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精选集读后感摘抄
《萧红精选集》是一本由萧红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4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萧红精选集》精选点评:
●高中时读过《呼兰河传》,当时非常喜欢,只是没想到今年萧红的故事能搬上大银幕。《生死场》没有想象中精彩,而《小城三月》则笔力精湛,篇幅较短,凝练地表达出女性在社会中占有的和应有的地位。后面的散文基本上就和《黄金时代》剧本重合了,许鞍华也真是拼,台词都基本没改。想看《商市街》
●很喜欢
●看《生死场》,农村人愚昧归愚昧,落后归落后,可是人人还是想着要好好活的嘛,写成这个样子人人随便死我就不大喜欢了。《呼兰河传》会好看很多,喜欢明事理的祖父,还有那些自由的倭瓜蝴蝶,就是散了点,记童年没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好。
●悲情女儿
●时代的苦,没有压倒她的自由,一切源于童年的欢愉无惧。
●散文比小说喜欢
●整理旧书
●《王阿嫂之死》和《生死场》的语言太粗线条,欠缺描写,而且情节和人物的刻画也不够深刻,而且《生死场》整个时间次序有些乱和自相矛盾。《呼兰河传》真的可以看到萧红的成熟,明显比前两部好了很多。特别是刻画的团圆媳妇的悲剧令人不禁泪下,表现了封建时代女性悲惨遭遇的轮回性。而后的散文印象不深
●散文诗歌的小说,很多散文很干瘪,但时代过去了,意义也就出来了。
●为了赶趟买的,看完却难过的要死。要说张还有一袭华丽的外衣呢,这儿什么都没有光剩虱子,逆来顺受都没好日子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一):民国才女萧红的精神财富
在图书馆发现世纪文学60家这套书,很惊喜,第一本选择的是萧红,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女作家。她用短暂的一生,去探索了人类高度上的问题,描写了各个阶层的悲剧。作为一位抗日作家,她以笔作武器,鼓舞民众团结起来,共同阻击侵略者的铁蹄。书中也有关于个人成长的描写,在写作形式上有不少创新。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二):细碎的萧红
很喜欢的一个女作家素素说“读萧红让人心疼”。她的作品在深处给人的冲击力就是荒凉和苦涩吧,但我读时还小,感觉不到这一层,只是单纯的喜欢萧红的故事。呼兰河传让我爱上东北,她与鲁迅先生的相处细节至今让我历历在目,她和萧军在哈尔滨艰苦度日的点点滴滴都让我读地津津有味。她注重细节的刻画,平淡琐碎中尽是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生活情趣。不说教不抒情,但她的智慧,人世的沧桑冷暖却尽包含其中了。这样的故事才有吸引力,有厚度,有让即使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念念不忘的魅力。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三):所谓精选集,却没有收录最精彩的《商市街》
这本书是无意中发现的。在2007年一月份看一本《萧红传》的时候,由于传记里大量引用萧红的文字,我发现这个女人写作有让人惊叹的对细节和场景的感受力和把握力。她对声音画面气味的描写和通感的大量运用并不在张爱玲之下,但长期以来,萧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她和萧军那场传奇的恋爱和短暂的婚姻每每引起人们对她文字以外的好奇,萧红一直没有引起大多数读者包括我,对于她文字本身足够的重视。
这本《萧红传》是个引子,它让我对萧红的文字本身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尤其在看到大量引用《商市街》的文字,我真喜欢她对寒冷饥饿绝望的表述能力。除了她非常有名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我希望能看到萧红的所有文字,尤其是她不太被人提及的散文。但是那个号称有400万册藏书却大部分书架都是空空如也而且仅有的一些书多是风起云涌的网络小说的深圳图书馆根本不可能满足我对这些文字的搜索。我只好自己去书店找。
这本书虽然号称是《精选集》,但我最想读的《商市街》却被排斥在外,我很奇怪编者的眼光,选中的一些只有七八百字的小散文、总是称萧军为郎华的那部分小散文我觉得非常不好看,不过是一个总是等待丈夫回家的小女人的絮絮叨叨和偶尔疼痛尖锐的嫉妒。《呼兰河传》我看了一小部分,前面非常冗长,我不知她所云,我还没有进入她的气场,我等待着有一天好好看看《呼兰河传》。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四):风和雨
《呼兰河传》前头的城景描述太长了,以至于我要翻到后面写到祖父那里才放心又耐着性子去看下去。
之前只知道萧红是个苦命人,但具体的事项终归没有去了解。《小城三月》是之前就看了的,还有《王阿嫂的死》,都是与婚姻,爱情,自由相关的短篇小说。和作者本身的经历相关性很强,可以说是她本人生活的写照。不过是名字的替换,但明眼人都知道朗华便是萧军。
看评论里有人说,萧红后来的勇敢,大部分源自于童年祖父尚在时的欢快肆意所赋予的。我很认同这点,小时候所拥有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作某种力量去面对年岁渐长所遇到的困苦。
被她笔下所描述的那种土地般扎根的荒凉及人在其中挣扎不自觉而活下去的贫瘠所撼动。享年不过三十一岁。怎么也是说不该那么短命,只可惜了生命及欲望的不对称。恰好在看那部《黄金时代》,电影里的场景和对白一字一句地出现,我便在书中找对应的片段。像拿了剧本去看演员的诠释,但还是觉得荧幕上的彩色和书里的黑白不合适,书纸是黄白,字是黑。可字里行间藏有的鲜活人物色彩远比电影里的要真实贴切,于是后来放弃影片,执着于文字里自己的想象空间。恰好这两日打台风,摆一本书在床上,翻一翻打发时间也不算寂寞。
她说那不是偷,是饿啊。
对生活的体验和文字的精准把控,叫人佩服。难怪教语文的女老师总要在萧红这个人物上停顿许久,一是命途坎坷,二是才思兼备,三是时代见证,四是同为女性,为其叹息。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五):回忆鲁迅先生 读后感
一九三六年十月 鲁迅先生逝世 那时的萧红在日本 仿佛看见一个中国的女子在日本的街头捧着一张报纸眼泪不住的往下流着 漫无目的的走着 她抬头 人群中却没有一个熟识的人的影子
第一次读回忆鲁迅先生是中学时期的课文。那时读书的目的并不是正确的,是为了考试,为了拿高分。并没有试图去理解文字中所承载的情感,或许作者的署名是张迺莹,使我的印象更加的模糊了。
文字中,鲁迅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清晰的出现在眼前。看到一个吸着香烟的中年男人坐在藤椅上,穿着长衫,他半眯着眼睛,思考着事情。而这个心怀中国的男人,却又那么让人亲近,对二十出头的萧红指导者穿衣服的哲学。他的生活是严谨而精致的,所有的物品都整齐的摆放着,送出的书也要整齐的包好,连线也不可以歪斜。他在凌晨工作,直到天明。他病了,却不像常人那样休息,反而因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加快了工作的步伐,一心想要为人类留下更多更多。许先生对萧红说,他的做人我们是学不来的。也许正是因为心里的钦佩,才让许先生能安心的照顾着鲁迅,照顾他的生活,照顾他的一切琐碎吧。
人生中能交这样一位挚友也是让人羡慕的啊。没有年龄的隔阂,没有代沟,为着共同的理想而互相吸引推崇着,一齐努力着。都是让人钦佩的人,都是让人想要学习的对象。
严谨的生活大概是成就的来源,最近也在思考着要重新自律严谨的生活起来了,不去欺骗自己,不做表面功夫,读了回忆鲁迅先生也得到了激励,虽然做不到那样好,也是要试着去努力的做一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