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霸权之后》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霸权之后》读后感1000字

2020-12-13 03:35: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霸权之后》读后感1000字

  《霸权之后》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基欧汉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霸权之后》精选点评:

  ●论证很有力..

  ●时代的产物。不要被某人的书评误导。注意原文立场

  ●201108.泛读。有点循环论证的意思,霸权可以创造国际合作,但霸权的崩溃与衰落不可避免,这会导致国际均势破坏,再次陷入混乱。基于此,我们需要另辟蹊径,以求得均衡的维持。那么,另一条路是什么呢?基努汉给出的答案是,国际机制。可是国际机制如何建立呢?他认为应该延续霸权存在时建立的一系列规则,这样避免了新机制建立的成本和冲突,有助于机制的顺畅运行。因此,他再次强调,霸权存在时,霸权国家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国际机制。然而,众所周知,规则制定者会制定有利于其自身的机制,因此,由霸权国家建立起的机制明显会在霸权之后继续对弱小国家进行压迫。那么,这种国际机制的合法性就成了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再次吐槽,为什么搞政治的这么多都叫罗伯特……

  ●虽然自己是这个专业的,但是大二之后就对国际关系失去了兴趣,还是给个四分吧。

  ●跳过了案例分析两章

  ●制度主义在实用派的世界可以找到很多立足点。

  ●部分章节深有体悟,但整体自己读的不够好。读后印象有些支离破碎。

  ●虽说是入门读物,但没点经济学基础的话想要读顺还是有点困难,相对摩根索《国家间权力》可读性也逊色了不少。基欧汉虽然承认权力争夺在世界政治无政府状态下的地位,但对于国际制度和国际机制的作用还是(部分地)存在夸大之嫌。另外还有一大缺陷就是对美国主导的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能带来的好处过于理想化了,忽视了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

  ●重读了一遍。基欧汉的这本书基本上是超不过沃尔兹的了。新自由主义不过是对新现的补充。这也注定了之后的新新之辩很快就变成了新新趋同。顺便一提,我最近看了来自星星的你

  ●值得一看~~

  《霸权之后》读后感(一):改良国际机构

  时隔多年,再读《霸权之后》,会有新的感受。

  当年苏长和教授在前言中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改良国际机制本身,在当今得到了体现。2014年,金砖国家决定设立金砖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事实上即是谋求破局,改变西方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霸权之后》读后感(二):崇拜!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看的国际关系理论专著的第一本 前后看了好几遍 理论部分后来又看了一遍英文版

  这是国际关系自由制度主义的顶峰 现在看来很多问题仍未超越这本书中所述 谈论国际关系理论实难略过这本重量级的作品

  借鉴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 这本书是国际制度的功能理论在体系层面的完美论述 深刻的论述了霸权之后国际制度仍旧存在并且有助于国际秩序的维持 这是来自于国际制度提供信息 降低交易成本 减少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功能所致

  当然此理论有重复论述(即因为制度有此功能所以制度存在的弊端)等等不足之处 但是它的提出无疑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向着一个新的高峰发展 国际关系学科的逐步成熟只有靠着这种扛鼎级的作品方能逐步积累成型

  《霸权之后》读后感(三):国际机制的功能解释与后霸权合作论

  通过本书可细致了解新自由制度主义论断背后的逻辑,因此理解本书的方法论及演绎过程相当重要。首先应明确本书的议论范围局限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方法论方面,作者从新现实主义采用的理性选择理论出发,基于理性和利己主义的前提,通过对囚徒困境与集体行动困境的内生分析,以重复博弈与小集团集体行动作为回应讨论了合作的可能性;此后,作者放宽前提条件,即在有限理性或利他主义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之所以对前提进行修正是为了更加符合国际关系中行为体的现实情况。

  印象深刻的几个论点如下:

  1、不同于不存在纷争的和谐,合作以潜在的纷争为基础,因此才有外交谈判与国际制度的必要性;

  2、霸权与合作既非充分也非必要,后霸权时代的合作是可能的,文中以20世纪70年代发达消费国建立的国际能源机构对于石油储备的非正式安排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3、国际合作并不仅仅依靠于权力因素,还有诸如制度等环境因素的作用,即国际合作=共同利益+国际制度;

  4、制度可以改变行为体对于利益的认知,作者在本书中强调了声誉与期望下长期利益相比短期利益的优势;

  5、本文提供了国际制度的功能解释,即为了增进全球福利的目的,国际组织需要起到克服信息不完全、降低交易成本、构建非正式谈判网络及以声誉约束行为体未来行为等功能,尽管实际情况下国际制度建立带来的效果是难以预计的;

  6、现实中的合作并非一定增加全球福利,例如20世纪60年代纺织品行业达成的自行出口协议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合作;

  7、霸权领导不仅受制于国际权力分布情况,国内因素对于政府的约束作用也非常之大,如美国本土某些利益集团对于全球化贸易的抵抗由来已久,也提示了将国家简单视为“黑箱”会使行为体的某些行为难以解释。

  霸权稳定论的本质在于,美国具备如此之多的资源,以至于它能在即使没有建立一个多边机制的情况下也能达到其关键的目标(例如50-60年代在石油领域的绝对优势使得美国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推动合作);然而,为保护国内行业而采取的强制性石油进口计划消耗了美国的石油储备,继而折损其权力资源(所谓霸权自耗)。因此,在美国霸权逐渐衰落、孤立主义与退群现象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本书提出的后霸权合作论即时地提供了有关国际合作的经验教训。

  《霸权之后》读后感(四):非专业评论

  花了超过一周读霸权之后,味同嚼蜡,却又由于书和作者响亮的名头不得不读。读完之后,对书里书外的内容都有些幻灭了。当然,自己也反思诸多的吐槽和自己看类似学术类书很少也有关系。话有些拗口了。Anyway:

  整本书很成体系,提出观点,比较,理论分析,实例分析,得出结论。

  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无处不在的:“正如我在第二章中所谈”、“关于这点,我在第三章中将继续展开”,等等的来回链接,不是很明白意思在哪里。是觉得大家看不懂,得回去找找什么意思?还是让大家再次深入学习下他的讲话精神?

