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精选

2022-05-18 02:08: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精选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是一本由傅伟勋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精选点评:

  ●安乐死的含义 赞成和反对的理由和根据 库布勒 罗斯的五阶段模型 构成宗教的要素 临终精神医学 博朗克的意义治疗学

  ●最后的附录中,平路和作者之间的对话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我完全赞同平路的观点。 平路:“如果我们在经历了一生对生命的探寻后,仍然很愤怒、很不甘心的死去,这种死是否就比较没有尊严呢?” 据说,平路原名路平,是个作家,以写死亡题材的小说见长,有时间一定去看看她的小说

  ●我已经看破生死了。嗯。T.T

  ●第一次接触关于讨论生死的书,还是在公司书架上面无意中找到的。人是向死的存在,不论个人的文化气质,生活环境多么的不相同,在死亡面前都是一样的,大家的共同结局都是奔赴死亡。未知死,焉知生,对于死亡的更多理解,或许能让我们对于现实生活能够更加的珍惜?毕竟谁也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时候会降临下来。在中间部分的关于生死与宗教的部分的论述感觉有点太深,有可能是我没有沉下心来好好看。

  ●很好看

  ●过去的两个礼拜,连续得知朋友有家人重症,意识到我们这一辈已经到了需要直面死亡的时候了。

  ●对于死亡的思考,我们还远远不够,死亡这个命题,是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的

  ●听闻同学父亲罹患癌症,欲言语宽慰,又觉茫然而无措

  ●算是对死亡、对临终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认识。纵然仍心怀恐惧,但毕竟是知道该怎么做了。

  ●未知死,焉知生?我们读了这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一):记录几年前关于死亡的肤浅想法(拜读傅先生作品有感)

  傅先生编写此书,主要是为了记录自己生命的末期历程,再加以带有学术色彩的白话分析。虽说此书是写给平民百姓看的,但以我的能力,看完这本书,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不像其他书那么枯燥,也是我决定品读它的动力之一吧。

  总体来说,还是有所感悟的,人在向死的过程中,该学会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当我面对自己的离去的时候,会不会想起此书呢?即使不外显,我相信很多东西是潜移默化的。

  这本书最悲凉的一句莫过于:死亡过程即是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虽然面临死亡,但我们仍然活着啊,活着,就有感情,能体会到周围的温暖,能让自己内心平静,能去思考一些事情,但这种生活却是在知道自己即将离去的前提下的生活,该有多么无奈。。。

  可有些话,始终不能参透,就像“死并不是生命冒险活动的结束,而不过是身体的终结而已”。。。刚刚涉及这方面书籍不久,但愿时间能让我读懂它吧。

  最后,罗嗦下我个人情况,从小到大,摔倒时毛衣针插进喉咙,意外用手抓住红红的烟囱,出过一次小小的车祸,做饭时油差点溅到眼睛里,愚蠢的自残差点搁到手腕动脉,现在依然有长长的疤痕,虽说未曾接近死亡,但次次都算是接近残疾了。。。其实我本不怕死,因为我可以活的很快乐,很满足,这已经很好了。。。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二):生死事大

  这本书对我是多有触动的,最开始的前言,那人劝患癌的学佛者的话令我心神激荡。生死的超克,对我来说或许还稍微远一点,这种直面苦难的态度,却是非常值得我立马取经的。

  生命的最后阶段是最后的学习阶段。这个也是震到我了。一直觉得老了就没什么用了,只给别人添麻烦,病了就更是如此了。所以我如果生了大病或者老的不能自理了,我是希望早死早超生的。这可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想法,看似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实则还是自私吧。

  接受现实,超克生死。当我老的不能动了,当我痛苦的无以复加的时候,我依旧可以提升,依旧在成长,活到老学到老,这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于是我突然觉得,生老病死,或许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也是学习历练,都是成长。

  “人是向死的存在”,其实我们都知道,但总是有意无意的回避着,忽略着。如果没遇上什么关乎生死的事,轻易是察觉不到的,即便察觉到也不大会维持下去,我们总是易于沉溺眼前。

