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后感摘抄

2021-08-17 00:12: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后感摘抄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是一本由[美]洛莉·戈特利布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后感(一):年度最爱!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今年最喜欢的书大概非她莫属了,也是今年第一本拿到就忍不住往下读,三天就看完的书。完全舍不得她就这样完结了,同时明确了不是我不喜欢看书,而是很多书就是不够吸引我哈哈

  阅读过程中,总是为作者的诚实、犀利、跟我相似的人生选择和困境、编织故事的能力、对生活的分析和看法不断惊叹,她启发我思考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其中的结论之一是:困境比成功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作者最宝贵的武器,不是她的成功经验,而是她的脆弱和坦诚。这是多么反常识的事情,毕竟遇到了经济困难,人生迷茫,躲避工作,恋情失败,死亡威胁都让人挺恐惧的,但对于写作者和读者来说,这才是最有启发性和联结感的瞬间。珍惜生活提出的挑战,那里面藏有普遍的人生经验。大概是这种领悟。

  以及在接近本书结尾时,我停止了,拿起笔去写一份信,那个时刻我感觉自己充满勇气,愿意去坦诚沟通一些艰难话题。虽然这封信不会拿出去,但它让我对自己更加坚定和自信。那些困扰我的人际问题,我有了清晰的看法和自觉自愿的选择,不再担忧别人的异议。

  这本书,不管是作为普通人的身份还是咨询师的身份,都给了我很大启发。让我更加深刻意识到做心理咨询,不是说你有多专业才够格,而是你愿意为另一个人提供一个安全试验场,让ta在这里尽情体验不管怎样的自己都是被允许的,被包容的,可以谈起以及引发改变的。也许功力不足,改变不容易发生,但是让对方感到安全,真实的自己是可以被展露的,则是现在就可以着手去做的事情。

  我深爱这本书,它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样有力,但比那本书更加坦诚和慈悲。也就能给人更多的启发和行动的支持。

  我希望自己能够变换不同视角,带着不同问题再去阅读这本书。第一遍如果说是读者的好奇心在带领我,让我不断问然后呢?第二遍也许就可以问一问五个咨询故事都是什么主题,经过了怎样的阶段,改变在何时发生?有哪些咨询经验可以学习和记录?第三遍可以问,这些故事是如何编织在一起,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她写故事这么棒,我可以学到什么经验?

  甚至我明白,再过五年,再来看这本书,我很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等我四十多岁再来看,依然能学到新东西。

  我真的是爱上这个作者了,希望未来能有幸见到她~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后感(二):一本书,让我体验了好多人的人生

  心理治疗师是什么样的?很久以前的我,以为心理治疗师就是陪人聊天,哭了递纸,好好倾听,不停点头就可以轻松赚钱的人。再后来,知道负能量的可怕,接收容易排解难,不是至亲密友,真不肯多听一分钟,只觉得,这份钱赚得真心不容易,几乎算是拿好情绪换的。合上《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一下不知道说什么好,哦,原来心理治疗师是这样的……

  通常,读一本小说,看一部电影,会沉浸在别人的人生里,结束了,出来喘口气。可《聊聊》让我同时体验了好多人的人生,走进他们的困顿、纠结、抑郁、懊恼等复杂的情绪里,不是配角的一闪而过,每个来访者,无论着墨多少,好像都能让你一下直通他(她)的心灵深处,看到深埋的角落。

  读之前,有点担心心理学术语的问题,其实完全不影响阅读,许多金句都是人话说的,翻译也好,有时候几乎忘记原版是外文书,读起来有文采又舒服(不是每本书都可以做到两者兼得)。写法很克制,很多地方如果煽情一些,简直不知道要哭瞎多少人,可大概作者是心理治疗师的缘故,情绪部分只描述,不渲染。

  具体说下书里让我受触动的部分吧。

  书里的某些情形会让我联想到生活里自己的处理方式。我一度认为,用大一点的倒霉事,对比小一点的倒霉事,小的就没那么难过了。你丢了一块手表,可刚刚有人摔断了手,是不是丢表也没那么难过了,毕竟东西坏了,人没事。疫情期间关在家里,无聊、抓狂、恐惧,可是有人身在疫区,已经染病,生死未卜,你的无聊是不是显得无关紧要?可是温德尔说,“当我轻视我自己的问题时,我是在评判自己,也是在评判其他那些遇到的问题在我看来不够痛苦的人。轻视问题是不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不要评判”让我大受震动。

