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1000字

2022-03-30 03:35: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1000字

  《三十年战争史》是一本由[英] 塞缪尔·罗森·加德纳(Samuel Rawson Gar著作,华文全球史|华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十年战争史》精选点评:

  ●一本融历史经济法律制度为一体的好书,作者是个全才啊,懂这么多

  ●塞缪尔在《三十年战争史》中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国家主权的意识的觉醒,法兰西首相黎塞留的外交鬼谋,瑞典国王阿道夫二世的人民情怀,武力至上主义者华伦斯坦的统一愿望等等,都在他的书中得到了体现。一场战争,在他笔下,成了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

  ●终于拔了这本种了很久的草,可以收入囊中慢慢去品味

  ●欧洲史上重要的战争,耗时长久。

  ●这是一部写实主义史学巨著,书柜上不能缺少的一本

  ●关于这段历史的书籍我是第一次看,所以还是很有新鲜感的,这本书也充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这本书告诉你是什么原因导致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

  ●哈布斯堡家族的衰落,法兰西王国大陆霸权的建成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

  ●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非常值得一读,而且书中的插图很丰富,对了解三十年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很有帮助。喜欢17世纪欧洲史的小伙伴们千万不要错过。

  ●这是一部写实主义史学巨著。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一):漫长战争的最重要意义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间存在的地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版图以日耳曼尼亚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和、勃艮第还有弗里西亚。

  从15世纪初起,神圣罗马帝国各地开始进入割据时期,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1474年起,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已成为徒具虚名的政治组合。由是,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第七十章中说:“这个国家过去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还是这样称呼,但它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什么帝国。”这一时期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仅和当时的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或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的权力相当,而与恺撒或者君士坦丁大帝的权力相差甚远。

  宗教改革后,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分裂为信奉路德教的东部、北部和中部;信奉加尔文教的西部、西南一部分和信奉天主教的南部三个部分。

  所谓的“三十年战争”,即发生于1618~1648年之间的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之间的混战。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英国历史学家塞缪尔·罗森·加德纳所著的《三十年战争史》就讲述了这一过程。

  战争的开始是波希米亚之乱(1618~1624),1618年5月23日发生的“扔出窗外事件”拉开了三十年序幕;并一步步发展到丹麦参战(1625~1629)、瑞典参战(1630~1635)直至全欧混战(1636~1648)。

  从卷入战争的双方来看,一方为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了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了教宗和波兰的支持。法国其实是信天主教的,但是为了称霸欧洲,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的实质,表面上看是发生在新教国家和天主教国家之间,事实上却是一场事关欧洲利益、霸权争夺的战争。

  三十年战争造成了惊人的人员及财产损失。神圣罗马帝国和皇帝在名义上仍然存在,但统治德意志人民的权力早已转移到各诸侯手中,而从更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来看,三十年战争是德意志人民寻求民族和国家统一的一次尝试,它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二):统一,而后有历史

  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历史,其自身就必须是统一的。而在中世纪,欧洲大陆上,还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和国家的概念。

  那时候,无论是法兰西、英国、还是神圣罗马帝国(即中世纪德意志帝国的统称),都仅仅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而在当时的百姓看来,这些名词,无非就贵族阶级所统治的土地、封地面积而已。

  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只是徒有至尊之名,而无至尊的权力。

  虽然通过不断的战争,逐步统治了大半个西欧,但这里,没有国界,没有关防,只有大大小小的领地,每块领地主对各自范围内的百姓实行经济权、司法权,架空着皇帝的权力。

  15世纪中叶,神圣罗马帝国尝试着引入议会制度,并设立帝国议会这样的机构,从而结束长期无政府状态,但各领地主却根本不想贯彻代表所有人的思想,导致议会最终变成了“常设机构”。

  随着欧洲人开始看到越来越多的广阔天地,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表现出了要统一,建立尽可能大的国家的愿望。

  但此时,封建贵族、主教、城邦主等,也在极力维护和扩张自己的统治。

  其中,以哈布斯堡家族为代表的旧势力急剧扩张,使欧洲刚兴起的民族国家体系又陷入危机,以至于全欧洲,都在担心它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君主国家,于是,纷纷与之对抗。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各种矛盾激化越发剧烈,终于酿成了1618-1648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塞缪尔.罗森.加德纳的这本《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就为我们讲述了欧洲混战三十年,促进欧洲近代史开端的过程。

