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桑觉寺》读后感精选
《诺桑觉寺》是一本由[英] 简·奥斯丁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诺桑觉寺》精选点评:
●豆瓣人推崇得莫名其妙。作者的文风是好的,幽默,利落,但是这有什么用处?写的都是不值得写的事情。
●写法比较特别的一本,好玩的是全书在吐槽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奥斯丁的讽刺功力还是很厉害。男女主角是最没魅力的一本,女主幼稚无知,男主完全陪衬,人物简直个个傻逼,不过似乎也出现了奥斯丁作品中最正常的女主母亲。总体来说三星半。
●对奥斯汀始终没有太大的热爱
●奥斯丁笔下女主角都有一扇明净的窗。
●一口气读下来,好爽快。以前读个傲慢与偏见就长达几个月之久。可能现在读奥斯丁小说的年龄和以前比起来已经有十多年的距离了吧。
●看前面章节的时候感觉好亲切,看到中间有点没意思,等到了诺桑觉寺又波动起来
●动机不纯的小说
●咱看过的简的小说里,最不济的一本。。。或者说,最没有出彩部分的一本。。。
●因为是简写的,一定要看的。
●周六带着这本书去附中实验楼排练话剧,还被一个老师看成了“谋杀”
《诺桑觉寺》读后感(一):诺桑觉寺
《诺桑觉寺》与奥斯丁其他几部长篇一样,故事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发展而越来越扣人心弦。天真得有点傻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是家境小康的牧师之女,长到十七岁了,还没有遇上能打动她少女心扉的男主人公,因此生活平平淡淡。然而,她的好朋友,当地的富有人家艾伦夫妇俩要到巴思去度假,带她一起外出。巴思的社交场所让她开了眼界,并结识了富家之子、牧师亨利?蒂尔尼与他妹妹艾丽诺?蒂尔尼,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凯瑟琳并且爱上了亨利?蒂尔尼。
凯瑟琳在离家三个月之后,在没有朋友陪伴的情景下,孤身一人搭乘邮车,于一个星期日之夜回到了富勒顿。心地善良的母亲见女儿回家已是判若两人,总以为她是留恋外面世界的诱人,而竟猜不到十七岁的女儿的感情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亨利?蒂尔尼的意外出现,终于让凯瑟琳父母明白,他们必须考虑是否要同意女儿的婚事了。
《诺桑觉寺》读后感(二):嫩嫩的Jane
一直不知道Jane Austen有一本叫Northanger Abbey的书
其实Jane的六本书里,听过的有Sense and Sensibility、Emma
看过的只有Pride and Prejudice,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当时在Jane迷会的小组里面link到一个测试,你最像Jane小说里面的哪一个? 最后做出来是凯瑟琳——Jane在这本书第一页说,“凡是见过凯瑟琳·莫兰孩提时代模样的人,都会觉得她来到这个世界是成不了女主人公的。”[独白:厄,真打击人]
诺桑觉寺的名字念起来虽然绕口,听起来却很帅气,比Darcy住的Pemberley感觉还要帅气。可是翻完这本书也丝毫没有撼动P&P在我心中的地位。1803年刚刚写完这本书的Jane,还是嫩嫩的吧:)
或者说,心里还有些悲凉
amp;P有女生所有的幻想,也有每段感情都需要经历但"无伤大雅"的曲折。最重要的是,Jane在书的最后很慷慨地给了所有人成全(quote自苏妈) Jane和Bingley,Lizzy和Darcy,Lucas和Collins,Lydia和Wickham.
其实诺这本书也有成全,但绝非P&P里面那样让人觉得安安好。那时候的Jane对很多人很多事似乎还有些愤愤然,讽刺无处不在。越是讽刺,越显内心悲凉。
orth-Anger Abbey
如果是我,我会叫它北怒寺
的确,这个世界让人欢喜的事情并不多
《诺桑觉寺》读后感(三):读这本书实在是太痛苦了
读这本书实在是太痛苦了。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可以憋着一口气读完,但是一旦中途停下来,再拿起来翻阅则需要很强烈的内心挣扎的书:因为我很清楚再继续往下读也只是浪费时间。我想过会不会是因为翻译的原因,里边儿某些人物的说话语气总让我想起那些译制片里大惊小怪、动不动就“啊,我的天哪”的妇女们,那些英文里很正常的说话方式一旦译成中文就会有极大违和感,读起来令人烦躁和翻白眼,不过呢,伊丽莎白的确是一个相当虚伪的角色,让人讨厌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当然,这只是导致我不喜欢这本书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整本书的主线和情节。它是简奥斯丁的第一本小说,豆瓣上评论说写作手法等各方面较后来的作品逊色不少,我先不谈论这一点,毕竟我连傲慢与偏见都卡在了前三章没读完。单单就这书本身来看,说白了就是少女追爱记呗,以爱情为中心主题的书我一向是没有什么好感的,没有任何共鸣可言,再加上作者配了这么一个傻白甜女主,都被人追了大半本书了还没反应过来人家是看上自己了,你是在搞笑吗?多么希望我能客观地评价这本书啊,可惜我看得实在尴尬,体验太糟糕,客观不起来。
再说说男主角,这人存在感真的低,大概是我看过所有小说里出场最少的男主了,当然了,作者这么安排也是有她的考量吧,人家就是想写这么个大女主。最让人莫名其妙的大概要数男主角在最后的求婚了,爱上女主的过程直接被忽略,感觉这个情节设计得有些突兀,中间与女主的几次对话还突然谈论到了很高深的主题,让人措不及防,一定要这样吗?
