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玛丽的婴儿》经典观后感有感
《罗斯玛丽的婴儿》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米亚·法罗 / 约翰·卡萨维茨 / 鲁思·戈登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发觉这些导演拍出经典的时候都很年轻啊。这部片子确实不错,并不惊悚,但是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很到位。
●结尾的微笑,刻画出母爱。哪怕生了个魔鬼,但母爱依然。怀胎十月,负能量的积攒,在女主狐疑的情绪中,在考究人物站位与光线布置中,充满了未知的压迫感。这压迫感体现在米亚法罗那消瘦苍白的脸,那空洞惊惧的眼。最后,老信徒们的狂欢仿佛在告诉世人,有人信仰耶稣,同样的也有人信仰撒旦!
●就好比最后让人想知道婴儿到底长什么样子却又害怕看到,波兰斯基只用很简单的表现手法就能激发观者恐怖的想象力,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直到最后的邪教聚会段落达到爆发,从这方面来说可见波导对自己执导惊悚片很有自信。
●#波兰斯基影展# 越日常越惊悚。节奏感超好的心理惊悚片,视角愈来愈主观。Sinatra妻子时期的Mia Farrow好美,演得也很完美!(ps. 影城一厅总能带来最佳观影体验)
●一切都慢慢的走向疯狂,秒针的嘀嗒、电话铃、敲门声和种种不请自来让夫妻无法消停,而这只是真正恐怖和痛苦的前奏,作品精彩而不过火的音效处理让看似不吓人的影像瞬间瘆人起来,白净的近乎沧桑的新房和米亚·法罗与猩红阴暗的邪恶古宅之间也形成了有趣的视觉反差。
●真正的恐惧不是由暴力与惊吓产生,而是来自于深陷阴谋时的绝望与无助。8.5/10
●《遗传厄运》应该参考了这部电影很多东西,但我更喜欢后者。波兰斯基的叙事太厉害,136分钟丝毫不觉冗长,邪教题材的恐怖片,没有一处是一惊一乍,没有一个镜头血浆四溅,依靠极好的节奏,极耐心的铺垫,依次抛出悬念,渐次营造出神秘邪恶的氛围。电影从三分之一处起,几乎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真相,但女主角困于群魔之中,毫无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苍白孱弱的米娅·法罗贡献了很棒的表演,观影过程被激起强烈的同情心。看完电影再联想波兰斯基本人的经历,难免唏嘘。
●1.名留影史的恐怖片里程碑之作,全片没有任何恐怖镜头,纯粹的心理恐惧直逼人心,让人难以察觉这是60年代的作品。2.前半段和《怪房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曾一度猜测女主是否也是悲人自悯。3.联想起波兰斯基的现实遭遇不犹让人胆颤。
●经典恐怖片,少见的邪教题材。没有下三滥的恶心镜头出现,惊吓点却一样很多。节奏把握恰到好处,扣人心弦。米亚法罗出演被迫害的神经质美女,消瘦的脸上惊人的大眼睛相当惹人怜爱。次片上映后,罗曼波兰司基的妻子残遭manson邪教组织成员杀害,孕妇被人剖开肚皮,沾着鲜血在墙壁上写下标语
●女主脑子。。。
《罗斯玛丽的婴儿》观后感(一):难道是偶胆子变小了咩
看过《闪灵》《精神病患者》等不少吓人的片子。
可是这一本还是两次暂停不敢继续。
没有任何鬼怪、血腥,灵异,恶心的镜头,能把66吓成这样,厉害的。
《罗斯玛丽的婴儿》观后感(二):切入现实性
这部片子的切入现实性,就在于导演本人和当时的美国社会文化,包括导演妻子被教派暴徒杀害.另一点就是,看这部片子,会内心产生彻底的怀疑.以及人性和理性的虚弱.恐怕也是导演本人的一种人生观吧.
《罗斯玛丽的婴儿》观后感(三):最佳惊愫电影
他在好莱邬首部电影,大获成功.成为了与精神病患者.闪灵齐名的影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钢琴家虽然为他赢得了很多的奖项.但并不是他的一贯风格.而此片和唐人街则是他的心里真正想说的主题.第九道门也很好看.故事一流.
《罗斯玛丽的婴儿》观后感(四):信则有不信则无
其实从头至尾我都没有将它当做一个鬼片来看待
只是看完的感觉只有恐惧
我从未研究过这部作品抑或这个年代的背景
但我心中却将这种恐惧蔓延开来
山穷水尽 世态炎凉
人心的扭曲才是最可怕的
愿善良永存
《罗斯玛丽的婴儿》观后感(五):好诡异哦
影片公映数月后的某个清晨,罗曼.波兰斯基怀孕八月的妻子塔特被发现躺在自家豪宅的血泊里,包括女主人在内有五人被害,尸体上总共发现102处刀伤,凶手用她的鲜血在墙上涂写了“杀死畜生”、“起义”等字句。波兰斯基自己的悲惨经历为《罗斯玛丽的婴儿》添下最为诡异的续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