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玛丽的婴儿读后感1000字
《罗斯玛丽的婴儿》是一本由埃拉·雷文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斯玛丽的婴儿》精选点评:
●后面真的有点毛骨悚然
●居然少一页!!!!
●= =这本书今天才看到结局 真是无法描述了
●因为它神乎神乎的介绍看的,却不怎么觉得恐怖。可能不信教的人对于撒旦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恐惧吧。
●在香格里拉青年旅社找到的一本书,用了一个下午看完的,现在想看电影了
●女人要有主见。
●路过很多次,名字记住了,但是仍然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让我去拿下。这一次,试一试吧。
●我明白为什么会有产前产后综合症了
●没有吓到我。。。想看看电影版会不会
●可能西方人觉得魔鬼很可怕吧。。。对于我来说无感。。。
《罗斯玛丽的婴儿》读后感(一):妈妈的完美孩子
每个妈妈在孕育宝宝时,都相信她是健康漂亮的。尽全力给她营养、给她呵护、给她全世界。
但现实是来到这个世界的每个宝宝都会有天生的、后来的,或多的、少的,或大的、小的缺点,可是在妈妈眼中,她就是完美的,你能否认吗?!
即将到来的母亲节,祝福天下所有的包容孩子一切缺点的妈妈!
妈妈,我爱你!
《罗斯玛丽的婴儿》读后感(二):有一天啊,母亲
有一天啊,母亲。
当你发觉自己深陷一个惊天陷阱的时候,你的看似友好的邻居,你那看似深爱着你的丈夫,都一一出卖、利用你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也许你有你的孩子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但是,当这个孩子,也成为了阴谋的一部分,甚至是最大的部分,你该怎么办?
Rosemary选择了天性。
没有办法啊,母亲。
爱它比恨它容易得多吧,毕竟,是自己生出来的啊。
有一天啊,母亲。
当你发现自己的宝贝是魔鬼,你该如何抉择?
《罗斯玛丽的婴儿》读后感(三):基督教国民们的恐惧
在基督文化圈里,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对魔鬼、撒旦、犹大诸如此类与神和耶稣等相反的概念的着魔。西方人越是将神放到至高的地位,对魔鬼的恐惧也随之越深。似乎是摆脱不了的诅咒。恐惧到极点,甚至会发展为对魔鬼的追随和崇拜。
恐惧魔鬼,继而狂热爱戴,并且有组织地纷纷坠入魔道,其实,是人们对光明、圣洁和一切正能量的一种抵抗。人之本性应该是向上,向善的,如同在黑暗中,眼睛会本能寻找光明一样。但这种不断出现在西方文艺作品中的“魔鬼崇拜”主题,却与一般认识中的人性的趋光性相违背。恐怖的是,即使我们努力思考,却始终难觅原因,唯隐约觉得,这样的黑暗面,实在有一个必需存在的理由。
《罗斯玛丽的婴儿》读后感(四):慢慢散发的恐怖
很久以前匆忙的看过这本书,当时感觉并不是很好。
近日又翻出这本书,慢慢看完,只感觉恐怖慢慢的渗透在周围。
这一次阅读,感觉到这本书散发出异常的魅力。
一、平静而真实的叙述
埃拉·雷文在这本惊悚小说中,叙述的笔法却异常的平静而准确。
从罗斯玛丽与凯租房写起,一切很生活化,并没有用特别恐怖的词语,也没有血淋淋的场面,也很少令人惊奇的事件。
书中的人物也平实到可以是街道上遇到的任何一个人,没有特别的性格描写,没有特别的外貌。
整个叙述没有华丽而可疑的词句,只有日常生活。
正是这种平静而真实的叙述,更加反衬出“撒旦再生“这一异常惊悚的事件的恐怖。
二、真实的社会环境描写
埃拉·雷文在《编后记》中说,在写作这本书时,他仔细翻阅了1965-1966年的报纸,仔细核对了当时发生的真实事件。所以,在本书中提及的教皇莅临、罢工等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作者尽可能的逼近当时的现实生活。
正是这一点,在小说出版时,使得当时的人们真切的感受到切身的恐怖。
三、层层推进、慢慢散发的恐怖
从看房时书桌上看到的纸条、朋友哈奇的劝阻、特丽之死,……一切在慢慢的发生,恐怖在慢慢的散发,直到“撒旦再生“,直到罗斯玛丽自愿作为安迪的母亲继续养育这个再生的撒旦。
不能不说,最后这样的结局,显得不同凡响,从这一刻,罗斯玛丽的恐怖告一段落,感到恐怖的应该是她周围的人们,将要面对再生的撒旦的人们。
四、朝夕相处,你却不了解他们,这是更加可怕的恐怖
在罗斯玛丽周围,除了很少相遇的朋友哈奇等等,日常接触的邻居、医生(包括希尔医生)、丈夫凯,这些与罗斯玛丽的生活密切相关人,在这一事件中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脚色,却又都成为事件的参与者。特别是凯,这一罗斯玛丽丈夫的参与,使得整个事件变得更加恐怖。
五、流畅明白的翻译
近一年来,看过不少翻译作品,毫无疑问,当今翻译存在种种问题:含糊不清,前后语感不一致,令人不明就里,或者别别扭扭的很多。
这本书的译者李莉萍似乎并不见有介绍,然而,本书的翻译却显得非常妥帖,全篇读完,没有不适感。
全书校对也很给力,从头至尾,仅见一个错字。
当然,由于印刷厂原因,本书有部分书缺少236、237页,成为废品,这部分废品书后来通过尾货市场大量流入书市,我手头的就是这样。
《罗斯玛丽的婴儿》读后感(五):如果把公寓换成居民单元楼?
