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伯乐》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马伯乐》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3 03:35: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伯乐》经典读后感有感

  《马伯乐》是一本由萧红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伯乐》精选点评:

  ●一开始很不习惯这种纯讽刺的,加上前几天没洗头,总觉得自己整个人就和马伯乐一样臭…可是这书里纸张散发出的油墨混着糙牛皮纸的味儿诱着我看了下去,看完想到这是萧红最后的文字了,很怅然...马伯乐,也不像什么人,就有点像我自己(怒摔)

  ●没有脊梁的人,现在依然常见的恐怖育儿方式,没有存在意义的夫妻关系。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乱世众生。

  ●一口气读完的作品,我想很多人能在马伯乐中看到畏畏缩缩的自己。

  ●动荡年代下,拥挤不堪的车站、火车、破败的船只、码头,一个个出于求生本能而自私又“坚强”的人,以为自己代表正义、高人一等,鄙视那些比自己更卑微的国人。殊不知,大家都是苟且偷生,谁有资格瞧不起谁呢?用冷峻荒诞的笔调描绘一个个可笑又可怜的人,遗憾的是未完。很喜欢这样的萧红。

  ●行文流畅自然,是萧红一贯文风。可惜已无下半部。 假若她身体只撑得住,马伯乐也是在大后方守望,暇时逛街见人就骂一句“真中国人”。但此外还会发生什么,乃是显露才华之处,亦是我辈之不及之处。然毕竟不能一见,所以现在的遗本也只是舒服而已。

  ●恃才傲物,又只有嘴上功夫,感觉像是萧红版的孔乙己

  ●大悲,最怕这种悲伤尴尬人的故事,边读边哭。

  ●“真中国人” 哈哈哈哈哈

  ●懦弱自私的马伯乐,天天空想,啥也不做,尽管对马伯乐很鄙视,但我们自己或多或少都有点马伯乐的影子。“真中国人”,萧红的文字柔中带刚,直戳心灵啊。可是,一想到这部是萧红的遗作未完成,内心又多了几番挣扎和不舍,也为萧红的一生感叹不已

  ●人生是悲哀的,人生是没有理由的。

  《马伯乐》读后感(一):“真中国人”

  全文以讽刺的语调刻画了马伯乐这一贪生怕死、游移不定、优柔寡断、多疑猜忌、懦弱无能、牢骚满腹的形象,以及船长、王老先生等一批自私自利、企图发国难财、嘴上爱国实际卖国的行为,暗讽在饱受日本侵略的大背景下,中国人不能团结一致,反而是各顾各的利益,抗日救国只是一句口号,真正勇于行动的人却少之又少。

  马伯乐其人想法飘忽不定,嘴里随时挂着句“真中国人”,有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自负,貌似是就他自己品格最高尚,时常向人流露出自己要当兵上前线抗日的决心,危险来临自己却是第一个逃跑的,抛妻弃子也在所不惜。

  在女权主义者萧红的笔下,这样的作品不多见,可见其长于针砭时弊,对于社会上各类堕落现象都敢于做斗争,用文笔撕裂伪善者的面具、传播弱者的声音,唤起人们对现状的反思。

  《马伯乐》读后感(二):一个马伯乐,是自省也是暗嘲

  一个马伯乐,是自省也是暗嘲。

  断断续续两年时间,看完了北京理工16年版的那套萧红全集。不记得最初想读萧红的初衷了,只是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让我深深醉心于这个倔强而又满身才气的女子。

  《生死场》写得这样刚硬、直接,充满狠劲,就像要活生生地把人撕裂,来探究里面的筋脉血肉一般。我看到了一个民族无望的源头,也惊叹他们最终完成的自救。它是萧红成功的试笔。

  《呼兰河传》则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不像小说,也不是散文。它在平凡温情中看见了魔鬼,在千年文化里发现了毒瘤,是一份安静凄厉却充满力量的回忆 。