  欢迎来到荷兰,这篇是我喜欢的。道理人人都明白,用“欢迎来到荷兰”来描述,太妙了。我想,我会记住这篇,并且非常愿意分享给别人。

  垂死之人的言语禁忌,这篇非常具有实操性,实操性强的东西总是让我很感兴趣。

  心理治疗师,也需要看心理治疗师,医不自医。人人都可能是来访者。

  看《聊聊》难过么?有的地方是。会产生负能量吗?并不会。有些事情,逃避是一种办法,了解和面对也是。点点滴滴的理念慢慢渗透,悦纳自己是一个过程。

  我想,心理治疗师是一种特殊的、隐匿的、深入的,需要很多爱和智慧的,与人保持联结的职业吧。某种意义上,《聊聊》对我进行了一次关于心理治疗师的科普,生动版的。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后感(三):来吧,把自己作为方法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是发生在我生活中的高频场景,大部分的时间里我是被找的那个人,在翻这本书之前,我经历了作者洛莉·戈特利布在书中的一个困境——她的一个难搞的来访者贝卡。

  洛莉持续了一年,但还是像身处迷宫,毫无进展,贝卡不满意她的治疗方式,也没去找别的治疗师,只是继续每周到她这儿来——几乎就为了证明她是对的,而洛莉是错的。

  看到这个案例,我一下子想到了我的那位“来访者”,TA在两个人之前纠缠,好不容易和其中更主动的一个在一起,却发现这个人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但TA没有停,继续和对方在一起,却在相处中因为种种摩擦,和那个被自己放弃掉的另一个藕断丝连。在每一个亲密关系的关键阶段,TA都会找我聊聊,我也会给出我的建议,但TA最后做出的决定总是南辕北辙。她现在还是会找我, 也不去改变——几乎就为了证明TA的所有选择是合理的,是我不理解她。

  而这个朋友,也正是我选择看这本书的理由,我想从心理治疗师那里收获些灵感,看能否找到应对之道,结果洛莉给出的答案是——弃疗。

  也就是说,如果来访者迟迟不肯面对问题的核心,不肯发现自己真正想解决的是什么,只是每次都陷入毫无意义和不断重复的故事里,那就说明,我不适合治疗TA,TA也不是适合我的来访者。想到了我的这个朋友,TA也不肯面对问题的核心——那就是为自己作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TA没办法去争取一个自己更喜欢的那个,也没办法接受自己的选择——选择和一个犯错的人在一块,那就是要承受那些对方没有和盘托出的瞬间和由此引发的问题。

  所以我也选择弃疗,我们还是朋友,会分享生活点滴,但感情话题,也许她该找个人聊聊了。

  洛莉也遭遇了感情问题,和她恋爱数年、琴瑟和鸣的男友突然和她说分手,原因是男友无法忍受和洛莉通过人工授精生育的孩子继续一起生活,他已经受够了自己的孩子了,他想过自由的生活。

  可是——在我们刚认识的那会,我就已经有孩子了呀,当时他怎么就愿意和我在一起呢——洛莉向自己的治疗师温德尔表示自己的匪夷所思(治疗师本人会去找治疗师解决心理问题,让这本书显得很有意思)。温德尔说——你在为一些更大的事情感到悲伤。

  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叫主诉问题,就是来访者想找治疗师解决的直接问题,比如洛莉是被男友突然分手,其他的案例:约翰和妻子关系不好,觉得其他人都是蠢货;夏洛特酗酒,在生活和工作中总做自己后悔的事;瑞塔经历了三次失败的婚姻,和儿女没有来往,等等。