  到底怎样才能超克生死?怎样建立起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的支撑?虽然我还年轻,可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怎敢说死亡离我很远。早作准备是对的,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

  本以为自己不怕死的,但某天只因为一句无心的话,我发觉自己其实非常怕死,就像书中说的,执着于“我”,执着于我所喜爱的一切,放不下,舍不得。至于最根本的无明,我还不懂。

  只能继续存着一堆问号,在生活中、在书中追寻答案。而我最可以做的,就是尽量让每一天都充实,减少遗憾,向“日日是好日”的境界靠拢。脚下的实在是必须把握住的,超克生死不也是为今生的修炼吗。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三):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顾言未知死,何知生,生死问题一直在困扰人们的思绪,只有一些智者能顿悟出死亡的意义,傅伟勋教授就是其中一员,他罹患淋巴腺癌,在手术与电疗连番折腾后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用3个月时间撰写了这本《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大学出版社)。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包括五方面内容,从引论--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入手到死亡的尊严、世界宗教与死亡超克等等,最后落笔于结语——我与淋巴腺癌搏斗的生死体验,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连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等,以便揭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之外,进一步利用自己熟研半生的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特别是耶、佛、儒、道诸家,汲汲观照生死,观照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解脱生死的智慧,讨论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关怀。

  或许因为好友也是淋巴腺癌离世,自己对这本书就多了一份亲切,翻看着书页,感觉自己对书的前半部分较感兴趣,当读到现代人的死亡问题上,“人人生而平等”一句时,我直接点批,不赞同此句,我认为生有阶级地位之不等,死亡倒是平等的,不管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最终都将步入死亡,死亡面前可谓人人平等。

  书中写到末期患者精神状态中库布勒.罗斯医师的“五阶段”模型,她认为病人临终的心理转变会经过五个阶段,即否认与孤离→愤怒→讨价还价→消沉抑郁→接受,在傅伟勋教授的解释中自己慢慢理解,人们心态的转变过程,是从一个顶点寻找平衡逐步达到另一个顶点。

  或许好友敏的离世,让我顿悟了许多,人生短短几十年,何故争抢,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有莫强求。佛曰:戒贪、嗔、痴三欲,行走于人海,走走停停、观赏途中风景,也该用自己的一生做画卷,用自己的思想作画笔,洋洋洒洒画出一幅写意画,是中国山水画那般简约、典雅,清香扑鼻;还是西方油画那般复杂、浓艳,异香扑鼻,全由自己做主,沧海一粟,何必虚度光阴。

  面对死亡,是为了让我们反思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在自己临终盘点人生时,不留下憾事,虽然我们不会像贝多芬、莫扎特、曹雪芹那样留下生命的痕迹,但是我们应该为自己、为后代,留下一种拼搏向上的品格,证明我们来过这个世界,留下休止符,仅此而已……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四):经典的生死观

  你说着理智的话,为不必忧伤者忧伤;

  无论死去或活着,智者都不为之忧伤。

  我、你和这些国王,过去无时不存在,

  我们大家死去后,仍将无时不存在。

  正如灵魂在这个身体里,经历童年、青年和老年,

  进入另一个身体也这样,智者们不会为此而困惑。

  与物质接触,冷热苦乐,来去无常,

  婆罗多子孙啊!但愿你能忍受它们。

  智者对痛苦和快乐,一视同仁,通向永恒;

  人中雄牛啊!这些东西不会引起他们烦闷。

  没有不存在的存在,也没有存在的不存在,

  洞悉真谛的人们,早已察觉两者的根底。

  你要知道这遍及一切的东西,不可毁灭;

  不可毁灭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毁灭。

  身体有限,灵魂无限,婆罗多子孙阿周那啊!

  灵魂永恒,不可毁灭,因此,你就战斗吧!

  倘若认为它是杀者,或认为它是被杀者,

  两者的看法都不对,它既不杀,也不被杀。

  它从不生下,也不死去,

  也不过去存在,今后不存在,

  它不生,持久,永恒,原始,

  身体被杀时,它也不被杀。

  如果知道,它不灭,永恒,不生,不变,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杀什么人或教人杀什么?

