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4 00:22: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的读后感大全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是一本由[日] 新井纪子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一):如何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稀缺人才

  

☑️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演的底层工人在穷苦生活的漩涡里苦苦挣扎,资本家鞭策下的工人被异化,像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身不由己。现在这样的场景被智能流水线替代,但前景不乐观。按照东大机器人考入大学的排名比例,推断出「在所有被人工智能夺走工作的人中,很可能只有不到20%的人能胜任那些必须由人来做的脑力劳动」。

☑️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高生产率,解放人工劳动力的同时,也给社畜带来了隐忧,在不远的未来,如何提升自身职场竞争力,成为不可替代的精英。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为职场人预想了未来的工作场景,做出最坏的打算,尽最周密的准备去对抗强劲的对手,与此同时还破解了诸多关于人工智能危言耸听的传闻,率先筹划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去路,保持灵活的头脑,绕开人工智能擅长的记忆和计算领域,洞察现实中新晋的需求,主动出击,打败不具有任何情感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虽然看上去强大,但也存在着弱点,比如在对人类语言的理解上就存在着缺陷,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人工智能无法对语文主观题自动阅卷。因此提升理解力就可以在诸多情况下脱颖而出,不再只有劳力这一个生存砝码。而且阅读理解力的培养可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实现,何时都不算太迟。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二):《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未来20年,你拿什么与人工智能抢工作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智能”,在过去的20年里,谁要是有一步手机,说明家境是非常不错的,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叫“土豪”。 如今,随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基本每人都能配上一步智能手机。无论是农业还是非农业,智能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智能”不仅能改善我们原本枯燥无味的生活,还能为我们的生活增加色彩,减轻了我们的负担,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无数的可能,让我们心中所想的,所需要的,能实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正是有了“智能”,无数的平凡人或者本就不平凡的人,不断的给我们创造奇迹的发生。 比如说这位新井纪子,也许你们听到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他不是电视明星,歌手,但他比电视明星更出名。 他在文学界,是一名非常厉害的人物,他是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教授、理学博士、专攻数理逻辑学,2011年起主持名为“机器人考东大”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曾在2017年TED上分享该项目进展和成果)。 目前致力干阅读技能测试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而这本《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的书,就出自他的手,虽然听这本的书名比较陌生,但这本书在日本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

  震撼全日本的现象级图书,获2019年商业书大奖,销量超3000 000册 日本亚马逊730条评论,4.3星好评,各项大奖拿到手软! 各大电视台、报纸、杂志及网络、媒体争相评价! 商务人士、教育工作者、家长…… 人工智能时代、所有人都应该关注的一本书!

  因此这本《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的书,也得到多次比较出名的奖项。 2019年商业书大奖 第27届石山本七平奖 第39届石桥湛山奖 第27届大川出版奖 第66届日本评论家俱乐部大奖 2018年上半年1万名商界领袖评选的最佳商务书TOP.POINT大奖 看到这些大奖,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感到震惊呢!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与实力,夺得如此多的奖项。 当我真正的读完《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发现实至名归。这本书讲述了在未来10-20年,人工智能将严重冲击我们的职场,超过半数的岗位和从业者面临淘汰。 历史上其他因技术进步引起的职责消亡,与人工智能的影响相比均不可相提并论。

  虽然人工智能很强大,但并不代表它没有弱点,世上所有的事,都是有两面的,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坏的一面。 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好的一面是它能比人类的大脑计算得快,在计算方面的事,人工智能相对来说比较占优势。但也有不足的一面,就是永远无法通过目前的数学或统计学方法获得更高的阅读能力。 即使它无法准确理解人类的需要,因而也无法从事许多工作,而这本《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里面也详细说明了这点。也是因为这一个弱点,所以人工智能过不了英语和语文这类的阅读能力。

  因此,人工智能是不可能考上名校的,这位数学家新井纪子与其他的研究人员也多次实验过,《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是不可能的。 虽然证实了人工智能考不上名校,就并不代表,人工智能的实力因此下降,在未来的10-20年里,人工智能与我们的工作密切相关的。 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要自己饭碗不掉,我们就应该狠狠地抓住人工智能的弱点,人工智能的弱点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也告诉我们,要如何在强大的人工智能里生存,具体的人工智能有哪些弱点,我们应该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处,如何去面对未来的颠覆式创新的生活。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真的值得所有的家长,、教育工作者、学生看的一本书,真心值得推荐的书,特别是哪些一心只想着挣钱或者只想着吃喝玩乐的人。 更或者是正不想读书的人,更需要去看的这样的一本书。《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你认认真真的看完,你会觉得学习的重要性,会更加明确地知道未来的你将会是有怎样的人生。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三):我们对人工智能了解多少?

