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芝麻米粒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芝麻米粒说》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1 02:33: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芝麻米粒说》的读后感大全

  《芝麻米粒说》是一本由黄宝莲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芝麻米粒说》精选点评:

  ●造作和自恋,是这类小女人散文挥之不去的气味

  ●学了几道小菜

  ●和陈文茜,虹影是好友的女作家,之前不太熟悉,写吃写的很不错

  ●写的挺好看,不过美食程度太高,难以企及。

  ●其实饮食的书饿的时候和饱的时候评价悬殊很大。。。。现在我不饿。。。不过这本书怎地也不能得4星 适合常常在厨房里守着汤锅的人打发时间看

  ●好多好多小故事啊 好玩儿

  ●关于“吃”的书。

  ●写得不有趣

  ●食物也是一种爱,如此活色生香。

  ●烟火味极浓

  《芝麻米粒说》读后感(一):遥远的奶酪

  书的名字力图让文字接近大众,但给我的感觉便是遥远的奶酪。那么多外国的食品,那么多不认识的字,那么多看了名字却完全没有概念的调料(也许该配个图呢?),我就是那屯里来的人。但是这完全不影响我看下去,吃的东西一直是吸引人的,何况作者是个开放的女人,哈哈,每个食物元素在她的笔下都是淫荡的。

  《芝麻米粒说》读后感(二):2011.8.31

  刚发现这书是有副标题的

  美女厨娘

  美不美没法从文字里看出来

  不过写的倒是真不错

  虽然没有超越我最喜欢的那本《上海吃相》

  但是因为作者旅居时间各地的阅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每篇都是纵横五洲洋洋洒洒资料十分丰富

  定是花了心思好好写的

  比如写龙虾一章

  “最简单是融化的奶油调蒜蓉加几滴柠檬,鲜纯度奶油毫不油腻恶心,而且带着奶香的甜蜜,跟亲吻婴儿脸颊一样磬香。。。”

  哎呀,我那个口水啊。。。

  文字能如此诱人

  也真是佩服作者的功力

  另外作者写自己初恋的味道是豆腐

  于是满世界找初恋的味道

  之前只是觉得音乐可以唤起记忆

  原来味觉也是可以的

  然后拼命想自己初恋的味道是什么

  想了半天只想出大学的味道

  就是后门的牛肉拉面

  唉

  不会烧菜的仁生活就是少了点情趣。。。

  《芝麻米粒说》读后感(三):米饭也浪漫

  黄宝莲《芝麻米粒说》,我一直以为是谈美食的书。粗粗读去,扑面而来那么多陌生的食品,闻所未闻做法,没有激起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反到一下失去了兴趣。豆瓣上有个评论也提到“……遥远的奶酪。那么多外国的食品,那么多不认识的字,那么多看了名字却完全没有概念的调料”,看的我笑了一笑。尽管这个评论随后说“但是这完全不影响我看下去,吃的东西一直是吸引人的”。对此,自作多情如我这样自封美食门中的人,要说就是“吃的东西”,还真没多大兴致。

  曾几何时,……市面上有关美食的书籍铺天盖地,但是感觉越读越没味。尽管有些写食物的书,其意也不全在食物,但流风所及,看来等而下之了,现在仅仅谈吃的东西也是满天飞。照这样看,总有一天,还不如看食单与食谱来的直接,只是那样的话,早先那些写得了一手吸引人的美食文字并开创的这一流派的前辈们,看到写食文字就这样虎头蛇尾让人糟蹋,是不是也会象我一样,端着架子,心里不免小小担忧也深恐失落而轻轻叹口气呢。

  看过黄宝莲的一些博客上文字,喜欢的不得了。前些天买一本台湾散文选集,也为读她入选的两篇散文。用我太太的话说,读了黄宝莲的两篇,整本书也可以放下了。就是只有两篇,太少了点。确实太少了点。为此想起整本的《芝麻米粒说》,搁在另外一间屋却是好几个月了。忍不住再翻翻。这一子不同,竟然读出了与她博客上文字一样的奥妙来。果然,她的这些文字,并非纯是谈食物的。正如她自述中道及“主角为食物,描绘的是生活。”这也是她的这本书与市上畅销的美食书有距离之处。

