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太平洋的故事》是一本由[英]西蒙·温彻斯特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平洋的故事》读后感(一):太平洋见证的历史变迁
地球的百分之七十一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亦是从海洋中进化而来。而在众多的海洋中,无论是海域面积、深度,还是所包含的岛屿均排在第一位,人类至今都不能够完全探索太平洋,但是太平洋却见证人类历史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 《太平洋的故事》由英国作家西蒙 温彻斯特编著,该书以美国联合航空公司154航班的飞行路线开始介绍,关注太平洋本身,讲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太平洋发生的地理变化,并揭露太平洋已经不如以前太平这一残酷事实。 01 被分割抢占的殖民时期 太平洋本是一片宁静的海域,它辽阔的海域不曾被污染,也不曾被人类的喧哗打扰,但是一批航海家的出现让太平洋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人们深深的沉迷于太平洋所能提供的财富,一系列扩张也就此开始了。 第一个入侵太平洋诸岛的是麦哲伦所带来的欧洲殖民,西班牙对岛上的土著居民十分不友好,无情的剥削与压迫,以及一系列的疾病,导致原有居民的数量骤减,仅剩余几千人,他们的原有文化更是遭到严重的破坏,但这只是太平洋灾难的开始。 第二个到达太平洋的是德国人,他们看中的是岛屿的商业价值,德国人很快就将一些岛屿变为自己种植园,并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岛屿附近建立了军事基地。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成为了太平洋岛屿的新主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才成为太平洋的接手者。 02 人类对太平洋的研究从未停止 人类为了更好的研究太平洋,派出过很多勇士,但是海洋即便是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也总有着极大的未知和危险,有很多探险家将生命献给了这篇神秘的海域。海上最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就是台风,但这些灾害却并非凭空而起,其实是因为气候日益恶劣导致的。 日本是受风暴之苦最严重的的国家,所以日本政府就投入大量经费研究厄尔尼诺,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地球科技研究所办公室,制造了昂贵的地球模拟器。经过精密的计算,研究表明,日本所遭遇的几场巨大风暴,最初的源头只是澳大利亚北边,新几内亚巴布亚岛附近出现的小型强风暴。 随着对太平洋气候的研究,人类逐渐意识到太平洋不仅仅是一个为人类提供资源的巨大包括,同时也是一个脆弱的海洋,细小的改变都会让它引发巨大的风浪,而这些风暴的代价是人类所承受不起的,环境问题不是单一国家的问题,而是需要全世界携手攻克的国际难题。 03 太平洋不再太平的原因 因为人类的贪婪和欲望,太平洋所面临的已经不止是气候变暖这一个问题了,人们在战争年代需要威力巨大的核武器,而核武器的杀伤力是致命而且持久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将这种武器的测试选在自己国家,所以便将目光投到了人烟罕至的太平洋。 如今的太平洋早已不是以前的清澈海洋,它经历了人类无数次的核武器测试,承担了太多的核污染,逐渐变成了“原子洋”,因为人类当时的无知,对海洋做出的伤害至今无法全部弥补。此外,人类对太平洋的开采和利用也带来了一些列的生活垃圾污染,太平洋上甚至出现了垃圾带,大量的珊瑚都出现了白化的现象,人类的罪恶就这样被太平洋记在了海底。 太平洋连接着东方与西方,两种文明因为一次航海得以碰面,麦哲伦当年所跨过的太平洋必然是宁静美好的,奈何人类的本性让美好变成灾难,让太平的海洋变得纷扰,但是如今人们终于意识到,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想成为地球的主人,人类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对自然不是一味的索取,而是怀着感恩的心情和谐相处。 太平洋见证了太多的故事,它有着财富也保留着报复人类的权利,太平洋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善待海洋,人类才有明天可言。
《太平洋的故事》读后感(二):面积最大的大洋,故事最多的大洋
从太空中看地球,看到的确实不是“地”球,而是一个蓝色的“水”球——其中面积最大的,当属太平洋。太平洋当然似乎有点儿“名实难副”。太平洋之所以得名,与大航海家麦哲伦有直接的关系。西渡大西洋以及经过麦哲伦海峡的时候,麦哲伦和他的船队吃尽了苦头。而等到船队来到菲律宾群岛时,这段航程居然再也没有遇到一次风浪,海面十分平静,于是船员们高兴地说:“这真是个太平洋啊!”从此,人们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殊不知,之所以见到的是“太平洋”,是因为船队进入的是赤道无风带——换成太平洋的其他地方,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那可就难说得很了。
就纯粹的数字而言,太平洋占据了很多的“之最”。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这片海洋,南北最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900千米,总面积为18134.4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957米,已知最大深度11034米;太平洋上的岛屿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而且相比较曾经的“大西洋世纪”,20世纪特别是21世纪以来,显然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太平洋上来了——太平洋沿岸的几个重要国家,中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个个都是响当当,特别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巨头,美国和中国,可以说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哪!