  

智能机器人、工厂商店自动化服务、机器客服,今天跟机器有关的东西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仿佛机器人很快就会抢夺我们的工作,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的内容源自日本数学家新井纪子的一项近十年的研究“东大机器人项目”。

在2017年,在新井纪子受邀参加的TED演讲中,这个如同她孩子般的机器人,正在一本正经地做考卷。由于经费紧张,由100多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大部分研究人员是志愿加入。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想了解人工智能究竟能达到哪个程度,哪些事情是它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的。

一、人工智能能做到什么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先要厘清两个概念,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技术。

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很多自动、智能化的运用,比如Siri能够解答我们的常规问题,其实叫人工智能技术。

来源:TED演讲

人工智能技术是指为了实现人工智能而研发的各种技术,包括最近比较热门的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等。

而人工智能的目标,是要用四则运算来表现人类的智能活动,或者让人们觉得它能表现人类的智能活动。换句话说,“就像人一样思考和活动”。而在目前,这显然还未实现。所以这本书讲到的人工智能,其实是人工智能技术。

那么它是怎样工作的呢?首先需要大量的数据,然后是把过往的经验以“训练数据”的形式输入,让它像人一样去解决问题。目前的运用比如股票推荐、保险方案建议等等。

无论是数据,还是它解决问题的“逻辑”,都需要人去输入。它不可能像人一样“发明”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东大机器人”在考试表现中,数学都能考到很高的成绩,因为数学更依赖于大量的练习,有固定的公式,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所以人工智能目前能做到的事情,是基于过往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输入的模型采用的算法,就像一个黑匣子一样工作,我们都看不懂。

而算法并不总是那么客观,数学家凯西·奥尼尔认为,算法代表了某些“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偏见。因为人工智能的发明,是要走向某些人要的“成功”。

看不到它如何工作的大众,往往认为机器是客观的,这会造成我们的一些误判,比如在同样具有前科的一个白人和黑人之间确定犯罪嫌疑人,黑人被选中的概率是白人的4-5倍。

这本书不仅给我们展示了研究的具体进展,更是引发我们思考,非常有意义。

二、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

人类的判断并非都是以逻辑为基础,很多显而易见的答案,对机器来说却非常难读懂。

比如在视觉图像处理上,机器要识别一个物体是草莓,就需要大量的数据样本,并且需要研究人员制作“训练数据“,经过复杂的运算才能够“学会”识别草莓。

要提高识别精度的话,就得付出巨大的努力。比如不同成熟度的草莓,绿色和红色的比例就不同;草莓的形状不同数据也不一样;草莓的大小不同数据也有很大差异。

来源:TED演讲

所以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机器才能学会小孩子就能轻松掌握的这项技能。这个缺点,让“东大机器人”在语文和英语考试中表现不佳。

不同的词汇,哪怕有不同的“训练数据”,放在不同的对话中意思可能就有差别。有些词语,在古文和现代文中的意思又有不同。而人类对语言的理解过程,很难用算法表现, 进而形成模型输入到机器中。

因此,人工智能并不能自己学习,不具备理解能力。

三、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那是不是人类的理解能力就很强了呢?不一定。

网络上有很多分享学习方法、优质书籍的视频,这些资源对网民来说都很容易得到,可以说我们在知识面前越来越趋于平等。但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学不好呢?

因为主动学习是很难的,首先你得能理解别人告诉你的方法和内容,才可能进行主动学习。而70%以上的人,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仍然需要老师的辅助。所以“阅读理解”能力既是我们学习的硬伤,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大阻碍。

来源:TED演讲

作者在全国进行了RST测试,测试中学生的数学水平。结果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有偏差。还有一项重要发现,RST能力值与七所国立大学的升学率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

用数学家藤原正彦的话说,学校教育什么重要呢?“第一是语文,第二是语文,没有第三和第四,第五是数学”。

很多时候我们在训练孩子做数学题,但是机械地做题并没有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往往就是因为他们读不懂题。

阅读理解对学业重要,对人工智能来说也是目前无法逾越的障碍。所以将来人工智能会干掉哪些职业呢?更多是能够程序化、需要提升效率的工作。

哪些工作不能被取代呢?更需要人际交流、理解情感为基础的工作,比如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精算师等。对于需要深层理解的内容,需要推理、判断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人工智能暂时无法解释,这也正是我们将来可以获得工作的方向。

综上所述,“阅读理解”能力很重要。作者提出,也许精读和深读能够提升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期待她的下一本著作。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四):面对强劲的人工智能,如何保持自己的职场优势?