  萧红的作品里,大部分都是短篇。她擅长把日常琐碎写成特别的文学片段,以此来表现社会风貌、人情百态。她熟知底层人民的困苦与无奈,也深谙他们的愚昧与局限。她在文字里给予他们觉醒的契机,斗争的机会,改变的可能。但她并不是天生的战士,生来的傲骨。我更倾向于相信萧红的最初的抗婚和离家出走不过是富家小姐的叛逆。那时她也许有一些反抗封建父权的意识,但那些模糊的概念并不足以促成身体力行的行动。那时候的女学生个个高喊婚姻自由,她自然不会落后 ,只是骨子里还是封建女性姿态,这也是她会与王恩甲同居的根本原因。不过这一行为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这在某种程度上让萧红摆脱了父权的支配。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抗,只是从父权到夫权的一次转换。真正让萧红成为战士的是怀孕后的被弃。这一改变,不是自觉的反抗,是被逼无奈的穷途。

  摆脱父权与夫权后,萧红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萧军的出现是她人生中的一个契机。我曾在萧红为数不多的小诗里直觉着她从热恋到失恋的经过。读诗的时候我并不了解萧红的生平,后来看了平石淑子的《萧红传》,才知道了她与萧军的相遇相知相离,突然就想起了曾在那诗里感到的苍凉来。萧军的确可以算得上是萧红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领路人——他带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给了她与命运抗争的武器。但萧军本身的局限性太大。他可以是祖国的好男儿,也可以是很多女性的好丈夫,但他做不了萧红的好情郎。他意识中固有的男尊女卑的观念牢牢地束缚着萧红。他给予了她作为情人的爱,但从未表现过作为共同事业奋斗者的尊重。这种不尊重,对于不断成长并渴望独立起来的萧红而言是致命的。

  萧红想作为“人”活下去——不依附别人,不隶属别人,精神独立;有自信,有尊严,人格自由。但是对社会和传统而言,这个想法实在是太鲁莽,太离经背道了,让人恐慌。这是萧红无法摆脱的窘境。

  《马伯乐》该是最萧红的一部作品了。她终于不再为抗争而抗争,她终于有勇气如实写自己。《生死场》内容犀利,但或多或少是萧军的期待;《马伯乐》叙述平实,却完完全全是萧红内心最真实的自省与暗嘲。这是萧红意识上最成熟的作品,是萧红作为“人”的本身。也许也是萧红仅存的幸运。

  《马伯乐》读后感(三):他出身贵族,却硬生生活成了阿Q

  同情心和恻隐之心,有时候真的是不能随便给予的。有良知、有骨气的人会觉得接受他人的恩惠是一种负担,是一种怜悯;而没有良心、不懂感恩的人,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本该如此。于是乎,借人一笔钱财,送人一句宽慰的话语,都必须谨慎。马伯乐,你说他是一个值得别人赞扬的人物吗?可以说是,因为他在国难时希望别人紧张起来,试图去救亡图存,这一点可以体现出他的民族情怀。那么他是一个值得令人厌恶的人吗?其实也是。因为他自私、懦弱、虚伪,他没有一个作为男人的担当,不肯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也没有因为在国难之时怜悯社会底层的人民,甚至是站在贵族的角度,对底层人民“拳打脚踢”,倘若冒犯了外国人就连忙say sorry。对人民,有的,只是“真中国人”,从不会审视自己;甚至,当他说要“参军”,那不过是自欺欺人,骗了自己是因为寻找心理安慰,骗别人是为了得到赞扬和认可。他本人,是一个矛盾体,是以黑色幽默般的存在。

  同时,他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在萧红笔下,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性格特点,被揭露的体无完肤。诚然了,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那些没有良知、不懂感恩的小人。对于这类人,如果想用形形色色的道义对他们进行说教,以致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恐怕是无济于事。

  民国那个年代马伯乐就是自私自利的代表。当然了,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不缺乏这类人。我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这些人的心态、思想,以及修养。只不过,在我看来,既然我改变不了他们,那我就改变我自己吧!

  我可以在义利之外,拥有别样的人生态度和处事风格;也可以在君子和小人以外,还有别人样人格操守和为人情怀。

  “至人喻以情”这句话不完全对,说他对,需要用于有智慧、文化、修养的人身上;对于蛮横、无理、奸诈、小器的人,这全然是句废话。我也不愿意用自己所持有的知识理论去教化他们。

  接受过教育的人,不是不会粗俗的话语。是因为他们觉得破口大骂,有失于形象、有愧于他们曾经受到过的教育、阅读过的书籍、领悟到的知识道理、还有修炼过的品质以及塑造过秉性。