  这场战争起源于哈布斯堡家族镇压波希米亚新教徒的起义,1618年5月23日发生的“扔出窗外事件”,正式拉开了三十年战争的序幕。

这是罪恶的开始。

  所有的耶稣会士都被逐出波希米亚,而新教议会的三十名行政委员,动员士兵加入革命军。不过,维持军队运转需要充足的资金,于是,这些新教贵族想到了借款,打算将这笔资金分派给各城邦,而自己却分文不出。各城邦当然拒绝接受,筹款计划宣告失败,所以,这支军队同样随时都有可能解散。

  1625年,丹麦在英国、荷兰的支持下,同哈布斯堡家族作战,意图控制北德意志,但是,在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军队的联合进攻下,战败退出。

  看到这一局势的瑞典,感受到其利益将遭受巨大威胁,1630年,他在荷、法、俄的支持下出兵北德意志,依然以战败告终。

  1635年,战败后的瑞典,与荷兰一起,作为盟军,加入了国力强盛且一直处于观战状态的法国,最终击败了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军队,以及哈布斯堡家族,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促进了多元政治体系的形成,于1648年,结束了欧洲这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混战。

  法国、瑞典通过和约,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扩大了国土范围,成为欧陆地区的强大国家。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签署,使得独立民族国家的主权得到了确认,国家信仰,不再是被尊奉为法典的对外关系原则,而变成了国家整体利益与政治需要成为各国的首要追求。

  并且,在和约中,还首要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各国关系行为准则以共同遵守,并对违约国可实行集体制裁。

  虽然长达三十年的战争,导致了难以估算的人员及财产损失,但是,也促进了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三):“三十年战争”以后,欧洲大陆体系有何变化

  《三十年战争史》是英国历史学家塞缪尔·罗森·加德纳所著的一本关于三十年战争的史学,是哈布斯堡家族终结欧洲霸权地位以及法兰式制霸欧洲大陆的全景式记录历史书。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全欧洲范围参与的大战。

  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

  战争的结果是,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哈布斯堡王朝战败,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首先,它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

  其次,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第三,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最后,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权力,打破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欧陆格局有什么影响呢?

  学者普遍认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基于威斯特伐利亚主权概念的现代国际体系的开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但同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形成的均势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

  到18世纪未时,就已经有许多曾经的大国衰落了。 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均势并不巩固,但和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欧洲战乱仍频。

  但如和约所签订的那样,这些战争都是在民族国家之间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而战,不再有中世纪般为了某一所谓神圣原则而发生的战争。

  而且在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直至20世纪的约大多数战争中,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定的国际关系原则对战争的进程及结果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无论各国从战争中捞到多少好处,在表面上它们都信誓旦旦地忠于主权和平等的原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之后,为了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和争端,建立一个相对合理的世界秩序,在和约的基础上,人们又签订了许多和约、条约,建立了各种体系和国际组织,包括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等,并建立了联合国。

  但是这些体系和国际组织的基本原则,都没有超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的国家主权和平等的范围。

  因此,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并没有超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原则的内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奠基石,完全适应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四):神圣罗马帝国