回想起来,让人影响最深刻也是塑造得最形象的角色要算霍普两兄妹了。简奥斯丁在写这种令人恶心的角色上还是很得心应手的。
大概很长时间都不会再读中文译本了。
—— 2019年8月12日于茶山坳
《诺桑觉寺》读后感(四):我读《诺桑觉寺》
开头不怎么吸引人,尤其有关伊丽莎白的情节,琐琐碎碎的语言,就像小说中人物谈的话一样,当局者兴奋,旁人却没听出新意来。比如伊丽莎白见了女主后说的:“哦,亲爱的,我很想你,我有好多好多话想对你说,再迟一刻我简直就受不了了!”这种话听久了,才真是让人受不了呢。像我这种较真的人,听了这话,可能当真会老老实实地等着她宣布什么重要的事情呢。结果说的也还是那些可说可不说,甚至让人受不了的话。也许是不太喜伊丽莎白这个人才会有这样的感觉吧。
直到后来写女主到诺桑觉寺并对蒂尔尼上将产生猜疑时,被吸引,想到了《简爱》里面的关于罗伯斯切尔的妻子的情节,还以为可以发现一个“惊天”大秘密呢,跟着女主一起脑洞大开,然而猜想在男主的一段话后终止,还没来得及恋恋不舍,转而剧情又发展到女主被赶出诺桑觉寺,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上将会有这样的做法,但总觉得女主肯定不会就这样委委屈屈的回去,果然男主没有辜负她的一番情意,远道而来。
很喜欢这本小说里的轻松的感觉以及富勒顿人与人之间的亲切与自然而然的温馨。作者也并没有太为难我们的女主,给了她一段不幸的友谊后,又给了她一份真正的友谊和一份甜蜜的幸福。这正是每个人所愿意看到的。
有人会给故事一个荒凉与无奈的结局;有人喜欢浪漫温馨的结局;有人则偏爱一个浅浅淡淡的结局,恍若没有结局,让人既不愿承认,又不愿再去猜。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还是渴念着皆大欢喜的结局,无论它夸张与否,或许它就像大块的大红大紫大绿拼凑在一起一样俗气(当然我不是说这部小说),可是它让我们感受到某种烟火的真实感,像可以抓住一样,真真切切的踏实,那就对了,有时候,我们所求不过如此,不过一点温暖与踏实!
《诺桑觉寺》读后感(五):这是妙趣横生的一本书
一直都很喜欢简.奥斯丁的作品。其实,我看得更多的是电影。我对于书的兴趣是来自于电影的。一幕幕扣人心弦,让我欲罢不能。尤其是听到那些对于奥斯丁文字的盛赞,让我有动力看了书。不过在看这本《诺桑觉寺》之前,我并没有看过电影。不过依然觉得,书写得很好,可以说了妙趣横生。
“凡是见过凯瑟琳.莫兰孩提时代模样的人,都会觉得她来到这个世界是成不了女主人公的。”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把我给逗乐了。奥斯丁总是以一种幽默的口吻叙述着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遇。尤其是在凯瑟琳这个“成不了女主人公”的女主角,她整日哥特式小说的行为模式,和每一个充满了好奇心的17岁女孩都一样,冒险是她的乐趣所在。她对于亨利的爱,几乎就是一见钟情的,对于亨利的家——诺桑觉寺,总是抱着一种探险、好玩的心理,可是对于亨利所说的每一句话,却是言听计从。她天真烂漫的个性,也许就是亨利爱上她的关键所在。
书中并没有很多关于亨利是如何爱上凯瑟琳的细节。可是通过他的言语,让人感受到他是一个诚实、稳重、可靠的男人。说真的,我看了大半本书,也没对他产生很多的好感。但是看到他不顾父亲反对,到富勒顿去见凯瑟琳的时候,又突然喜欢起他来了。或许这是处于我的一点少女情怀吧。
如奥斯丁其他的故事一样,书中总会出现一些浅薄的人,如艾伦太太,又如蒂尔尼上校。艾伦太太除了炫耀她的服饰以外,什么都不晓得,说话也仅仅是简单重复其他人的意见罢了。蒂尔尼上校呢,则是一个十足的势利的人。耳闻凯瑟琳有钱的时候,招待周到,又听到凯瑟琳既无家产有无声望的时候,能瞬间变脸,立马把凯瑟琳逐出门外。
其实,说到势利,蒂尔尼上校还不如索普兄妹呢。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妹妹伊丽莎白。她追求时尚、爱好打扮这一点,我还能理解,但是对于她把婚姻、承诺等同于金钱的多少,这点让心地善良的凯瑟琳恼火了,也让我恼火了。我始终不能明白,她为什么如此伤害一个已经与自己订了婚的人。说真的,凯瑟琳的哥哥也并非一穷二白,结婚以后也能过上小康生活。可是她对金钱的欲望驱使她离弃了深爱自己的人呢,投向蒂尔尼上尉的怀抱。不知道是幸或不幸,蒂尔尼上尉仅仅是和她逢场作戏而已。最后,伊丽莎白没有获得蒂尔尼上尉的心,也挽回不了凯瑟琳哥哥的心。这也算是一种报应吧。
说起来,我觉得最浅薄、最势利的人还是约翰.索普。他对凯瑟琳的喜欢是显而易见的。这点无可非议。但是他编造谎言,骗取凯瑟琳与他出游,后来毁坏凯瑟琳的名声这点上,我只能认为他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也不愿多花时间再去描述这个讨人厌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