基于这么多的铺垫,可想而知,属于太平洋的故事究竟会有多少,那就不言而喻了;而想要在寥寥数语间把太平洋的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自然的、历史的、军事的、政治的、科技的故事讲得较为周全、透彻,那非得需要些功力不可。当然这样的“大家”毕竟还是有的,英国人西蒙·温彻斯特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太平洋的故事》讲得确实传神、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在《太平洋的故事》这本连序言加正文只有236页的“薄书”里边,装着的却是一片被人们最晚真正发现却同时也是有着“未来之洋”之美誉的大洋,确实难以想象,但又在情理之中。
当美联航的154航班从火奴鲁鲁国际机场起飞,飞往关岛首府阿加尼亚的时候,西蒙·温彻斯特也开始了他的讲述。在《太平洋的故事》这本书里,这个集著名作家、探险家、记者诸身份于一人的家伙,将带领读者们纵览从白令海峡到合恩角、从夏威夷到巴拿马运河,覆盖地球表面近三分之一的大洋。而太平洋之所以更加让人难以忘怀,不仅仅在于它的这些客观上的“大”与“全”,而在于它正在以及未来在世界版图上扮演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倾向性在字里行间也显露无遗,特别是在作者回顾历史、探讨诸如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此类话题时,更加能够看出这一点来。
可以想见,太平洋的确是故事多多,除了它的变幻莫测,除了它的物产丰富,除了它的秀美风光,还会有更多的故事。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依然如此——毕竟,“未来之洋”的名声不是凭空而来的!
《太平洋的故事》读后感(三):二战后美国犯下的一个罪行,令这个美丽的小岛从天堂变成了地狱
在太平洋中心有一处环礁,名字叫做“比基尼”。这处环礁之所以闻名于世,除了它的名字与1946年问世的泳衣齐名外,还因为在这个岛屿上曾经发生过臭名昭著的大爆炸事件,并且是美国蓄谋已久的。
这件事情给比基尼环礁以及整个太平洋带来了极具杀伤力的危险,比基尼环礁从天堂变成了一片四寂之地,充斥着一种可怕的、不自然的空旷感,永久被世人弃置。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46年,在这之前,比基尼环礁上的岛屿有着最纯朴的自然环境,岛上的原始居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3000年,过着田园牧歌般的日子,这里俨然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但是,随着入侵者接踵而来,岛上的居民开始生活在阴影中,成为了入侵者掠夺的对象。
从第一批闯入者西班牙人开始,比基尼环礁成了欧美列强各国争夺的宝藏之地,几经易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了比基尼环礁”新主人“。
美国人的到来,比基尼环礁彻底成了地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并且已经引爆了三枚应用重金属核裂变原理的炸弹。但是,美国对此并不满足,还想研发出威力更强的核炸弹。几经选择,他们把核实验地点选择在了比基尼环礁的马绍尔群岛。
为了掩饰自己的恶行,核试验负责人对淳朴的马绍尔岛人说道:”为了人类的幸福,为了结束世界上一切战争,你们被选中来协助一些研制工作。“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之一,天真的马绍尔岛人在美国人的哄骗下,离开了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地方,被美国人送到了一个土地贫瘠、淡水稀少的偏僻小岛。
马绍尔岛人被送走后,比基尼环礁就成了美国人的天下。他们带领着一支庞大的部队,迅速占领了全岛,展开了邪恶的核爆炸计划。
在比基尼环礁,美国共实施了23项核试验,并发生了两次严重的核泄露,大量的致命辐射物向四周扩散。物理学家马歇尔曾经描述过他亲历过的核试验爆炸:我看见一个巨大的火球吞吐着狂暴的湍流,闪着红光,看上去就像天上悬着一个发生了病变的大脑。它像四周扩散着,直到看上去几乎到了我们头顶正上方的位置。场景太可怕了,跟它比起来,原子弹实在不值一提。”
连接不断的核试验,使得比基尼岛以及太平洋东面全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给地球环境和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伤害。比基尼岛附近的人开始出现了身体不适,然而美国人却根本不重视,直到有记者把这件事报道了出来,美国方面才不得不出面承认他们做过核试验,并对外谎称:当地居民正在接受治疗,所有人都会好好的。
