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经典读后感有感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是一本由鹽野七生著作,三民出版出版的179图书,本书定价:NT $160,页数:20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精选点评:
●光辉属于罗马
●三星半,还挺好的。
●适合不想读吉本的大部头<罗马史>但是又想了解罗马的人 看的pdf 睡前一个星期看完的 语言印象比较深刻 不知道大陆会不会出版 繁体看着有些累 好吧。。。英文看着也累法文就更不用说了。。。有声读物什么的又太机械 挑剔的人你伤不起。。。
●重读又有新收获
●“罗马为什么会灭亡?”“罗马人的气力衰退了。换句话说,罗马人失去了活力。即使是恶行,进行时也相对需要能量。”
●会有不同的视角读的很开心 但是没有提出根据
●就算是恶行,进行时也相对需要能量。
●最后一本了,原来罗马女性也这么给力
●有点无趣,感觉生编了20个问题凑一本书,大多数是重复前面书里的观点,看过前面的书会感觉言之无物
●目前没有能力判断是非得当啥啥,说是二十个问题,限于篇幅有些只是收进来做个泛泛的介绍,但是看完应能对罗马人的生活有个基本的轮廓了解?印象最深的是罗马人的宽容,比如文化上尊重学习希腊而不是否定破坏,宗教上对所征服民族信奉的神也纳入自己神明行列等。还有好多生活小八卦,比如P109“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个极为有名的丑男子,而他的弟子之一政治家亚奇比安得斯,与佩里克里斯和奥古斯都并列为古代欧洲三大美男子。然而笔者认为文学史上最佳的爱情表白,却是出自这位习惯被爱、令敌国斯巴达女性为之着迷的美男子中的美男子,向这位因为不收学费而经常过着贫穷日子的丑男子中的丑男子所作的表白”然后表白来了"其他人的演说,我通常听过就忘记了,然而苏格拉底的演说不一样,不但直接听他开口时是如此,就连透过他人转述接触苏格拉的思…"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读后感(一):《罗马人的故事》十五集的导读
刚刚看完罗马人的故事I、II。由于书写跨越年度久远、规模宏大,背景知识缺乏,常常有找不着北的的感觉。这本《二十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引路人。《故事》中的疑惑顿时烟消云散。
同时也是《罗马人的故事》十五本的浓缩。建议配套同步阅读。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读后感(二):简评太短实在是装不下感想
评分 7.5
有些惊奇于一个日本人写罗马史,不过看了书中的介绍后意识到也许中立视角的日本比基督徒的西方更能客观看待这段历史。二十个问题都有力的解答了一些疑惑,并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从庭院进入了罗马人的生活;其现代视角和对其他作品、观点的批判,也相当促进理解力的见长。活泼的语言和多角度的解读、对历史可能性的想象,与现代日本的比较,都使得本书散发出与其他史学读物不同的魅力。由于罗马可以说是现代西方社会的雏形,所以了解罗马,可谓就是在给现代西方社会寻根溯源。读完了本书,不仅仅学习到了关于罗马人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的知识,连带希腊、基督教世界以及现代日本的相关方面也一起了解了。可惜美中不足的是部分问题叙述逻辑性较差,令人感到牛头不对马嘴,有些困惑。对许多问题,也是东扯西扯,没有作出正面回答。尤其是论罗马人的自由、和真善美观的部分,将自由和民主即行政权的归属问题混为一谈,真善美的概念混乱不清;不过也有可能是翻译的水准问题,未能将作者的原意传达出来。
书中还推荐了作者的另作《罗马人的故事》系列,本还以为只是一部小书,没想到是多达十五册的鸿篇巨制,深深地感到震惊........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读后感(三):关于第二十个问题的简答
古罗马的衰亡犹如人类历史上其他帝国的衰亡一样,但方式却又如此不同。要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古罗马未曾离我们远去,反而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今离我们更近了:宗教宽容、和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法律、公德心,社会福利等。但其的确灭亡了。
不过[为什么罗马灭亡了?]在这里用作者的话说便是罗马人随着时间渐渐失去了活力,丧失了自信。读者个人的解答便集中在时间因素上:世上任何一个事物是逃不过时间的,对于罗马来说,它的生命力/活力或者自信也是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衰弱的,如同一个年老体衰的人,一切都是自然。而罗马人活力的衰退用一个说法来解释便是,罗马在成长期努力获得的"取得权",在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后逐渐变成了兴盛期罗马人手中的"既得权"。如同富一代的财富交接到了富二代的手里,前者是创造财富为目的,后者是维持财富为目的。但财富不去持续创造仅以维持为目的时,在遇到维持者无法具有像创造者一样的心力去处理的问题时,财富便会慢慢减少。同样的,罗马在衰退期便是富不过三代的写照,罗马再也没有这种会创造"取得权"的先帝的心力,例如凯撒的创造性和奥古斯都的政治平衡感。
终归来说,其实时间就是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同样的,这何尝不是为何人终有一死的最直接的答复呢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读后感(四):罗马人与中国人间的共通点
