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锦集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一本由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5,页数:3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精选点评:
●喔,各種給力。
●语言优美。歌尔德蒙流浪时想念纳尔齐斯应该把他从修道院接出来,俩人一马明月天涯。 可惜好事多磨美中不足,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 人非物换。
●最后剩下的结果是如此高贵、清澈!
●我觉得我原本应该像歌尔德蒙
●不仅仅值五星
●黑塞老头作品中最美的一部。
●簡直不捨得看完
●在我身上,我感觉到,被抑制的感情平静的流淌出来 这本书这周还要慢慢读
●前半段在学校的时光可萌了,我看到《在轮下》的那对终于HE了。
●“要么沉浸于感官,要么沉浸于思辨,一切活动的意义在于与“当下感情的空虚和怅然若失”不断斗争直到重回死亡——母亲的怀抱” // 20120416重读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一):居然HE
这两个人居然HE了…!
其实前面一直都没太吸引我,觉得情节很精彩但就是不太能戳到我。直到重逢后,就突然感觉他们的世界在发光,之后的突然表白和HE更是措手不及啊啊啊!这两个人真配。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居然…突然HE了!
不过这两个人真的幸运…经过那么多世事变迁之后能在暮年陪伴着年少时的爱人,又因为对方变得更完整,真棒。
纳尔齐斯从头到尾都太迷人了,能有这样一个人让他爱着、让他变得更完整,以及终于表白出来,简直就太幸运。
至于歌尔德蒙,我本来倒真不太喜欢他,但他那种对艺术的迷恋和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很感人了吧。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二):犹如歧路,或群山分界……
生命之旅迥异,
犹如歧路,或群山分界.
我们此地之所是,神于彼处能以
和谐,永恒的奖酬及宁静充实之。
——荷尔德林
两个人,群山分界一般的人生。虽然互相爱慕,但是知道注定永远不会到一起。纳尔齐斯和哥尔德蒙,两个追求完全不同的朋友,一段相隔那么多年的友情——或者这段友情从来没有断过。但是如果不经沧桑,就无法知晓他的意义。圆满只存在于上帝,而每个人都是不圆满的,只能走自己的路。纳尔齐斯和哥尔德蒙都想与对方合一。但是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梦想:一个的旅程是理性符号的永恒探索,一个则是大地的无边漫游。只有在死亡之中他们才能达到圆满,遇上帝合一。于是生命成为了对死亡的漫长准备,如何去死……如何在逃离死亡母亲的家在人世玩耍之后,能够无畏的回去见母亲。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三):【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 以及 我 的 苍翠往事 】
我阅读赫尔曼·黑塞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已经过四分之三,愈加浓重的思绪让我隐隐联想到木心先生的一则俳句——“读《英格玛·褒曼传》,想起自己的很多苍翠往事”。黑塞作品的奇特似乎就在于总能令读者体识自己的所得与所失,以及贯穿于这两极之间的汗漫岁月。
他执著地告诉我们:一个钟表店的小学徒恰恰是深知伟大奥义的人,生命从一开始就是高尚而有待完工的艺术品,自由之路在寻找自由的人面前徐徐展开。
但是,我就看见: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人类青年中的佼佼者。英俊、勇毅、睿智,都像是一件件天赐的原罪。难道英俊就应当被献祭?勇毅就应当屡遭凌辱?睿智就应当苦不堪言?其实,这与文章内容无关,这是我的喃喃自语。
无数的世纪里,无数的彼得·潘一样的男人,容颜尽毁,只能逃往无忧岛,因为那地方是死亡的别称,是人类记忆的盲区,是自己记忆的盲区。我屡屡哀伤于“那个很像玫瑰花的家伙,真的再也不像了”,哀伤什么呢?哀伤“他再也不像了”,或者说,是万物的规律(?)让我不得不哀伤他终将有一天“再也不像了”。紧接着,某个黑夜抑或某个春天,我退居深渊,重新想象抑或重新成为一个好好的自私自利者。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四):德国浪漫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十字路口的herakles。仅作书摘
118
嗯,不管怎么说,或者毕竟是美好的。他在草丛中摘下一朵小小的紫花,把它举到眼前,观察着纤细而密集的花萼,发现里面运行着一根根脉络,生长着一些揉入纤毛的器官,生命在里面振荡着,就如在一个富人的怀里或者以为思想家的脑海中似的。啊!人为什么竟如此无知?为什么竟不能和这一朵花交谈?可不是吗,连人与人之间也不能真诚交谈,除非碰上特别的幸运,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乐于披露心曲。是啊,幸好爱情无需言语,不然她便会充满误解和愚妄了。哎,单说莉赛(a Gypsies frail who make goldmond from boy to man)那双似睁犹合的美目,在快乐到了集电视迷离而朦胧,仅仅在颤动的饿眼皮间透出一丝丝是白光——这妙境就够学者或诗人用千言万语去描述了!唉,没有什么,的的确确没有什么是说得清楚想得明白的。然而人们却偏偏经常产生一种迫切的需要,去谈何去想这种永恒的人性。
歌尔德蒙观察着那些小小的植物,看见他们的叶子在茎秆四周分布的如此匀称,如此合理,不禁感到十分惊讶。维吉尔的诗歌是很美的,特喜欢读他们;但是维吉尔的有些歌诗句,和茎上这些螺旋型的向上生长的小小叶片的布局相比,在明朗机制和优雅含蓄方面却不及他们的一半。一个人只要仅仅能创造这么一朵花来,那就是何等的享受,何等的幸福;何等值得惊羡的高尚而又意义的行动啊!可好似没有一个人能办到,英雄不行,皇帝不行,教皇不行,圣者也不行!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五):黑塞
赫尔曼·黑塞,德国近代鼎鼎大名的作家,书店里各大出版社都出了他一堆的全集。毫无疑问,这部是他作品里最浪漫最美的一部。
两个好友的不同人生,纳尔齐斯从修士到院长,无比虔诚。是歌尔德蒙的少年时代的精神导师。在歌尔德蒙弥留之际,他吐露了对好朋友的爱。
歌尔德蒙,出身贵族,因为母亲淫荡无比,为了赎罪,父亲把他送到了修道院,他继承了母亲的特质,被一个少妇引诱后开始流浪,他游荡在德国全境,勾搭遇见的每个少女和少妇,杀死过偷窃他钱物的老流浪汉,看到教堂的圣母像,跟随老工匠学习雕刻,几年时间把纳尔齐斯雕刻完成后,继续流浪。黑死病在欧洲爆发,他看到了太多的死亡,他跟一个姑娘住在森林,不久姑娘也因为鼠疫死去,他回到城市,老工匠已经死去,他画了很多画,又去勾搭城主的夫人,被抓住判处死刑。成为修道院院长的纳尔齐斯出现,救下了他。
歌尔德蒙回到修道院,成为一个艺术家,在完成圣母像后,他又出发流浪,一次失败的旅行,回来后不久在纳尔齐斯身边死去。
黑塞无愧于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的称号,在最初的时候他的声望不及托马斯·曼和亨利希·曼,甚至都不如孚希特万格,而现在他们的书出的越来越少了,黑塞的书不断被再版着。想起了韩愈说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黑塞更像是个哲学家,他沉浸在自己的虚幻精神王国里,1930年出版的这部书终结了黑塞中青年时代的迷茫,开启了专注于精神世界探索的后期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