  《三十年战争史》 1618-1648,这三十年的战争,见证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衰落、法兰西王国大陆霸权的建立、以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神圣罗马帝国,欧洲大陆上的一个异类,不仅仅是在欧洲,放眼世界,这样的帝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是帝国。这样的论断,相信对欧洲大陆历史有所涉猎的人一定有所耳闻。而英国作家塞缪尔-罗森-加德纳认为并非如此,评价一个帝国,必须放在他自身所处的那个环境里面。外人眼中的有可能史管中窥豹,或许有点类似,却更多的是片面的见解。 在本书的序言中,塞缪尔就说到了这本是并不是给初次接受历史的人准备的,这部书相对而言考证较多,涉及的历史知识相当的庞杂,需要对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以及欧洲各个君主以及教皇的关系有一定的掌握。 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多个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已经作为整体的神圣罗马帝国与其他的欧洲大陆的国家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甚至可以说是自相矛盾的。外交关系上来看神圣罗马帝国的化,会觉得这个国家简直就是一团乱麻,甚至觉得这个联合体都不能称之为一个帝国;就这个国家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古罗马帝国的承接关系来看,这个国家基本上和罗马没有一点关系,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从各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与梵蒂冈的天主教教皇的关系来看的话,这个国家的君主简直就是大逆不道、野心勃勃的敌人,跟称不上宗教归属感上的神圣。 从现代意义的国家概念上来看的话,既然是一个国家,必须的有相同的历史,同时这个国家也必然会是一个统一的政治联合体。神圣罗马帝国却反其道行之,同样的欧洲国家里面,英格兰王国与法兰西王国都有一定意义上的国家机构,这个国家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完整的。斯拉夫,日耳曼,拉丁语族已经延伸细化出来的各个小民族都有相对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神圣罗马帝国没有这个概念。 在了解塞缪尔所著的《三十年战争史》之前吗,又不要理解一下神圣罗马帝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在欧洲大陆的学者们看来,包括相当数量的宗教人士,神圣罗马帝国以一个整体名称出现,这个整体的概念是宗教意义上的包容所造就的。 同样的作为日耳曼语族的下属分支民族,法兰西和神圣罗马帝国走上了两个截然相反的道路。在三十年战争期间,即1618-1648年这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法兰西的民族认同不断地加强,最终无论是从宗教还是民族上,法兰西都成为一个整体。这也让法兰西较早的走上了强势崛起的道路,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德意志民主就后发了。 在欧洲,民族语族都不是主要的,在中世纪行将就木后,欧洲大陆对于宗教的态度有了深刻的变化,相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国家,欧洲建立完整国家的基础是宗教,相同的宗教人士占据多数后,民族、语族也就顺水推舟形成了。 神圣罗马帝国作为中欧的一个国家,其北部对接的是日耳曼人的最后据点——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南部不远处就是插入地中海的三个半岛、西部是法兰西与英格兰、东边是斯拉夫人的各个国家。可以这样说,神圣罗马帝国的存在就是欧洲四个方位势力的过渡区域,这一点类似于中国的中原逐鹿。 也正是居中的位置,使得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势力盘根错节。外部势力的干涉。以及教皇的影响下,神圣罗马帝国的统一必然受到不小的掣肘之力。 塞缪尔的这部书就是以神圣罗马帝国为框架,把三十年战争的历史还原回来,作者多次深入三十年战争的实际场地,深入接触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广泛的参考查阅了当时神罗内部人员们的往来信件,这些一手的经历和亲身前往的经历,为这本书增色不少。诸侯们往来的信件最大程度的展现出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内部势力的变迁,也可以看到神罗皇帝与选帝侯们对天主教的态度。 《三十年战争史》从根源处剖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宪政制度,宗教情况、各个选帝侯们的势力分布。通过波西米亚之乱引出了后来的《教皇土地归还敕令》,从帝国内部入手,以周边国家的态度,包括世俗的国王,以及宗教意义上的教皇的视角,解读了德意志民族在神圣罗马帝国后期的变迁,斯维特伐利亚和约后,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五):《三十年战争史》将恢弘的历史事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英国历史学家塞缪尔·罗森·加德纳所著的《三十年战争史》详细讲述了1618年至1648年,三十年间,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是如何从波希米亚革命阶段,一步步发展到丹麦参战阶段、瑞典参战阶段与全欧混战阶段的一段战争史。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只是名义上掌控着整个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由七位选帝候选出。而七位候选帝侯中,三位来自教会,四位来自世俗世界。

  在我们常人的思维中,当选的皇帝应该是那个一言九鼎,一呼百应的神圣罗马帝国独一无二的统治者。就像我们认知中的凯撒大帝那般掌控世界,再不济也至少像查理曼大帝那般统治整个西罗马帝国。但事实却是,鲜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能拥有至高无上的至尊之名。

  16世纪和17世纪,德意志民族大一统的多数条件已经具备,只可惜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机构尚未形成。当时,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有类似于英格兰国王的皇帝,也有类似于英格兰议会的立法机构,但这些都是表面上的相似,本质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而那段时期的作家笔下所描绘的神圣罗马帝国其实是指今日的德意志过往的权力。

  在意大利行使王权、征收税赋的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而是意大利的国王,即伦巴第铁王冠佩戴者(相传,伦巴第铁王冠是由耶稣受难十字架上的铁钉冶制而成的)。公爵、主教、伯爵和城邦主都能从皇帝那里获得封地,他们对此非常满意,因为这实际上就架空了皇帝的权力。因此,尽管皇帝名义上掌控着整个帝国,但其权力甚微。这也是自中世纪以来,西欧封建王权的一大特征。