  而主诉问题,通常只是某个大问题中的其中一个层面,或者根本就是实际问题的烟雾弹。

  那洛莉的问题是什么呢? 其实是对年华老去丧失可能性的恐惧。她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进入好莱坞、转入电视行业、通过《急诊室的故事》对医学产生兴趣后就读医学院、后来选择成为心理治疗师同时兼职写作、找精子生孩子、放弃了写育儿爆款书的机会、又签了一本讲幸福的书,结果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自己身上出现了神秘的疾病症状,找了很多医生都无法确诊。

  而她没和男友说自己患病的真相,因为男友早就提过,自己之前约会过一个虐人,得知那位女生关节有些问题之至于无法爬山之后,他就不再和他约会了。洛莉一直希望这些症状会自行消失,

  因此,洛莉和男友远远没有她自己原来想的那么和谐,在之前的蛛丝马迹,其实已经有了男友不喜欢孩子在旁的蛛丝马迹,但她都忽视了,因为两个人的生活很甜蜜,因为不想去担心不确定的未来,她回避了真正的问题。等到事情发生了,她才惊觉自己浪费了时间,同时为了那个果然到来的不大好的未来苦恼——我的年纪已经四十多岁了,我还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吗。

  所以,洛莉被分手后先震惊,后愤怒,觉得对方是反社会人格,打电话和闺蜜们控诉渣男,心理治疗师和我们普通人没差,遇到感情变故,会在伤心—痛斥—伤心—痛斥中反复循环,而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没法接受痛苦的发出,并在痛楚中作出改变,无论是伤心也好,痛斥也罢,都是在维系和前任的关联,哪怕这只是单方面的。

  而心理治疗师,是不会成为帮你声讨渣男的队友的,他会让你放下你自己编好的故事,拨开被自己的叙述层层包围的你,让你看到真实的自己,然后自己再做出改变。我想到了去年很火的书——项飙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我自己觉得,心理治疗师就是通过他们的诊疗方法,让来访者把自己作为方法,去面对生活。

  书中一直在抱怨别人是蠢货的约翰,其实是通过把责任都推给外界,而回避自我指责——他因为有次和妻子在车上争吵,发生了车祸意外,导致儿子身亡。一直觉得自己很痛苦、但又不想解决痛苦的瑞塔,是因为痛苦会让她觉得安全——被丈夫家暴、容忍丈夫对孩子粗暴、和孩子不相往来,当她发现自己可以去不痛苦地展开生活时,她反而不知所措。在看这些案例时,我会觉得——每个人的问题,或许早就注定了,它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浮出水面,而且它也不在乎我们是否有勇气直面它,因为我们只能直面它。

  对这本书的定义,我不会用“治愈”二字,它披着“治愈”的外衣,实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无可回避的事物——生活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痛苦,而我们不能指责痛苦、也不能去指责痛苦过错方,而要平心静气地去剖析自己的痛苦、去接纳痛苦不是过错方的本意。

  正如社会学家齐美尔所说: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后感(四):作者访谈:“不要害怕袒露自我,我们因真实而被爱着”

  ( 《纽约时报》记者朱迪斯·纽曼,2019年4月2日)

  我们都听说过所谓的“顿悟”——在接受治疗的那一刻,你终于意识到你为什么会做那些疯狂的事情。这要归功于热心的治疗师,加上你自己的天赋。对吧?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洛莉•戈特利布在她的新书《也许你应该找人聊聊》(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中写道:“所有洞察都只是心理治疗给你的安慰奖。”“即使你拥有世上所有的真知灼见,但如果你在治疗之外的现实生活中不去作出改变,那再多的洞察,甚至治疗本身,都将毫无价值。”

  戈特利布的书可能是我读过的第一本用严肃的语言解释治疗过程的书,同时给像我这样的心理治疗怀疑论者带来了希望。我原先认为,仅仅通过谈话,很难让人实现真正的改变。

  这本书讲述了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分别处于截然不同的危机中——好吧,如果算上戈特利布自己,那就是五个人的故事。她的生活因为一次失恋而被彻底颠覆:那个曾经说好要和她共度余生的男人,突然提出了分手。

  戈特利布为《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撰写的专栏叫做“亲爱的治疗师”(Dear Therapist)。在成为心理治疗师之前,她曾在好莱坞从事剧集开发,而这本书也即将被改编为电视剧,由伊娃·朗格利亚主演。但戈特利布的书远远不止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洛莉·戈特利布通过书写她的来访者和她自己所经历的危机,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心理治疗?它能为我们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这篇采访经过编辑和压缩。

  Q:治疗师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A:我们举起镜子,让人们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以一种充满同理心的方式。不是“看看你,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你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是,“嘿,你能不能看到,通过这样那样的行为,你是如何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的。”治疗师提供的镜子不会让你变得更美或者更丑,而是一种更客观的反映:没有任何评判,只有慈悲心。

  Q:治疗师不会为来访者做什么?

