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舟纪的读后感10篇
《焚舟纪》是一本由[英] 安吉拉·卡特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函套五册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0元,页数:11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焚舟纪》读后感(一):恩,
琢磨起来会很有意思,在文学评论中,“神话”这个词汇一般都是作为隐喻来使用的,而且习惯被放置在括号里,以示神话的象征意味。琢磨起来会很有意思,在文学评论中,“神话”这个词汇一般都是作为隐喻来使用的,而且习惯被放置在括号里,以示神话的象征意味。还短?!!!
《焚舟纪》读后感(二):蛇精病才能看出好来吧~~
豆瓣上总有些书被吹得神乎其神,也总有些人受书评影响手欠去买些不值得的书,比如说这套《焚舟记》和我,5册一套,读的时候无任何欢愉感~~作为一个正常经历无血腥暴力无被害妄想的普通人,上下左右看不出丁点好,就像看见一滩有血的腥臭呕吐物,粘在《海的女儿》和格林兄弟身上~~
犹如身历其境,又像潮水般的恐惧漫上心头,那种痴迷的人性,痴迷的爱,痴迷的恨,如同漩涡让人无法自拔,以为可以抛弃只做个看客,却容易想到自己的处境,那种窒息的融入感又让人不能避免,感觉身体和心灵的伤痕都在一瞬间爆发,那种人性的和人心的黑暗都在此刻渗入骨髓,那种从内而外的寒冷不可避免。
《焚舟纪》读后感(四):自由
美国鬼魂和旧世界奇观这本,绝对是杰作,翻译的也很有神韵,诡异,带点细思甚恐的小恶心,非常棒!个人最喜欢魔鬼的枪这篇,结尾最能给人无限的遐想,猜想什么样的结果都有可能“墨西哥边境一个没有希望,没有优雅的城镇,不幸流落至此的人都已经山穷水尽”
别册这本:其实应该是我文学素养比较浅吧,有几篇着实是没读懂,但是就算没读懂,读完还是会有不明觉厉之感。这也算是写作的一个成功之处。
接下来读烟火:
烟火/一如往常篇章的精彩,带点别致的恶心和令人想象的空间和小诡异(在倒影和主人体现的很明显),个人最喜欢后三篇。
《焚舟纪》读后感(五):阴郁之美
卡特的《焚舟纪》系列很适合午夜阅读,阴郁,极端,但在浓密的黑色中,你反而会无限的向往遥不可及的光。文字瑰丽到像一根细弦用最慢的速度在你心上划动,带出细微的血珠,让你后知后觉的疼。“极度孤单难熬的人可能会亲吻镜中自己的影像,因为没有别的脸可以亲吻。这些亲吻都是同一类,是最痛楚的爱抚,因为太谦卑、太绝望,不敢奢求任何回应。”“我住在四楼,尽管我只要看到任何深渊,不管高度多么微不足道,都会感觉晕眩兴奋不已,几乎情不自禁要纵身坠落。面对重力的吸引,我简直无法抵抗,只能无力的任由它摆布。因此住在四楼,意味我的每一天都始于意志战胜本能的小小胜利。我想跳,但是不可以跳。”
哥特式文风,美则美矣,形式有余内容不足。她如果努力,或许能写出一部完美的吸血鬼小说,——吸血鬼本来就是哥特式的存在吧——可惜她似乎没朝这个方向努力。总体而言后期作品更好一些,个人比较推荐的有《烟火》《莉兹的老虎》。
安吉拉.卡特是一个不知所谓的女权主义者,对各式的性爱都有所涉猎,但结果却是一团糟,什么都没有写好。《染血之室》则几乎是对SM的谋杀诽谤。《约翰.福特之<可惜她是娼妇>》试图描述一种无意识下的乱伦,却只流于表面和肤浅的情节。
