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书斋里的革命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书斋里的革命读后感摘抄

2020-12-10 03:02: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书斋里的革命读后感摘抄

  《书斋里的革命》是一本由朱学勤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4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斋里的革命》精选点评:

  ●好书!自由主义的发轫之作。

  ●现在的所谓文人、知识分子,也只能蜗居在自己的书斋、斗室里面来进行意淫强国了。

  ●刺猬心,狐狸命,缺乏危险性的文字读来只是故纸回忆。不过对文革经历的诗化描摹,仍然是不可多得的思想材料。

  ●与 风声有重合的地方,对中国,上海,革命有关切和思考,引入很多思想史的描述,小品文引人入胜,是为身边的回忆。

  ●“岂有文章觉天下,忍将功业误苍生”。

  ●如何记录历史?

  ●除去太过学术二逼的,其余的都是我的菜

  ●此书是在书店看完的

  ●2010-07-20;很喜欢朱学勤讲述他的成长经历的文章。对那些说理式的文章,没什么兴趣,所以对这类文章就是翻了一遍。 可以考虑买一本。

  ●怀念大学里天天读杂书的快乐时光

  《书斋里的革命》读后感(一):在失望中革命

  想读这本书是在一篇杂文上引用的马丁牧师的一段话,所以一直在找这本书,直到有一个在书店里看到,马上买回家,细细读。

  但真失望,失望的不是书,而是我的一位天真同事,也中了马丁毒,竟然对单位的事发表他的看法,用自己的政治生命换了一次说真话的机会。

  中毒太深,只能在失望中革命。

  《书斋里的革命》读后感(二):自由主义者

  本书1999年出版,我买的版本是2006年云南出版社另出的。佩服作者敢言。很多言论即使是在今天来看,也算是大胆。

  在我们的历史书里,法国大革命一向是个光辉的名词,而本书的研究读来让人不胜唏嘘。书中呼吁对四十年前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也应该有个象样的研究,无法正视历史的我们,与不承认侵略和屠杀的日本人何异?

  文笔很好。

  《书斋里的革命》读后感(三):吊诡的现实

  理性的大厦看似宏伟,然而支撑着它的不过就是几条纤细不堪的人文律令。然而令人寒心的是,总有人在破坏人类在血泊中孕育出来的共有的良知时,还觉得自己特别聪明占了便宜。然而事情的诡谲多变在于,那个人好像还真的占了便宜。任何一个人,哪怕是理想主义者都会承认,理想和现实永远存在着偏差,然而当偏差形成一条幽暗的深渊时。我们是否还会拥有凝视深渊的勇气。深渊为何总是久久地凝望着我们。

  《书斋里的革命》读后感(四):我思想历程的一次转折

  在“左派”思想最狂热的时候遇见这本书,由不屑、怀疑到深深痴迷。

  前后共看了两个月。尤其推荐:写卢梭的两篇与〈两个世界的潘恩〉

  从此,便渐渐抛离政治而进入思想史领域——“不偏不倚,不左不右”。

  后来又读了萧功秦的〈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同样力荐!

  本想报考二位的研究生,只可惜听说朱老不招硕士。再者二人都是历史系老师,遂作罢。

  《书斋里的革命》读后感(五):文化决定论的批判

  印象最深的是朱先生对文化决定论以及对知识分子集体性“阿Q精神”的批判。

  朱学勤指出,文化决定论的一个表现:将具体体制的具体病症,统统指向一种极深刻又总体概括的“文化根源”,并据此认为,非改造文化不能奏效。其逻辑矛盾在于前项将文化扩大到网罗一切的程度,后项则夸口能改造这一因素,在宿命论与唯意志论之间摇摆。而病态的深刻癖,则是生活在观念世界里的知识分子经常容易犯的毛病。

  另外,在现实中遇挫之后,知识分子退守书房还容易产生集体性的“阿Q精神”:把自己只能在书桌上处理的符号夸大为现实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书斋里的被动语态革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