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经典读后感有感
《收获》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收获》读后感(一):收获
一本历史悠久的杂志,一直都有订阅。以前是在邮局订的,后来觉得邮局太慢了,而且有时候还会漏刊,就转战网购。网购也尝试过几家,最后就确定在杂志云买了,服务很好,售前售后都能很及时很耐心地给予回复。
《收获》读后感(二):08年里的收获
我的文学生活很单调
不喜欢读者 它老教育我
喜欢青年文摘 挺平和的
上班第二年文艺青年和她的老婆常捧它在手中
于是我也懵懂间去书店定了它
于是越看越喜欢!
《收获》读后感(三):也谈[[收获]]
这是专门登载我国较新出版的文学作品的杂志,有点类似"译林"杂志。不同的是译林专登外国人作品,而收获登载的是中国人的作品。我们都应看看,比较比较,互相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作者们。
《收获》读后感(四):评论09第一期
封里的图案换成朱仙镇年画,跟艳艳的封面挺搭调的,以前都是国外的乱七八糟的先锋艺术品,没啥意思。
我一直喜欢《收获》的专栏,李辉的《封面中国》结束后,现在就看冯骥才的《田野手记》了,还是觉得力度差点,压不住台面。
《收获》读后感(五):收获,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许会颗粒无收
年轻人不爱写、不爱读《收获》对好文学的定义,越来越多的人沉迷穿越、玄幻、灵异之类的东西。但目前来看,《收获》的中短篇和专栏依旧质量稳定,长篇每况愈下。
心仪这本杂志快20年,除了对好文学标准的认同,再就是她的装帧和每期由名家题写的篇名,美不胜收!
《收获》读后感(六):值得一看的刊物
小时候妈妈的学校里有这些大型文学刊物,月刊,双月刊。我记得还有东北的大型刊物,叫鸭绿江的。只是当时年纪小,有些文章不能看懂。
长大后,发现这些刊物很少能看到了。除了在邮局开设的报刊亭里。
因为,现在的人,没有多少耐心会去看这些纯文学的东西了。
《收获》读后感(七):收获网 www.shouhuo.cc
收获网 www.shouhuo.cc
是收获爱好者创办的一个纯文学论坛!如果您喜欢收获的那更要进来啦!
《收获》读友的网上交流园地。提供收获在线阅读,收获文章评论,收获新闻信息,原创投稿等内容
《收获》读后感(八):收获 07年第5期
本期,就两个字:好看。
本期收入王安忆两个短篇《救命车》《弄堂里的白马》都非常好。尤其喜欢前者,勾起我对童年、对弄堂生活的回忆。我还想起了曼德尔施塔姆的那首诗《列宁格勒》——“我回到我的城市,熟悉如眼泪,如静脉,如童年的腮腺炎。”——80年代上中期的上海已经消失,然而现在在我的记忆里复活。其实它从未离开过我,我也曾是它的一部分。节奏非常好,从容。
《弄堂里的白马》比较喜欢最后部分,好像放焰火一样,最好看的在结尾。看这篇的时候,想起从前和朋友们以魔术师和小孩为主题写的一个小东西。小孩子被他所见的而惊艳,而作为读者的我,被这个由孩子、马主人和马组成的时空而感动。
除了阿来的长篇还没有读外,其他的作品我基本满意。
《收获》读后感(九):新一期《收获》
收获杂志是我十三年来每期必看(基本上)的唯一一本文学杂志。最新一期收获的头条刊登的是叶弥的中篇《小男人》,令我获得非常新奇的阅读感受,就是作者可以把一个很现代化的情感故事写得很有古意,今人仍然是古人那些心事。不仅是把快的东西变慢了,而是让快的东西停顿了下来。李冯的那个中篇《车厢峡》,讲的是李自成的故事,有意思的是以第一人称来写,带有传奇色彩,人性的东西把握得很到位,去年听他提到在做李自成的剧本,想必这个小说是剧本改过来的。一篇谈霍建起电影的文章也不错,很多技法是新闻式的,但又糅杂了文化的气息,是主观报道的一篇佳作。李锐的封面中国是必读文章,他写《时代》上的封面中国,花费了他N多时间,这么长时间的去梳理近当代史,废掉了他两年前弄电视剧的野趣,他提供的这个参照文本对学新闻的人极有帮助,其中一条定律是:我们捧为佳臬的《时代周刊》是如何通过主观报道来影响世界的。注意:是主观报道而不是客观报道;是影响世界而不是纪录世界。
张欣的长篇《夜凉如水》基本上是个烂作,不值一提,当通俗品来读罢了。
《收获》读后感(十):2007年岁末
2007年第六期的《收获》,刊载了题为《我的世纪大姐》的文章。
一个漂亮的人生,在我的面前一遍遍回放,哪怕她只是“静静地,宽坦地,容忍地,快乐地对历史作出了一点只有熟朋友才清楚的贡献”。
黄永玉在给老朋友郁风的钢笔速写中题过这样一句,“你自己瞧瞧,你的一天说之不休,走之不已的精力,一秒钟一个主意的烦人的劲头,你一定会活得比我们之中哪一个都长。那就说好了,大家的故事就由你继续说给后人听了”。
不知写下这席话时,黄永玉的眼中是否噙满了泪。从《比我还老的老头》到《我的世纪大姐》,几年过去了,他正一点点谱写下那些平凡而值得敬畏的故事。
时间不露痕迹地将历史的这一页重重地翻去。
老人们回忆起它时,惟有四个字——沧海桑田。
命运将这代人,掀起又抛下。
他们笑着,挽着,搀扶着,从那个黑色年代的阴霾里一步步走来,却又不得不在新世纪的晴空下,相继离开。
真正经历过生命的大沉浮的人啊,才能像他们那样从容地追思慕远,淡然地面对命途多舛。
如今,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支离破碎的背影,渐渐地被耀白的时间吞噬,我真想蒙在被子里,好好地上哭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