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读后感大全
《山海经》是一本由倪泰一,钱发平,著作,重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海经》精选点评:
●可惜仅有白话
●图很多,很精致,没有原文
●纯粹是让《诛仙》拖累的
●中国神话谱系真够乱的
●中学的时候!各种怪异传说! 哈哈,好玩
●粗读过,现在都忘了。
●我想说,貌似,那会,我真的,没看懂
●正在研究
●简直是写小说的人的福音啊啊啊,各种山名水名妖怪名,超级有趣的。(๑•̀ㅂ•́)و✧
●高中时候看得战战兢兢,如果当时有扫描仪多好啊~
《山海经》读后感(一):古剑奇谭中的《山海经》
太子长琴——《大荒西经》:“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出榣山,始作乐风”。古剑中,太子长琴由琴化得。
巫咸——《大荒西经》十巫中的巫咸国:“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古剑中,尹千觞,巫咸大人。
女丑——《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有女子之国。”女丑,就是妞,古剑中,在魂之彼岸出现。
雨师妾——“其人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和女丑一样是雨神。古剑中,在铁柱观底下的迷宫出现。
青丘——《大荒东经》《海外东经》,青丘国,九尾狐之国度。《南山经之首》:“青丘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古剑中,榕爷爷说襄铃的父亲来自青丘、死于青丘的纷争。不过襄铃的形象,只有一条尾巴。
羲和——“有女子名曰羲和。羲和者,帝俊之妻。”这倒和古剑无关,是仙四里双剑望舒、羲和之一。仙四说,羲和是日神,望舒是月神。这里看来,羲和是女子。
赤水女子献——传说是……女魃。和应龙确有关系,具体没看懂。古剑中,是应龙悭臾的主人和战友。
幽都之山——《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关于这段,历史上很多人给出了很多种不同的理解。古剑中,估计采用了王逸的说法:“幽都,底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古剑中,是女娲在人间与地府之间开创的地方。
《山海经》读后感(二):“女丑尸案”的司法逻辑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有一段是这样的:
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讲的是有个叫丈夫国地方,它的北面,有一具女丑的尸体。这尸体的模样是用手遮着脸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啊,女丑这个人住在山上,十个太阳住在天上,想必是看她不顺眼,在人家刚出生不久,就联合起来把人家给烤死了。至于女丑的死相,书里画的是一个高挑女子,捂着脸站着的样子。这让人不禁同情起来,刚生下来就那么亭亭玉立的,我要是十个太阳之一,也不忍去为了一张丑脸烤死她呀。想必书是向着女丑的,为女丑设计了一个最优雅的死法,向有罪的太阳们抗争。
清朝乾隆年间的郝懿行又记载道:十日并出,炙杀女丑,于是尧乃命羿射杀九日也。
原来这事还导致了连锁反应,尧知道了以后,觉得太阳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于是决定惩罚他们。他叫来后羿,把太阳都射下来。这里就涉及一个公平的问题了。现在往天上一看,那个太阳,难道当年没有参与烤女丑吗?但为什么它留到了现在呢,它的兄弟姐妹怎么就早早地离开了世界呢?为什么偏偏是他呢?有谁能作证他当时就躲的远一点,对女丑的杀伤力没那么大呢?
当然,谁也没瞧见,审判也没有进行,尧这个传说中的好君主也只是过于粗略地知晓和宣判了这个案子的结果。而刽子手后羿更加没有认真比较十个太阳的罪谁轻谁重来决定留哪个。想想,这真是一种很可怕的司法逻辑。
那么,为什么要留那一个太阳。当然,因为没有太阳,世界就黑暗了,所以即使这个太阳是最邪恶了,也得认命了,因为一切都得靠它。这想起来,又很可悲,搞半天,正义的尧也是没办法的,黑帮老大威力大,法得跟着他走啊!