  

人工智能是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热门技术。谷歌研发出了功能超强的机器翻译和图像识别,AlphaGo赢了围棋世界冠军,种种迹象都表明人工智能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强大。

后浪最新出版的书籍《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的作者是日本的新井纪子,她是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教授,2011年起主持了名为“机器人考东大”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到2019年为止,人工智能在各科考试中的偏差值显著提高,虽然还不能考上东京大学,但是已经具备考入日本多所重点大学的能力。

新井纪子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未来10~20年,人工智能将冲击我们的职场,多达半数以上的职业面临着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危机。

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已经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状态。近三年的考研人数可以用“涨势凶猛”来形容,从2018年的238万窜到了2020年的341万,两年时间猛涨103万,研究生录取人数却没有大涨。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过一项调查,其中71.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考研或多或少都有“逃避”就业的倾向。

2019年,公务员考试空前火爆,考试人数是录取人数的64倍,创近年新高,较2016年几近翻倍。当就业寒冬来临之即,人们将自由市场和创业激情抛在一边,开始怀念体制内的安稳。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半数的就业机会再被人工智能代替掉,我们的孩子们今后将如何生存下去?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新井纪子在《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中分析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原理,也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弱势和它永远也替代不了的行业,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根据作者的叙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原理是:

科学家首先模仿人类大脑建构一个数学模型,然后将需要机器学习的内容转换成算式,再然后给人工智能输入足够多样式的算式和相应的解答方法,进而人工智能就会根据人们输入的大数据自己总结出来一套逻辑。当人们再输入类似的内容(算式)时,人工智能就会根据自己的逻辑对它予以解答。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解出日本的高考试题,所有科目都是采用了以上的学习过程或者此过程的改良版。

由此,作者给出一个结论:人工智能在数学、统计和概率能概括的问题上表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也能代替人类从事相应的工作。这些职业涉及银行,金融,会计,保险等当前社会的热门行业,如果今后被人工智能代替,将会出现大批失业者,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什么职业是人工智能不能胜任的呢?作者提出,人工智能根据数学方法无法准确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

根据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理论,言语活动分成“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两部分。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共有的,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言语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它带有个人发音、用词、造句的特点。数学语言即使再强大,它也无法渗透人类的潜意识中去,用一串数字概括出人类自古以来对这个世界的一切认知。自然语言虽然也是由一堆符号组成的,但是它包含着人类世世代代的智慧结晶,言语中各种意象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因此,《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的作者提出,所有和沟通相关的工作,比如治疗师、心理健康师、协调员、教师、咨询师这些工作目前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另外创造性的工作,比如作家、设计师、厨师、评论员、文学翻译、手工艺者这些工作也不能被替代。

但是作者又提出,由于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改行做上述这些和沟通和创造相关的工作,如果社会产生众多的失业人员,必然会危及到社会稳定,导致其他的服务购买力下降,所以不管您的职业有没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代替,都不可掉以轻心。

新井纪子在书中用了很大篇幅和数据说明了日本初中和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多么的糟糕,大部分人不光看不懂课本,就连简单的问题都读不明白。

虽然笔者看了书中举例的试题,觉得有正常智商的人都不会回答错误,但是书中初中生和高中生正解的比例之低还是让我很吃惊。如果我们现在的教育使得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在人工智能的短板处获得比人工智能更强的能力,那么这可以算成是教育的一种失败吧。

下面笔者想阐述一下自己对于中国应试教育的看法。之前我读过后浪出版的一本书《浮萍男孩》,里面详细阐述了“Kenntnis”和“Wissenschaft”两种认知方式的区别。“Kenntnis”指的是从书本和文字获得的知识,而“Wissenschaft”则指的是从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和知识。