  想起她说到五岁时,妈妈做好了贡丸汤上桌,便趴在餐桌边大口大口吞咽口水,嘴里说着“我的眼睛好大!”——开句玩笑——民间说一个人,三岁看到老,黄宝莲的这些文字,就象她小时候说话,指着东,说的是西,不同的是这会说的是食物,而要让你注意的却是乌溜溜的大眼睛与眼睛里映现的奇妙生活。这种写法,比单纯围绕食物当然更形丰富,也与开创了写美食与人泛泛关系的前辈们迥然不同,想来也是当然。黄定莲是美媚,自然要与那些糟老头子有区别。这大概是这本书别开生面,一下子让我觉得不适应的缘故。(20071027)

  《芝麻米粒说》读后感(四):不要说话,语言占用了我品尝的时间

  每到周末,我也一身闲适,悠然地踱着步子,去离家很近的菜场买菜。几乎每次,我都要买些鱼虾回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宝贝姑娘不知何时心理上皈依(小姑娘认字半边,把“皈依”读成“叛依”)了伊斯兰,对猪肉、猪排是一概不动,怎么劝都弄不到嘴里去了。只好平时学了梁山好汉,胡乱吃些牛肉;周末呢,学着吴学究去石碣村,弄些好鱼来,调调胃口。

  市场的鱼摊上主要就卖四种活鱼,一是鲑鱼,二是鲈鱼,三是昂嗤鱼,四是鲢鱼。偶尔也有鲫鱼。鲢鱼、鲫鱼都多刺,小姑娘厌之。鲑鱼价格最贵,偶尔吃吃,所以经常买的是鲈鱼和昂嗤鱼。

  于是,我就“看见生猛活跳的活鱼海鲜,现买现杀,活生生的一尾鱼,当场暴毙在鱼贩凶狠准确的刀背下,血琳琳剖心掏肺,刀斩斧切,摊开的胸腹,还有一颗猛烈跳动的心,便以为看到了第三世界。”——这是黄宝莲眼中香港的市场,和我眼中上海的集市庶几相似。我没有那么多的悲天悯怀,提着杀好的鱼,说走咱就走,大步流星不回头。

  有好几次,在提鱼回家的路上,那些“刮了鱼鳞,掏了肠肚,摘了腮帮,没心没肺”的鱼还在塑料袋里折腾。黄宝莲又写道:“提袋的手被抽搐抖动的余力拉扯,有如鱼的抗议示威诅咒谩骂,心里免不了罪恶、愧疚与惊惶,让鱼这样惨死,都是只为了满足私己的口腹之欲。”看到这里,我知道黄宝莲一定是吃鱼吃得太多了,否则偶尔一两次的买鱼,不一定会碰到已被开膛破肚的鱼在袋里挣扎。她的心一动,就像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把自己也设想成鱼类了,赶紧去临时心理上抱抱佛脚,反思一下自己的馋。

  这样的人是很可爱的,因为她很快就忘掉了“罪恶感”,回到厨房,满脑子的布景都换成了“桃花流水鳜鱼肥”或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江南,又津津乐道地说起怎么做鱼最好吃,并且信誓旦旦地说刚介绍的“这道菜式简单易做,再懒的人都保证可以在家里享受一顿非凡的美味,只要确定能买到一条活鱼。”

  这又分明是鼓动人们都去买活鱼来打牙祭了。前后看看,这很矛盾,可是又不矛盾。黄宝莲自我总结:“吃是基本,而且原始,再文明都无法不吃。怎么吃?吃什么?素食?肉食?端看你的理性道德与感官欲望如何较量。”她又说,“作为一个嗜吃的文明人,在道德和食欲之间,我也有良知上的自谴与愧疚,但那样的感觉持续不了多久。和大多数明知故犯的人一样,我只是虚伪地选择不去看它们如何死、如何受苦,避免去想像它们生为被宰食者的悲剧命运,只是安适地坐在点缀着烛光与音乐的餐桌前,举动刀叉文雅地进食。”

  有的人肯定说怎么这么唐僧啊,这其实也是人进化到相当的程度才能发出的思考。好在黄宝莲终于觉悟了,她最后斩钉截铁地说:“东坡无肉也嫌,无竹也俗,叫我如何不想鱼?难哉!”