再一句,想想夸父追日的傻样子,谁知道那个太阳是怎么想的呢。
《山海经》读后感(三):关于山海经的胡扯
从小就听说过女娲补天的神话,在很多地方。共工(水)与祝融(火)相斗,怒触不周山。山崩,天裂,乃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中国神话的考据,大多并不翔实。比如这一段,在很多史料上都明明白白写着:引自山海经。然而事实上,找遍了山海经,压根就没有这种说法。女娲这个名字唯一出现之处,是在大荒西经里,“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
女娲是母神,也是生殖之神。古人对于人体构造不甚清晰,所谓女娲之肠,其实是生殖崇拜的一种。以生命的力量对抗苍天,这本身就令人为之动容。在山海经的设定里,共工是祝融之子,炎帝的重孙。如果说共工是我们的先民,则女娲本人,早已是先民之神,两者固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关于共工谱系,详见于此: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非常简短,但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祝融生共工,祝融是火神,共工是水神,即火生水;二是共工生后土,即水生土。后土者,地母也。土葬的老坟头,多半立一块“后土”牌,后土神兼管阴司。水火共生,水土生克,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朴素的相生相克观念由来。地水风火,是原始唯物主义的依据。
按山海经中,关于治水或水患的记载不胜枚举。比如说:“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先疏通主要水道,再开挖旁支沟渎以供分流),是相当先进的治水方法。说明在先民的生活中,与水患的搏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鲧是个伟大的牺牲者,窃息壤救人世的行动,不亚于西方窃火的普罗米修斯,却因为“不待帝命”被天帝杀害,这一点证明至少在成书之日,原始的皇权思想已经形成。而禹则是个随时而化的智者,并因此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推想:在远古洪荒,人类在和一场大洪水搏斗。有人筑坝(息壤?)以阻挡洪水,却被无情的洪水吞没。后世的承继者却以卓越的治水经验,改变了生存环境。当然,也可能是自然环境(天帝)自行的好转。
以上是关于山海经中女娲及共工这两个人物的考证。然而使我真正动容的,还是另一段记述:
“共工臣名曰相繇(亦称为相柳),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鸟欠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
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相柳这个人物,实际上就是后世传说中的九头蛇。禹生之日,共工已不在世,相柳为共工之臣,主人既死,本可以做个安安分分的顺民,然而却不惜与禹相抗,甚至连死,也要令所处之地“不可生谷”,以至于“湮之,三仞三沮”。翻译过来就是,连着无数次试图填平它(古代“三”一般是虚数,言其多,而不是真正的实数),却都失败了。最后不得已,“乃以为池”。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宁为玉碎的决绝;而相柳的三仞三沮,是百折不回的韧性,即便在死后,也让敌人惊叹不已吧?
由此可以看到,在山海经中隐伏的,除了治水这条线索之外,还有一条线,那就是战争,一场在先民之间发生的,极其惨烈的战争。可以断定的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必然是禹。那么失败者呢?文字没有给出答案,关于共工以及相柳族人最后的下落,我们已经无法得知。
既然史料已尽于此,接下来只能作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没有可能这两条线本就是一条线,这场战争,正是在水族之民与陆地之民之间进行的呢?
科学已经证明了进化的线路不止一条。生命原本就来自海洋,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以外,或许还有另一个过程,一个已经被杀戮湮灭了的种族。这个种族生于水、依赖于大泽,最终却被陆地的种族消灭。神话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炎帝之子女娃,在游水的时候溺海而死,于是身化为精卫,日夜投石于海。这是否从另一个侧面记述了战争的由来?补天与填海,两者之间是否有什么内在的关联?
如果是这样,祝融与共工的争斗完全可以看作是水族部落和陆地部落的战争。这场战争失败了,共工触倒了不周山,而他的后人则或战死或自杀,从此水族部落消失了踪影。
这个想法确实很荒诞,但确实有些不解之谜和水有关,比如说曾有资料显示大西洋底有建造精密的水下城市遗迹。再如,中国风俗里延续下来的,对水上人的歧视:江浙的传统,水上人世代为渔,不能和岸上居民通婚;如要踏上陆地,必须赤足不穿鞋,以示和陆地居民的区别。这种歧视并无明确理由,只是世代相传,是否正是当年战后对残存水中部落的惩罚之延续?
写到这里,似乎与补天的故事相距甚远了。在补天最初的设定里,是想写那一场战后水族的残部所作的努力。水族与人族,一个为梦想中的太虚幻境而战,一个为现实中的大同世界而战,但最终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不过目前这个,和当初构思相差太远,估计是填不了的坑吧。
系昆之山,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读到此句时,突然血沸。
《山海经》读后感(四):山海经读感——关于“龙”存在的可能性的讨论
关于“龙”存在的可能性的讨论
对于未知的事物,人总是不断做出假设然后不断推翻,直到找到真象。跟随着社会的普遍观念,我也曾认为“龙”只是神坛上想象出的东西,还曾质疑它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意义。图腾是能代表一个民族性格和观念的东西,它们往往拥有一个民族向往得到的的能力。比如蒙古族的图腾是鹰,熊和狼,鹰翱翔苍穹代表自由,熊力大无穷代表勇敢,狼则拥有最优秀的团体合作精神。这些蒙古人身边的动物拥有在草原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人类崇拜它们,所以将它们作为民族图腾以鞭策自己。而所谓“龙”代表勇敢聪慧的说法有什么根据呢?是因为它有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吗?还是传说它能兴风作浪呢?但是几千年来,一个庞大而智慧的民族却把它作为图腾供奉,不可能是没有道理的。由于好奇,我查找了近代关于目击龙的报告,逐渐整理对它存在的想法。虽然我没有养一条在我家客厅,也没有任何照片或化石为证,但既然社会普遍认识能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下证明龙不存在,那么我也能在同样情况下证明龙存在!