专家认为,“Wissenschaft”的认知方式要远远优于“Kenntnis”。现在的应试教育逼迫着学生坐在书桌前背诵和做题,导致这些学生最后只学会了题海战术,而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到任何实践活动中去。应试教育使得这些学生被训练成类似人工智能的思考方式,他们能从做题中发现规律并解答出新的题目,并对此无比的熟练,却丧失了进入社会所必须的实践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他们接触最多的是符号化和数字化的语言,然而并不理解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和意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学生的哑巴英语就属于此类现象,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做题经验在考试中赢得高分,但是真要让他们去和外国人沟通交流,很多人其实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方式有一个革命性的大转变,然而应试教育依旧是中国社会选拔人才最公平的方式方法,要想突破这道关口任重而道远。

如果不把希望放在学校的教育体制上面,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预防未来20年可能出现的失业危机,这就得要求我们孩子的父母有一个比较超前的视野,能认识到20年内社会紧缺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只有抓紧培养孩子们沟通、交流、理解和实践的能力,孩子们在未来才有生存下去的空间。

初中生和高中生家长们都应该读一读《当人工智能考上高校》这本书,为孩子在十年后的就业有个提前的预判,也能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已经工作的社会人也应该仔细读一读这本书,如果您的职业有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危险,那么最好早做准备,慢慢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沟通能力,争取在不远的未来能安然度过人工智能应用到职场中的变革期。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五):人工智能能超过人类吗?哪些行业的工作人员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工智能的话题对于我们来说不再陌生,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早上出门我们就会打开手机中的天气预报,看看今天的天气如何,现在的天气预报已经可以准确预测到你所在的街道半个小时的天气情况。

比如手机中的问答系统,我们可以随时呼叫手机中的Siri,Siri采用的就是语音识别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

比如我们每天开车出门,很多汽车都安装了控制汽油渗入和控制防抱死系统的电脑等等。

除了这些每天围绕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人工智能以外,电影中也经常会出现人工智能,而其中有一大主题经常就会在电影中出现,就是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人类本身并控制人类。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书籍《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些见解,我觉得非常专业,因此在这篇文章中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的作者绝对是有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发言权的。本书作者新井纪子是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的教授、理学博士,她主持了日本著名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机器人考东大。

01 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超越自身能力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讲述人工智能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突然暴走,拥有了自己的想法,同时摆脱了人类的控制,站在了人类的对立面。这种事情真的会产生吗?

在书中,对这样一种现象描述的专业名词是奇点。一般人认为奇点就是表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超越人类能力的时点。

还记得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了韩国职业九段李世石,成为了轰动一时的新闻,大家都觉得人工智能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人类了,认为奇点马上就要到来了。

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工智能其实很难超越人类。

在书中,作者有这样一段解释:奇点指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能够完全不依赖人类力量,自动创造出比自身能力更高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那一时点。

我相信下面这张图片大家都看过。

小于1的数字不管相乘多少次,最后的结果都会小于1,而且相乘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小,并且越来越接近于0。只要比1大一点,哪怕是1.1、1.01,甚至是1.001,重复相乘以后的结果还是会大于一的。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只要能够创造出高出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哪怕是高出一点点,可能像1.1的365次方那样,通过极高速的重复操作创造出无限能力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而奇点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

很明显,现在的人工智能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02 人工智能工作的原理

为了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奇点不能到来,我们了解一下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

我们每天都会拿起手机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搜索信息、搜索路线、寻找美食等等。但是人工智能其实并不理解我们语言的真正含义,就是人工智能并不是像人类一样理解语句的真正意思以后行动的,它们仅仅只是根据我们输入的信息,通过计算输出答案而已。

人工智能其实无法理解语言的含义,它们只不过是做出了看似理解了的样子。

在书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利用手机的语音对话系统,比如Siri,问问它“这附近有没有好吃的意式餐厅?”。Siri会先通过GPS识别出位置信息,然后再向我们推荐附近“好吃的”意式餐厅。那么,如果你向Siri问“这附近有难吃的意式餐厅吗?”或者“附近有意大利菜以外的餐厅吗?”,是否还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呢?

