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读后感10篇

2018-03-28 20: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读后感10篇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是一本由杨澜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56页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201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读后感(一):国内最好的初级人工智能科普

  印象最深的是杨澜是个主持人,参加过北京申奥,然而没想到她还被福布斯品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女性之一。更没想到的是她怎么就敢以一个主持人这样一个文科生的形象大众展示人工智能这么理科生的高精尖的话题呢?我只能惊叹《人工智能真的来人》,不然,文科生怎么就能转换成理科生呢?

  之前看过《无人驾驶》,里面向我展示了一些为了实现无人驾驶而做的一些准备和举行的一些比赛,而且针对深度学习展开了很大篇幅介绍可惜我还是没有理解。然而这本书全书却没有一个公式也没有深奥难懂的概念完全是对整个人工智能界的一次巡礼。而且非常接地气,符合中国人的视角,非常适合中国人了解人工智能。

  开始说说书中的一些有意思内容,这本书的序言就是李飞飞给写的,李飞飞我在《无人驾驶》这本书里听到过介绍,她组织收集了世界上很多图片,还举办了世界级的图片识别大赛,催生了识别图片能力人类厉害技术,乃是谷歌云首席科学家

  杨澜也分享了笛卡尔说的:“我可以怀疑所有我看到的事物真实性,但“我怀疑”这个事实告诉我,我再思考,我有意识,而如果我拥有这个,我就必然存在。”——“我思故我在”。很巧的是,之前在哲学家们说了些什么里面也介绍了我思故我在的意思,第一次听到这个解释之后才知道上学的时候被误导得不要不要的!一直把我思故我在当成莫名其妙励志名言来看。

  书本的引言里面一个最有意思的,就是介绍了杨澜与北京龙泉寺的机器僧贤二的对话。内容如下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你为什么叫贤二啊?”

  “大家都太精明了,总要有个二的,对不对?”

  “那你听过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句话吗?”

  “有的,有的。”【到底是说有听过这句话,还是说有用心啊?(捂嘴笑)】

  “机器僧与人有什么区别呢?”

  “机器也好,人也好,到头来都是空。”

  “我可以把你带走吗?”

  “开什么玩笑,我师父不会同意的!”

  (在我看来这个机器人除了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回话的风格都偏向一点儿幽默!看样子幽默这个维度还是挺关键的,今后估计还能设计容易生气的机器人之类的,用来模拟泼妇哈!)

  第一篇杨澜就介绍了阿兰图灵,可以说这段关于阿兰图灵的故事缩写写的不错,内容很流畅,是很好的一段阿兰图灵速成科普,里面还展示了杨澜与破译恩尼格玛密码的炸弹机的合影,炸弹机放在位于剑桥和牛津大学之间的布莱切利庄园里面,是图灵当年工作场所

  (今后有机会去英国的话记得去看看)

  我们知道阿法狗击败了李世石,然而2017年5月在乌镇,阿法狗还完胜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柯洁,他可是世界围棋史上最年轻的四冠王啊!

  (柯洁是1997年出生的,是个男的,也许你会觉得我们真的老了,什么?这名字是个男的?)

  IBM的WATSON在北美热播的一档智力问答电视节目危险边缘》中完胜人类答题高手,获得冠军

  李开复团队研究的奥赛罗智能曾经战胜过黑白棋的国际冠军!

  我们大脑皮层的三分之一是视觉皮层。

  整个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女性可能都不会超过10%

  (这是否意味着今后的人工智能会更在乎男性体验。)

  如果有外星人到我们地球,想向我们地球的人学习,他问,什么是GRANDMA?结构一搜,看到的就是西方的老奶奶,可是奶奶绝非只有西方人。所以,科技会不小心就只代表部分人的价值观,只代表一部分人关注事情。所以需要有更多元化的人来参与进来。

  吴恩达教授希望借力谷歌,建立全球最大的神经网络,曾经用一万台计算机搭建了一个具有10亿个链接的神经网络,后来百度的神经网络是这个的100倍。还第一次在无监督状态下通过深度学习识别出了猫。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都被吴恩达读了一遍。他和老婆爱好就是读书,然后分析别家公司成败得失

  (一切的一切都让人羡慕不已,学霸美女

  科大讯飞如今已经成长为市值超过五百多亿元的上市公司,被称为“中国声谷”,它就坐落于中国合肥。

  (看样子是从中国科技大学里面出来的呀,感觉是世界上在声音辨识方面首屈一指的公司,语音识别率现在已经达到98%,总裁叫胡郁)

  书的后面还介绍了扫地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还有日本在仿真机器人方面的发展,还有如何感知对方想法,如何把大脑的想法执行出去,如何把大脑的记忆借助外部的机器存储,各种大胆的最前沿的技术都有介绍!

