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低俗电影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低俗电影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09 02:22: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低俗电影经典读后感有感

  《低俗电影》是一本由[美]彼得·毕斯肯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6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低俗电影》精选点评:

  ●了解了很多东西

  ●阐述了一小撮电影的一小段历史,明明是正史,讲得有点说书的味道,倒像看野史了

  ●这本书 很八卦

  ●字典厚,无感飘过

  ●还好吧……序言不错

  ●很厚的一本,值得看很多次

  ●06。八卦

  ●直接影响了我的电影思维

  ●90写的太精彩了,捧起来就舍不得放下。作者写作时根本不知客观公正为何物,带着最大的爱憎,让这本书成了小说一样。得佩服作者的勇气啊,写这么恶毒的书,也不怕大佬们整他。内幕挖掘之深,可见作者编书的勤力。读这本书,能带给你最大的宣泄快感,颠覆你此前关于独立电影的一切想象。

  ●当段子看看蛮好玩的

  《低俗电影》读后感(一):除了太厚,别的都好

  能不知不觉看完这本大部头的书,可见这书写的还是不错,有点絮叨,但基本上勾勒出了一幅美国独立电影全景图。尤其是看看那些曾经在奥斯卡上风光的电影们背后的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

  被论文,被导师逼的快发疯,后天要交稿修改稿还迟迟没发回来。此时就想起了被哈维逼疯的那些导演们。不停的剪剪剪,不停的告诉别人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毕业论文走一遭下来,多少有点体会在哈维手下干活的心情,别长久了,这状态持续一个月以上大概人格就会发生改变。所幸的是剪刀手哈维的公司盛产奥斯卡,盛产高品质电影,也但愿我的论文能够顺利过关,给我75分就行。

  《低俗电影》读后感(二):哈哈,哈维太有意思了

  读了一大厚本,虽然没学到什么东西,但我还真是对这个米拉麦克斯的总裁发生了兴趣,一个不能控制或不想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本身就是个很好的题材,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计划为自己的总裁拍一部传记呢。

  感受了索德伯格前期电影生涯的痛苦与无奈,我想即使不喜欢也不要再用恶毒的语言来攻击这个可怜的人了。

  昆廷还真是像他的那幅大下巴一样强悍,能让哈维完全信任的人可真是不多,作为他的粉丝,更希望他能求新,拼贴风格也要做到雅俗共赏,而不是坚持自己的恶趣味,虽然我很喜欢他的恶趣味,呵呵……

  罗伯特雷德福歪七扭八的能把圣丹斯搞到今天这么知名,也够可以的了,他应该是有史以来最知名不负责任的领导了,底下人好惨,哈维那边也是。对他们的员工表示十二万分的同情,难道只有畸形的领导才能获得成功?

  oh,my god!

  《低俗电影》读后感(三):边看边说,有意思

  对邪典和独立电影的FANS来说,肯定是巨有意思的一本书。不过看的时候得公道一些,顺着作者信口开河的思路跑下去,还真以为独立影业也是一片功利和混乱。

  那是Peter Biskind作为一个倔强又口毒的评论家的个人风格,而我们一直坚信的独立电影高尚的一面还是存在的,艺术也不是花架子,确实是值得信守的信仰。这些都要在叙事的背后自己慢慢体会,切忌断章取义地看这种记录性评论。

  eter Biskind这个家伙是够有意思的。整个一老愤青的姿态来陈述非常客观的回忆,其实他的态度相当随和,那种文风绝对是职业惯性。绝对绝对是故意恶毒!Biskind以一种揭八卦的窥私口气来指点他所了解的独立电影史(主要是90年代以后),这种姿态能更让人赶兴趣,也能让读物看起来不那么枯燥,书自然会卖的更好,手段而已。

  美国评论家的一贯伎俩:十分随意地引用和总结一些观点,尖酸,刻薄,武断,自嘲和愚弄别人都很自如.....但是,他们向来不自恋,也不会产生不必要的装腔作势。所以,书看着很轻松,游戏一样地顺下来,就对美国独立电影史了解了大概。

  影迷肯定会在这里找到自己有兴趣的话题,起码是那些幕后的花边逸事。比如昆汀是如何象个膨胀的小丑,雷德福的自私自大等等....电影背后真正让人赶兴趣的就是机会和运气,是那些完全没有预见性的行动———成功者怎样在一片乱七八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越是难以想象的轨迹MS越真实....

  关于这一点,不管Peter Biskind是不是故意堆积来让人信以为真的,死忠影迷都有了解的必要。但是对电影自有一套想法的人就不必理会。电影创作最基本的还是才华和积累,肯定不是和什么人怎么去打交道。《低俗电影》可能会误导一些向电影业迈进时急功近利的人~~~~

  很不错的书,翻译不是很圆滑,但是足够明白。

  《低俗电影》读后感(四):说说《低俗电影》这本书

  约十天前在当当网购买,收到也有一个星期多了,这本书比我想像的要厚很多,有661页,52万字,以至于拿在手里阅读相当重。我一开始并没有对它抱太大的阅读期望,我估计会像以前读过的“电影馆”系列那样读不完,何况它还那么厚,但现在我可以肯定我会把它读完,因为这个叫彼得·毕斯肯德的作者写得简直太棒了,意外之牛。

  几个月前我开始对一种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兴趣,那就是一种“记者作家”的写作。我发现国外有很多作家都像记者那样去亲身调查某个事物,然后写成一本书或者一部小说。写出来的作品既有准确详尽的资料性和调查记录性同时又具备很高的文学性。比如卡波特写《冷血》。这样的作家和作品在中国似乎还没有。在中国,记者是记者,他们写的东西几乎谈不上文学性,而且大多是短东西。而作家几乎都是闭门造车式的写作,很少会花大量时间精力去调查某个事物,而且他们也普遍缺乏深入调查的能力。其实中国也一直有一种快要被人遗忘的类似体裁叫报告文学,可那似乎从来都是被某钟利益利用的文字垃圾。