  马伯乐他空有一肚子想法,却是行动上的矮人。因此,他穷,是有原因的,这是必然,绝非偶然。毕竟,富人千姿百态,穷人大致相同。

  马伯乐还未完成,萧红就与世长辞了。这很遗憾。虽然这部作品未完成,但它已经越了“时空”,马伯乐虽然停在了汉口,然而现实的“马伯乐”还在继续生活着。人人都是“马伯乐”,我们不要逃避萧红笔下马伯乐的劣根性。我们需要正确面对他的劣根性,然后不断完善我们自己的人格还有思想。我认为,这才是一种进步,这才是一种全面的发展。

  这没有结局的故事,往往让人心生怀恋,思绪纷飞。这总会让人在多年后某个夕阳赤红的黄昏,略微感到一丝丝淡然的怅惘。还会,让回忆有迹可寻,让平静的心湖依旧能够如过去经历的种种一样不失生命的盎然,以至泛起一片片年少轻狂时蘧然的涟漪……

  青年,应该是需要有家国情怀的。这不是有多么的高尚,应该说是一种对家国的“爱恋”。

  《马伯乐》读后感(四):自私的马伯乐

  “真中国人”、“万事总要留个退路”,这是马伯乐的口头禅,一个懦弱自私,胆小虚伪,只想不做,崇洋媚外,麻木不仁的富家公子哥——马伯乐被萧红深深地刻画了出来。

  《马伯乐》主要讲述的是民国时期出生在青岛富裕家庭的马伯乐逃难的过程。马伯乐自“七七事变”后从青岛逃到了上海,后来上海也被日本侵略了,马伯乐便让妻子和自己汇合,一起逃到了武汉。

  马伯乐是一个自私的人,国家有难,他口口声声说要为国家做贡献,但只是说,并没有做,书中好几次马伯乐都想当兵,但是在马伯乐过淞江桥掉进水里被人救了出来后,马伯乐感觉到自己受伤了,他以为自己是伤兵,马伯乐感到后悔,因为说当兵的话不过是吓唬马父亲,骗马妻子让他们多给些钱自己花花而已。他能漠视穷苦人民,自己不小心弄到了别人,他会骂“真中国人!”,丝毫不觉得自己有错,只认为是别人挡了他的道,洋车夫给他拉车,钱涨了点,他也只会骂“真中国人!”,却不去想想物价涨的多快,不换位思考如果不涨价别人怎么活。他只会想自己,守住自己的钱,不会帮助穷苦人民,哪怕只是多一点包容心,他冷眼观看国家遇难,像事不关己一般。

  马伯乐对家人也自私。当遇到危险的时候他想到的只有自己,并没有父母妻子儿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妻子带着儿女来到了上海和马伯乐一起坐火车逃难到武汉,那里人山人海,他们准备上火车的时候马伯乐忽然就把事情往坏处想,觉得到了淞江桥妻离子散的情景,刚好车站上开了一架巡查飞机,大家以为飞机要扔炸弹,四处散开,而马伯乐满心里只有自己,几乎忘了亲人还在身边,只顾着自己逃走,我记得马伯乐有一段心理描写,他已经忘了自己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只是一心一意逃难。当时马伯乐在幻想,但一到逃难,他就只想着自己。我觉得这是他内心无时无刻自私的表现。我觉得马伯乐的心是窄小冰凉的,只容得下自己,对别人麻木不仁。

  马伯乐有妻子,和三个儿女,但他从不赚钱,只会一昧地挥霍。他想要钱的时候,就会问父亲要,或者向妻子拿钱。马妻子的很多金首饰都被马伯乐典当去换钱花了。我为马父亲悲哀,生了个这样的“啃老族”儿子,只会向自己要钱,给了他还在背后骂自己,以为他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还没开始做,钱就没了;我也为马妻子难过,嫁了一个什么也不做的丈夫,用父亲的钱,也用自己的钱,即使有了孩子也是不去工作。很没有责任感。

  萧红的这本书还未待完续,但不妨想想马伯乐的结局会是什么?这个自私懦弱的人会在乱战中被炸弹炸死,还是没有钱了饿死?