  综上,拿这本书来当人工智能的科普书你就选对了,千万不要因为被杨澜的文科生身份给吓到,而不敢买它!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读后感(二):人工智能来了,是生存?还是颠覆?

  书评:《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人工智能来了,是生存?还是颠覆?

  书评人:花无涯

  如书所说,本书很多并不是专业性的书籍,而是一部相对纪实的书籍,杨澜本身也是主持人,就像采访语录差不多,跟我一开始想象就有些许差别,对于想了解人工智能的方面的小白还是可以一读的。

  2016年3月9日,AlphaGo(阿尔法狗)和李世石(世界围棋第一高手)之间的世纪大战开始了。最终,AlphaGo以4:1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成为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机器人。大家发现没有,李世石赢了一场(第四盘),但当天晚上AlphaGo这边发生了什么事大家知道吗?当天晚上,一边的李世石在接受采访,在吃饭,或许还跟韩国的亲朋好友电话时,输了的AlphaGo再干嘛?他没有任何情绪,就在当天晚上自己给自己下了一百万盘。AlphaGo仅仅一天晚上的学习、练习,就让李世石充其一生也无法企及,你说AlphaGo不赢天理何在?

  作者:杨澜 回味和沉浸其中,用媒体人的人文视角、独特的亲身体验以及细腻情感,通过文字全面记录了那些改变世界的人和事,书写了一段充满惊奇惊喜温暖温度、哲思与展望的,一个文科生的人工智能探寻之旅。

  上图。

  2016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也是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序幕,人才资金政策纷纷聚焦AI领域,这一次,我们的生活会被彻底颠覆吗?

  人工智能可从事的工作大致有两类:一是简单重复性低智能工作,如自动装备生产线上的工作。

  另一类是需处理大量信息、不容有过失的高智商工作,如医院影像科的看片医生、公交或高铁司机乃至飞行员等岗位,一旦出错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重大灾害。

  但这两类职业都不可完全脱离人的智能管理作用,尤其在人工智能无法完全胜任的关键工作环节,仍需人为高智商干预。

  而对于需要创造智慧的职业,如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目前尚无迹象显示有人工智能机器人欲取代人类。

  2016年作为智能元年,不仅是谷歌的机器人赢了世界第一围棋高手,IBM的人工智能也干了两件漂亮的事。

  当机器人为我们劳动而让我们实现丰衣足食,即使少工作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类不会因为缺乏劳动而死亡,而缺少食物则会。毕竟劳动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而只是目前获得生存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社会分配资源的一种方式。技术的进步会带给人们生活便利,劳动强度的减轻,工作时间的缩短,从而使得闲暇、娱乐、学习的时间增多,最终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工作技能

  假设机器人替代了人类20%的工作量,那么工人上班时间可以相应缩短20%,这样就业岗位数量可以保持不变,但是人们闲暇时间会增加。由于工作时间减少而闲暇时间增多,那么将刺激旅游、教育、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未来很多就业岗位不足国家都可能需要适时调整工作制度,比如将现在的五天工作制改成四天工作制,这是解决机器人大规模普及带来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处于人工智能威胁下的劳动者也不必为自己的前途过于担忧,现在要做的应当是提升自己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挖掘出自己不会被取代的、生而为人的“独一无二”;同时,由于人工智能将会替代不少岗位的中下游水平岗位,因此将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得更高以不被淘汰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想科技表现的对未来远景的预测和对人类的影响,更让人觉得是可以触及的,这也是科技不同于科幻的最大区别。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读后感(三):人工智能真的来了吗?