  国外的很多杂志都会约作家写这种调查记录性的作品连载,比如电影《不日成名》里那个为《滚石》写稿的男孩就一直跟着乐队全国巡演,而中国的杂志我从来没看到过,电视媒体倒是会这么干。当然,这么搞的成本是比较高,中国的文艺类杂志很难有兴趣做这种投入。

  还是说回这本《低俗电影》,这个书名其实挺牛的,昆汀的电影叫《低俗小说》,而一本书却叫《低俗电影》,呵呵。它的副标题是:米拉麦克斯、圣丹斯和独立电影的兴起。

  简介 ······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独立电影制作人及其背后两个助力引擎——米拉麦克斯公司和圣丹斯电影节——兴起的编年史。彼得·毕斯肯德勾勒出那些让独立电影运动从边缘走向奥斯卡领奖台的人物的群像.这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圣丹斯电影节创始人罗伯特·雷德福以及与其兄弟鲍勃一起让米拉麦克斯变成独立电影大本营的哈维·温斯坦。作者深刻犀利的叙述建立在大量生动的轶事趣闻之上,形成了紧凑而扣人心弦的行文风格。

  作者简介 ······

  彼得·毕斯肯德(Peter Biskind),美国资深影评家,《首映》前主编,《名利场》特约撰稿人,本书之前的另一著作Easy Riders,Raging Bulls:How the Sex-Drugs—and—Rock‘N’Roll Generation Saved Hollywood已成为当代电影史的新经典教程。

  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这本书的写作语言,就是典型的“记者作家”写作——准确详尽的资料性和调查记录性同时具备很高的文学性,其写作语言的文学性完全等同于一本很牛的小说。读起来非常爽。

  《低俗电影》读后感(五):《低俗电影》的东辕西辙

  《低俗电影》这本书的作者是彼得毕斯肯德(Peter Biskind), 美国资深影评家,《首映》前主编,《名利场》特约撰稿人。当然这样的介绍对于国内大多数读者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是知道这家伙挺资深就够了。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什么要推出这本书,我也摸不着头脑,这本书还有个便于理解的副标题《米拉麦克斯,圣丹斯和独立电影的兴起》,但这样一个四平八稳的标题,在前言中就被“如果好莱坞像黑手党,独立电影界就像俄罗斯的暴徒”这样的开场白冲击的粉碎。只要随便翻个几页,相信连傻瓜,连最固执的理想主义者,都能看出彼得是来者不善,他极尽所能将圣丹斯的领导雷德福描写成一个呆板,多疑,小鸡肚肠的家伙,而米拉麦克斯公司的那对活宝兄弟,则是肥胖,阴险,暴戾的奸商,昆汀塔伦蒂诺更是个为了出名,为了能包揽编剧,导演全职,逼迫朋友放弃编剧署名的家伙,事后,据说昆汀对此的解释是,这一切都是事情自然发展的结果。

  我想正因为米拉麦克斯公司本身也经营着书店,出版过很多自我介绍的书,并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榜,于是像这本唱对台戏,揭穿伪装的书就应运而生了。但对于国内的电影爱好者来说,米拉麦克斯,圣丹斯也仅仅是两个有关电影的名词,并能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片子和人物,而雷德福也只是个昔日的布拉德皮特式的金发王子,今天的美国独立电影节的领军人物,除此之外,像哈维,鲍勃兄弟这样的,说实话不太了解。而如今,从大洋彼岸突然抛过来一本书,要警告我们:独立电影从一出生,身上的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样的拿来主义“翻译”,太让我们头晕了,以至于一个在国内做电影发行的朋友,碰到论坛上有对于内地电影行业“诚信”问题的质疑时,也拿出美国的疯狂兄弟做挡箭牌,不知道这种情况是否包含在出版社推出此书的初衷里。

  只有清晰的看到正反两方面的资讯与观点,你才有可能做出自己明智的判断,而我们大都缺乏之方面的训练。所以当我跟一个做独立电影的朋友谈起这本书时,我表现的很小心翼翼。我跟他提到这么一段:“考虑到那个时代好莱坞电影创作所表现出的令人遗憾的局面,完全没有必要去责怪从云端向下俯视的雷德福拒斥一切类型电影——警匪片、吸血鬼和狼人、太空旅行者、乘着飞碟从火星来的天外访客、G.I.s和亚洲游击队员、毒贩和卧底的城市毒品贩子、南美洲的毒品大佬、刚出道的青少年讲述他们的粉刺以及恋爱问题。关键是,他没有明确列出的禁忌涉及范围很广,如果把所有禁忌都说出来,如果你还想由圣丹斯协助拍独立电影,那么就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的地盘供你去插上自己的旗帜了。”

  对方毫不忌讳的说这段翻译让他看不懂,于是我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猜想原作者是想说美国类型电影太多,而在雷德福的大概念中,就是要摒弃这些,至少在某种姿态上,跟好莱坞唱反调,但问题是,雷同样提供的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给出细则,这对于想得到圣丹斯帮助的人来说,或许会变成一个灾难,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取舍。而我们国家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类型片很少,没有具体细分规则的,反而是主流电影。”

  接下来我说到了他经手的那些电影,虽然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国内却是知者甚少,我大胆的说:如果你的电影能有馒头这样的影响力,那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都不会是一件坏事。我差不多马上意识到“影响力”这个词不妥,用“眼球关注度”来形容可能还好一些,而他的答复也就是,这些努力都是在坚持一种方向。我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