 龙淼渊:在魔界拍电影
导 筒 系 列 专 访
第二届
平遥国际电影展
YIFF2018
导筒 x 平遥国际电影展
《好友》导演 杨平道 & 制片人 龙淼渊 专访
好友 My Dear Friend
导演: 杨平道
编剧: 杨平道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好友》导演杨平道(左)、制片人龙淼渊(右)亮相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好友》的故事源于杨平道2006年暑期拍的短片处女作《阳春之春》,导演将《好友》视作自己的故事长片处女作,正好与短片处女作《阳春之春》呼应,这过程从上学到现在10年时间,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启。
杨平道
杨平道,1980年生,广东阳春人。中国戏曲学院影视导演专业,学士学位。从事电影创作,写剧本及小说。曾为电视台拍摄纪录片及电影短片等。创作作品有:编剧、导演短片《阳春之春》、《关于张科长的日常》,纪录长片《家谱》《生命的河流》,实验长片 《鹅凰嶂逸事》;监制独立电影作品 《欢欢》和《田园将芜》 。
龙淼渊
龙淼渊,导演,制片人。管理学学士,创意媒体硕士(MFA)。纪录片作品《发现少校》《潜行深渊》,剧情片《好友》制片人/摄影指导。曾任华谊兄弟电影及娱乐营销策划总监,欧洲纪录片网络(EDN)中国区联络人。
采访正文
导 筒:
最初这个故事是怎么构思,和之前的短片有什么关联?
杨平道:
大概是06年的时候,我在北京上学,暑假想拍一个短片,一个爱情故事。小地方的人面对镜头比较扭捏,他们觉得明星像星星一样遥远,是不可触及的一个物种。当他们有机会去拍一个片子的时候,反而不会想演,变得很不好意思,因为不知道什么叫职业演员,就来问我,你在北京那边读什么?我说电影,导演专业的,他们一下子就感觉我是跟范冰冰坐在一起吃饭的人,觉得我突然不一样了。这很麻烦,后来我就不提这件事情了。我去找演员的时候也会很麻烦,男的比较无所谓,兄弟朋友一起觉得好玩,女的就觉得这个不是她们应该干的事情,会觉得太抛头露面了,好像在一个群体里面很表现自己那种感觉。
之后一直找不到女演员,我就把它改成了两个男生的故事。我有个哥们是个医生,做B超的,他是挺能玩的,我就跟他说我们演一个,但这个度我不知道怎么把握。于是我们就试了一下,让我表弟拿着一个小DV,两个人牵着手在公园里的小桥上从这边走到那边。走到中间的时候我就受不了了,直男嘛,但他无所谓。
后来我通过走桥的经验来掌握这个度,我就想为什么女孩子牵手逛街就是闺蜜,而男孩子牵手逛街就不对劲?这个度到底在哪?这个度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我后来对两个男的这种状态挺感兴趣的,拍了一个短片叫《阳春之春》。这个片子实际上现在看不是很成熟,但是人物情感的状态我很喜欢,可能跟我的美学观特别的匹配。我之前看了很多美学的书,语文老师推荐的,我自己也特别爱看。比如说要去拍摄一座山的静,美学里就讲到,为了凸显山的静要加点鸟声,“鸟鸣山更幽”。我发现这里面其实很电影,它是个相辅相成的东西。
短片《阳春之春》
当然这个片子还是很幼稚,虽然在平遥拿了一个最佳短片奖,那时还没有平遥国际电影展,在摄影节里的一个单元,贾樟柯的前妻朱炯办的,也是一种渊源吧(笑)。我对这个片子念念不忘,后来就想能不能把它发展成一部长片,当然那个故事可能完全不一样,但对人物的把握会是非常中国的、东方的,确切来讲应该是岭南的。就像我刚刚说的,我找一个女的去演戏,拿个DV对着她,她都觉得很不好意思。很多年后,我就想通过这个作为情感的度,做一些依据也好、或是一个美学基础也好,去做一个长片。后来就发展成两个老头的故事。生命的河流有时间性在里面,所以我希望应该是老头的,他们所经历的时间更漫长。短片时间的跨度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呈现,没有展现出一个很具体的时代背景,无法像一个史诗片一样展现每一个时间点的事情。
导 筒:
这个片子的拍摄周期是多少?能看出里面的取景相当考究,前期勘景是不是花了很多的心思。
龙淼渊:
南方电影的生产力量,不管是人还是资源都很局限,你也知道中国电影方面唯一的中心是北京,其次是上海。跟经济体量比,岭南在做真正严肃的电影生产工作的人少得可怜,2015年平道打算回南方生活,我们俩就商量搞点事情。
《好友》在当前中国电影的语境下,它的剧本从预算、操作性的角度上还是较为可控的。也看到了导演在当地生活经历的积累,很多场景都是根据他对于自己熟悉的家乡山水的了解来构思的。也有很多人看完对这个电影视觉上、景观上的画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釜山影展甚至有观众问,这个地方在哪儿?而且还记下来。我觉得这个也是源于平道之前做纪录片,以及对于自己的生活很认真的一种体悟和观察。
杨平道:
拍摄地方叫阳春市,阳江市下面的一个县级市。勘景正式的去了有四趟。比如大地母亲的场景是自己徒步去的,当时不了解情况,车没法上山,四个人扛着行李走了三四个小时,在那里过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