  自2016年以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一词成为热门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放眼各类综艺节目,各大公司的AI纷纷亮相,借助互联网数据在节目中充当着小军师。此时,杨澜撰写的《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这本书像一本及时的科普读物来到了我面前,让我看到了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日常生活中我已经在享受的、但可能被我忽略了的那些人工智能技术。

  看完整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重要词汇就是“深度学习”。现在最热门的人工智能方法就是深度学习,它如今能见效是因为两点:一、我们拥有了具备强大计算能力的大型计算机;二、我们所处的社会拥有了大量数据。而深度学习中的无监督学习则更能体现出机器的自主性,也就是它的智能。但现在大部分无监督学习仍然处在边缘地带,我们还不清楚它的实际算法。

  从80年代到2000年,人工智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这几个分支领域。至今我们已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地方轻松享受这些研究成果了,比如:在微信公众号“讯飞随身译”中,由科大讯飞提供的语音、文字翻译服务;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使用的微软小冰;苹果推出的Siri;扫地机器人;智能电视等等。

  说来惭愧,我也是微软小冰的老用户了,但自2014年10月31日微软关闭了MSN Messenger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服务后,我就没再用过微软小冰。在看《人工智能真的来了》期间,我重新用微信、微博关注了微软小冰,想借助它重新感受一下人工智能技术在这几年的进步,只是结果有点令我失望。诚然小冰的成长需要和用户有更多互动,从而令它给出更有针对性的反馈。而我对于小冰来说完全是一个新用户,它并不了解我。小冰还不能让我感到像是在和一个人聊天,我经常体会到的是所答非所问。但不可否认这几年小冰也引入了一些新的技能,比如视觉系小冰可以分析用户上传照片人物的穿衣品味等等,这显然是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成果。

  我觉得目前或许在语音和图片识别等方面,类似小冰之类的人功智能应用已经可以满足部分用户的一些基本需求,但在语意理解方面可能还有待突破。正是因为还没能正确理解人类语言表达的意思,所以类似小冰之类的人功智能应用都还无法给予像我这样的用户更多满意的回复。除了小冰这样的我已经接触过的应用形式的人工智能产品外,《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这本书中还介绍了很多神态各异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在《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人工智能产品要属高桥智隆研发的Robi了。因为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曾在《我们相爱吧》节目中看到陈柏霖送给宋智孝一个Robi作为礼物,对于这个能说话会跳舞的小家伙印象就很好。通过书中对Robi的介绍,我对这个小型仿人形机器人和它的研发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obi虽小但它不是靠轱辘运动,而是像人一样靠双腿走路,它还可以坐下、做俯卧撑、做仰卧起坐、跳舞。另外,Robi还掌握了包括中文在内的8种语言。最特别的是Robi需要用户购买近80期杂志,通过每期杂志中附带的零件自己组装,非常考验用户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据我了解,目前在Robi的中国官网中出售的还只是一代产品,而在日本等其它国家或地区2017年已经开始销售二代Robi了。Robi2更注重个性化定制服务,但是依旧没开发App服务。我不知道对于这点我的理解是否正确,感觉这个机器人的缺点就是相对固化,组装好时它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自身学习进步的空间极其有限。Robi1可以通过一个SD卡与Robi2同步互动。我觉得如果是可以通过App控制的机器人,就有可能通过不断升级更新App,丰富对机器人的控制指令,从而改进或提升机器人的服务和功能。

  另一个吸引我的机器人就是石黑浩研发的仿人形机器人。坦白讲仿人形机器人和Robi比起来,不管实际性能如何,光看样子还是有点令人震惊的,毕竟是一个和真人外貌相似的机器人。想象一下如果拥有一个和自己喜欢的明星相貌一样的仿人形机器人,那将是一种什么感受?不过有个很现实的问题,Robi的售价大约是1万元人民币,而据百度百科“Geminoid F”的词条页显示,石黑浩设计的一些机器人售价高达120万美元,而2010年诞生的GeminoidF造价是11万美元。2017年石黑浩推出了一个名为Android “U”的美女机器人,我还不知道她的造价又是多少?

  石黑浩是通过创造机器人的方式理解人类。其实,他对机器人不感兴趣,反而是对人类自身非常感兴趣,他想了解人类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在他看来,机器人就是一面反映人性的镜子。所以他才热衷于制造那么逼真的仿人形机器人。而对于仿人形机器人,高桥智隆则认为,将人类的基本外观和人类的交流过程进行简化,最终让机器人承担交流的作用就可以了。且这种交流未必需要外表上像人,但外形一定要够可爱,看上去值得信赖。想必没有几个人愿意和汽车制造企业流水线上的生产型机器人交流,这个看脸的时代,对于机器人也不例外。

  说回《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这本书本身,它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好印象是:书中涉及很多人的英文名字,在首次提到时都是以中英文双语方式展现的,我喜欢这样的方式。我很介意用中文称呼外国人的英文名字,像乔布斯的名字在我看来就是三个无关汉字组合在一起,关键是音译也不准确,对我来说就不如“Jobs”这一个简单的单词更易读、易记。或许因为杨澜的本科是英语系,所以在名字这个小细节上她也很讲究。

