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尔马契(全二册)》读后感1000字
《米德尔马契(全二册)》是一本由乔治 艾略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7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德尔马契(全二册)》精选点评:
●这本书可以翻来覆去读10遍吧,每一段话都恨不得朗读出来
●70万字的小说,前前后后看了有半年~很多时候觉得太无聊想放弃。可是到了结尾,被深深地感动,这是一本很好的小说。向那些不求闻达,忠诚地度过一生的人致敬。向那些高尚的灵魂致敬!
●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近乎完美地刻画了每一个角色的正反面,无论是主人公还是配角,在其出场的正面表现之下,都有其背后的阴暗、软弱和欲望,贵在真实。让你觉得每个事件都能发生在我们身上一样。被成为英国文学第一,除了缺少一些情色描写,几乎不差了(可能也是因为作者是个女人吧)。最后,这个多多是真滴圣母,尽管一开始选错了丈夫。
●有一种小说,它牛逼到读完几年之后你会连其中任何一个主角的名字都记不住
●不要放过这本经典好小说。
●精神性爱情的幻灭,文艺青年之殇。纯粹化的爱(将自己某种精神追求投射于一个实在的人身上)永远无法与作为复杂矛盾体的生活抗衡,一对过度在意自己精神生活的伴侣注定在双方神性消弭的过程中相互怨恨。除非,除非如贝阿特丽彩之于但丁,永远在云端。
●一本好书,特别是给文艺女青年读的好书。相比起来,简爱有点小儿科了。
●普通的幻灭的爱情故事。冗长的描写要求更高的耐心,减少了读者的阅读快感。 如果是全然写实的书,起码要有阅读快感;如果不全然写实,则可以挑战一下读者的耐心。 我何必花心思去读一本常识一样的小说?个人喜好。反正我对爱情故事不感兴趣。我宁愿看假大空的童话。起码够假,有想象力。
●墨迹!
●伟大的小说!
《米德尔马契(全二册)》读后感(一):读完第一册了
托的时间太久了,所以很多人名都忘记了。只能判断出两对男女主角。感觉这书是以婚姻爱情为主线。开始觉得作者幽默、诙谐且充满智慧,现在到了年末,虚无主义情绪覆盖身心,后半部分又不觉得如何。想知道我这是怎么了?
《米德尔马契(全二册)》读后感(二):这本书堪称中国的红楼梦
这本书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揭发十分到位,用词准确精简,读来十分享受,只是太过喜欢,所以舍不得快快地读,闲时拿起随便读个一两章,感觉就很好了。因此我读得很慢,从7月到现在,只读了不到四分之一。
买名著还是喜欢人民文学版的。
现在这样的好小说不多了,现在的许多所谓畅销流行小说,读来都让人反胃,像吃坏了肚子。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就得读这种世界级大师的作品。
《米德尔马契(全二册)》读后感(三):终于读了米德尔马契
很早以前米德尔马契就进入了我的书单,一直以来想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它出现在很多的文学排行榜中,而这些排行榜常常正是我购书和阅读的指南。然而我也发现,米德尔马契不像榜单中的其他书那样拥有非常广泛的中文读者群,或者说它在国内的曝光率相对其他名著来说比较低,版本很少,也甚少能够看到有关这本书的评论。不过这也恰恰更激起了偶一读的欲望。另外,在有关它作者的性别问题上偶还犯过很大的错误,想起来至今感到惭愧。所以当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插图名著系列里发现它的时候欣喜地买了下来。
本人并不擅长写书评,最初非常想在豆瓣里找到米德尔马契的书评,结果却发现居然一篇也没有,所以这里有点抛砖引玉的意思。
米德尔马契描写的也是英国的乡村生活,人物非常丰富,主要的线索有两条,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破灭,而这种破灭又都和婚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殊不知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一直蒙着悲剧色彩的情节却在最后的发展中渐渐明朗起来,出现了一个较为美好的结果,看来在对待现实社会这个问题上,作者也并非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亦或是最终,她也回到了适应社会是生存之道的“正道”上来了。的确,起初坚定地怀抱着伟大理想的多萝西亚被视为异类,并在婚姻中遭遇了巨大的磨难,而世俗的妹妹西莉亚却按照社会的规则顺利地生活着,利德盖特满心壮志,结果不明智的婚姻却把他拖向深渊,差点儿毁灭,而吊儿郎当不学无术的弗莱德文西在跌跌撞撞中也有了不错的婚姻和事业。似乎作者的目的是劝告大家,尤其是那些怀抱鸿鹄之至的朋友们,纷纷磨平棱角,安静平和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乖乖地做一直燕雀吧。即使这的的确确,并反反复复地被证明是生活的真理,有时,人生还是需要一次幻灭的体验。
艾略特不仅驾驭了丰富的人物,而且出色地运用了心理分析的手法,并在小说中展示了她在政治、宗教、自然科学等方面广博的阅历和深刻的见地。
这本书虽然最初读的时候感觉平平,人物也缺乏吸引力,但随着情节的推进和深入能够逐渐让人了解到她之所以跻身那些榜单的原因。