  A:所谓的“愚蠢的同情心”。这是我们经常对朋友和家人经常做的事情——我们害怕把真实的样子呈现给他们看。我们不想让他们不开心,所以我们瞄准了他们的喜好,说他们想听的,而不是他们“需要”听的。但最终,我们的同情比诚实更有害。

  治疗师所提供的是“明智的同情心”。当我们举起镜子说:“嘿,看一下镜子里的你。”这个时候,我们会提供一个“充满同情心的真相炸弹”,从而表达我们对来访者的关心。

  Q:当你谈到成功的治疗时,你引用了著名的心理治疗师约翰·威克兰德(John Weakland)的话: “在经历成功的心理治疗之前,来访者总是反复为同一件事费神;而在经历了成功的心理治疗之后,各种叫人费神的事会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你能解释一下吗?

  A:我喜欢这句话。作为治疗师,我们帮助人们看到他们无意识中陷入的错误模式,而正是这种模式导致了他们的痛苦和挣扎。而一旦他们看到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反复发生——与伴侣陷入相同的争吵,和家人发生相似的矛盾,在工作中遇到相同的问题,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而导致被拒绝——他们会意识到,他们的生活之所以如此糟糕,是因为他们自己做了某些事情,而他们完全可以改变行动的方式。

  改变这些模式,会让人们的生活发生转变。但心理治疗师仍然无力改变生活的本质,因为困难和痛苦正是生活中不可抗拒的一部分。人们总是会遇到一些事情是他们无力控制的,但他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那些事情做出反应。

  Q:我喜欢你在书中对自己的治疗师温德尔的描述,他似乎把我们带回了另一个时代:“他的表情严肃但温和,像是一个智慧的长者和一个毛绒玩具的结合体。”你对心理治疗本身的看法也与此类似,在书中你提到它似乎是过时的,有点像是回到了一个不同的时代。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A:我们的世界发展得如此之快,来找我的人往往希望能够迅速解决问题,想要一颗“特效药”,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一点也不反对药物治疗,有些人从中受益颇多。但也有很多人单靠药物治疗是不起作用的。人们把“更少的情绪”误认为“更好的状态”,但心理治疗会告诉你,事情并非如此。

  Q:你在书中写到了一个故事,也是每个心理治疗的来访者最大的恐惧之一:被你的治疗师“拒之门外”,因为你没救了。

  A:我写到过一个病人,她一直说我没有能帮助到她。我完全明白为什么人们都被她推得远远的。所有人、所有事都让她失望。她生活中的男人都有承诺恐惧症,女人都是势利眼,同事们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每次给她做咨询,我都觉得无聊透了。

  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但我没法跟她切断关系。一方面是因为我担心她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我的自尊心在作祟。我一直在想,说不定我能找到钥匙,打开她的心门。但有时候就是做不到。问题是,她最初来找我,就是为了告诉我她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遇到了人际关系的问题。其实你和治疗师之间相处的模式,就是你与外界相处的缩影。

  Q:你还写到了和一个来访者的“分手”——你自己正在经历某种具有挑战性但不致命的健康问题,而与此同时,你也在治疗一个身患绝症的来访者。

  A:作为一名治疗师,你不可能不面对一些核心的真相。即使没有人生病,你也逃不开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人都必然要面对死亡。你会思考你在这个星球上所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以及我们通常不知道自己到底还能活多少时间,正是这种想法驱使我们去寻找生活的目标:什么能有助于我的成长,又是什么能有助于他人的成长?