尽管美国想三番五次替自己的罪行辩解,但是因核实验而亡的无辜居民却是个不争的事实。生活在太平洋上的原始居民遭受到了无妄之灾,却没有得到任何道歉和赔偿。这是一段可悲且可耻的历史,也是一个不容忘记的教训。《太平洋的故事》这本关于太平洋的”传记书“,不仅记录了太平洋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记录了它所受的屈辱。
太平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体,拥有6400万平方英里海面,从白令海峡到合恩角,从夏威夷到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不仅仅是一片了无边际的海洋,而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变迁史。
英国著名作家、探险家西蒙·温彻斯特用他恢宏的视角,为我们记录了太平洋上神秘、灿烂的辉煌和不敢回首的过往,让人类更进一步意识到自己与地球的关系,时刻铭记我们保护地球的责任。如果你也对太平洋的历史感兴趣,不如看看这本最权威的《太平洋故事》。
伤心太平洋,希望太平洋从此不再伤心。
《太平洋的故事》读后感(四):环保与共存是永不过时的话题
爱护海洋,是地球上的人类共同的使命。
海洋,孕育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也养育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但是,现在的海洋,却不得不疲倦地承受着生活在海洋周围的人类所造成的严重破坏,甚至不堪重负。
假期读了一本英国著名作家、探险家、记者西蒙·温彻斯特写的《太平洋的故事》,受益匪浅,不仅更加深入详细地了解了神秘伟大的太平洋,也通过作者的描述,更加担忧太平洋未来的环境,担忧未来人类的发展与海洋同生共存的复杂矛盾。
太平洋的神奇
太平洋有着近乎无法想象的浩瀚。
它覆盖了地球表面近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体。它覆盖着地球约46%的水面以及约32.5%的总面积,是地球上最大、最深和岛屿最多的洋,占地球总表面积的1/3。太平洋平均深度约为4028米,超万米的6个深海沟全在太平洋。作为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面积辽阔广远,包容万象,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已经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是水产资源和矿产资源。
因其幅员辽阔,太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有许多条联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
与之匹配的是它巨大的全球影响力:它是气候变幻的源头,是汹涌的地质动荡的震中,在其7英里之下还有着地球上最深的海沟。这片被人们最晚真正发现的海洋同时也是未来之洋:在它6400万平方英里的海面上所发生的一切与我们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太平洋的隐患
与其说是太平洋的隐患,不如说是人类的发展、气候的变幻导致的太平洋的变换,进而引发了人类生存的隐患与地球未来的担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地球、对海洋的探索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的同时,却也在破坏着它们原本的生存状态。
海洋学家查尔斯·摩尔曾在1997年驾船穿过北太平洋环流系统时,发现了“著名”的太平洋垃圾岛,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与夏威夷间海域,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国德克萨斯州。至2018年,这个垃圾岛覆盖面积超过1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法国本土面积之和,比此前科学家估计速度高出了近16倍。这些漩涡中的废弃物被鱼、海龟等海洋动物吞食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毒素,最终经由海洋生物、鸟类的身体进入到人类食物链中。
“太平洋垃圾带”颜色越鲜艳,垃圾集中度越高而这,却仅仅是隐患之一。
