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者》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读者》读后感100字

2020-12-10 02:26: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者》读后感100字

  《读者》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者》读后感(一):No more DUZHE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在看过无数心灵鸡汤类,励志类,滥情类,笑话类,甚至广告类的杂志后,终于有将近5年不再翻读者了。

  究竟是这本读者变了呢,还是我这个读者变了呢?

  《读者》读后感(二):伟大的读者

  很久没有买《读者》了,前几日买了一本,累的时候翻翻看看,忽然之间生出感慨:《读者》真是本伟大的杂志。

  这么多年,它始终如一,在日益浮华浮躁的现代社会,坚持着自己的温情,始终歌颂真善,叫人不虚荣,不肤浅,给人以安宁。

  《读者》读后感(三):太假了,空话大话像人民日报,毒害一代又一代人

  心灵鸡汤,所有的文章都显得雕琢痕迹浓重,永远都是想教会你点什么,或者劝导你要珍惜什么,这样杂志,二十岁前喜欢是好孩子,二十岁后还喜欢,基本证明你的审美被奴化了。

  毒害一代人。

  我二十了,早就不看着杂志了。

  《读者》读后感(四):伴随我青葱的日子

  好久都没读过读者了,连现在封皮是什么样子的都不知道了。上初中的时候,自习课,读者绝对是不能说话又不想学习时候的不二选择。被不同的故事感染,还会针对某个故事讨论一番。印象中最深的就是,

  是选择你爱的那个人还是爱你的那个人结婚。

  现在已经不是那么单纯的想法了吧。

  是本好书!

  《读者》读后感(五):回忆里的经典

  现在我长大了,确实看腻了读者里面的温情和感动。但对于小学初中时候的我来说,读者帮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至少它说的东西都是美好的。已经不会因为一句话有想哭的感觉,也在偶尔翻的时候也吐槽过几句,但总觉得不停的贬低读者就是在否认自己的过去。

  相对于其他刊物来说,读者对初中小学或者部分高中的人来说还是适合的。就像没有人会吐槽儿童读物多么多么幼稚和不合理。

  《读者》读后感(六):感情深厚

  没什么意外会跟随我一辈子的书。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评论多数都差劲,虽然读者是没有以前好了,那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还不至于是本垃圾书吧~何况您给个五星还骂人家不好,我真的很奇怪。

  陪着我长大,除了价钱上涨外没什么了~墨绿色的文字更淡雅了。封面也很艺术,值得收藏起来作为资料存贮。对于很多书的兴趣都是源于这里的介绍或引用。从这里走上了对于思考的积累,进而能更深一步的探寻。

  《读者》读后感(七):习惯

  对于《读者》只有“习惯”二字。

  习惯了每月两本(偶尔买一本原创的);习惯了它的封面、广告、插图;习惯了先看“幽默与漫画”;习惯了每期总有一篇文章煽情的要死……《读者》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如果你不曾翻看,那我向你推荐它——里面的世界很美好!

  如果你也看了它好几年,那~~现在的《读者》只能算是“还可以”——它的世界太美好!

  呃~~~~就是这些了。

  哦!还有,还有。习惯了老妈的那句威胁“哪天帮你统统卖掉!”

  《读者》读后感(八):烛光

  20年前开始看读者,每月从菜金里面省下来也要买它——为此每月的早上和晚上永远只有总共4只淡馒头,中午只有一份最廉价的荤素混炒食堂菜加干饭,一直喜欢这样看《读者》,就算有奖学金,就算开始给老师描图挣零用钱,也是先保证每月的这份杂志,再考虑加菜打牙祭,一直到工作。

  不适合所有的人读,也不适合适合的人群在所有的时段读,只是碰巧适合读而已,所以以为杂志还行,不能给更多的人推荐。

  还是很温馨的1份杂志,让人可以偷偷在心底、在冰冷的假面水泥森林里面,感受一份遥远而亲切的烛光。

  《读者》读后感(九):很久以前的必读杂志

  看《读者》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候还叫《读者文摘》

  那时候可读的读物实在太少了

  当时的《读者文摘》还很简陋(现在应该还很简陋)

  但内容还算充实(现在内容就很一般了)

  现在很久也不读一次了

  有时坐火车时在车站买一本合订本(主要因为车站里的正版杂志有限,相对而言《读者》的内容还略胜一筹,多少也还有点怀旧心情)

  信息的普及和便捷和信息量的爆炸,反倒让《读者》感到无文可摘或有文难摘了

  真是悖论啊!

  总之,我现在很少读它了

  它更像是一本农村读物了,据说它竟然还出了乡村版!

  《读者》读后感(十):2000后就不行了

  初中的时候开始买

  一直到大学

  期间读者发生过一次改版 在2000年由一月刊变为半月刊

  质量很明显每况愈下 2000还凑合 自2001年起买读者便只成为一种惯性了

  原来的读者是丰富的 有心灵的安慰 也有对世间不平的愤慨与披露;严肃的 幽默的 稀奇的 前卫的。

  2000后则像一道清泉 读者中世界是如此的清澈 真是水至清则无鱼

  心灵的安慰和希望固然需要 但不是每个人在北极探险或者掉进无人洞穴的时候 都可以发生一些奇迹 来证明心灵的力量 并以此教诸世人。

  我们都知道 这个世界并不是如此的简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