  《马伯乐》读后感(五):马伯乐这个人

  《马伯乐》是萧红于1940年在贫病中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跟《马伯乐》同一时期完成的,还有萧红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马伯乐》写的就是一个叫马伯乐的人,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后、在逃难的生活中不断演绎的那个时代的一批人的画像。用《马伯乐》式的表达,马伯乐就是一个谄媚的、低级趣味的、无所事事的、麻木堕落的,真中国人。

  马伯乐是谄媚的,但是他对于他的谄媚不自知、不肯定。他觉得外国的东西是好的,外国的人不能说好,但定是有过中国人之处的。他去中国人的餐馆吃饭,要刻意地摸一摸凳子是否是干净的、筷子是不是干净的,他把筷子举到眼眉上细细地看,看过之后,拿自己一星期才洗一次的手帕来擦那筷子。而他到了外国人的餐馆,就完全不这样了。他就完全信任他们的卫生了。西餐厅的椅子,他是看也不看就坐下了。西餐厅的桌布、刀叉都是毋庸置疑干净的。

  马伯乐是无所事事的,他用父亲给的一笔钱开过一家书店,说是书店,其实是他跟酒友们喝酒吃饭的场子,等父亲给的钱花光,他的书没有卖出去一本,三个月后书店关门。他又回家啃老。

  马伯乐是愚昧麻木的,他为着自己能有钱花的目的,他希望日本人早一些打到青岛,他看到有逃难的人他就高兴,他就能吃得下睡得好。因为,日本人真的要打来了,只要日本人打到青岛,他的太太就要带着孩子逃难到上海,太太带着孩子逃难到上海是一定会带着钱的,到那时候,他也就有钱花了,他为着他能有钱花而希望日本人打过来吧。马伯乐,真中国人。

  马伯乐是没有为人父、为人夫甚至是生而为人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的,他爱自己甚于爱包括自己的妻儿在内的所有人。在平日里,他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他的小雅格,他是很喜欢的,可是若到了极高度的危险,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他也没有办法,也只得自己逃走了事。他以为那是他的能力所不及的,他并没有罪过。而他跟太太的唯一维系也就是钱吧,他认为,若是钱到了自己手里而不是在太太手里,那么太太还算什么呢,我还会要她吗。看吧,马伯乐,真中国人。

  马伯乐总是很容易的就快活悠然起来,又很容易的就陷入无限的悲伤。总的来说,他不是一个正能量的、励志的典型,相反的,他是一个充满颓唐的、无所事事、没有责任感的逃难之人。而“逃难之人”的身份又把他的无所事事也好、没有责任感也好、颓唐也好统统合理化,因为是在逃难中,所以他怎样的不作为好像都没有被责怪的理由。因为他在逃难中,这个时候,活着就是一切。马伯乐一直都在骂“真中国人”,而他也就是他一直骂着的那类人啊。

  我总觉得,一个写东西的人,我们总是能够从他的作品里窥探到这个人的底色的。比如萧红,她的所有作品,都是被打上她所处的那个动荡的时代、吃人的社会的深刻烙印的。

  萧红底色悲凉。从《呼兰河传》,从《生死场》,因着她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萧红的笔下没有也好像不该有圆满的故事。《呼兰河传》里,小团圆媳妇要被人鬼蛇神折磨死。《后花园》中,冯二成子终于结了婚有了孩子,但是,他的老婆他的孩子却要死去。《山下》中,林姑娘跟林姑妈根本没有底气跟雇主谈任何条件,但她们虚张声势,故作姿态,最后雇主解雇了林姑娘,也就断了她们母女的经济来源甚至生活保障,她们的生活回归到一贫如洗。

  同样是在《呼兰河传》她以最细腻的笔触,最深沉的情感去写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写这里人民的生死悲哀,以个中人物,尤其是妇女、孩童、老人的悲剧命运书写和鞭挞遗留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和张牙舞爪的封建毒瘤。

  而这篇《马伯乐》里,萧红以马伯乐的口吻写出:“这年头,真是大难的年头,父母妻子会变成不相识的人,奇怪的,变成不相干的了。还不如兽类,麻雀当它的小雀从房檐落到地上,被猫狗包围上来的时候,那大麻雀拼命地要保护它的小麻雀。”“钱哪!钱哪!一点也不错呵!这是什么世界,没有钱,父不父,子不子,妻不妻,夫不夫。人是比什么动物都残酷的呀!眼看着他的儿子在难中,他都不救……”又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萧红的遗憾和悲悯,想到她的弃儿。萧红短暂的一生有过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生下来之后因为没有钱抚养,便送了人,为此,她写过一篇叫《弃儿》的长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