众所周知的如气候变暖、台风频繁,带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灾害,还有次生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改变。正如《太平洋的故事》中讲述到的珊瑚白石化、消失的信天翁、大洋垃圾场等章节,都是太平洋慢慢受到人类影响、侵蚀的现实证明。
太平洋的未来
《太平洋的故事》一书中,西蒙·温彻斯特带领我们从白令海峡到合恩角,从夏威夷到巴拿马运河,穿过散落于茫茫大洋之上的诸多小岛和群岛;在太平洋古老悠长的历史背景之下,他聚焦于20世纪中叶迄今环太平洋地区的多个历史关键瞬间,包罗了深海热泉的发现、珊瑚白化现象、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历史中的独特角色、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冲浪文化的繁荣、电子革命的诞生等丰富历史事件,为我们呈现了太平洋在过去、现代及未来所扮演角色的迷人传记,探讨了人类与这一强大的地球自然力量之间的密切关系。
未来的太平洋将如何生存与发展,不仅仅是地球生命体所担忧的,更是地球未来发展的先兆和依据。若是人们还如此肆无忌惮、不虑后果,那么,将来的世界,绝不是我们科技高速发达就能完美解决、幸福生存的。
读完《太平洋的故事》,我久久不能平静。既有对神秘的海洋更深入的了解,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环保与共存是永不过时的话题。这句话说太平洋最合适不过。人们以前认识的太平洋,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它带给人们无数惊喜的同时,也让人们担忧着未来的发展。真正希望这个神奇的、广阔的水域,能健康、长久地影响着、陪伴着地球上的生命。
《太平洋的故事》读后感(五):《太平洋的故事》把澳大利亚从崛起到举世闻名,写得太有趣了
有人曾经在太空中,看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从很远的地方看,这是一片蔚蓝色的,而陆地才是零零星星的小点。
在学初中地理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地球上70%的面积都是海洋,其中太平洋是四大洋之最,它宽阔的难以想象,也是最古老的海洋。围绕在太平洋周边,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想要一一细数,都谱写在案,真的是太难了。
但是西蒙.温彻斯特没有放弃,他找到了两全其美的方法,在不用把书写成像字典那么厚的同时,还写出了精彩好看的《太平洋的故事》。
西蒙.温彻斯特毕业于牛津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之后去到过世界的很多角落,他是记者,同时也是一线媒体撰稿人,正是因为他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丰富的知识储备+本身丰富的经历,才能有这么宏大的视角,这么有趣的文风。
他借鉴了茨威格写《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思维,把他认为发生在太平洋周边的7件大事列举了出来,这七个故事本身都很精彩,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讲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从崛起到闻名世界的过程。
从英国的附属,到大国崛起,只差一个优秀的总理
在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在探索新大陆的过程中,都曾经抵达过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占据整个小岛,所以它也被称为“澳洲”。
在1770年,它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此后的很多年,都维持着这种关系。
直到高夫.惠特拉姆当上了总理,这种附属的关系在被悄悄改写,这位总统真的是那种敢大刀阔斧做改革的人,相比于那些想稳稳当当熬过在任期的人来看,他这种行为确实容易犯错,但也很容易做出成绩。
他不止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当总理的三年里,一直都是保持着风风火火的行事风格。
对内:
上任10天时,,就任命了一个同僚,跟他一起管理政府部门。
之后非常果断地结束了征兵制度,同时,释放了因为逃避兵役入狱的那些人。
他提倡男女同工同酬,大力兴办学校,还主张保护澳大利亚原著居民的土地权。