青春期后的人,很难对这种文字感冒。
《焚舟纪》读后感(七):爱上低音提琴的男子
没有看到书,只看了英文版的此篇,阅读得也慢,但开头觉得挺有意思,乐手给琴起名叫lola,对待她像对待一位lady,大家给lola买喝的,放在那,只有属于lola的那份在吧台上独自冷掉,大家尊重lola是女士,不带她去酒吧,只带她去咖啡馆。
结尾的时候发生了一场酒吧斗殴,当时预感到lola不妙,但作者怎么写呢?先写别人发现了lola破碎的尸体,琢磨着怎么告诉占姆森这个噩耗,大家都知道lola对他有多重要,一步一步踏在芬兰特有的潮湿阴冷的空气中,偏偏最关键时刻停电,两个人寒毛倒竖,打开打火机,静止不动的火光下,看见了已经自杀的占姆森……
为一把琴自杀,也许有点冒傻气,那一点冰冷的雾,到底吞没了这个实际上挺孤独的灵魂。
大学时候买的,因为喜欢哥特风格,当时被简介吸引了,买来想好好看,从《烟火》开始就觉得有点无味,耐着性子读了读,感觉实在有些失望。时隔有两年,想着再拿起来读一读看看会不会有新的感觉,然而跟之前一样,再读了几篇也没觉得很吸引我。我是爱伦坡的粉,他的哥特故事蛮有张力,觉得最好的是马爱农的译本,遣词华丽而自然。这个译本不敢恭维,或者是故事本身对我吸引力不大,感觉翻译有些突兀,华丽有余,张力不够,翻译痕迹很明显,看《紫女士》的时候很想读读英语原本是怎样的,如果还是这种感觉,那我只能承认是我对这种风格不感冒了。 另外我个人认为,好的翻译应该是保留原文的风格,然后自然流畅不突兀,让读者感觉不到明显的翻译痕迹。大概我属于“归化派”,当然钱钟书所谓的“化境”太难了,但是就《焚舟纪》来说,译者本可以翻译得更好。
《焚舟纪》读后感(九):无上挚爱
万分不舍地终于合上了焚舟记的最后一册,至此卡特小姐的盛大马戏团之舞终于落下了帷幕。相比于自己独创一格故事,她更喜欢在素胚一样的原形(童话、民间故事、社会案件、作家轶事、经典文本)上填涂油彩,加饰花边,提调变奏,打散重构。她是一个贩卖二手梦的女巫,身后的口袋里装着取之不尽的其妙词汇与古怪比喻,随手一抓便可将雪洞一样的屋子变成洛可可宫殿。如果有学院派的老学究颤巍巍地出来指摘“过度修饰语描写损害了文本使之呈现出刻意、做作、夸张而不自然的风格”,卡特小姐将甩出一打莎士比亚式的比喻糊他们一脸。当美国的卡佛和福特们绞尽脑汁地删除掉所有形容词来使文章更短,更简洁,甚至呈现出一股荒秃秃的冷冽现实气质时,卡特小姐嗤之以鼻。她从他们干巴巴的小说中抽出一句话,加以涂抹成珠光宝气的一页纸。有些人天生是词汇量的王者,语言的巫师,而这种浓墨重彩插金戴银的风格对于那些乱伦、畸恋和凶杀故事真是再再合适不过了,我的无上挚爱。
非常喜欢:
2.肉体与镜
3.主人
4.自由杀手挽歌
5.赤红之宅
6.秋河利斧杀人案
7.爱之宅的女主人
8.扫灰娘
很喜欢:
1.穿透森林之心
2.倒影
3.爱上低音大提琴的男人
4.雪亭
5.大屠杀圣母
7.精灵王
8.狼女艾丽斯
9.魔鬼的枪
11.鬼船
12.约翰·福特之《可惜她是娼妇》
喜欢:
1.黑色维纳斯
2.吻
3.老虎新娘
讨厌:
1.一份日本的纪念
2.师先生的恋曲
3.穿靴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