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是一部由黄树立执导,剧情 / 短片 / 同性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观后感(一):当你望向我的时候,你在哪里
主题在同类题材里,是比较简单的,上一代人如何看待下一代人的不同取向,当然是无法理解的,就算是说再多的爱,也是无法解释的。就是这么一回事,有时候老生常谈会被认为是不够深刻,但是想一想,问题其实也很简单,把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直截了当地呈现出来,也就是足够的深刻了,足够需要想一想了。
当然,另一条线,关于主人公的初中和另一个男人的25岁,直到自己的25岁和他的另一个年龄,我觉得很好。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我们所追求的不过是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在我们期盼的时候,我们觉得很美,等我们抵达了,也不过如此。
影片的拍摄和色彩的处理,很有感染力,我很喜欢。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观后感(二):无解又顺其自然
很真实,就算不是同性恋(大概吧?)很多对话也能感同身受。沸腾的沉默,超8mm的质感和无法预测的镜头颗粒,像沉溺在水中,仿佛有人来救但又不知道手该往哪里扑腾,亲密的人的自责加深自己的怀疑,亲密的人的无助仿佛在向自己求助,但我明白自己不需要帮助,我只是个正常人,我不需要向别人证明同性恋的特殊,抑或异性恋的正常花坛里死去的猫,山涧里游泳的父母,妈妈望向自己时的笑脸,和我自己的性取向,这些在朦胧之下真实且正常的东西却让人迷惑,谁是怪物,谁是正常人,生下怪物的人是正常人吗,一直议论别人性取向的人是正常人吗?路边摘下的花,水里漂浮的水果,无法摆脱想让自己孩子光宗耀祖的欲望及期盼,疯狂想摆脱父母桎梏的孩子,这一切矛盾又合乎情理,大家都被“繁衍后代”这个猛兽所吞没。一切都无解,唯有两代人的哭声,母亲的笑脸能摆平短暂的矛盾。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观后感(三):没让人失望,有力量!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看完了,一直在关注戛纳电影中国片子的消息,我可以惊喜的说果然没让人失望,我是个能理解这个群体的人,短片勇敢,真诚,非常有力量!而且我非常喜欢胶片的画幅!其实好多人一直不停的在探索这个世界!他们是小众的,是不被人理解的,甚至他们的父母,但凡现在有严重挑战老的世俗规则的人,对他们伤害最深的也是他们最亲的人,我们也是一样。
其实有个大问题是,有一大部分人已经主动放弃探索这个世界,并且顽固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坚信不疑的在自己的空间里认为自己是最强大!
就像“酷儿”,别说了解,你知道这两个字吗?
好多偏见有的时候就是可笑!
最后还要恭喜黄树立导演在戛纳的成绩!多出好作品,多为你们群体发声!
#戛纳电影节# #酷儿#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观后感(四):短评字数不够用了
第一次写长评。我太喜欢了,喜欢到我愿意放弃思考给五星。看完第一分钟我的感受就是一句我草和一身鸡皮疙瘩,第七分钟实在不行了只能暂停。这也是我最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看到海报都觉得悲伤,然后发现人悲伤到极点是流不出眼泪的。我觉得片中讲的是一种中国社会中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人们共同的困境(性别取向、心理疾病、不婚主义、学艺术等等)。上一代人的包容开放更多出现在这一代人的笔下,是一种被美化了的理想状态,而大多数现实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提问:你让别人怎么看我?我怎么生出了你这么个怪物?这种困境的形成很复杂,传统、文化、制度等等,像是无法撼动的山,搬不动移不掉又找不到翻过去的路,家长和孩子都被困在其中,只能反复问自己:是我的问题吗?中式家庭中父母子女好像总是捆绑关系,不是在索债就是在还债,用相互折磨表达爱意。每一种糟糕的家庭关系都能在其中找到映射,片中妈妈的台词我一模一样从我一位患抑郁症的朋友的母亲那听到过,即便只是旁观也觉得很窒息。 我认同影像中的一些情感是无国界的、能共通的,但大概只有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片子里面的那种复杂情绪。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观后感(五):Will You Look At Me
该片讲述一位年轻的中国电影人回到家乡寻求自我,在于母亲进行了一次次久违的交谈后,两人开始寻求接纳和爱。