其实,Siri并不是理解了语言的意思,只是根据我们输入的信息,通过计算输出答案而已。

还有就是我们利用互联网的时候,内容平台需要过滤海量的信息,将垃圾信息过滤掉,然后将有用的信息推送到我们面前。而这就依赖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真的能理解这些这些句子的含义吗?答案是否定的。

平台是如何识别“黑夜总会过去,光明才是永恒”的呢?是“黑夜/总会/过去”还是“黑/夜总会/过去”呢?人工智能采用查字典的办法,其实我们用的搜索引擎也是同样的模式,先把句子拆成一个个单词,然后在这种有歧义的句子中则利用隐马尔科夫模型。

黑夜、总会、过去这三个词出现的概率就会比黑、夜总会、过去这三个词出现的概率要高,就会选择概率更高的分词方法。因此,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并不是理解了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去识别的,而仅仅只是一种技术、一项工具而已。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所说:

物理学中的自然其实是将自然扭曲一周得出的不自然的产物,其本质即通过这个产物,再次返归自然。但是事物当中一定也有一些方面是无法用这种方法来掌握的。科学的方法就像通过动画观察物体的运动,把无限连续过程归纳在有限的画面当中,而画家则是用其他方法来表现运动的。我们养成了一种坏习惯,不把食物归纳为有限的概念,就无法思考。然而这样终归只是勉强归纳,而非事物本来的面貌。

而通过语言化、数值化和测量,建立出来的数理模型,这就是“勉强归纳。

03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虽然人工智能很难超越人类,但是人工智能却实实在在地在影响人类的生活。除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带来的便利,技术的进步让一些职业需求人员逐渐减少甚至不复存在。

以下是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预测由于计算机发展在“10至20年后将不复存在的职业前25名”。

我想技术对于职业的影响,大家都深有感触。超市里面收银员被收银机器替代,银行柜台人员被ATM机替代等等。与其说是计算机替代了人类,不如说利用计算机的人类取代了没有计算机辅助的人类。

未来真正危险的,真正会被 AI 取代的并非哪个行业的工作人员,而是行业里那些依赖单一工具的工作人员。

因此,想要不被淘汰,就要让自己成为不要仅仅是依赖单一工具的人,而是要成为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工作效率的人。同时,还要跟上环境的变化,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

写在最后

虽然人工智能想要超越人类,在目前看来还是很难,但是并不代表不会影响你的生活,让你不被淘汰,与其说是人工智能超越了你,不如说是时代抛弃了你。

因为,唯有保持学习能力,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拥有不被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六):从《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里,人类与AI的区别中,预测未来行业

  

这些年我们都在害怕,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会变成被人工智能淘汰的那一个,而这一天,也在快速的向我们逼近。

在其中,我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明明我们都很清楚自己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差距,但还是义无反顾的想要去挑战它们最擅长的记忆和计算。如果跟它们去竞争这样的行列的话,那无异于是以卵击石。

日本数学家新井纪子写的《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中用他们实验积累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它们做不到的事,而这些事,就是我们人类未来行业的突破口。

人工智能是没有感情的

在9月11号即将上映一部电影—“我的女友是机器人”,其中有很多机器人懂情感的剧情。但那也只存在于电影,因为人工智能的“智能”都是数据。

如果说和人工智能恋爱,那在我们难过的时候,收到的只会是一句冰冷的“多喝热水”,因为它们没有共情的能力,感受不到悲伤。

它们可以通过数据告诉你:生气有什么危害、生气时该怎么办等等,可唯独给不了你“温暖”。

书中有一个假设,就是让人工智能去做律师,因为它们的数据里储存了所有的法律。但有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叫“法理不外乎人情”。人工智能确实可以把所有的法律都一字不差的讲出来,但它们没有情感,它们不可能是一个好律师。

还有照顾孩子和老年人,我们是人,也曾经是孩子,对人类的喜怒哀乐和需要都胜过人工智能,因为我们有感情。

所以,“情感”是人工智能没法代替的,跟情感有关的行业不就是它们没办法取代的吗。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叫“沟通”,人工智能的只是“对话”

我们最常见的“对话”就是来自手机上的语音输入,可以聊天,但只说几句就明显感受到差距,清楚的认识到那只是对话,根本没办法沟通,因为它们没办法进行逻辑思考,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书中就有很多做选择题的测试,结果是人工智能不知道一句话的意思,也没有逻辑。将一句话变换位置之后,虽然意思没有变,但它们却很难选择出正确的答案;还有图形选择的例子也是一样的结果。

所以说需要沟通,尤其是具有逻辑性的沟通之类的工作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常识”对人工智能来说只是大数据

一个具有辨识物体能力的孩子在看过几次草莓之后就知道那个东西是草莓,但人工智能却做不到,它们需要输入大量的数据之后才能说出“这是草莓”。

这还只是外形,还有草莓的味道和气味,人工智能都只能靠数据来进行阐述。这是人工智能和人类根本上的区别。

人工智能可以编曲,但它们却没有创造力

人工智能可以编曲的时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很多人都觉得它们所编的曲,是可以跟著名的钢琴曲相媲美的,并且几乎分辨不出是出自人工智能“之手”。