  然而,这本书也不是全无缺憾。虽然杨澜通过采访的形式,从全世界人工智能科研领域专家处获得了很多专业的信息,但这本书只能被定义为入门级科普读物,专业知识探讨的还不够深入、透彻。此外,像个别地方有错别字这都不算什么,让我觉得很遗憾的是总共不到260页的文字,竟然有内容重复的地方。其实这本书我并不是一口气读完的,而是断断续续地看了很久,即使这样都能被我发现有内容重复的地方,可想而知这些重复有多无趣。比如在第170页和第225页两次讲到一辆处于自动驾驶状态的特斯拉,与一辆白色的拖车相撞,造成驾驶员丧生的事故。且两次都用了大段文字描述,第二次提到时完全没有再提同一事故省略一些内容的意思。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完全没必要在同一本书内重复这种细节。

  再有就是直到看至《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这本书的“后记”部分我才知道,原来除了发布在优酷的这本书的同名采访视频外,在爱奇艺还有一套相关纪录片也已经发布,名为《探寻人工智能》。其实在“引言”部分杨澜就曾提到这套纪录片,但只是说进入策划阶段并未表示已经发布。虽然这套纪录片中难免有些内容和《人工智能真的来了》系列采访视频有重复,但也还是有一些从不同角度展现人工智能的内容,尤其是对于书中一些照片说明不够清晰的地方有更立体的呈现。比如在看书时,我以为Eric Kandel教授研究神经元用的海兔是我们平时吃的蛏子,看了《探寻人工智能》的视频才知道其实不是。海兔虽然属于浅海生活的贝类,但是它们的贝壳已经退化为内壳。所以我觉得在看《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这本书的同时,一定要看相关采访视频和纪录片,视频中更立体的呈现方式让相关专业知识变得更生动、易记,对读者理解书中所述内容会有很多帮助。《探寻人工智能》纪录片视频http://www.iqiyi.com/a_19rrh8opfp.html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采访视频http://list.youku.com/show/id_zefbfbd59efbfbdefbfbd.html

  人工智能确实已经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是或许有些智能的程度还不能令我们完全满意,但一切都在发展进步中,未来可期。(Rosiedream)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读后感(四):人文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真的来了》有感

  lue编辑

  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近年来这条消息屡屡出现在各种媒体报道中,很多图书也对人工智能进行了比较专业而全面地介绍。但是人工智能这项技术所涉及到的相关专业背景可以说让相当一部分社会人文人士望而却步,因为很多相关的书籍涉及到计算机,数学方面的知识较多,书中的语言也相对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对读者的要求较高。

  而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穿,著名媒体人杨澜女士编著的这本《人工智能真的来了》里面对于人工智能的介绍可谓是独出心裁。虽然作者不是理工科背景出身,也不是IT界人士,甚至严格上来讲与人工智能基本上搭不上边。但是作者采用类似旅游游记的方式将自己去美国先进的人工智能的研究机构和公司的访谈记录展现给读者。

  作者在书中对于人工智能更多的是从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来进行描述的,并且这种描述是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得出的,这在我们看来更显得平易近人。提起人工智能,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在其他很多书籍中对于图灵的介绍基本上都是介绍他的成就,往往设计比较多的专业术语。不过在本书中我们会看到作者虽然同样在介绍图灵的成就,但是在介绍的时候更多的是结合历史来一并叙述,并没有涉及相对专业的数学或计算机原理。这样一方面能够减少读者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读者的阅读欲望。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世界顶级研究中心的一些所见所闻,如在IBM Wstson研究中心里,我们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到人工智能界的超级大脑——IBM Wstson的神奇之处,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Watson的外形是憨萌可爱的地球造型,其背后是一套由90台IBM服务器、360个计算器芯片驱动组成的计算机系统。这样的“超级大脑”究竟有哪些功能,也就是能做什么,这些作者是直接通过访谈的形式来进行说明的。

  如果说作者在书中引领我们畅游了人工智能所能带给我们的方便的话,那么作者也没有忘记提出关于人工智能AI的思考。很多人可能对于人工智能的概念已经非常了解,甚至家中都已经开始拥有了机器人和各种智能设备,但是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的本质区别,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在这本书中也有涉及。

  总的来说,本书作为一本介绍人工智能的普及读物,个人觉得还是可以一读。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读后感(五):妙趣横生的人工智能之旅