《米德尔马契(全二册)》读后感(四):善,不绝如缕
好久没看过这种静水深流的故事了。过了第一二章,后面就被作者牵着走了。这种牵引不仅靠情节,也靠观点与形象,让人只能亦步亦趋,边看边想。
在艾略特的年代,小说在人民文娱生活中的地位,应该和如今的电视剧是一样的。因此,不管作者是否有别的企图,让普通读者喜闻乐见仍是首要追求。将实景映射为语言,再将语言映射为实景,是人类这一物种的专有能力,也是我们能从文字中获得乐趣的缘由。身为小说家,当然要最大限度地通过明示、暗示、白描、侧写,调用这种能力。对当代的通俗小说作家而言,这种调用有时很简单,因为读者的脑子里已经储存了大量的视听形象。相应地,当他们说某部小说具有画面感时,并不一定是小说还原了画面中的一切细节,而可能是那些文字使人联想到某些典型的场景或人设(就像某个索引号)。信息爆炸之前的作家则不同,他们要为读者制造现场感,可借用的资料少得多,因此不得不用文字搭建完整的背景、前景和人物,也需周详地把动作、对话呈现出来。文字不是画笔更不是镜头,这意味着提炼场景时会损失大量的信息,而需要读者在映射还原时自行脑补。脑补人人都会做,但如何让读者补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则全看作家能否用语言捕捉出最关键的点。《米德尔马契》的情节充满各种匪夷所思的巧合,其狗血程度和八点档爱情剧不相上下,但这多半只有在回顾时才能意识得到。由于对人物的铺垫描摹准确到位,像多萝西亚对卡苏朋的一见钟情,抑或利德盖特对罗莎蒙德弄假成真这样的偶然事件,都显得真实可信。
说起来,本书人物的人生轨迹虽然起伏不定,但他们的品性却是始终如一。导致利德盖特失败人生的弱点,在他的第一次恋情中已经体现。弗莱德最后能获救赎,是因为他有青梅竹马的爱人。多萝西亚前后两次婚姻固然有云泥之别,求真求善之心却贯彻始终。命运在对每个人推拉挤压,但关键时刻永远是人性做出了决定。这像是作者在温室中精心制备了一个实验,将不同的考验施与不同的种子,再观察他们如何在对应的环境中生长发育。在米德尔马契这个温室里,并没有太恶劣的天气,但同样的也没有太奇异的植物。诚如结语中所言,善的增长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一点点善就会带来更多的善,反之亦然。虽然写得跌宕起伏,这却是一群普通人的普通故事。唯其如此,它才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借鉴意义。
项教授翻译得相当不错了,在八十年代把《柳叶刀》译作《刺血针》也可谅解。但新版的编辑应该把这个地方修订一下。
《米德尔马契(全二册)》读后感(五):磕磕绊绊到现在
对于乔治艾略特早已是久闻大名,只是从未曾真正想过去找她的书来看。没办法,我对书的标准首先是娱乐至上。早期看到关于艾略特的介绍,总是说她与人非法同居长的又老又丑云云。结果莫名我就得出一个印象:乔治艾略特只是一个酸溜溜,干巴巴的老女人,因为一辈子都在不伦之恋中打滚,写出来的东西八成也像玛格丽特杜拉斯一样不知所云,满篇的手淫情节,看得人烦不胜烦。
寒假回家时打算利用家中连得上电驴,尽量下点稀罕的东西来看。结果发现我的口味果然很大众,一般稀罕的东西我都不大稀罕,唯有广受人民群众拥戴的通俗作品才是我的挚爱。于是下BBC翻拍的名著系列,在豆瓣上找介绍,就这样看到了《米德尔马契》。简介并不十分有趣,海报上的男女演员也不甚美观,不看。
回学校之后在新开的光合作用店内找到这套书,如此机缘凑巧,怎么能不取来一观?翻译文笔不算流畅,但倒也清新优美,开篇对女主角的那番白描立时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二话不说,买下了。
是我喜欢的那类书,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情节平淡文笔清新。乔治艾略特布局工整,人物塑造圆满讨喜。要说到最大的惊喜之处大概就是文中对于当时英国政治背景与社会变革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也只可算得上是对于整个大环境的侧面烘托,却十分清楚明晰,令我这个对于政治选举,农业改革一直不甚了了的人也看明白了些许!原本对于巴尔扎克自命为史学家,《人间喜剧》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史诗这一说法不求甚解。倒是看乔治艾略特的这部看明白了,我果然还是跟英国人比较投缘……
必须提到的是本书的翻译开头时有很多谬误,上册的前二分之一的不少地方都可以让你感觉到这译者八成就不知道自己在翻什么,只是逐字逐句硬着头皮的翻下去罢了。后半段开始有了令人惊喜地突破,文笔益发诚挚动人,干净讨喜。
文章分两条主线,女主角多萝丽莎及男主角利德盖特。说是男女主角,其实这两人完全就是两条平行线,唯一的交集就是在前者的订婚宴上见过一面而已。必须说的是,艾略特将女主角的情节过渡到男主角的手法实在令人惊喜,完全可说是纯熟尔不露痕迹。许多作家在运用类似手法时常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是哪跟哪,也不明白为什么作家这头说得好好的偏得要跳上那头去,还一直以为是自己的理解力不够高深的问题呢。
英国女作家的书看过不多,稍微有点认识的也就是简奥斯丁。如果真的一定要两相对照,我个人较为佩服简奥斯丁,在局限于整个环境之下仍能写出令人无比惊喜的作品。尤其是那一手白描的功力,不能不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