除此之外,对于医疗制度、婚姻法,以及国家的运作体系,都是毫不手软,说改就改。
对外:
他取消了英国的授勋制度,把自己国家的国歌改成了《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同意了巴布亚新纳几内亚独立。
这种说到做到的实干家,让很多澳大利亚人民都大开眼界,此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哪位总理,像惠特拉姆这样,把自己竞选时候的承诺,悉数兑现的。
因为政绩太耀眼,同时这些改革多数都是依靠纳税人的钱完成的,惠特拉姆难免会有些洋洋得意,而人在得意之时,最容易掉坑。
他想要开采澳大利亚本身资源,但资金不够,手下的能源部长找了一个不靠谱的商人,最终这件事引发了媒体和政坛对惠特拉姆渎职的追踪。
他本来只是想用辞职威胁女王,谁知女王在澳大利亚的代理,直接将他辞退,让另一位反对党直接上台了。
也正是这件事,澳大利亚才逐渐摆脱了英国的控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不过新旧事物的更替肯定是有过程的,到1931年,澳大利亚才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从垃圾桶捡回来的创意,让澳洲一举成名
一个国家想要有辨识度,就必须要有一样能够让人过目不忘的东西,比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
澳大利亚尽管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他们独有袋鼠,善良的居民,有特色的烤肉,苦涩的啤酒等,但这些都不能让世界对这个国家有深刻的印象。
正如温彻斯特所言:这个国家几十年来一直处于文化劣势,似乎总感觉的自己的文化缺乏特色,除了运动以外在其他方面绝不可能有任何出众之处。
幸好,有个叫尤金.顾森斯的交响乐团指挥,来到悉尼之后,发现这里的歌剧院太小了,就主张这里应该建造一个足够好的歌剧院,因为悉尼值得拥有更好的。
他还真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游说了6年,当时的州长,才同意了。
之后他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征设计稿,来自不同国家的230多人都提交了自己的设计,最终获胜的是丹麦的建筑师,约恩.乌松。
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40岁了,还没有成名作。据说他当时的设计稿来源于妻子剥完的橘子皮
14个橘皮瓣一样的建筑,可以形成一个完美的球体,这就是悉尼歌剧院的雏形。设计必须要大胆,但在现实中,有些异想天开的地方,当下的技术是落实不了的。
工程开始之后,预算严重超标,进度也十分缓慢,很多新奇的创意,就是计算机计算都需要几百个小时,才能找到答案。
恰逢新政府上台,他们用节约纳税人钱的由头,赶走了乌松,找了本地的设计师,替代了乌松的位置,用了七年的时间,却只做出了平庸的内部设计。
工期比原定的晚了10年,预算是当时的14倍,尽管内部设计有些不尽人意,但总算是可以开始正常营业了。
正是因为悉尼歌剧院外部独特的帆船造型,才让这个国家有了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建筑,就像是迪拜的帆船酒店一样。
写在最后:
1966年克林顿在访问悉尼时曾经这样说:我想不到全世界还有哪个地方,能让人们像这样聚到一起来,融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
这足以说明,在20世纪中叶,澳大利亚已经拥有了多元文化的底蕴,而一个国家的开放,肯定是循序渐进的,由开始一点点放宽,到之后只要你愿意来,都可以申请,澳大利亚成了一个更包容的国家。
澳大利亚这个位于太平洋中的岛国,因为这片海洋的恩泽,拥有着新鲜的空气,肥美的草地,以及适宜的气候,真的希望它能在未来变得越来越好
《太平洋的故事》读后感(六):美轮美奂的太平洋小岛,成西方必争之地,留给当地人的只有伤和痛
文/舒筱米
在被英国海军部奉为圣经的《世界海洋航路》中,对于太平洋这样一段描述:太平洋中有相当一部分区域从未被勘测过,或没有被深入勘测过。许多地区根本一点儿工作都未曾做过……你们能采取的唯一防护措施就是小心观察、仔细探测。太平洋作为全世界第一大洋,整个面积占了地球近1/3,换算成数字差不多有18134.4万平方公里。究竟太平洋有多大?如果把所有的大洲都放进去,可能还填不满一个太平洋。也因此,从来没有人能了解这片海域的全貌。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太平洋甚至主宰了我们整个地球的命脉。全球的气候变化的源头,形成于太平洋。如果有那些地方发生地质动荡,这汹涌的震中,往往就是太平洋。到底这片广袤无边的海域,还承载着多少我们未知的秘密呢?