但这并不代表它们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我们都清楚,人工智能所拥有的东西几乎都是人为的数据输入,即便它们有“深度学习”(让人工智能自己去研究应该关注哪些特征,类似于一种全凭机器算力的力气活儿)的能力。

其实深度学习并不是像人类一样用大脑学习,它只是在一定框架内对充足的训练数据进行摸索和调整。

所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阅读理解能力是人工智能最不擅长的,因为它们读不懂文章。这也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突破口。当然,跟逻辑思维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们能够运用逻辑看懂几句话讲的都是一个意思,但人工智能做不到;面对一篇文章,我们也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人工智能也做不到。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阅读理解能力就变得极为重要,而获得它的方式,并不是我们以为的看看书就能够提高了。

根据作者的调查显示:读书、对科目的擅长与否、使用手机或学习都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但它一定与某种方法有关。

书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但就书中的例子来看,我们的阅读能力是随时都可以提高的:

一个博士生不擅长用符合逻辑的方式来写东西,于是作者让他负责讨论别人制作的试题是否合适、答案是否合理。结果不到半年,他便能写出极为符合逻辑的文章了。

所以阅读理解的能力可以提高,但也要找对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未来行业可能出现新一波的创业潮

每一次的行业改变都会有巨大的改变,尤其是面对人工智能这样强大的对手。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它们不擅长的地方入手。

而创业,似乎会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浪潮,在那些不合理的地方,都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商机。

作者还提到,在未来,女性可能比男性更适合创业。因为女性一般会比男性遇到过更多困难,而且拥有更强的共情能力。

结合我们够接触到的信息,再加上对人工智能的全面了解,相信我们依旧可以重新开辟自己的立足之地。

最后

看完这本书只需要一天不到的时间,但思考其中的内容却要花上双倍不止的时间,因为它预知了我们工作行业的未来。

我们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会扩大我们的恐惧,原因是我们对所恐惧的东西不够了解。当然,这也会造成我们的过分乐观。

在“人工智能即将夺走人类绝大部分工作”这类的文章洒满我们的脑海的时候,就会把恐惧放大。但实际上我们需要对它们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是中立的、理性的。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就通俗易懂的向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的优势,以及它们所不擅长的领域。而这也是未来行业的一个走向。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七):认识人工智能,拥抱AI时代

  

2019年广西730分高考状元杨晨煜,报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师从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先生。

杨晨煜说,因为对人工智能非常感兴趣,所以他高考后毫不犹豫地报考了2019年开设的人工智能学堂班的选拔,并有幸成为了30人中的一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各大名校纷纷设立了人工智能专业,学霸总是选择那些比较比较有前景的行业。

当人工智能成为我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名词,已经也会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未来的我们,要如何拥抱这个AI当道的社会?

新井纪子是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教授,专攻数理逻辑学,她从2011年起主持名为“机器人考东大”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目前致力于阅读技能测试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多年的求学和研究经验,让新井纪子成为了人工智能的专家,而《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就是她对人工智能深度剖析。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跟着新井纪子教授思路,切实地了解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抱被AI包围的社会。

01 人工智能不等于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时代尚未开始

现在大家都在鼓吹一个观念:人工智能的时代就要来了。于是,大家经常都处于一种焦虑中,觉得自己可能很快、马上就会被替代。

面对这样的困境,新井纪子教授告诉我们:

人工智能时代尚未问世,现在的我们,将人工智能等同于人工智能技术,例如人脸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因为真正的人工智指的是,那种都能超脱于人的智能,或者是人差不多水平的智能。

因此,我们不需要有过多的焦虑。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位置,城市大脑计划已经在杭州落地,并在2017年交出了满意答卷:与交通数据相连的128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在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事件报警500次以上,准确率达92%。

不过,人工智能技术存在的首要意义是:为人类的的发展做贡献。即使是再智能的机器人,他们也没有办法衡量贡献的大小,只有人类设定了相关代码之后, 机器人们才能很好的执行这一条代码。

02 50%的工作都会被替代?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2013年曾预测,在人工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总计700多种职业,有一半将会消失,这样的工作背景可能同样适用于其他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

10-20年会被淘汰的职业

国家在高速发展,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工作却越来越少,这样的结果多少让人沮丧,甚至失望。