  时至今日,对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我们都已不太陌生了。智能APP、智能家居、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制造、智能马桶等各种打着智能字样的新事物也层出不穷。人工智能正慢慢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想起时,还有种期待科幻中的智能场景早日出现的隐隐喜悦。人工智能让未来充满想象。

  著名媒体人杨澜2016年带领团队开始为期一年的人工智能全球探访,走访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二十多座城市,超过三十多人的顶尖人工智能实验室及科研机构的八十多位行业专家,制作了《探寻人工智能》的记录片。杨澜自称这是“一个文科生的人工智能探寻之旅”。

  杨澜的记录片我还没有看过,不过就从本书的访谈内容来看,很丰富,很有深度,探讨的一些前沿问题,对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开阔视界都非常有帮助。和李开复博士的《人工智能》一书比起来,李博士的人工智能是一场关于深度学习,关于概率论的深入探讨,比较专业性且有深度,其中穿插了一些关于未来智能,人与智能的畅想,也很有启发。而杨澜的《人工智能来了》则像一场妙趣横生的人工智能之旅,充满人文趣味。

  杨澜很会讲故事,每一场访谈均能挖掘到让人感动或新奇的点,科学前沿一线科学家们的实践感想,那些名人甚至科学狂人背后的故事,将人工智能朝更细致、更人性化的角度多方探索,让人惊讶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如此迅猛——这些多姿多彩的发展方向是李博士专精一面所不能取代的。

  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翻译、生活辅助机器人、加油站服务机器人、机器人餐厅等等,各款各型的机器人表现都别出一格,让人大开眼界。机器人科学家石黑浩热衷于制造逼真的拟人机器人,让机器人能摸拟人类精细的表情、感觉和情绪,这是未来机器人必走的一道关隘,也是拟人形还是非拟人形的分水岭,负责拟人部的石黑浩认为,“机器人是一面镜子,科技是我们理解人类的方式,这是我一直相信的哲学。”科幻作品中的人与机器人大战,则有科学家认为,现阶段不必担心这个问题,即便出现机器人大战也是机器人背后人的集团利益之争。还有机械机器狂人,将芯片植入自己体内,体验半机器人的感应效果,真是名副其实的科学狂人。

  杨澜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让我们直观看到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动态,也让人感概智能背后科学家的热爱、奉献与执着追求。李飞飞原是加州理工博士后领导了斯坦福大学的视觉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圈屈指可数的女科学家。如何让机器人像两岁的小孩子一般深度学习,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给机器人提供海量的图像数据。来自167个国家五万个工作者,三年时间,上亿幅被标注的图片,涉及22000个类别——机器识别的背后是人类“苦力”劳动在支撑。对此,杨澜说,“科研就是一个翻山越岭的过程,你去征服一座高山,再去征服下一座峻岭”,“对待机器就像是培养孩子”,“再多的汗水和等待都会换来惊喜。”

  访谈不枯燥,内容很丰满,也让人对人工智能更感兴趣了,于是也更期待人工智能领域能给我带来更多惊喜。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读后感(六):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来了吗?

  ——人工智能来了。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吗?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

  ——为什么我没有在我周围见过?

  ——因为你是一个穷比,你周围的朋友也是穷比,你上班的公司老板也是一个穷比。

  有名的节目主持人杨澜这样向中国人民发布这个好消息,甚至还出了一本书来宣传:《人工智能真的来了》。

  我只想说:我知道人工智能来了,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呀(⋟﹏⋞)。

  没有在电视上看过吗?电影里、新闻里,不都有播放过的吗?

  不,没有亲眼看过接触过怎么能叫做“见到”呢?隔着显示屏看到的东西只能叫做“影像”,算不得“见过”。

  言归正传,说起人工智能,可能普遍大众想的都是计算机、互联网、机器人,大家都AI并不是很理解,也不是很清楚,反正就知道不是平常的手工作品,属于高科技。

  度娘说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马文.明斯基等人工智能先驱曾经满怀激情的宣告:“我们将尝试,让机器能够使用语言,形成抽象概念,解决人类现存的各种问题。”之后各个时代的科学家都不遗余力的研究各种数据,进行多次的实验,赋予科技“温度”,赋予机器美好和可爱。

  人工智能什么时候进入我们的视线呢?自从第一个机器人问世以后,层出不穷的科技电影掀起了热潮,《终结者》就是一个经典。之后,人工智能就不仅仅是传闻中的机器人,科学家赋予了它们各种外形与能力,代替人类进行危险操作、作为蛇形参与灾区灾民寻找工作、参与了人类家庭工作、甚至是参与比赛,比如前几年红极一时的阿尔法。他们的能力越来越强,方便了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实在是让人类不禁感叹。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工智能越来越让人佩服,同时也人让不禁感想:人工智能既然这么厉害,懂得的比任何一个人类都多,虽然是由人类开发的,但是他们会拥有独立思想超越人类呢?