在《太平洋的故事》这本书中,作者西蒙·温彻斯特聚焦20世纪中叶开始的故事,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坐上时光机,共同来一场神秘的太平洋之旅。
虽然这是一本讲述水的故事,但这本书的内容可一点都“不水”。作者温彻斯特是牛津大学地质学专业出生,曾担任英国《卫报》20多年的海外特派记者。去过世界很多地方,包括BBC、《国家地理杂志》等知名期刊,长期找他撰稿。
温彻斯特写的很多著作,都曾经上榜《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同时,因为他出色的表现,他还在2006年获得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发的荣誉奖章。
今天,我们就将一起跟随温彻斯特的这本《太平洋的故事》来一起走进熟悉又神秘的太平洋。
01
虽然太平洋看上去一望无边,但其实在这里布满了大大小小上百座小岛。比较出名的小岛包括加罗林群岛还有马里亚纳群岛。
在这里有一些海拔比较高的火山,还有一些珊瑚环礁。看着波光粼粼的海面,总会让人联想到那休闲而舒适的海边度假。
像我们很熟悉的塔西提岛(大溪地),一直有太平洋女王的美誉。来这个海岛上见证爱情的情侣,也是络绎不绝。
然而,我们看似绝美的小岛,在西方军队的眼中,却成了掠夺的靶子。
还记得现在旅游热门地关岛吗?现在的它美轮美奂,但曾经的它却是满目疮痍。关岛属于马里亚纳群岛之一,在1521年麦哲伦登岛的第一天,就开启了关岛悲情的命运。岛上密克罗尼西亚人,也即将迎来他们悲惨的历史。
02
自从西班牙在关岛上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之后,欧洲军阀们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贪婪和掠夺。很快,德国人也加入了大西洋群岛的争夺。
德国商人在18世纪就在马绍尔群岛和加罗林群岛上建立了椰干和棉花种植园。由于当时德国的强大,其它西方国家尽管眼红,却也一时无从下手。于是,美国瞄上了西班牙统治的关岛,而英国则占领了吉尔伯特群岛和埃里斯群岛。
一战的爆发,让这些国家暂时停下了蚕食岛屿的行动。在和英国结盟后,就连日本也加入了瓜分太平洋群岛的队伍,这个趋势甚至愈演愈烈。到了1914年,日本军队几乎牢牢控制住了所有的岛屿。
如果说之前西方列强霸占太平洋岛屿是为了争夺资源,那么日本争夺岛屿可能只是为了称霸世界。在1914年之后,日本发动了包括偷袭珍珠港、闪击马来西亚等战役,而这些太平洋群岛,就成了日军攻打西方军队的前哨基地。
最终,在西方列强共同阻击下,美国将这些曾经日本控制的岛屿,一个接一个夺了过去。可以说,整个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在太平洋的这些岛屿中,却经历了四次帝国主义的侵占。
03
这些西方军队,肆无忌惮的攻占掠夺。他们在岛上开发资源,建造军事基地,甚至进行一轮又一轮导弹试射等训练。
当这些人对于小岛予取予求的时候,他们却忘了这个岛上还有一群原住民,他们才是这个岛上真正的主人,但他们却成了这个岛上最没有发言权的人。
夸贾林岛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环礁,周围到处都是银白色的沙滩,还有几米高的珊瑚。除了成为旅游景点,夸贾林岛还拥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军事基地。
既然是军事要塞,自然不能随便让人进出。因此,夸贾林岛上的本土居民每到晚上,就要坐船离开。因为,这个岛不再是他们的家,他们的家距离夸贾林岛3英里的海域,一个面积仅有30多万平方米的小岛。
12000个岛上原住民,挤在只有30多万平米的小岛上,使得他们所在的埃贝耶岛成了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最为脏乱差的地区之一。
