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民谣志经典读后感有感
《校园民谣志》是一本由李鹰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2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校园民谣志》精选点评:
●一切只与青春有关。 如今,我们一提起校园歌曲,耳边就会响起一些玩味青涩情感、回顾成长历程的优美旋律。于是,回肠荡气充斥校园:有人为相思而失魂落魄,有人为失恋而寻死觅活,有人在女生楼前苦守一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故人云:对酒当歌……歌以咏志。志在四方、胸怀天下的莘莘学子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不知是否还能找到。若人人都是天生的情种,多愁善感应跃升为中华民族新一代大学生的首要特征。by许由 p114
●心驰神往的年代,真的是才气逼空,牛人辈出,可爱可敬
●很多八卦,很多爆料,居然还有很多侧面提到8964的地方,吴虹飞居然那么早就开始唱歌了,麦克最初的歌词居然跟现在不一样……
●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歌,背后有着这样青春热血和悲伤甚至惨痛的故事,令人何止一声唏嘘
●当年高三模仿丁颖的作文,却没有深入了解过民谣……到今天也不过接触了一小部分。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听的歌还不是很多,纯粹是当做民谣八卦来看的,但是里面提到的人物和故事,真都牛啊。基础读物吧。
●有点远又有点近
●算是知道了校园民谣的由来,让我格外向往1994年清华的那块绿草地。
●白衣飘飘
●正如作者所说,“缺少郁冬的校园民谣人物志是很不完整的”。
《校园民谣志》读后感(一):岁月回声,青春祭奠
其实那些故事,那些人物早就远去了。
不过还是有那么多人在乎着,
因为
这是岁月回声,是青春祭奠。
只用一句话来总结:
若不是那些岁月太动听,
那些琴弦上的故事不会被人记住。
这句话就出现在封面上,
如果你希望那些校园民谣,
这本书值得一看
《校园民谣志》读后感(二):校园这个江湖
永远无法忘记和抹杀,
那段散发青春尔蒙的不安份的日子,
那些年,
我们没心没肺地把课本连同食堂饭菜里的虫子一起哗啦啦扔掉,
可临毕业时,
小得连宿舍角落的拖把上长出的小蘑菇也会让我们没出息地掉眼泪。
那些年,
我们洒脱、莽撞、挥霍、鲁莽到义气疯发,
可是,
当我们毕业了,大鹏展翅了,笑傲江湖了,
我们回头挥手才发现,
大学校园这个江湖,
可爱得让你心头艳阳高照。
《校园民谣志》读后感(三):亲爱的《校园民谣》
不知为何会开始喜欢听“校园民谣”,应该是从学校毕业后,心里割舍不下这样的一段情分,所以就开始喜欢上了。
因为喜欢,所以就有想去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了解的越多越好。就像喜欢一个人一样。
这本书整理得还算清晰,基本上把校园民谣这种音乐的风格形成、演变、发展讲得挺透彻,让我这个80后都有点开始羡慕70后的那会生活。
建议看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搭配另外一本 査可欣 的《绝对靠谱》,这样的阅读可能会更有助于了解。
当然,如果能配合相关的音乐资料聆听,那感觉就更棒了,只不过书中提到的很多唱片和音响资料,市面上已经绝对没得购买,运气好,可以到网上搜罗一些。
这个时节,我和同学调侃说,我们在“社会大学”都快本科毕业了呢。
校园民谣,因为校园情结,所以也难舍这份民谣的喜爱之情。
《校园民谣志》读后感(四):校园民谣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它。
“这世上,有些词注定为魅力和激动人的心灵而生,青春、校园、理想、民谣、精神、爱情……”
草地,吉他,穿着格子衬衫的青年,在春风里飘荡的歌声,和煦温暖的阳光……我只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我也只能这样描述臆想出来的画面。可能那个穿着格子衬衫的青年还面带稚气,但他努力的想把自己打扮的成熟一点儿。
那是一幅逝去的画,一副被很多人永记的画。这样的年代或许不会再来,那是一段美好的青春。现在,放在墙角的吉他上结满蛛网,草地上用过的避孕套肮脏不堪,奇形怪状的衣衫,在冬日里焦躁的喊叫……个性年代里张扬的个性让某些孩子们再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个性成为一个被误用频繁的挡箭牌,看那清一水的非主流,我该说你是个性呢还是傻逼?
前一阵儿说高晓松跟90后掐起来了。现在的校园与往昔已判若两人,高晓松还试图用一种那个时代的眼光来解读这个时代的校园,摆明了不靠谱。可作为一个曾经站在风口浪尖的领军人物,他还想被万人景仰,可谁知道丫是哪根儿葱?一入代沟深似海,淹死你丫小样的。
那只是一代人怀念的时代,那个时代随着他们的老去渐行渐远。那只能成为一个传说,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在老旧的教学楼被拆新的建筑物层出不穷的校园里湮灭。
我不想去追究到底是什么最后毁了校园民谣,或许是商业,或许是人,也或许是某些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引用一句话:校园民谣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它。
《校园民谣志》读后感(五):无题
我的手边就摆着这本书。我喜欢封面的那片铺天盖地的蓝,有忧伤、有落寞、还有一点只属于它的独立气质,就像校园民谣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
初三的时候开始听校园民谣,买了盘盗版磁带,翻来覆去地听。那里面好像有《月亮》、有《恋恋风尘》、有《白衣飘飘的年代》,还有《青春无悔》。说不出哪首是最喜欢的,因为每一首都有一股直指人心的力量,让那时的我感动不已。反正听《恋恋风尘》和《白衣飘飘的年代》的时候心里是万分激动的,一直在想怎么会有那么好的词、那么好的曲。
初三毕业那年买到再版的《青春无悔》,墨绿色的封面。而我也终于看到了高晓松写在《青春无悔》前面的那段文案,看了好几遍,不知不觉就背下来了。高晓松一个人跑到厦门、用三根弦的吉他写了这首歌、老狼和他女朋友在八中门口树上刻的字……后来这段话成为我每次测验800米时不断在脑海中重复的东西,一边跑一边在心里默念,渐渐就有一种要飞起来的感觉。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校园民谣只有老狼、叶蓓、高晓松,也许还应该加上朴树、小柯、郁冬。哦,还有沈庆。
直到有一天打开校园民谣网,才发现很早很早以前,也许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就有一群人在校园里写歌、唱歌。很多歌现在都已经听不到了。我常觉得,与高晓松后来创作的那些歌曲不同的是,这些歌有着更强烈的诗歌气质和人文气息,比如《往事》、比如《流浪的承诺》、比如《未名湖是个海洋》……它们能唤起人们对曾经某一个时代的向往。那个现在看来似乎只充溢着诗歌、理想、文学的时代,有些不切实际、有些孩子气,但是足够单纯、足够激情。
在老狼叶蓓之后陆陆续续也有不多的校园民谣出来,比如其实创作开始得很早但是成名却晚了点的水木年华,还有一张收录着各个学校学生演唱的《玻璃杯》专辑之类,但都不复曾经的轰动和辉煌。现今的水木年华更是与校园民谣没有了一点关系。但是我喜欢退出的李健,在他的歌里可以听到一份沉心静气的东西。
其实校园民谣并不该承载太多音乐以外的意义,它最初的存在也只是因为有一部分人觉得需要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而已。一首好歌并不在乎有多少人听过,重要的是它是否在听过的人心里留下了一点点印迹,是否找到了真正懂得这首歌的人。所谓知音,大抵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