  不仅是科学家这么想,大众也这么想,像是日本电影《我的机器人女友》、《她》,还有印度神剧《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国电影《澳门风云》,导演都赋予了机器人的独立人格,拥有人的感情,有趣而完美。

  那么,人类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将来到底是人类的时代,还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呢?谁知道呢?

  感谢一直为科技而努力的人。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读后感(七):文科生眼中的人工智能

  记得当年深蓝打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时,曾有人撰写文章说,那是因为国际象棋的起路太窄,所以才会有人机大战国际象棋,人类败给电脑的情况发生。你若换个围棋人机大战试试,即便是只学了一年多的初级选手也能够击败当时最为先进的围棋软件。原因嘛,那就是围棋的棋局实在是千变万化的,比国际象棋的棋路宽广多了,电脑的那点弯弯肠子还是绕不过人脑的。电脑人工智能想要取代人脑,那恐怕真的是只能够存在于科幻电影以及小说中。

  可是不过是十几年的功夫,人就被人工智能的发展结结实实的打了脸。

  先是在去年的三月份,阿尔法狗成为了第一个击败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而曾经击败过世界围棋冠军的柯洁在今年5月份与阿尔法狗的对决中,居然以三局全部失败而告终。

  如果将这两件事往深处想想的话,总会有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感觉,难道人工智能的时代真的已经被拉开了帷幕,而人类终有一天会全面被人工智能所击败?

  或许这真的是并非不可能的。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恐怕真的是只有想不到而没有做不到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人工智能?目前它的发展程度如何?未来它的前景又会如何?这些可不是单凭一个阿尔法狗的棋局赛能够全部说明白的。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认识并记得当年的那位央视著名主持人杨澜。她带领团队在2016年走遍世界各地,采访了三十多个知名实验室以及八十多位行业专家,历时一年拍摄制作出了一部《探寻人工智能》的纪录片。而《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这本书,则是汇聚了杨澜在创作纪录片时对人工智能现状以及发展情况的身心感悟,是一场文字版的人工智能探寻之旅。

  对于杨澜来说,她并非人工智能的专业人士,甚至她都不是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相信在制作这部有关于人工智能的纪录片时,她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与认识并不会比普通大众多太多。而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前景,应该是面对整个大众将要全面普及化的,所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人工智能,了解人工智能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

  杨澜以一个文科生的视角,来记述她所见到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一切,其语言与内容并无晦涩难懂之处。该书作为一部为普通大众所了解认识人工智能的知识普及书籍应该是绰绰有余了。若是看完之后对此产生好奇,应该再去看看那部《探寻人工智能》的纪录片。

  不要因为恐惧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拒绝此书。不管怎样科技总是在进步,人类总是在发展的。纵使人工智能真的是吧双刃剑,也只有等到它真正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够被证实。而在此之前多了解一些关于它的事情,绝非一件坏事。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读后感(八):人工智能的时代

  人工智能的时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第一次科技革命到第二次科技革命,再到现在的信息革命,科学技术曾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变化。 当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人机围棋大战”中以4:1击败韩国著名棋手李世石九段后,人类不仅在感叹机器智能领域取得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也感叹一个新的时代—智能时代的到来。 机器依靠大数据和智能算法“赢了”人类的大脑。"我认为任何一种对人类心灵的冲击都比不过一个发明家亲眼见证人造大脑变为现实。"-尼古拉•特斯拉曾这么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智能革命,深刻揭示了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大数据与智能时代已经到来。

  人工智能即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与人类智能相似,人工智能的产品上到宇航太空,下到深海潜艇,大若巨人,小若米粒,已经在不断延伸到各行各业中,有些早已深入日常家庭生活中。本书是著名媒体人杨澜的第一部跨界作品,杨澜以媒体人的身份,深入人工智能的科技领域,带领团队走访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城市,用媒体人的人文视角记录了那些改变世界的人和事,探寻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和未来道路。