  饶了一个思想的大圈子,还是回到最初的最初。红口白牙的,张嘴就吃吧,不要说话,语言占用了我品尝的时间。就像我女儿,吃鱼的时候从不吭气,直到盘子里堆起整个鱼的化石。

  《芝麻米粒说》读后感(五):混种杂烩记

  亲爱的Z:

  写这张明信片的动机是:我读完了黄宝莲的《芝麻米粒说》,共鸣甚多。“这是全球化饮食世代的福分,世界上的美食运行千里,一一来到餐桌前,不论你身在何处。(p.12)”和旅行家出游的那一回,在丹城一家名为Global Kitchen的小馆子用午餐,翻开菜单,旅行家顺次从容指点,直把菜单画成一张空中的世界地图。又仿佛,当年在伦敦合用办公室的通8门语言的奇才,每日下午抽完社交烟,多半会想出晚餐打算造访的地方风味的馆子的名目——在每一家馆子里,他都能听懂邻桌的交谈——半推半就地听,会心地笑,至于桌上的菜是怎么做的,那可不属于他的乐趣领地。与这两位世界美食的热爱者不同的是,黄自己亦频繁地下厨——她甚至在梦中“看见自家门牌地址成了墓志铭:她曾经是个好厨娘”(p.149)。

  她称caper为续随子,她写的“青椰”我还没琢磨出是什么,另外,她喝的马鞭草(Verbena)茶俺还没喝过。她说,煮龙虾该配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音乐,她写道“主人白色上衣的荷叶袖口,与Arvo Part的音乐一样飘逸”(p.126),她更引用波兰女诗人(姓名待考,迈柯说多半是Wislawa Szymborska)吟咏洋葱的诗行:A centripetal fugue, /Polyphony compressed(p.118)。她走笔未及的饮食地域,是不是只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南极了?语言天才好像是带我去过几家黑非洲的馆子,记得的是:馆子A的鸡,口味近于红烧;馆子B的饼,布满了孔,相当的酸,出产这种食物的地方盛产马拉松高手,于是馆子好像就叫“马拉松”——一不留神又希腊化了。

  7月又去鹿城工作,工作是评图,我更像去过厨房瘾的,在朋友家烧了4顿大早饭。如果有一个大厨房,有洗碗机,买得起足够的食材,有一群朋友要招待,我大概就愿意下厨了。这样的情境,用A. S. Waterman的说法,大概就算是结合了personal expressiveness和hedonic enjoyment,堪称"幸福"了。在鹿城的朋友家,厨房虽然不豪华,烤箱不能用,难得洗碗机即为其男友,工作勤力,犹胜用电的洗碗机,又念着有工作挣来的银子,虽没到帐去超市也多了好多勇气。薄荷是我喜欢的,就买了两盒薄荷茶,结果那"不喝热水"的一家子取出咖啡壶让我权作热水壶。罗勒更是心头爱,这个气味,对我简直是忘忧草,你家院子也有么?柠檬,荷兰产的个大皮厚无香,只能用来刷锅,于是改用lime调可乐。还买了capers(刺山果花蕾/马槟榔/续随子),这是上回去荷兰从教授家学来的——我甚至一根筋到在工作的接风晚宴上把芥末酱里的芥子猜成capers(我在那顿晚宴上的犯傻或捣蛋行为还包括把梨子说成桃,用salami包beetroot戏仿火腿蜜瓜,往 San Pellegrino里扔话梅以增强泡泡的观赏效果)。各色香菇是周末市集上买的“有机产品”,同一个有机产品摊位,还卖大朵大朵的西葫芦花——当地人说他们塞了奶酪蒸了吃——俺小时候家里的昙花开完了倒是剪下用冰糖蒸了做甜品,这个南瓜花是不是也可以如法炮制呢?走在市集中的时候,太阳照在后背,大概瞬间有了很多endorphin,一时步履轻盈,仿佛不在人间。