  正如抛弃一些旧衣裳,

  换上另一些新衣裳,

  灵魂抛弃死亡的身体,

  进入另外新生的身体。

  刀劈不开它,火烧不着它,

  水浇不湿它,风吹不干它。

  劈它不开,烧它不着,浇它不湿,吹它不干,

  永恒,稳固,不动,无处不在,永远如此。

  它被说成是不可显现,不可思议,不可变异;

  既然知道它是这样,你就不必为它忧伤。

  即使你仍然认为它常生或者常死,

  你也不应该为它忧伤,大臂者!

  生者必定死去,死者必定再生,

  对不可避免的事,你不应该忧伤。

  万物开始不显现,中间阶段显现,

  到末了又不显现,有谁为之忧伤?

  有人看它如同奇迹,

  有人说它如同奇迹,

  有人听它如同奇迹,

  而听了也无人理解。

  居于一切身体内,灵魂永远不可杀,

  因此,你不该为一切众生忧伤。——----摘自《摩诃婆罗多》之《博伽梵歌》。

  “是的,人人都要死的。死,是最终的解脱,永恒的自由。死,解除了我们身上的一切枷锁——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谁看到过死人痛苦呢?只有死人和没有出生的人,才不必惧怕明天的不幸和灾难。” ——爱因斯坦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五):逃避不了的,就要体面而有尊严地应对

  如果把焦点全都放在死后的天堂,那恐怕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死亡的意义并非在生后,而是在当下。是死亡令我们感到恐惧和焦虑。是死亡让生命成为有限。于是乎人类的负面心理统统来了。弗洛伊德把病态心理统统归纳为性。我归纳于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我认为让一个人认清楚生命是线性的,十分必要。没有这一必要的认识,就谈不上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古往今来,但凡是有点思想的人物,对生命的有限感到局促,或悲怆,或淡泊,或玩世不恭。死亡哲学,对于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作用呢?我想这一警示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比较了基督教、佛教、印度教、禅宗等中西方宗教的终极关怀对于人的生死观是极其重要的。试想我们曾经差点死过,亦或未来不定哪时遭遇不幸,你会如何应付这种紧迫的场面?也许发生不幸太快,一瞬间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儿就咽气了;也许疾病正在吞噬我们的生命,可我们不知所措,还不能放手一走了之。也只有宗教的超然才能弥补人的有限性,帮助人的认知突破这个有限。死亡,是归宗教管辖的,此话不假。

  书本大量借鉴了实存主义心理学的内容,萨特的肯定不能看了,海德格尔还能看看——人是向死的存在。到底什么才是死亡之下的永恒?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可追求永恒的人不也是要抵制死亡的必然命运吗?只求生不求死的荒诞一目了然,人类的贪欲放大了死亡的可怖。本书作者观察到,唯有那些虔诚的宗教徒在临终之际是内心平静安稳的,仿佛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这是安身立命之所在。没有宗教体验的人也许不能理解,甚至不够虔诚的人还是会惧怕死亡。正如基督教常说的那样,你还害怕死亡,那是你信德不够。由此想起吾友枫林仙一篇影评值得推荐一读:

  真正的智慧是什么?是排除实现目标的障碍?是成为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是学识渊博之人?是科学狂人?可这些人不是到头来都要面向死亡吗?我以为一个人真正的尊严也体现在最具考验的那一刻——死亡。谁死得坦然谁就够豪迈。谁死得从容淡定谁就够得上尊贵。死亡来临好比一场战乱,有人丢盔卸甲慌忙逃窜,有人吓尿倒地瑟瑟发抖。能够战胜死亡的人并不是肉体不死的人,而是以足够强大的内心接纳死亡的人。同样的,一个丧尽信心和希望的人,就是精神已死之人,行尸走肉也。宗教是安慰伎俩吗?不,宗教信仰是精神的源泉。信心、希望、爱才是宗教信仰的核心,才是人类精神文明之源。

  我以为,能够体面而倍感尊严地面对死亡,是最大的智慧。

  推荐阅读:无我就是对死亡的顺应和接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