影片中母子的对话太真实,“别人结婚生子,然后你呢?” “他们背后笑我,当面问话,我不知道我怎么去回答。” “你小时候,那么乖,那么听话,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你没有错.....”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观后感(六):观后感
个人觉得就是个普通的学生作品。
技术上,判断一个导演能力很简单的方式就是:看信息量是主要通过画面传达的,还是画外音,这种用画外音加自己拍的素材凑成一个短片的片子太多了, 如果把电影拍成了一种 讲稿(声音为主 但本该为次) +ppt(画面为次 本该为主)的形式 实际上是一种反电影的形式,浪费了电影的意义,脸是最重要的电影的意义,本体论来说,如果一部电影忽视了脸的表现力, 脸的复杂,那就不是电影,这个导演可能不敢也不太会指导演员。而且那个手的镜头有点出戏,与前面的镜头搭不到一起,那个手太人为设计了,前面的太随性。就算是画面配声音,但画面都多到不够简洁,很多画面与声音的结合也缺少想象力和美。最主要是这种声音传达信息量的方式,很不真实,出戏。
内容上,他表达同性恋的方式还是老话重说,不新。我觉得同性恋 拍这三种比较有意义,一是刚,直接请亲戚朋友吃席,当所有人面说自己就他么是 ! 别给自己使脸色,别给自己父母指指点点,你们这些蠢货就知道一种方式的爱。二是,跑,经济独立,直接走人,十年不回家,不鸟父母和亲戚。三是,干,搞社会运动,彩虹运动,给大家普及常识,把同性恋凝结在一起,鼓励大家勇敢和体会爱之美。本片导演,只是停留在一些基本的自我抒情小调上....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观后感(七):性少数群体与电影创作短评
好像妈妈说出来的话都是那样子…同样的话通过影像表达被投放出来很感动也很刺激人。先不从技术上谈艺术表达,裸露和真实的东西就是比过度概括的人口群像更刺激情感,可能没有体会过的人无法那么共情,lgbtq群体在中国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同性关系已经还好了,跨性别+非传统性取向+各种社会边缘群体身份逼到极致直接可以去自杀。我和shuli很多程度上太相似了,从很小城市到大城市再到外国,家人的投资就像是永远也换不起的双重借债,道德和金钱的分量都使人窒息。不想说中国社会是毒气工厂,只是世界各地上的人命运不同,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和围度上创伤着,煎熬着。前段时间一直觉得艺术创作的前途暗淡,因为好像每个人都很惨,我是没有人也是其他人…个人表达的位置和意义在哪里;但慢慢又觉得叙事还是有意义的,每个人可以很相同也可以反着,产出且让观众和读者共情是个性化表达产生意义的前提和基础。
作为短的semi narrative/ documentary似乎少了除胶片媒介和影像画面以外更高层次寓意,但如果当作是纯纪录片,关注点都给到父母身上完全无可厚非。如果是我可能会加更多独处心理活动的voiceover与口角纷争的vo形成比照,而不是温情的旧画面;但毕竟如何表达是创作者自己的偏好,所以这部短片是具有引领作用的,新一代中国青年导演中已经有了慢慢浮出海面的希望。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观后感(八):当我望向你时,will you look at me?
恭喜黄导摘星戛纳!!!忍不住还是要分享一下该片《当我望向你时》
唠唠对片子的浅读(不喜勿喷):
当我望向你时,will you look at me? 只是讨论自由与传统,爱与被爱的故事,一个终极命题!
预告片一只手臂尽情挥舞在空中,尽情感受风的洒脱,穿越不同的时间场景,导演渴望逾越传统的约束。
全片导演用迷离的世界影像一点一点构建出自己的世界,就好比人的一生像是一个时光机一下我们打开了回放键开始讲述着自己的成长故事,我们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同事展现出一个沉默的妈妈的爱,向丈夫隐瞒着孩子的孩子的真实人格。
导演试图与这世界最爱自己的女人(母亲)沟通,试图找寻揭开谜底的答案,这两个世界的沟通,这终极命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最终我们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只看到了“妈妈,我望向你,一直望向你,望着我与你的距离。
正片的最后一幕,我鸡皮疙瘩起来了,导演利用影像构建出自己与母亲之间的距离交杂着迷乱不堪的街道和人群,配合着类似沉默谷底的音源 表达了自己与这凡俗世界的距离。 最后祝福大家都有一个无私奉献爱自己的母亲。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观后感(九):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看完《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跟广东某著名电影自媒体说,这,不就是去年在PYIFF看的《再见,乐园》吗?