  那四顿早饭,集合了俺的三地生活经验,用黄宝莲的词该叫“混种杂烩”(p.2)。主菜就在蛋、番茄和蘑菇之间打转,用材基本是英格兰早饭的配置,做法那就随便走样了(还没走样到番茄炒蛋、蛋炒蘑菇,以后另觅厨房试你的随续子番茄炒蛋),因某食客是吃鸡蛋的素食者,特略去bacon、肉肠。又因为念着rataouille,还买了四色的菜椒和茄子。众食客还要求有点上海意思,遂切菠菜叶子,煮菜泡饭,吃荤的人自己涮大虾。另备羊角面包、酸奶和muesli,是俺瑞士工作的回响。在鹿城当地意大利馆子Oliva学来番茄、红色菜椒切丁,与capers合炒,后来就把菜椒项换别的蔬菜丁,权作变化。蘑菇,哎,想当年第一次去英格兰,祖母说,早饭要好好吃,如果早饭有蘑菇,那就是高级早饭了,多吃点(想当年第一次去日本,祖父说,基本上你是吃不饱的,主要吃留着尾巴的大虾吧)。祖母所言完全属实,后来在伦敦做学生,住所供应的英格兰早饭从不见蘑菇踪影。有老朋友来伦敦演讲,我学舌一遍,老人家依言行之,对英格兰饮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临行说,回国要在成都的厨房炮制"有炒蘑菇的早饭"。我最心水的做法,是用橄榄油清炒,出盘放罗勒叶片,撒一点海盐。这回又买得起各色蘑菇、香菇,又买得起大片大片的罗勒,很是尽兴。在电视上看到谭盾说他会用三五百种办法做早饭吃的蛋,这是他表达浪漫的方式,他的浪漫,大概和创造力、创作欲是同义词吧。他还举例他的苏格兰保姆教他的一种配方,依稀记得是三份牛奶一份鸡蛋,在鹿城的厨房,我动过心要不要试一回,可是我看到了冰箱里的葱——这在英格兰是多么贵的东西啊——再见了,苏格兰,大家吃江南的放葱的炒蛋吧。

  黄转述,“有个大厨告诉弟子说,有两件事是一生必须做的:

  写一本食谱;种一棵橄榄树。(p.137)”

  橄榄树,橄榄树,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有一棵“梦中的橄榄树”?诺亚看到鸽子口衔橄榄叶飞来,知道洪水退了。贝托鲁奇的Stealing Beauty中,女诗人遗稿中有一句bitter olive leaves,那是她对橄榄树丛中交欢的记忆。我才知道,“幸福的橄榄枝”上的叶子是不好吃的,难怪鸽子衔叶子的时候也不会嚼,那毕竟不是迷迭香。评图的同事之一是希腊裔,在数字化设计这个领域,他是表表者。有一天左右不搭的时候,我们结伴去附近走了走,在Marcel Breuer 1955年建成的百货楼前,50多年的雨水带下的尘土在石灰华立面形成的纹样,全然是他常用的emergence theory的例证,而建筑前Gabo的雕塑,仿佛是另一位评图同事设计生成动画的定格。太阳底下真是无新事。我笑着说出了50多年前的创作和今天的研究的相关性,显然大杀风景,这位小哥语调一沉:“我的家乡在希腊的南部,种橄榄树,我在那里还有亲戚。有的时候我也想,我这是在干吗,种橄榄也着实不坏,一年不过辛劳几个月,余下的工作,老天自会处理。” ——小哥说的种橄榄树的乐子大概近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假日敦亲,惊见祖母用千岛酱抹面包。美乃滋加番茄酱混出的千岛酱(p.34),竟然俘获了经年坚持生机饮食的老人的味蕾,看来日后过节该送橄榄油了。

  Tia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