夸贾林岛的原住民,不得不每天往返穿梭于两岛之间。他们没有一个像样的下水系统,2型糖尿病在这里司空见惯,也因此,原住民普遍寿命不长,岛上一半的居民不满18岁。如果有亲人在埃贝耶岛离世,他们也需要将人带到夸贾林岛上,存放在被钢丝栅栏圈起来的外围冷冻库里。美军所在的区域在钢丝栅栏之内,而这些原住民是不能随便穿越的。
一个钢丝栅栏,隔开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第一世界,一个是第三世界。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的残酷。
04
在《太平洋的故事》这本书中,也许夸贾林岛上的原住民,是一群被历史牺牲的人。但太平洋的故事,还远远不止于此。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曾经残酷的过往,也看到了大自然的馈赠和警告。太平洋给予人们丰富的资源,蕴藏着强大的宝藏,却也可能在一瞬间就被来自人类的垃圾、石油所侵蚀。
这本书不仅包含了过去的人文、地理,还包含了发人深思的现在和未来。神秘的大自然,总有它的定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定律中,重新出发。
《太平洋的故事》读后感(七):《太平洋的故事》:“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方,竟是风暴的发源地
几年前,杰克和露丝的爱情,和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太平洋底,使无数网友心碎。那汹涌、冰冷的海水,以及大海中未知的危险,更是令人不寒而栗。
但人们依旧是向往着大海的,所以在每一个旅游旺季来临的时候,总有大批游客涌往有海的地方。希望大海能洗去自己身心的疲惫,希望无边无际的大海能使自己的胸怀更加宽阔。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所谓大海,只不过是真正大海的一外角落,一汪清水,或者一片小小的湖泊。
是的,我们所见的海和太平洋相比,真的也不过如此。
太平洋形成于7.5亿年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宽广的水域,大到就算容纳所有的大洲,也还会有多余的空间。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同时又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曾经提到,太平洋是人类能抵达的最远的地方。
但是古老而又浩瀚的太平洋,却一直都不是“太平”的,她经历着人类社会变迁,受到、和推动着地球气候变化。
《太平洋的故事》一书,详尽地记录了她所经历的一切。被发现,被开发、被仰慕,以及被侵扰或被破坏。这本书,记录了太平洋的沉寂和繁华、记录了水下世界的富饶和水上人世的变迁。
本书的作者西蒙·温彻斯特,是英国著名作家、探险家、记者。毕业于牛津大学地质专业,曾游历过世界很多地方,曾长斯担任名报纸的海外特派外,并一直为国际一线媒体撰稿。他有多部作品,其中多部登上了畅销书榜。
1、神秘的大海
其实,对于太平洋深不可测的海底,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生物,一直是海洋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科考人员便驾驶“阿尔文”号潜艇,前往太平洋的某处,开启了深底探索之旅。
他们将水下声学导航仪器包裹在铁笼中,上面装上强大的控照灯,和各式温度计,以及高分辨摄像机。然后用一台巨大的起重机,花了足足两个小时、放完了8000多英尺长的缆线,才终于把仪器送至深海。
在深海,海水的温度会在短时间内不断升温,然后又迅速下降。摄像机不停地拍下海底的影像,直到胶片耗尽的信号传来。
科学家们小心翼翼地将仪器拉上海面,兴奋地开始陆续查看这三千余张照片。
最初,照片上除了岩石和黑暗之外,并没有其它的东西,但是在温度出现异常的地方,在一片漆黑的深渊中,竟然出现了大量活的生物!