在你失望之前,这些事实或者可以解除你的焦虑:

1、在历史的长河里,职业的更新换代是正常的选择。因为有很多职业被淘汰的同时,也有很多的职位兴起。几十年前,有谁想过玩游戏会成为一个职业呢?几十年前又有谁想过供销社会最先被淘汰呢?几十年前,有谁想无人车会横空出世,而政府车队会被淘汰呢? 2、所有会被淘汰的职业的共性:这些工种都是简单的操作工,他们只要根据工作指令就能做好工作,换言之,他们都是操作工,有很强的的替代性。

李开复曾说,在未来,人类思考需要5秒以下的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深以为然,如果我们连思考都不需要了,我们的工作还有什么价值?就算不是被机器人取代的,也将会被时代淘汰。

03 未来已来,我们要怎么应对AI社会?

面对AI社会的到来,很多人都采取了鸵鸟的态度。自以为,只要自己把头放在沙子里,就不需要面对即将到来的AI社会。

不过当他们把头埋在沙子里的时候,才发现就连底下都已经布好光缆。在地底下,他们可能更加接近智能物流。

新井纪子教授在书中所说的一样,我们没有谁能真正地避开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在与人工智能技术共存的社会,要想让更多的人从事人工智能无法胜任的工作,那我们就需要做到以下的几点:

第一、绝对不要试图和人工智能技术比记忆和计算。

人工智能经历了专家系统、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这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他们的数据库越来越多,计算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科学家们只需要把所有的公式设定好,人工智能技术就能不眠不休地进行上百万的演算。

将个性化的自己拿来对比机械化人工智能技术,难道不是以卵击石?

第二、用尽全力来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新井纪子教授花了一年的时间来研究阅读技能测试,通过研究,她发现:

有约30%的初中毕业生不具备表层的阅读理解能力,超过一半的高中生处于读不懂课本的状态。甚至很多已经工作的成年人也没有办法很好地使用工作说明书。

这些阅读理解能力很弱的人在本质上和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读不懂文章。我们之所以能进行大数据的搜索,并不是人工智能懂得了你的要求,而是它知道怎么抓取名词,但是他无法抓取形容词和副词。

举个例子:

这个就像我们写文章,系统做的推送。如果我们的标题里面有5个名词,那么很棒,你的潜在读者起码是关注这些名词的人,但是如果你的文章标题是: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那么你的文章推荐量就会很低,因为人工智能压根儿就不知道你到底要不要来。

在AI社会,掌握了阅读,掌握逻辑,几乎就掌握了你的人生。

在书中,作者还没有找到那些可以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但是她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来告诉我们,阅读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一个博士生不擅长用符合逻辑的方式来写东西,于是作者让他负责讨论别人制作的试题是否合适、答案是否合理。不到半年的时间,博士生已经能写出极为符合逻辑的文章了。

没有方向就是就好的方向,因为这意味着无限可能。

找到那个适合你的阅读方法,然后通过不断的练习,让自己比人工智能走的更远,考虑地更加缜密。

04 写在最后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们已经错过了计算机变革,智能手机变革的时代了,难道我们还要错过人工智能的时代?

如果你不想,请一定要正确地认识人工智能,知道“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尝试了解现行主流等语音对话系统、图像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了解自己在AI时代所在的位置,理性分析自己目前所具备的优缺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世界是年轻人的,也是我们,我们对待科技的态度,将会决定我们未来的高度。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认识人工智能,拥抱AI时代

原创 蒂娜是飞天猪 2020-09-20 10:42:51

2019年广西730分高考状元杨晨煜,报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师从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先生。

杨晨煜说,因为对人工智能非常感兴趣,所以他高考后毫不犹豫地报考了2019年开设的人工智能学堂班的选拔,并有幸成为了30人中的一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各大名校纷纷设立了人工智能专业,学霸总是选择那些比较比较有前景的行业。

当人工智能成为我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名词,已经也会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未来的我们,要如何拥抱这个AI当道的社会?

