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摘抄

2022-05-28 02:07: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摘抄

  《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是一本由[英]约翰·卡特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76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精选点评:

  ●这是从一位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师的角度去写的,洋洋洒洒,很耐看,很难懂,值得深思.对与刚从事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咨询学员来说,很有用

  ●让我对未来想做的事情有了一些现实展望

  ●最近遇到一些困扰,看完这本书更累了……

  ●这个比较适合边实操边阅读。因为不是什么理论层面的东西,更像是作者多年咨询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从一个咨询小白开始,面对第一个来访者时的紧张、在心理督导指导下的惴惴不安,等等。(如果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心理咨询,理解很难深刻。)不过作者总体是积极的,鼓励大家进入这个领域。

  ●速速看过 没用

  ●看了一多半都没觉得有营养

  ●我怎么觉得心惊肉跳的……

  ●#2013读书打卡#不是一本关于'术'的书,不能回答关于如何做的标准答案。却以非常细致入微的视角告诉你,这一路可能遇到些什么,每一步的选择于处理都依赖深入挖掘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众多治疗师的经历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同时,你也不是一个超人,有不完美的风格,有无解的困惑,有不能抵达的共情,有无法承受的情感。

  ●重新读了一遍,比第一遍好了一些。最近状态也不好,感觉每天被烦,情绪高高低低这也说明我不适合做这个职业,但还是会坚持多看一些相关书籍,希望早点心智跟上年龄

  《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读后感(一):成长的道路

  心理治疗学员视角,过程里各种情景与应对,种种心情感受及对其理解与慰藉。心理专业学习的过程,将会改变学员观察世界的角度,从某种程度上改变学员的人格,改变学员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漫漫长路,须上下求索,而改变本身,既有痛苦,亦会导向不断成长。

  《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读后感(二):还可以

  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印象不是很深刻了,不过倒是可以在茶余饭后的时候读一读,消遣一下,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心理咨询师借鉴的,通篇看下来有种温暖的感觉,写的内容比较柔,明显的女性手笔,对于治疗方面的借鉴还可以看看,都是一些作者经历过的,也许在我们以后也会有类似的经历

  《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读后感(三):北京专业心理咨询中心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生活中遇到困惑和难题,请联系我们---------

  会明心理新浪微博:@会明心理咨询

  会明心理微信公众账号:Huimingcz

  《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读后感(四):有意思的书

  很有意思的书。作者非常专注于研究记录自己的微小心理,但是有点感到阻力了。心理咨询,感觉像,将燃烧着的自己的火焰深深扎根于来访者的精神垃圾中,了解他的痛苦,直面他不敢直面的东西,然后又能不染污垢地脱身离去……………… 如果共情能力不够,不能了解他的痛苦,共情能力太够,又没办法脱身………………感觉自己前途堪忧。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说一批心理咨询师是有窥阴癖的人,通过窥探他人的创伤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和优越感,利他行为背后还真是隐藏了诸多原始暴力的东西。

  《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读后感(五):走向成长的漫漫长路

  John Karter 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从学员走向咨询师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全书或许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谈到了面对咨询学习班的外部压力:比如说书写论文、阅读各种专业书籍;

  第二部分是面对咨询实践的迷茫,比如说:生搬书本知识对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危害,对督导的过分期待和敬畏从supervision变成super(重音)-vision,还有学员在咨询生活中如果进行自我调适。

  第三部分是在咨询实战中会遇到的问题,比如说:遇到难缠的来访者时的谨慎;与来访者的接触涉及到个人隐私可以怎么办;当咨询课程结束后面对“自由”的迷茫。

  跟随着J. Kater的脚步一起走过咨询学员之旅。

  书中在讲述各部分适时加入对学员的采访,通过他们的经历巧妙的把问题带出,推动进程,这一点让我很有亲切感。在“零距离接触个人隐私”这一章节提到了当来访者的提问涉及到咨询师的个人隐私时可以怎么处理,个人感觉十分受用。因为在此之前我遇到这个问题是往往感到手足无措。按照一般关于咨询师隐私的说法是咨询师在来访者面前应该是如一面镜子,尽量避免暴露过多的个人信息,这样才能让来访者更好的看清自己的问题。但是在生活中难免会有跟来访者碰面的情况,比如说游泳过后在沐浴的地方忽然发现旁边的人就是前段时间来找你咨询的人,这时候该怎么办呢?(书中的调查发现这是对心理治疗的学员来讲最能导致焦虑的四大问题之一)

  “在Tacistock的研讨会中,他们谈到,如果有意外相遇发生,应该尽早地讨论这个问题(时机自然要把握好,太早则贸然太晚则混淆)。一次坦诚、及时、全面的讨论和以缩小潜在的伤害(如果引起任何情感波动和幻想的话,都是建立在移情的基础上Ludwig Von Bertalanffy, 1930)

  那么该如何判断哪些可以说哪些不可以说呢?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标准:

  标准一:能否为来访者带来益处(p.139)

  比如说,当一个来访者谈到自己作为家长遇到的种种问题,袒露其挫折的感受后。来访者问,“你也是家长吗?”。这时候,如果坦诚相告可能促进共情。(因为来访者可能说,如果我没有自己的孩子,他就很难相信我能体谅他为人父母的困难)

  标准二:是否可以从其它一般途径得知(p.138)

  如果来访者可以通过其它公开的资料了解到诸如:年龄、教育程度、社会背景,那么直告无妨。但是如果涉及到个人生活的细节,譬如喜欢到什么地方去,喜欢什么休闲活动,那么你完全有理由相信对方不仅是一个礼貌的社交问候那么简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