  我的来访者和我自己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浪费时间是多么不应该。我们浪费时间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一直固执下去——我们头脑里的声音让我们对自己过于苛刻,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而我希望心理治疗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开始学会善待自己,我们就能节省很多时间。

  Q:我该如何委婉地问这个问题呢?好吧,我想不出什么委婉的措辞。我的问题是,这本书揭示了很多你个人的信息。你担心你的来访者知道得太多吗?

  A:(笑)嗯,这是我写过的最自我暴露、最私人化的书——我是故意这么做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访者和治疗师会存在一种矛盾。治疗师想帮助来访者变得更好,因此他们需要看见来访者真实的样子,但来访者往往希望以某种理想的方式呈现自己。我也一样。我也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在我写初稿的时候对自己是毫无保留的;后来我改了第二稿,我试着修饰自己的形象,结果整个故事变得平淡无奇、缺乏人味儿。我的形象变得完美了,但这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会有的真实的模样。如果我把来访者描绘得很写实,却给自己加上了滤镜,那就太不真诚了。所以我停止了自我修饰。这样做会让我处在更脆弱的境地中,但我会感觉心里更舒服一些。

  所以,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也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我们在治疗前后都会思考这个问题:我可以既坦诚地展现自己,同时又被别人爱着吗?

  卡尔·荣格称秘密为“心灵的毒药”,这种说法很贴切,因为秘密具有腐蚀性,并且总是与羞耻感相伴而行。在我们的真实自我之下,隐藏着太多的羞愧,这也是为什么在这本书中,我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听到来访者们的故事,而我的治疗师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听到我的故事。我们太害怕真相了,有时我们甚至会对自己隐瞒真相。

  所以我想,“我可以既坦诚又被爱吗?”这是我们在任何一份人际关系中都存在的悖论,不仅仅局限于心理治疗师的诊室之中。很多人认为漂亮的自己才更可爱,所以他们尽其所能把自己的美丽展现出来。但他们在治疗中发现,他们真实的一面——包括缺点和所有的东西——才是吸引人们来到他们身边的原因。真实的自我就像一种粘合剂,因为在真相之中,才存在着真正的联系——我看到了你,你也看到了我。那种感觉很美妙。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后感(五):做你自己人生剧本的改写者

  生而为人,总有不易。

  而失败和失去则是生而为人的一部分。

  2019年美国亚马逊最佳传记和回忆录《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讲述了发生在心理治疗室中五位受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怀抱同情与理解,更以无比诚实和理性的态度剖析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人们共同面对的问题——阅读这样的一本书,其过程也让人如同被温柔治愈一般。

  这本书作者洛莉·戈特利布的职业经历非常神奇,毕业后到好莱坞全美广播公司(NBC)工作,参与几部90年代红得发紫的剧集的创作,和大明星们(如乔治·克鲁尼)一同工作。某个周日,为剧本搜集素材的洛莉跟随一位急诊医生到一家郡立医院,恰好目睹糖尿病并发症的惨状。当一位残肢坏死的病人在她强忍呕吐时从容握住她的手反过来安慰时,她内心经历的震撼是在好莱坞的任何工作中都未曾体验过的。虽然这的确可以成为《急诊室的故事》里一个精彩的故事,但在那千分之一秒内,洛莉知道自己不会再为那个节目工作了——她决定去读医。亲身经历的事情中有一些东西深深吸引着她,使得杜撰出来的故事显得那样单薄:与其把目睹的故事塞回电视剧中,她更希望自己的世界充满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

  正是洛莉对人的关注、医学的理性态度,还有对故事的热衷最终引导她去读斯坦福医学院,走上了心理咨询的道路。

  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一个史诗般的故事,它就存在于“负担和欲望的纠结之中”。洛莉笔下讲述的故事都曾真实地发生过,而书中那些在苦苦挣扎、想努力变得更好的人们,就是我们自己。

  一直在寻求自己内心真正所愿的洛莉,最终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要讲述约翰的故事,其实始于三十年前。六岁时他在家里等着母亲,但她却永远没再回来,年幼的约翰心里觉得正是因为自己和母亲说了“希望她早点赶回来”,所以她才会出事。那时父亲告诉他说,作为一个男人,遇到祸事应当要坚强以对,于是他便深埋起全部的感受。