  由此可见,这样的皇帝既无法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君主,也保护不了其疆域内所有农民和小市民的权益,更无力改变他们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处于底层的命运。

  15世纪中叶,神圣罗马帝国尝试着引入议会制度,并设立帝国议会这样的机构,从而结束长期的无政府状态。这样的帝国议会与英国议会的性质不同,更像是欧洲主权国家的代表大会。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帝国各诸侯的提议下,帝国法院成立了,负责协调各领地诸侯之间的矛盾,并针对产生的问题和发生的冲突做出合理的判决。

  世俗诸侯、教会诸侯以及直属城邦市民构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三大阶层。这种议会制度几乎是专为各诸侯和选帝侯而服务的,存在着极大的漏洞。如果皇帝试图从实力不济的直属领地中新封诸侯,并以此来钳制帝国议会中的实权派,那么不仅于事无补,还会成为世人的笑柄。

  “扔出窗外事件”拉开了三十年战争的序幕

  16世纪,德意志地区的新教势力突然抬头,民众支持,帝国议会却始终反对,帝国的宪政制度面临严峻考验......

  1618年5月23日,一支由新教贵族及其支持者组成的队伍,全副武装地冲进皇宫,将两名摄政官和一名秘书从窗口扔了出去,这起著名的“扔出窗外事件”拉开了三十年战争的序幕。正如一位当代作家所言,“这是罪恶的开始”。

  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并不完全是由德意志人自己造成的。在自然界中,当一个生命体变得不再健康甚至腐烂时,低等生物就会前来入侵。同理,一个民族如果内部有了分裂,那么国家意识就会消失。该民族随之成为领过觊觎的猎物。动物腐烂的尸体就在那里,秃鹫自然会畏惧过去。

  战争都带来了什么?

  战争从一开始就带给百姓巨大的灾难。士兵对待平民的态度就像野蛮人对待牲畜。惨绝人寰的暴行随时随地上演:有的人被赤身裸体地赶到街上,他们的血肉之躯上不是布满缝衣针,就是被锯子割开,露出了森森的白骨;有的人不是被沸水浇身,就是被凶猛的猎狗撕咬。在乡村,每天重复着城市里发生的一幕幕恐怖场景。除这些暴行外,战争本身给百姓造成的创伤也是巨大的。城里七万勤劳的人民,在七个月后,仅剩一万余人。最后,饥饿难耐、形容憔的市民向征服者敞开了城门,昔日繁华的商业都市沦为穷乡僻壤。

  1636年,英格兰使团的一位成员在穿越神圣罗马帝国时记录下了一些当时的恐怖场景。

  在巴哈拉赫,“我们看到饿死在路边的穷人。他们的嘴里塞满了草叶”。

  在吕德斯海姆,“许多人正在一所破旧的小房子里为死去的人祷告。这些可怜的人曾遭到暴力侵犯,几乎都要快饿死了”。

  晚上,送来救济的船靠岸了,“人们拼命冲上前去争抢。有些人跌进莱茵河,生生被河水吞噬了”。

  逆美因河而上,“一路上都是被掠夺的村庄、烧毁的城镇和摧垮的城量”。

  “这个村子两年来遭到了二十八次掠夺,有一天竟然连遭两次掠夺。”诸如此类的惨状不胜枚举。这里揭露的只是残酷战争的冰山一角......

  这是一部内容详实且有更多历史资料支撑的战争史画像

  《三十年战争史》由杰出政治家克伦威尔的后裔塞缪尔•罗森•加德纳,英格兰所著,他是英国历史学家,清教徒革命和英格兰内战研究方面最权威的专家。他毕生致力于17世纪英格兰史研究。他曾任伦敦国王学院近代史教授、《英国历史评论》主编。

  在历史研究中,他重视原始资料的搜集,并一直秉持从原始材料中找依据。曾赴巴黎、罗马、布鲁塞尔、威尼斯和锡曼卡斯等处查阅多种文献资料,并看到了罗伯夫·安斯特拉瑟爵士所传急件的内容以及当时诸侯们的往来信件,并以此刻画出当时的历史人物画像。

  或许,《波士顿周六晚报》给出的评论便是对本书最好的诠释:这是一部写实主义史学巨著。它将恢弘的历史事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此震撼心灵、引人入胜的作品并不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