证明龙不存在的理由无非以下几点:
1.找不到龙化石和任何能体现它活动痕迹的化石
2.没看到一只活着的龙公然出现在动物园,甚至没有人拍到它的照片
3.认为龙是古人通过想象将很多动物肢体拼凑在一起产生的
4.对古物的研究看,龙形象是从大鲵逐渐演变而来的
5.认为龙的身体构造,特别是它能“喷云化雨”的习性是不可能在现实环境中生存和实现的
现在我对上述论据逐个阐述它的错误:
1. 根据古代和近代对龙目击的描述看,龙应该是一种无脊椎两栖爬行动物,和蛇或大鲵等类似,不同的是它是多器官的。它体型没有传说中那样庞大,或者说在进化中仅保留了较小的种类。根据留存的文献记载来看,一般几十厘米不等,最大被发现的也只是一两米长。而且龙的体型比蛇还要细而轻,在地面行走时一般是拱起身子跳跃,但大多数时间都潜在深潭大河之中。试想一种数量稀少的无脊椎小动物活动在大河中,它的化石应是很少留存并被发现的!
2. 每一种动物都有它自己的习性,有些动物可能习性独特。这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动物,没有人能考察清楚,只知道每天都有种类灭绝。那么在人迹罕至的深山潭涧,大河深处,为什么没可能存在一种只在它独特范围内活动的小动物呢?如果龙和其它两栖爬虫一样,只在夜晚出动捕食飞虫小鱼,说不定喜欢出现在暴雨大风的时候,那么谁会在这时深入深山老林,长期观察它诡秘的行踪,并能在它急速跳跃潜水甚至滑行的瞬间拍下清晰照片并公布于众,或者活捉一个放在动物园里?况且随着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它能生存的空间变得很小,最近的目击记录在解放初期,而那个时候连一台尼康相机都没有!
3. 古人说龙是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现代人就理解成龙的额头是骆驼的,脖子是蛇的,角是鹿的——所以认为它是人们把身边动物的一部分肢体拿来拼成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当古人看到一种长相奇特的动物的时候,用身边动物的特征描述它:它的额头挺高,就像骆驼那样;脖子很长,就好像蛇——惯常使用比喻的古人很可能用这种方法形容龙。而且古人完全没有必要虚构出一种动物来崇拜。古人崇拜太阳,因为它带给人间光芒;古人想象有神控制潮汐,出现洪灾就乞讨神来制止,因为古类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制止。但是为什么要虚构出一种外貌如此复杂奇怪的动物呢?是帝王们为了给自己做一个能吓唬住别人的“祖先”吗?
4. 最早出现在出土文物中的图腾确实是大鲵,后来逐渐演变成龙,但这不能说龙是大鲵形象的演变。因为在远古时候,物种比现代不知多多少,两栖爬行动物种类也会非常多,而且当时物种并未停止进化。很可能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两栖爬行动物做图腾,或者大鲵近亲的一支可能进化成龙种类中的一种。
5. 应该说古人对龙的能力做了夸张的描述,也像对其它特别的动物一样,将之神化和拟人。古人说龙能兴风作浪,能翻云覆雨,能飞翔都有一定夸张成分。我们知道有飞鱼和飞蛇,我们也知道那不是鸟类扇动翅膀的飞行,那是滑行——龙也是一样。一种极轻并细长的小动物是可以在风中滑行的,如果空气由于暴风而形成漩涡,那么在气流中盘旋上升也很可能。龙没有汗腺,如果它不是恒温动物的话,在热天它就会吐出热气,看起来像是在吐雾。如果在古代,龙的某些种类能长得很大的话,在河中游动时就会产生大浪,就像一条鲸鱼做的那样。而关于龙的长相,有角有耳朵还有胡须和牙齿,强壮的四肢和爪子,这看起来是有点奇怪,但其实长相奇怪的动物有很多。就拿人这种进化的终极产物来说,有一支部落被称作“鸵鸟人”,因为他们只有两个硕大的脚趾,像鸵鸟。他们的照片上网就找得到,也可以到他们村子里去拜访,绝对真实,不是迷信。在生物多样的进化中基因畸形是很常见的事情,而且一些丧失功能但并未退化消失的器官则普遍存在。我们不需要盲肠,阑尾和小脚趾但我们身上还长着它们。龙头上的器官一些保留功用,比如眼耳触须,有些可能是基因变异或退化的器官,比如角之类。
这个世界很大,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人类认识的东西还很有限,而没见过的东西不等于不存在。这个世界在变化,在这几万年中,它可能经过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曾看过一本书,上面根据上古时壁画,推论龙在当时用来拉车,相当于马,是一种平常的动物。如果是那样,远古时必定有种有一定智商并有几米长的大龙与人亲近,那种画面可没人能相像出来啊!这篇文章没有提纲草稿,想到哪写到哪,出入肯定是有的,还请读者多多指出。不知道这篇文章能不能给人一些启发,只希望别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的就好。我也不知道如果龙被发现被认知是不是好事,说不定只会加速它的灭亡;或者它已经绝种了!但是希望更多人把它看成一种未知生物,而不是一种假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