  约翰成人后,不幸又一次遭遇灭顶之灾,永失所爱。那时,几乎崩溃掉的他对自己说:“我还有两个女儿,我要承担家长的职责,绝不能做一个情感上不能自理的人。”

  从此约翰选择了童年时保护过自己的同样办法,既不允许任何人触碰自己的感情,也不允许自己的感情触及任何人。他以种种粗鲁言行把人们(包括家人朋友和他所求助的治疗师)推开,对这个让他痛苦的世界设置起重重障碍和自我保护——而这也是他唯一知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失去所爱之人是一种极其孤独的体验,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面对。 可以说,从还是个孩子起约翰便设置出一个优越而坚硬的“虚假自我”,那是一种心理工具——最初是为保护自己的世界免于分崩离析,但其实那只是一种幻觉,最终仍使人被锁在一个人的黑暗中。是洛莉让约翰知道,在人世无常的打击面前,允许自己哭泣是一种震撼的、治愈的体验,他也终于发现了一个他以前一直禁止自己见到的人——原来就是他自己。

  没人能永远把深刻的情感封存在心里。最终,不可避免地,情感还是会找到自己的出口。

  生活中我们能掌控的原本就不如想象中多,但面对病痛才最叫人无能为力。

  年轻、没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朱莉在蜜月旅行后查出罹患癌症。在治疗过程中朱莉找到了洛莉——洛莉并非专攻癌症病人的心理治疗师,但这恰是她被选择的原因:因为朱莉不仅要对抗癌症,更想感觉自己仍是正常人,想感觉一切仍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朱莉的癌症共有两次发作,在第二次发作后迅速扩散,而医生们对此束手无策。

  如果朱莉愿意,医生会尽可能延长她的生命,但她也必须舍弃身体的一些部位。所以她必须想清楚,为了活命她愿意留下什么,愿意舍弃什么,舍弃了又能换回多少时间。

  当医生第一次对朱莉宣布这个噩耗时,她和丈夫两人坐在医生办公室中同时对着妇科医生大笑起来。第二天,他们又在肿瘤专家面前大笑。到那一周结束时,胃肠科医生、泌尿科医生和外科开刀医生都听到过他们的大笑。当医生给他们分析应当考虑切除哪些癌细胞最可能凶猛扩散的部位时,他们也笑个不停。

  他们笑啊、笑啊,最终还是笑出了眼泪。他们笑得有多疯,哭得就有多伤心。这就是悲伤:你会大笑、会大哭,并且不断重复。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提出过著名的悲伤“五段论”:否认、愤怒、妥协、沮丧、接受——当一个人的生命临近尾声时,确实需要接受事实,就像朱莉努力在做的那样。

  她眼睁睁看着即将到来的人生消失了。明天已经不像是今天的延长,连明天如何也都不知道了。所有事情都会随着时间而移动,但病患之人却被冲上了没有时间的岸边,而若不是生病是不会知道这一点的。(那么到底谁最严重地误解了人生呢?难道不是健康的人们吗?)

  不需要再为未来列出长长的目标清单了,朱莉决定活在自己仍然呼吸的每一天中。她辞去了大学的工作,应聘去乔氏超市当收银员,只希望在人群中和更多的人们待在一起;她不看未来、不愿生命被剧透,而是选择回到过去、重温曾有的美好时光:还是小女孩时的生日派对、和祖父母度假的夏天、与所爱的人持续到天亮都没有结束的初次长谈......

  在生命最后时刻,她在自己的讣告中写上的那句话是:“朱莉·卡拉汉·布鲁,享年三十五岁。她活着的每一天都被深深爱着。”

  心理治疗师洛莉是一位八岁男孩儿的母亲,在和一切看上去完美的男友融洽相处两年后,本以为这段感情能修成正果,却毫无征兆被突袭分手。情感的重创令她无法自愈,一边要接待自己的来访者,一边只能在冶疗的间隙躲到洗手间哭花了妆。最后她只好如同自己那些患者一样去找心理治疗师,自述希望“通过几次治疗来渡过眼前难关”。