第一点,是二者都建立过举世无双的大帝国。罗马是从建国之初的蕞尔小邦,一步步转变为洲际帝国的。共和国到帝国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对外扩张与征服的历史。与罗马帝国同时期的世界性帝国,其中之一是东亚的汉王朝。中华文明遵循和罗马相似的发展模式。首先是中原文明的兴起,然后是对外战事,版图的扩张,最后形成统一的帝国。帝国掌控下的中国本土与周边的藩属国,以及边疆的特殊行政区划,几乎就是罗马帝国行省与特殊领地(如奥古斯都管辖的埃及)的翻版。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被称作因外力入侵的“瓦解”,人们的心理认同并没有因帝国东迁而改变。文化帝国依然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欧洲的联合,是帝国梦想的延续。这种民族心理,在欧洲被宗教所维系。而在东方,中华帝国在与异文明的屡次较量中虽然遭到政治意义上的打击甚至是灭亡,但是人们心中对于“统一中国”的认同却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民族心理,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昔日罗马帝国的版图上已经出现了无数个新的民族国家,但它们与罗马文化依然有关联,罗马化十分明显。同样,中华帝国版图上出现的民族国家,也与中华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点,是文化上的认同感大于种族。罗马人和中国人都不是排外民族,这点与日本人形成鲜明对照。罗马帝国的广阔领土,想要容纳各色人种,包容的精神和互相的认同是不可缺少的。古代“罗马”和“中国”一样,是文化概念而非种族或地域概念。全境皆有公民权的罗马人,同“华夷一家”的中华民族一样,真正达到了民族融合的境界;“罗马人”和“中国人”也都是基于文化的称谓。罗马帝国的属省,非常有民族自治的味道;而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维系于共同的文化,或战或和,在地位上始终是平等的。
第三点,是文化成就辉煌而科技进步有限。
第四点,是地域上分野比较明显。这并不是说罗马帝国境内族群隔阂和分化比较明显,而是指不同地区呈现出的民族特色比较明显,因而形成了纷呈的小型文化区,令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凸显。这多少为帝国的衰亡埋下了隐患。从之后意大利的历史发展来看,相同类型的文化聚集的区域就形成一个政权。虽然之后一直处在统一局面下,独立的诉求也没有中断过。中国更是一个地域差异显著的国家。一旦进入分裂时期,各自林立的局面就会出现。探索和反思罗马的历史,对解决中国的诸多问题都是大有裨益的。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读后感(五):历史不断向前,现在的事皆有根源,欧洲的根源就在罗马
1、罗马帝国危若累卵,人才凋零。基督教掌握大量财富与人才,专心传教,不管政治与国防。
2、从2013年11月起,用了近半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16本《罗马人的故事》,其中2本介绍了罗马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公民教育、福利、医疗问题和世人关于罗马常有的问题的思索。其余14本以皇帝(元老院或执政官)的更替为线索,描述了不同阶段的罗马历史。(凯撒占有篇幅最多,可见他在作者的心中是罗马最伟大的英雄)。一个国家的兴衰沉浮,英雄豪杰的登台谢幕,罗马军团的东征西讨,智者哲人的思考探求,罗马大道的四通八达,基督宗教的乘势而起,一一展现在眼前。幅员辽阔的帝国是怎样长成、怎样衰亡的?罗马的生死危机是怎样度过的?历代皇帝(第一公民)是怎样履行身为和平保护者与粮食提供者的责任的?所谓的暴君真是暴君吗?名义与实力的矛盾怎样解决?罗马的行政体系是怎样逐步发展成官僚体系的?社会福利、教育、医疗是怎样保障的?罗马公民“光荣职责”感是怎么渐渐消失的?战争消耗的是财富和人,日耳曼人与匈奴人的侵略有没有办法避免?盐野七生为我们娓娓道来。
读书的时候耐下心来,仔细在心里想象当时的情境,国境边,莱茵河防线的长度,壕沟的深度,瞭望塔的间隔,军团基地的布局,敌军奔袭时遇到障碍的情形;帝国内,沿着罗马大道的旅游者,赴希腊求学的贵族子弟,辗转帝国各地任职的官员,元老院的“各位开国贵族及新进们”,罗马图拉真港口运送的奢侈品,提比略皇帝在海岛的别墅的警卫,罗马就一丝丝的落在了心里。罗马是盐野的英雄冢,是怎么兴盛的呢?
罗马人胜在宽容。容忍失败,罗马人不认为失败的责任需要执政官承担,也不认为一次的失败代表执政官能力的欠缺,共和国时期战败的执政官会被重新委以重任一雪前耻。包容多元文化,希腊的语言和文学是罗马人的教师,希腊的雕塑,罗马人将之发扬,高卢人、希腊人、迦太基人,只要认同身为罗马国家一份子需要承担的责任,就可以和平共处。包容多种宗教,多神教的罗马视神为人的助力,所以不以神的教诲为准绳,而重视世俗的生活。
罗马人胜在法律。这是实用精神的结果。
罗马人胜在公民精神。罗马的三根支柱就是执行官(皇帝)、元老院、罗马公民。
罗马人在城市建设方面有很多创举。大规模的送水系统,经久耐用的排水系统,对拱顶的使用使得建筑跨越了宽度,宏大、壮观。罗马大道四通八达,使得帝国联接成一个整体。
盐野较少谈到罗马的衰败,或许是因为其他的书都在讲。
历史不断向前,现在的事皆有根源,欧洲的根源就在罗马。
说一下盐野七生。盐野七生爱罗马人,一生研究罗马,令人钦佩。英雄论的史观,对罗马帝国同化战败者的做法深感赞赏,“日本什么时候把韩国、台湾、中国人同化为自己人了呢?”。战争,对盐野来说,是英雄的舞台,“什么时候战争开始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了呢?”道出了她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