  关于观点,整本书中将近最后提出,to paraphrase:在霸权不存在的情况下,合作是有可能的(中间忽略关于国际机制的blabla)。很好提炼了全书的中心思想,霸权创造了稳定,推动了合作,但是霸权消退并不代表着合作的消退,因此霸权稳定论是不完整的。

  但换个角度说,霸权不存在的情况下,合作是有可能的。这个议题,用得着用一本书来分析么?尤其要考虑到,世界性的霸权,是历史的异象而不是常态。由此把命题可以缩减为:合作是可能的。这需要解释么?需要用那么一本书来解释么?

  当然,任何一本书都要看其出版的历史背景,考虑到当时的冷战,或许也应该有所体谅。但个人还是无法理解,需要整本书讨论这个问题么?

  由此不禁想到所谓学术。关于国际关系,学political science的妹妹极度瞧不起IR,说,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s all about power, there's no science in that. 时间一长,自己也有类似感受,its all about power,所有机制、共识、普世,都只是外衣,归根到底还是利益。当然,这个妹妹到理工大牛的长辈面前也是被鄙视对象,政治科学,跟真正的科学一毛钱关系没有。

  关于broader academic stuff。知乎上好多地方高呼美国学术体制的僵化,似乎也不无道理。一个简单的概念,非用什么”范式“、”架构“等等名词来说明,非得创造出一堆什么,例如书中几次提到的,"embedded什么玩意儿"。有些不太明白其意义何在。again,这可能和自己的三观有关。

  明明简单可以说明白的事儿,非得用一本书来说。要凑成一本书,自然免不了拓展、比较等等其实和核心并无绝对必要关系的内容,支线剧情较多,却不像RPG让人觉得有趣。

  最后想到一点: they do this for a living。豁然开朗。就像我干的这行,也不希望别人理解我在说什么。if everybody knows what we are doing, what's the fun in that?

  《霸权之后》读后感(五):霸权之后

  霸权过后

  教科书一般的论文写作,从霸权、机制、合作与纷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讨论在当今世界,美国后霸权时代下,世界政治经济现状的原因。

  书中首先批判了正统现实主义的“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体系要维持稳定,需要一个霸权国家或霸主存在,世界政治中的秩序是由一个主导国家创立的。

  现实主义者或许从简单的“囚徒困境”得出,理性国家 在缺乏制约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会考虑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即在博弈中选择“背叛”。而霸权国家,或是霸权国家主导的世界机制的存在,能够维持管理国家对规则的遵守。而霸权的衰弱,则会导致国际机制的衰微,世界秩序的混乱。

  基欧汉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霸权崩溃与国际机制崩溃之间存在“时滞”,机制维持具有惯性,使霸权过后的世界合作与和平依然可行。关键在于机制的维持和建设。

  事实上,霸权与机制是相互补充,甚至相互替代,两者都可以使国家间合作、协议的达成成为可能,并有利于促进国家遵守规则。这也是为什么说“后霸权时代”通过对机制的维持能够维持世界秩序。而这也是大多数国家在全球化时代所积极寻求的,它们渴望合作。

  国家是理性的,会选择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那条道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利益相互交织,相互重叠,交往、交易的密度使得国家更多重视国际关系中的长期利益,而放弃短视的 自我利益最大化。合作来源于冲突。在当今利益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又想获得长期利益,国家会选择诉诸合作。而合作产生的条件就是存在于既有的国际机制中,这也是为什恶魔在霸权衰弱后,其主导的机制能够得以维持和延续,因为创建一个机制的成本是高昂的,而机制又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机制中,机制对合作出现和进步的贡献,不是因为执行国家所要遵守的规则,而是通过改变国家以自我利益为基础的决策环境来达到的。因为要达成合作,国家必须放弃短视的自我利益作出让步来换来稳定长期的合作利益。这就为政府彼此达成相互有利的协议提供了可能。

  机制与国际法一样,虽然其规则不具有强烈的约束力,但是它使人类的行动符合可预测的模式,从而使预计的行动能够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获得一种理性的关系中前进。使在机制中的国家预期他国会遵守规则而做出判断决策,实现“囚徒困境”中的最优解。

  然而,这也存在局限性。合作既可能自我增强,也有可能自我限制。机制的稳定性有时反而限制了合作的深入发展。例如,一个业已存在的货币机制保持合作更为容易。但是,这一机制又使美国没有必要调整政策以防止其崩溃。既然合作产生于实际和潜在的纷争,纷争也许就是促进国际大前进的必要条件。国际机制试图维持合作模式,却未能真正促进合作的拓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