  洛莉找心理医生是为了进行一次短期的危机管理,并证明男友就是一个“天理难容人性泯灭自私自利的社会性病态者”。不料几次交谈之后,温德尔医生却对她说:“我在想,或许你悲伤的症结是一些更重大的事情。”什么鬼?!洛莉坚称自己没有除分手外的任何问题。

  洛莉和温德尔之间的交谈展现了心理治疗过程的悖论:治疗师需要尽量看透来访者的真实状况,这意味着要看到他们的脆弱、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和内心的挣扎。医生在尝试找出哪里出了问题,来访者却尽力维持表象、隐藏自己,想表现得比真实情况要振作,以避免丢脸。也就是说,双方目标一致,行动上却背道而驰。

  从来访者角度说,在某一个认知水平上产生的问题,无法在同一个认知水平上得到解决。所以心理治疗的重点在于了解自己,而要了解自己就必须先承认对自己的无知——抛开那些重复讲给自己听的固步自封的故事,这样才不会裹足不前。

  温德尔的任务就是要帮助洛莉编辑她的故事。其实所有心理治疗师也都是这么做的:哪些素材与剧情无关?配角重要吗,还是一种干扰?故事是否在向前推进,还是主角一直在原地打转?剧情是否揭示了故事的主题?

  也是温德尔让洛莉明白:过去并没有真的过去。人们会在对过去的继承中发现模糊的歉意,以及随之而来的悲伤,因为它们不够好。过去已埋下今日的祸根。另外,过去其实并没有完成、也没有结束,它仍在发生的过程中——换句话说,当过去重新被评价、分析时,过去就已经在改变了——如果人们愿意鉴别出它所回避的、所扭曲的、所诓骗的,并解开其中的秘密,那么过去可能会比想象中的未来更加自由。

  要么怀着无尽的遗憾被困在原地,要么忍住痛,去接受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温德尔对洛莉说:“我觉得我可以帮助你,但或许不是以你想象的形式。我无法把你的男友带回身边,我没法让你从头来过。你想要我把你从这困境中解救出来,这我也做不到。” 他平静地告诉她 “没有人会来救你”——但最终,是温德尔帮助洛莉拯救了她自己。

  瑞塔的经历听上去像一个警世故事:一个对生活缺乏目标的人。从小就没有人真正爱过她,每次离异后又都变成孤家寡人。瑞塔曾默许丈夫家暴子女,导致几个孩子全部有心理问题。她与孩子们关系很差,也可能永远无法得到他们的原谅。

  对瑞塔来说,她所经历的丧失并不主要由衰老所导致,她只是在衰老中渐渐意识到一生中经历过的种种丧失。

  正如安德鲁·所罗门在《走出忧郁》中写的那样:“抑郁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痛苦实际上对瑞塔起到了保护作用,持续的抑郁也成为了一种逃避。她躲在痛苦砌成的屏障里可以很安全,只顾悔恨往昔而不需要面对任何事情,也不需要和外面的世界有任何互动,这样就能避免受到新的伤害。

  瑞塔表示如果自己的生活在一年内还没有改善,就打算在七十岁生日前“自我了结”。她注视着治疗师的眼睛,给出了一道难题:为时已晚,人还能改变些什么?

  如果真要放手一搏,洛莉不知道瑞塔愿意再承受多少情绪上可能经历的不适。但在那间治疗室中,洛莉最想看到的是来访者们的灵魂——每个人心灵上柔软的地方,以及他们面对过错所表现出的勇气。

  “让黑夜降临我们内心的,也会留下星星。” 维克多·雨果曾这样说过。

  我们成年时期如何应对感情、友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时候如何被父母对待。一个人很可能也会跟与父母同类型的人结婚,因为这给他带来熟悉的感觉。人们不可抗拒地被某些特质吸引着,即使那些特质曾出现在他们父母身上,并对他们的童年造成了伤害。

  这并不是说人们想要再次受到伤害,弗洛伊德称之为“强迫性重复”——人的潜意识会幻想:或许这一次我可以通过和一个新出现的但感觉熟悉的人接触,从而回到过去,抚平很久以前的创伤。

