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精选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一本由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90,页数:3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精选点评:
●一生难忘的小说。理性与感性,父性与母性,哲学与艺术,恪守与放浪,精神与肉体,成熟与生涩,相守与相离,相生与赴死,爱和恨,大地与孩子,回归与出离……“浪漫主义骑士”对永恒、爱、艺术、生命之路给出的答案。
●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好得不行!读完这本可以撑住我一段时间了 虽然我还是更喜欢荒原狼!
●可以说同样是探讨理性与感性的问题,和最近在读的Sense and Sensibility相比……其实没有可比性,黑塞触及了太多人性的东西,哲学与艺术,禁欲和纵情,反抗或皈依,至高的永恒还是丰饶的生命。哲学家就像获得天启的人类,思想藏在高高的云层里,下起雨来仿佛是对普罗大众的精神洗礼,何况黑塞用极美的语言表达极深沉的思考,这本身就值得被常人膜拜了。
●“理想的友谊包含三个要素:双方灵魂本身的高贵属性,以及这本性间的高互补程度,再者就是距离。”当然,这只是书的很小一方面。
●补记
●顺从你的天性。世上的可能性如此之多,你只能去实现你自己的那一种可能。
●我是纳尔齐斯,因为纳尔齐斯知道他应该就是如此,歌尔德蒙是迷途的小兽,他的迷失本身就有着神圣的光。所以我爱着歌尔德蒙我却也无法去亲吻他,爱着上帝却难以接近
●没有母亲,怎么能爱呢?没有母亲,又怎么能死去呢?//在生命无常与死之舞之外,我们又能干什么呢?
●太适合拍成电影了。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一):理性和感性
为什么会读这本书,是因为偶然在学校图书馆翻到这本书的时候,后面借书卡上的记录是空白的,也就是说这本书在这个图书馆静静的等待了十多年,还没有被人借出过,我成全了它,将它带出图书馆.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二):矛盾与统一
两个主人公之间性格迥异,两个互相吸引的人。很难说,纳尔齐斯当年的举动是对是错,但有一点是,伟大的艺术家,都不是那么容易就诞生的。呵呵。译文非常精彩,还有就是景色的描写非常出众。其中作者很擅长个人的心理活动描写。十分细腻,值得一看。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三):爱,需要很多
看这本书已是很久很久以前,当时年少的我惊异于爱竟然可以同时存在于智者宽容的目光里和歌者清澈的心灵里,原来爱还可以有这样的颜色!之后这本书被我时时翻起。
为了爱,他们不断的寻找,虽然通过不同的路径;为了爱,他们一直在路上,虽然走向不同的方向;为了爱,他们最终相聚在一起,但是依然保持者自我,又同时欣赏者对方;
爱,需要很多,这种庄严的无法言说的浪漫!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四):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作品中有着浓重的东方文化色彩。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两者个人认为不是具体的人物形象,而是动与静、阴与阳的对照体,这种二元对立的设置在其他中相对少见,而在东方的摩尼教以及道教文化中则是普通存在。
从一般的看法,动与静是相对而统一的存在,但动不如静,所以在标题中纳尔齐斯也在歌尔德蒙之前,另外在开始时纳尔齐斯也处在教育者的地位,但“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动与静,阴与阳本来是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的存在,又何曾有高低之分。在此点的把握上,黑塞委实相当准确。所以作品实际上却是以歌尔德蒙的漫游为主体。
这里的漫游本身即有着西方流浪体文学的外在,但内里的核心却与释迦牟尼成佛前的经历相仿。在经历了生、死、疾病、幸福,歌尔德蒙通过雕刻艺术(佛教的雕刻艺术?)的形式找寻到了“自我”(即书中的母亲的内在)。相比之下,纳尔齐斯自我评价一生呆在书斋之中是否有些遗撼。
作品相对短但内蕴丰富,有着丰富的宗教、艺术、哲理的内容,并且风景描写优美,歌尔德蒙的阅历表现意在言外,异常精彩。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五):世界的两半
小说一开始就是描述修道院那棵大树,足足用了一大段。看前面部分的时候,我很难把这本书的黑塞和老年时期的黑塞等同起来。但是在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我的呼吸终于开始越来越陡峭,我意识到这本书肯定有一个不那么容易放下的结尾,肯定会荡气回肠,让人震动不已。
这本小说是黑塞自己最爱的一本书。我觉得黑塞的小说都有一种寻找自我精神本质的倾向,不光是这一本。纳尔齐斯与歌额尔德蒙,他们无不是为了一种自我实现而终其一生。作为两个相反的人生,黑塞没有否定其中任何一个的倾向,他总是在小说里,让主人公走上最符合自己天性的路。纳尔齐斯是个哲思型的人,他一生遵循思维的力量。而歌尔德蒙忠实于自己的感官、幻想、艺术天分。他们之间的对话充满了黑塞式哲思的味道。
从人生选择来说,他们二人的确是相反的,可是他们又属于同一种人,他们所遵循的本性都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们都有纯粹的虔诚,这种虔诚建立在不断的斗争所取得的平和,或者风餐露宿时一些灵光闪现的时刻。没有哪一种世界是彻底平和完满的,但是当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的世界放进同一本书中,放进同一趟人生中,这个不完满的世界还是让人无比倾慕,它的丰富和精神的魔力值得我们粉身碎骨。
我很少为书中电影中的爱情所打动,对我来说那些都总是太过服从于作为一个故事的本质,而缺少精神上的共鸣。而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之间的感情,却让我感动不已。他们对彼此的精神世界的认同,虽然那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世界,我相信因为对方的出现,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才更加宽广了。所以他们几乎终生没有在一起多久,但是在精神上却从来是无比亲近。就像他们二人的精神世界分别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们也是彼此生命难以取代的一部分。虽然他们的共鸣并不是永远都存在,但是因为他就是他,就是那个珍贵的人,精神万丈的人,他们就可以永远在彼此的心灵中占有位置。
以前看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最喜欢的部分就是马丁伊登和那位诗人朋友之间的感情,那种相互理解所支持的人生部分,远比马丁的那些爱情故事重要的多。
我一直觉得这才是两个人的最高境界。他们可能截然相反,但是合起来就是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