不是揶揄,也不是开玩笑。
我是真觉得,这部亮相坎城的短片,也可以改名叫《再见,乐园》(逝去的温州/故土/家庭回忆,本就是一个乐园式存在)。只不过,它以自身为镜照,戳的位置(镜头瞄准的焦点),更个人、更私密、更准。再以短片的体量,并不会引发PYIFF观看时的争吵,毕竟要一个半小时,会吓跑许多人。
展开说下:
私影像的奥秘,是令作者与观众,都能借助作品,找到逾越相望、溯泅、对话和痛哭之外,更靠近对方的一种方式。
短片结束于远远的,被一辆巴士擦划过,与母亲的对望,也是和某段记忆,某个秘密的对望。母亲不愿看着儿子的眼睛,与之对视(参照阿布拉莫维奇在MOMA的行为艺术,你会知道,凝视一个人是看似轻而易举、实则惊心动魄的体验),作者通过电影,尝试找到与母亲沟通的理想方式——也就是,他仍然希望彼此的理解与距离,可以更近一些。
对于观众与作者,当《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袒露了身份的秘密,不仅扯动了许多无法出柜,或是与家庭羞赧难言的群体,而母亲以“怪物”,传宗接代之期望破灭等言语暴力,行相爱相杀之捆绑,未必只见诸这个灰色群体。相反,这种以大为名的爱,在大陆非常之典型。
说到底,这是一篇影像日记,也是一则记录,经过滤镜处理,进而成为作品。“记录”这个行为,未必需要立即跟艺术与文学,划上等号,但对许多人来说,意义却是极其重大的。哪怕具体于当下此刻,我们一再强调,留下个人记录,不被卷入宏大话语和叙事的声音,是多么重要。哪怕它看起来,还是在说一个被认为特别轻,没有表现真正生存之痛苦等指摘。但如果一个人的身份认同、自我情感价值,受到干扰,斥责,我不知道,还有多少痛苦,可以被认为是更大的。毕竟,人之立存于世,既有向外的一面,也有向内的一面。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呈现了波光盈绿的胶片影调,很像1990s河濑直美的田园时代(好比插入到《萌之朱雀》的纪录短片)。当然,你也可以说,八毫米本就擅长制造追寻记忆的朦胧调性。电影采用声画分离的手法,画面是障掩,声音才是重点。如果只讨论“看不到的声音”,它也是许多人提到的,台湾纪录片《日常对话》。换言之,《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母子对话,并非偶然发生,而是长期,日常可循的,导致需要这么一部短片去信,充当书简般的正式交代。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观后感(十):戛纳导演采访(英翻中版本)
作者:Marie-Pauline Mollaret
译者:陈苏闽
来源:https://www.semainedelacritique.com/en/articles/about-dang-wo-wang-xiang-ni-de-shi-hou
About Dang Wo Wang Xiang Ni De Shi Hou (WIll You Look At Me)
关于《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备注:影片英文名为Will You Look At Me
黄树立以自省、以影像、以与母亲的对话、以其浪漫的日记般叙述,触碰着自我,触碰着家的记忆。亲人之间彼此相爱,却有心结难解。复杂的情感,衬着叙述中暧昧的幸福,在阳光下超八毫米胶片的温柔中,流淌。胶片影像震颤着,似一封告别之书,句读中,令人心疼。叙述者被迫成为了一个飘渺的虚影,在传统社会的文化下,浮游着,在自己的菲林中,飘散着,轻轻撕咬心弦。
Interview with Shuli Huang
黄树立访谈
疫情期间,我从纽约回到中国。回国后,我买了台超八毫米相机,带着相机到处乱跑,开始随意拍摄身边的人。最终,镜头落到了自己,落到了家人。我试着用箱子里封存的胶片来起草一封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在我心中发芽的信件,这过程将近用了一年,断断续续的一年。
只是,生活充满未知和巧合,就像电影总是自由生长着,长成它自己的形状。二零二一年,春节,我和母亲有了一次偶然的对话。在对话里,我第一次,望向母亲,多年来,我第一次,从她的眼里,望见了恐惧,望见了悲伤,望见了一种无以言表的情感;在那一刻,我也望见了自己,也许,也望见了电影。这次对话,改变了我的生活,恰巧,也改变了我的电影。
当电影开始形成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某种文本的生命力在慢慢溢出,从流动的影像中溢出,带着新鲜,和自然。而这溢出的生命力又拥抱着新的可能性,嵌入影像的流动中。于是,我决定让影像在书写、剪切、拍摄的并置中自由生长,生生长流;不停地通过影像质询自己,暴露自己,探索自己。 这就像潜入内心,与记忆对话,与经验对话,与自我对话,用真诚抵达最原初的真实,疼痛,却也治愈。在完成影片并向它告别后,我终于,喘了口气,也终于,再次望向了自己,望向了创作。然而,作为影片叙述者,作为电影制作者,作为一个存在的人,却常常觉得,自己,在试图成为自己之时,在情感生猛的冲撞和淹没中,沉沦。 但为了这份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坦诚,今天我仍拍着电影,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