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伊登读后感1000字
《马丁·伊登》是一本由杰克·伦敦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丁·伊登》精选点评:
●末了,勃力登的《蜉蝣》引起的社会非议,再次证明了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思想不论是否真理都只会被平庸的普世价值观埋没,哪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而马丁伊登,这个最有觉悟的水手,在脱离了他的大海以后,却没有领悟到这一点,源源不断的文思如泉涌却在一次又一次被小丑般的编辑们以各种形式拒绝,如勃力登早就告诉他的真理,那些编辑往往是想跨足文坛却因为天资不足被拒之门外的人,他们挡在出版界的门口,那走进去的又会是什么?包括马丁那上流社会的情人小姐,他也早就预料会爱世俗的评价多过马丁,事实总是残酷而喜剧的。马丁最终出名了,故事的最后似乎这样显得比较完美,可是马丁开心吗?真正精神的财富也许得到物质财富之后他才更加清楚了。从去往南海的游轮上一跃而下的马丁,大概至死也没明白自己与世人的格格不入到底是为什么。
●人一辈子最反对的往往是自己
●理想的幻灭和现实的冲击,人们看到的那个你是你自己吗?还是由你的资产,你的名声组成的社会期待?林奕含对文学的纯洁认识和现实中那烂泥般的现实之间的割裂,或许也是她最终走向死亡的诱因。何其相似。
●很细腻
●对我影响巨大
●从未有一个像马丁·伊登这样打动我的角色,相形之下盖茨比的故事就要大大逊色了。
●以为看清了其实看不清,以为不会看清了,事情又无比清晰。
●这是个上进青年啊。。。
●马丁本质上是酒神式的,日神式的斯宾塞没有拯救他,因为他把时间都用于阅读和写作,没有机会去实践日神式的生活。
●大爱的男子。
《马丁·伊登》读后感(一):终于不用再看励志书了
在学校的时候总是嫌自己不够奋发图强,于是拿些励志书过来读。但是总是在读的时候热血沸腾,放下之后就忘乎所以了。
一直反思,难道自己真的是块烂泥巴糊不上墙?
看了马丁才知道,励志小说的最高形式,从人生的低端努力到高端,最后自我毁灭。
《马丁·伊登》读后感(二):生命中的美
马丁伊登是理想中的完美男人,有力量,有思想。这篇小说中,学到男人代表着力量,要时时刻刻去奋斗!坚持自己的坚持!!
当然他是超人的化身,我们也不可能像他那样厉害,那样才智出众,我们只是很平凡的人们,但是我们要有梦想,去奋斗,去寻找!!
《马丁·伊登》读后感(三):一半一半
又是一部一半一半的书,类似《基督山伯爵》给我的感觉。前半部不错,马丁·伊登这个生命真实而感人,我很想学习他每天可以只睡五个小时,那样就可以作更多事情。后半部则过于概念化,感觉是作者事先设计好了幻灭-事业转折-名利双收-情人重现-毁灭自己的路线,然后把这个突兀甚至生硬的路线插入到这个人物性格发展的时间轴上。过快的节奏导致人物不再是有血有肉的复合体,而成为完成作者意图的符号了。吴劳先生的译笔着实不错,比译林出版社出的孙法理翻译的《马丁·伊甸》要好上不止一个档次。
《马丁·伊登》读后感(四):生命是一个错误
quot;在我看来,生命是个大错误,是一个耻辱。"
可怜的老流浪汉解释他的老溃疡的时候,喃喃说道。
可以写出《热爱生命》这样的赞歌,可以写出阿拉斯加那片土地上的不羁,这样的男人,有时候也会低语:生命是个错误。
布里森登死了,露丝吹了,作者说马丁"生命被戳了个洞",那份悲凉......
毫无疑问的天才之作,开始的时候喜欢作者描写马丁那份磅礴的力量,后来爱读丽齐对马丁的表白,再后来,一遍遍看最后几章,“那时作品早已完成”........."生命空无,成了难以忍受的东西"....."他沉了下去"。
读者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
生命那么美,为什么有些东西那么丑。
《马丁·伊登》读后感(五):读后感~~~(非要我写这么个XX的题目···)
有些残酷的书。马丁开始的热情与后来对他绝望的描写,对比实在是让人难过。我开始读的时候有些不耐烦,但是那种透过文字传达出的活力与热情最终让我着迷,想要读下去。有一段时间我读着那么多陌生却又明显非常伟大重要的哲学文学家的名字与著作,深感我知识的匮乏,有一种想要和马丁一样获取知识,参与书中辩论的冲动,而杰克·伦敦不愧是写出《野性的呼唤》的作家,就在我们随马丁达到一个更高境界的时候,不幸开始了。罗丝的拒绝,布瑞森登的死,马丁出名后人们态度180度的大转变,让我都不禁怀疑我之前的想法,我所奋斗的到底是为了什么!社会如此现实而残酷。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一个跳板工具,获得金钱或其他什么以实现我们最终的梦想——一直这么想着,但是现在我却在想我们最后获得的是否只剩下金钱,梦想消失了,那怎么办?是像他人一样苟延活着,还是···我只记得马丁一次又一次地说“早就写完的作品!”绝望,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