高潮在小说结尾,作者为此铺垫许久。
也许我已经接触过太多宗教题材的恐怖故事,因此对于面带微笑,为人友善的宗教人士极为敏感。从一开始,罗曼夫妇便没有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而小说最后也证明了这点。
作为恐怖悬疑小说的始祖之一,《罗斯玛丽的婴儿》还算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唯一遗憾的是作者处理结尾过于仓促,没有为读者留下更多的悬疑,反而让读者觉得小说戛然而止,有种虎头蛇尾之感。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于作者没有将罗斯玛丽的心理转变阐述清楚。
另外,小说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其他角色都属于翻篇即忘的类型。埃拉在塑造人物的功力上还有所欠缺。比如小说末尾登场的日本人,他自身爱照相的特点不仅没有为小说增加任何恐怖氛围,反而让我有种出戏的感觉。每当文字中穿插出“日本人拿起照相机,对着婴儿不停地拍摄”,我就觉得格格不入。也许埃拉对于日本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吧。在部分美国人看来,仅凭东方人的身份便足以带来神秘感。
然而,不得不说,埃拉实时写作的方式着实令人称道。鉴于小说内容本身贴近于实际生活,作者煞费苦心地收集了1966年的各种新闻报道,从而构建出与现实接轨的小说世界。这种贴近于生活的描述,成为了该小说的杀手锏。你可以说故事本事波澜不惊,但一旦映射到现实中,那是何等令人心寒。可惜的是,作为东方人的我们,普遍不容易融入1960年代的纽约背景。如果我们能在阅读前适当了解下当时美国人的生活背景,那么这部小说的恐怖程度也能相应增加不少。按我常举的一个例子,“如果许多恐怖电影把故事发生地从古宅古堡换位中国典型的居民单元楼,那么我相信,大部分观众将为此感到恐慌”。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实至名归。带着平常心去阅读,才能体会到它的恐怖之处。
第二次观看,才发现作者埋下的很多线索:
1. 地下室死去的婴儿。这说明这群撒旦教崇拜者早就开始尝试使用婴儿血祭祀。
2.房间前租客曾写下“我无法坦然面对自己的语句”,另外,移动的橱柜也可以想象出她临死前的惊恐。
3.罗斯玛丽夫妇第一次拜访罗曼夫妇时,罗曼用伏特加混合鸡尾酒招待了他们。他说这种酒在澳大利亚很流行。这和后面罗斯玛丽阅读到的“直到30年代,全球还有各种巫师聚会活动,包括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罗曼很可能是因为巫师大会的缘故到访过澳大利亚。
4.很可能凯在晚饭时对教皇到访一事表现得不屑一顾引起了罗曼夫妇的兴趣。他们正需要无神论者加入他们的宗教。
5.晚饭后罗斯玛丽说她注意到罗曼夫妇家挂的画非常奇怪,像是才被更换过。这是因为罗曼家挂的画一直和撒旦有关,因为罗斯玛丽要拜访,他们临时进行了更换。
6.哈奇打电话约罗斯玛丽面谈之后,凯以买冰淇淋为借口出门,其实是去通风报信了。
7.罗斯玛丽得知哈奇昏迷后,在街上遇见了米妮。其实是米妮一直在跟踪她,确保她没有见到哈奇。
8.罗斯玛丽在怀孕期间,一直想吃生食,这难道是腹中撒旦之子的影响?
9.当罗斯玛丽逃回到家反锁上门后,医生和凯还是成功进入到家中。其实他们就是使用了壁橱隐藏的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