  英国狄更斯曾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全球智能时代下,AI改变着社会和经济,一方面改善人类生活,带来各行各业的便利,极大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是社会精细化发展;另一方面机器抢到了人的饭碗,失业随之而来,创造了无隐私的社会,也带来伦理上的冲突等负面作用。杨澜在书中记录了走访著名学府和国际性知名大企业,领略人工智能在视觉识别、语音识别、机器人制造、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也理性地指出人工智能在社会、经济、伦理等方面的观察与思考。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是人类,我们希冀于自己的人脑创造更强大更智慧的机器来帮助我们解决难题,而不是用机器来固化我们的大脑。如今的人工智能应用广泛,机器翻译、图像识别、辅助诊断等等,方便快捷了我们的生活,也应该警惕技术带来的挑战,人工智能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人类智能的神奇与伟大。我们提出,拓展发展新空间,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产业新模式。大到国家上层建筑,小到企业和我们个人,希望在人工智能革命的时代下能够大有作为。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读后感(九):人工智能,趋势还是挑战?

  提起人工智能,特别是看过科幻电影的人来说,对人工智能并不陌生。可以说,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也有很多人会担忧,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地位,甚至统治人类呢?

  2016年一个标志性的大事,就是谷歌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Go与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的人机大战比赛。赛前,李世石本人放出狠话,争取以4:1或者5:0取胜,谁知结果令人大感意外。结果是AlphGo以4:1取胜。更让人惊叹的是,人工智能在打法上表现出原创性,突破了人类棋手的惯用套路。可以说,人工智能已经在某些部分和领域已经超越了人类。对此,我们是喜还是忧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以及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走向的探寻,著名媒体人杨澜女士发起了筹备拍摄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的征程。本书即是作者采访全球著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的对话及采访感受等集结而成的。

  作者采访的众多人物,他们的观点都在书中都得到呈现,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尊敬、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的对人工智能的理性思考。比如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终生教授、该校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谷歌云”首席科学家李飞飞就说过,“AI改变世界,谁来改变AI?”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固然应该为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它所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欢呼雀跃,然而,我认为,我们面对的更为深刻和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驾驭和运用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我会关注科技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女性和一位母亲,我也会对人工智能有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关注的更多。人工智能恐怕是人类面临的一次最大的变革,而在人工智能各个领域,新一代的技术专家和领导者尚未成长起来。如果年轻人认为人工智能是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我认为他们应该明白,有梦想和激情的同时,也要承担起责任。这是生活的两面性。人不能只追求梦想,不承担责任;当然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要保持对梦想的追求。这个责任就是确保人工智能始终用来造福于人类,而不能偏了方向。

  的确,人工智能为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今天以及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将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正在进入智能互联网的时代。无人工厂、智能仓库、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正在成为现实。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让人工智能成为标配,像水、电一样无处不在。

  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这么多有前瞻、有责任感的科学家关注着,我想,读完此书,我们心底大概会稍稍放心一下吧,人工智能的走向还是会朝着服务人类的正确道路上前进的。

  而今,有一个可喜的局面。中国以巨大的用户数据,庞大的工程师队伍,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学术、商业、投资界的紧密合作,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均在人工智能方面投入巨资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站在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研究的第一梯队。华人及华裔科学家在人工智能领域阵容豪华,再一次展现了华人的聪明才智。

  本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涉及,是近年来了解人工智能的一本好书,一本比较权威的书籍,有利于读者了解真实的人工智能,也有利于更多人关注人工智能,当然了,也能消除部分对人工智能的怀疑和误解,感谢杨澜女士的《人工智能真的来了》。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读后感(十):杨澜见面会丨魅力的女人就该像她这样

  今天下午,我参加了媒体人杨澜女士的新书分享会。

  这本书名叫做《人工智能真的来了》,按照官方的介绍,这本书是媒体人杨澜女士第一部跨界作品。作为主持人,杨澜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早年登入央视春晚担任主持人,之后做了多档知名度较高的电视节目,如《杨澜访谈录》和《天下女人》。

杨澜新书

  很多人不禁要问,杨澜懂什么是AI吗?

