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社会》读后感1000字
《景观社会》是一本由居依·德波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景观社会》精选点评:
●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景观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形式上最全面的异化,景观通过洗脑般的视觉轰炸,打造出了一种整体化的虚假世界,不断制造着我们自以为自由选择的伪需求,同时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子化,最大程度地消解了人类自由与并为之革命的力量。反抗景观德波给出了几点策略,如“飘移”、“异轨”等,值得参考。
●精彩!在麥克盧漢之後又一個震撼我的預言家,對媒介專業或從業者應有極強的啟示意味,張一兵教授寫的序言可以說是對全書的一個精湛的提煉,若沒有這個序言恐怕對德波的理解深度會大打折扣,正文後附帶了不少當時情境主義國際的文章,但不知是翻譯問題還是本身的風格問題,還是有些難懂.
●景观是一场永久性的鸦片战争,是一场根据自己的法则不断扩张的、精心设计的、强迫人们把货物等同于商品,把满足等同于生存的鸦片战争。可消费的生存必须始终增加,因为它继续内含贫穷(privation)。如果提高了的生存状态从未得到过解决,如果根本就不存在提高了的生存状态终止其提高这样的地方,这只是因为它自身已陷入穷困的王国之中,提高了的生存状态是一种镀金的贫穷,但它不可能超越它。(意外地看到了兩年前李兄留下的短評~)
●只读中文版居然都能读懂,还觉得好的人,我觉得你们都是奇葩!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型解读
●翻译得非常生硬,编辑也没仔细校对,语法错误频频。德波本人采用片段式写作。感觉就是为了一个精彩的念头敷衍了一整本书。
●后马克思主义流派著作。 断章式行文,内容包罗广泛: 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社会均有涉猎。语言较为晦涩思辨,我所能体会到的一部分内容似乎是德波对马克思商品异化及拜物教理论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拥有,而更趋向于像景观一样展示自己的拥有。整个社会充斥着景观。人们由被展示的景观去引导自己的行为,然后将获得的带有景观性的物质再进行展示。甚至人本身的存在也要通过自己在别人视觉上的景观映像来验证。眼花缭乱的广告、无孔不入的导向媒体、需要曝光的明星,都是景观的代表。不过照德波所说的这社会异化现象在今天的社会已经是常态而不是异化了,而且这种异化看起来对人们的生活还是有帮助,毕竟如果没有景观来引导人的行为那谁来引导呢?人的自主思维难道不正是社会景观所赋予的吗?
●太琐碎,到底是一种什么体系什么内在逻辑?景观社会就是消费社会啊,原来。其实离我们当下的视觉社会还有不同。需要二刷一遍 @2012-06-07 10:06:40
●看到喷翻译的人很多我就放心了。。。下次直接让陸钓雪兄跟我解释情境主义是什么劳什子得了。。。
●身为鲍的老师,没有鲍那么晦涩,然而依旧左
《景观社会》读后感(一):都在说这本书翻译有问题。
我觉得书名就有问题,遗憾的是这个:“景观社会”的名词居然在中国渐渐变成习惯。其实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法语: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里的SPECTACLE和“景观”有毛关系啊。它不就是表演的意思吗?德波同学要讲的就是一个表演的社会,所以这个名词为什么不能直接翻译成“表演社会”呢?!
书名就是应该叫做“表演社会”的啊。
《景观社会》读后感(二):很好的书,被翻译糟蹋了
打开《景观社会》就知道不是平庸之作,从体例到语言,处处切中当今社会要害,有尼采复活之感。但读了几段之后,心里开始冒火:好端端的一本书,生生地被译者糟蹋了!好多原本一语中的的话,硬是被她拆得七零八落,七拐八拐!很难理解,一个哲学博士,现代汉语竟然烂到如此地步,也算是能耐!更难理解的是,编辑竟然能让这种词不达意、连基本的汉语语法都不过关的译文问世,真的是糟蹋了一本好书!
急切希望看到有新译本问世!
《景观社会》读后感(三):字数过了,短评变书评?
景观这个批判性概念太有穿透力了。很多分析太一针见血了。不过,似乎作者有一个“本真性”的假设(因为书中大量出现“虚假”这个词),存在纯粹、绝对的人性,与之相应“人性”成了“个性”,所以社会只能是“恶”的了,作为个人的对立面。如果但是对于“本真性”这个问题,真的有纯粹的绝对的人性吗?如果不接受“本真性”的假设,那有些分析就有待商榷了。
不过除去对人性的假设,其他对社会的分析挺一针见血的(也许我书读的少233)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反转,循环时间,军备竞赛,资本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关系的分析等等实在太牛了。
不过这种一段一段的形式,读起来容易,但是深入进去应该挺不容易弄清吧,幸亏我不是学这个的2333而且太像理论说教了,有一种让人不得不信的压力
《景观社会》读后感(四):妈了个鸡的读这本书蛋都碎了!!!!!!!
欢迎大家来抨击我没文化:)
我就是没文化真可怕:)
完全get不了作者在扯什么鬼
看了一本书也没明白景观是啥,简直太棒了。。。
社会学家神马的都是这么定义东西的吗 说得简单一点会死人吗
一千个相对论加一起都比这书简单好吗
果然还是因为我没文化所以看不懂,其实大神们都觉得很简单明了对吧
这么多神人在这里认真评论我也是跪了。。。
能采访一下都是学什么专业的吗
果然文科生的构造跟理科生就不一样:)
各种主义主义社会社会有啥用吗(这句真的是在提问,求解)
恭喜这本书成功成为我这辈子看过的最难懂的书:)
还要写essay真是醉了
作者最后自杀了是吗我不做评论好吧
果然天妒英才,思想境界太高看破了红尘其实有时也不是个好事情呢
呵呵呵呵欢迎作者晚上托梦找我聊聊:)
哦 不托梦也可以 我只是怕面对面聊我没忍住打死你:)
第一次写书评:)
希望有人看到 有人骂我:)
《景观社会》读后感(五):异轨与革命的美学
【翻译得不好,所以不推荐】
异轨(detournement)是SI十分有意思的一个主题:不但有所谓“后现代主义”文化实践影子,更有十足的当下意义。“严肃的滑稽模仿”,一种崇高的异轨如何实现?什么可以让参与者不仅仅是一笑了之,什么可以逃脱庸常的审美套话?SI直接在艺术的拼贴、挪用与置换中“插入”了意识形态的在场——政治、市场、认同。所以说异轨的潜能并不是所谓后现代的平庸化可以解释的:异轨是一种革命的美学!它建立在所有动人的故事与视觉性中,但是它必须勾联我们的生存状况,这不是“内在地设置与意识形态的距离”,而是一种操作:让你看到!让所有看到!这并没有抹杀那些动人之处,反而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崇高感,以及对我们自身生活的不满足感!……“异轨与技术相联系”为什么电影是最有力量的?德波看到了视觉性在当代的支配性作用,他既惊又喜,电影似乎可以逃脱致命的商业化逻辑,为批判性大众的生成创造条件?……那么德波如果面对英特网呢?在网上,匿名的异轨实践层出不穷,无政府主义的行为比比皆是,但是为什么网络最终无法创造现实的革命?网络可以说真正容纳了异轨实践,同时部分地取消了异轨实践——异轨与进一步的生活变革无法建立起联系!这是德波所要诅咒的。德波的理想其实与布莱希特最终是一致的:他要使观众成为把未演完的戏在真实生活中演完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