新井纪子是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教授,专攻数理逻辑学,她从2011年起主持名为“机器人考东大”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目前致力于阅读技能测试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多年的求学和研究经验,让新井纪子成为了人工智能的专家,而《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就是她对人工智能深度剖析。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跟着新井纪子教授思路,切实地了解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抱被AI包围的社会。

01 人工智能不等于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时代尚未开始

现在大家都在鼓吹一个观念:人工智能的时代就要来了。于是,大家经常都处于一种焦虑中,觉得自己可能很快、马上就会被替代。

面对这样的困境,新井纪子教授告诉我们:

人工智能时代尚未问世,现在的我们,将人工智能等同于人工智能技术,例如人脸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因为真正的人工智指的是,那种都能超脱于人的智能,或者是人差不多水平的智能。

因此,我们不需要有过多的焦虑。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位置,城市大脑计划已经在杭州落地,并在2017年交出了满意答卷:与交通数据相连的128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在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事件报警500次以上,准确率达92%。

不过,人工智能技术存在的首要意义是:为人类的的发展做贡献。即使是再智能的机器人,他们也没有办法衡量贡献的大小,只有人类设定了相关代码之后, 机器人们才能很好的执行这一条代码。

02 50%的工作都会被替代?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2013年曾预测,在人工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总计700多种职业,有一半将会消失,这样的工作背景可能同样适用于其他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

10-20年会被淘汰的职业

国家在高速发展,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工作却越来越少,这样的结果多少让人沮丧,甚至失望。

在你失望之前,这些事实或者可以解除你的焦虑:

1、在历史的长河里,职业的更新换代是正常的选择。因为有很多职业被淘汰的同时,也有很多的职位兴起。几十年前,有谁想过玩游戏会成为一个职业呢?几十年前又有谁想过供销社会最先被淘汰呢?几十年前,有谁想无人车会横空出世,而政府车队会被淘汰呢? 2、所有会被淘汰的职业的共性:这些工种都是简单的操作工,他们只要根据工作指令就能做好工作,换言之,他们都是操作工,有很强的的替代性。

李开复曾说,在未来,人类思考需要5秒以下的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深以为然,如果我们连思考都不需要了,我们的工作还有什么价值?就算不是被机器人取代的,也将会被时代淘汰。

03 未来已来,我们要怎么应对AI社会?

面对AI社会的到来,很多人都采取了鸵鸟的态度。自以为,只要自己把头放在沙子里,就不需要面对即将到来的AI社会。

不过当他们把头埋在沙子里的时候,才发现就连底下都已经布好光缆。在地底下,他们可能更加接近智能物流。

新井纪子教授在书中所说的一样,我们没有谁能真正地避开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在与人工智能技术共存的社会,要想让更多的人从事人工智能无法胜任的工作,那我们就需要做到以下的几点:

第一、绝对不要试图和人工智能技术比记忆和计算。

人工智能经历了专家系统、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这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他们的数据库越来越多,计算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科学家们只需要把所有的公式设定好,人工智能技术就能不眠不休地进行上百万的演算。

将个性化的自己拿来对比机械化人工智能技术,难道不是以卵击石?

第二、用尽全力来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新井纪子教授花了一年的时间来研究阅读技能测试,通过研究,她发现:

有约30%的初中毕业生不具备表层的阅读理解能力,超过一半的高中生处于读不懂课本的状态。甚至很多已经工作的成年人也没有办法很好地使用工作说明书。

这些阅读理解能力很弱的人在本质上和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读不懂文章。我们之所以能进行大数据的搜索,并不是人工智能懂得了你的要求,而是它知道怎么抓取名词,但是他无法抓取形容词和副词。

举个例子:

这个就像我们写文章,系统做的推送。如果我们的标题里面有5个名词,那么很棒,你的潜在读者起码是关注这些名词的人,但是如果你的文章标题是: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那么你的文章推荐量就会很低,因为人工智能压根儿就不知道你到底要不要来。

在AI社会,掌握了阅读,掌握逻辑,几乎就掌握了你的人生。

在书中,作者还没有找到那些可以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但是她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来告诉我们,阅读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一个博士生不擅长用符合逻辑的方式来写东西,于是作者让他负责讨论别人制作的试题是否合适、答案是否合理。不到半年的时间,博士生已经能写出极为符合逻辑的文章了。

没有方向就是就好的方向,因为这意味着无限可能。

找到那个适合你的阅读方法,然后通过不断的练习,让自己比人工智能走的更远,考虑地更加缜密。

04 写在最后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们已经错过了计算机变革,智能手机变革的时代了,难道我们还要错过人工智能的时代?

如果你不想,请一定要正确地认识人工智能,知道“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尝试了解现行主流等语音对话系统、图像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了解自己在AI时代所在的位置,理性分析自己目前所具备的优缺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世界是年轻人的,也是我们,我们对待科技的态度,将会决定我们未来的高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