  但唯一的问题是,这样做百分之百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旧伤口会被重新打开,人们只会变得更缺乏信心。洛莉的来访者夏洛特就正是这样,她25岁,原生家庭极度缺乏安全感,导致她有酗酒问题,爱情史也宛如渣男图鉴,她彷佛想透过反复的心碎,来证实自己一点也不值得被爱——而这一切完全是在夏洛特的意识之外发生的。

  心理治疗中的大多数转变都是靠数百个微不足道、难以察觉的一小步累计而来,但人们常常在症状好转时便选择结束,夏洛特就差点儿放弃了治疗。没有什么比从痛苦中解脱更令人向往了,但也没有什么比丢开依赖更让人害怕了——因此人们会采取拖延的行为,或是“给自己加戏”,不管加的是不是苦情戏,都可以让人们不去面对内部正酝酿的危机,自欺欺人地获取片刻安宁。

  当事人需要一遍一遍重复同样的过程,才能最终准备好去改变——行为转变的阶段就是这样的,你不会一下子完全放下你所有的防御,相反,你要逐层卸下防御,慢慢接近最柔软的核心,最终触及你的悲伤和羞愧。

  因为只有靠一己之力一点一点发现的真理,才是最有力的真理,才是人们会最认真地去面对的真理。

  正像那些读过本书英文原版的人一样,在读这书时我常常忍不住大笑起来,但也会流下泪来。

  待过好莱坞的洛莉很明白,真实的故事才最动人。她要向人指出的真实是:原来我们如此渴望幸福降临,又是如此害怕担忧,所以才努力伪装和保护自己。就像这本书中每个角色一样:我们都活在过去与未来,活在生与死之间,活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何其矛盾又复杂——但,这就是我们。

  人生的不确定性折磨着所有的人:你无从知晓伴侣为何离你而去,无从知晓你的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无从知晓你是否能拯救你的孩子。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遇到过未知或不可知的情况,可有时我们就是永远都不会得到答案。

  温德尔曾经对洛莉说:“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

  他还说:“你越是愿意认识到自己的脆弱,就越不会害怕。”知道有可能要失去,和害怕失去是两回事。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中的心理治疗师们循循善诱,逐步揭晓每个角色试图掩盖的秘密、他们的懊悔,以及注定无法挽回的失去。而读者在每一环节也都能看见角色那赤裸的人性,触达那些没被意识到或是不想表达出来的情绪:恐惧、无助、嫉妒、孤独、不安。这本书的副标题中有一句就是“我们被揭示出的生活”,正是通过这本书,读者能看到他人真实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发觉无论背景如何相异,身而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却是一样的。他们可能借着这本书看清了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同手足的情谊、与朋友们的相知相离,以及所有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的幸与不幸、安宁与焦虑,或许还会因为看到自己生命中那些不可再唤回的片刻而泪流,但同时也觉察到这何尝不是祝福的一种?

  人们抵触的往往是他们最需要看到的东西。所以你必须不断做出决定,是逃避疼痛,还是忍着疼做出改变。人们也常常觉得自己完全被困住了——被自己的思想、行为、婚姻、工作、恐惧,或是过往所囚禁。有时人们还会用一套自我惩罚的说辞来囚禁自己。他们被捆绑在情绪的牢笼里,但出路其实就在那儿,只要人们愿意去看到它。

  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反应。”当约翰和洛莉面对失去,当朱莉面对死亡,当瑞塔面对遗憾过往,当夏洛特面对不完美的成长经历,他们也都仍有自由去选择如何面对。

  如果我们创造出如上这样一个“空间”,并且投入时间,不断积累,就有机会发现一些值得等待的故事,而正是那些故事定义了我们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普通的,但也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星球上没有人完全能拥有你的记忆,你的故事将体现你过往生命集合的跨度。当你书写自己的故事时,可以自由地想象和体验,虽然并不能完全控制你生活剧情的走向(没有任何剧本的作者能做到这一点),而且你现在知晓的东西并不是你能知晓的全部,但你仍可以创造和修正它:你的故事,以及这故事的风格、基调和措辞。

  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 “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

  2020年纽约公共图书馆出借前十名的图书中,就有这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