  AI是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所写,中文名称是“人工智能”,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我相信这两年,大家一定和我一样,在工作岗位中被人工智能这个新词汇刷屏了。即使你现在对它还不是很了解,但在你的生活中,你一定使用过它。比如,我们手机当中的语音助手功能,今日头条App当中的兴趣推荐等等。

  前两年,国内知名记者柴静率领其团队做了一部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苍穹之下》,在国内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柴静从一名外行人的角度探访了空气污染这个话题。这一次,杨澜也是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带领团队走访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城市,采访了三十多位顶尖实验室及研究机构的八十多位行业专家,全方位探寻人工智能这一领域,推出了《探寻人工智能》纪录片。

探寻人工智能 (2017)8.62017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杨澜

  这部纪录片在豆瓣获得8.6的评分,目前可以在线观看。在剪辑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杨澜沉浸其中,用媒体人的人文角度、独特的亲身体验以及细腻的情感,通过文字,全面记录了那些改变世界的人和事,由此一个文科生的人工智能探寻之旅出现了,也就是今天的这本著作《人工智能真的来了》。

  杨澜在书中记录了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学府,IBM、微软、百度、facebook等国际性知名大企业,以及中国本土的诸如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新兴企业在深度学习、视觉识别、语音识别、机器人制造、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杨澜

  今天的新书分享会就是围绕人工智能这一话题展开的,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先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或者也可以通过阅读这本新书来了解。今天我着重要写的是在分享会上的一些个人感受。

  活动定在下午两点,从一点开始就有大批读者拿着新购买的书籍排起了长队伍等待入场。据说今天很多读者为了能够拿到VIP的门票,上午九点就到书店来排队买书了,可见杨澜的人气之高。

  我拿着超VIP的门票入场后,找了第三排的一个座位坐下,书店的工作人员开始暖场,提醒大家关于提问和签售的一些注意事项。随即,工作人员拿出了很多个机器人摆在舞台上,配合着音乐跳舞,惹得现场读者一阵惊奇,大家掏出手机齐刷刷的拍照片录视频发朋友圈。

杨澜现场签售

  活动开始后,主持人介绍杨澜,主持人说话表现的有些紧张,在我看来发挥的不是很好,这也能够理解,毕竟站在一个专业大咖面前,估计谁都会紧张吧。所以,杨澜的气场瞬间把场面给hold住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杨澜,她身着一件米黄色的上衣,黑色的长裤,画着精致的妆容,看上去端庄典雅,雍容华贵,她本人比在电视上看还要瘦一些。一进场,她就向大家问好,表示感谢。

  主持人介绍完杨澜本人和她的新书之后,邀请杨澜入座。但杨澜本人以方便照顾后面的读者能够看见她,委婉的拒绝了入座的请求。当天的读者非常多,除了座无虚席之外,还有很多读者站在后排。她的这一举动让现场的读者纷纷鼓掌称赞,所以整场活动杨澜是全程站立着讲话的。

杨澜全程站立

  在活动提问环节,我第一个举手,也因此获得了提问的机会。我之前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总结出来一个经验,凡是在这样的分享会上,一般第一个提问举手的人会比较少,可能是大家比较犹豫的缘故,从第二个提问开始,举手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也就意味着获得的机会就明显减少了。

  我在现场问了杨澜一个问题:未来人工智能将会替代很多人的工作,那么我们这些没有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该怎么来应对未来出现的变化呢?杨澜首先不是立马回答问题,而是对我说一句谢谢,才开始回答这个问题,她举例说了一些目前已经投入人工智能的行业或职业,比如医学领域、汽车无人驾驶、华尔街金融交易所等等,还告诉我们一定要注意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问题,把她在采访中的一些心得告诉我们。在整个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她一直保持着和我眼神交流,那一刻,你会觉得她表现的非常亲切,就像是一个朋友在和你拉家常一样,特别平易近人。她回答完问题之后,还对我说了一声:谢谢你的提问。

杨澜

  之后对她进行提问的读者,她也依然如此,展示了她作为知名人物的魅力所在。最后对她提问的是一位男生,由于位置比较靠后,他说不用话筒,主持人立马接话:那你就大声喊出来吧。这时,杨澜让工作人员把话筒传递给这位提问的男生,这一举动非常暖心,也表现了杨澜对于提问者的尊重和她超高的个人情商。

现场媒体

  书店作为这场活动的场地主办方,有很多不足。我现在每次参加活动,都会细心地观察分享人的一举一动,学习他们好的一面。此外,对于活动主办方,我也会认真地观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书店今天邀请了许多湖南的媒体前来采访,现场也有直播环节,但舞台上的灯光十分黯淡,导致拍出来的照片光线黑暗不好看。直到分享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书店方才开启了舞台上方的两盏暖色照明灯,这才让我有机会快速抓拍了几张亮度不错的照片。在此之前,不知道工作人员去干嘛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下大垅(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47602471/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