很明显,这些生物的生命力相当强。它们生长在无尽的黑暗里,不在意周围的寒冷,和如泰山压顶般,足以摧毁一切生命的海底高压。
它们似乎并不需要生物赖以生存的阳光或氧气,或其他任何常识中、生物不可或缺的化学及物理成分。
这,也就推翻了迄今为止对生命起源的简单认知,即:阳光、氧气、温度,以及叶绿素是生命开始时必不可少的条件。推翻了生物必须从太阳辐射中获取能量的广泛认知。
这些新发现的海底生物,毫无疑义地说明了,能量可以从地球本身获取,并不需要依赖太阳。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也在讨论着大洋中可能蕴含的丰富矿产。经过勘察,海底有丰富的硫化物,而且是可开采、可贸易的金属硫化物。
采矿业很快就确认了数量诱人的“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将打捞出海面的碎片化验之后,进一步确认海底蕴藏着大量的铜、铅、锌硫化物,以及金银矿藏。这一发现,使世界采矿业都跃跃欲试,希望早点找到开发海底矿床的最佳办法,早日拥有这巨额的财富。
人们贪婪地梦想着深海中潜藏着的巨大财富,接着各种采矿船和辅助机器陆续登场,开始对海底矿藏进行切割和挖掘。与此同时,一些环保组织也开始担心,利润和贪婪会将海底毁掉。
2、脆弱的大海
在太平洋的海水里,生长着各种各种各样的生物,而珊瑚,则一直被人称为是美丽的“海底花园”。这里的珊瑚多呈现棕色和黄色,以漂亮的色彩把海底世界妆点的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科学家却在海底发现了很多纯白色的珊瑚,用手轻轻触摸才发现,这些珊瑚很刺手,这标志着它们患了一种后来被称作“珊瑚白现象”的噩兆。可能就快要死了——这是海洋正在遭受严峻考验的最初征象之一。
接着,在短短几周后,这种白化病突然快速传播开来,甚至在全世界的珊瑚间开始传播,在之后的时间里,全球各地的珊瑚礁继续遭遇重创,到20世纪九十年代未,仅澳大利亚的珊瑚礁就已经失去了一半。
经过研究,令珊瑚生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海水温度的上升,二是海水酸度的增强。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种情况是共同存在的。
全球气候的变暖,使海水的平均温度上升和酸化,超出了珊瑚的承受能力。所以它们向世界发出了预警,让人们注意到它们美丽、脆弱和易逝、和预示危险的能力,提醒人类快速觉悟,停止破坏和侵占。
但是商业的力量是强大的,相对来说,珊瑚的美丽显得那么不值一提。无论是在陆地上,还是太平洋上,商业都是王牌。
除了珊瑚之外,人类生活区域的扩大,也使一些依赖海洋生活的海鸟受到了影响,致使一些美丽的小鸟灭绝了,另一些在一段时间内曾濒临灭绝。好在有一些鸟类学家及时发现,他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想尽办法来保护这些鸟儿,并渐渐使它们的数量增加。
事实上,鸟类和鱼类受到的伤害来自很多方面。它们会被捕鱼的网线缠住、被泄露的石油毒杀,或者遭到人类带入动物的袭击。在它们遭受的各种痛苦之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误食海洋中的塑料碎片
比如1999年,一名水手在海上发现了大片塑料漂浮物的垃圾场。这其中有瓶子、轮胎、牛奶箱子、玩具、旧渔网等等,他说,垃圾的数量,多到甚至可以让人踏上去,在海面上行走。
一些媒体上也曾流传过一只已经死去鸟儿的照片,它的肚子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塑料垃圾,这张照片引起广泛的同情和关注。
好在现在,很多国家和团体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成立了各种组织,积极行动来保护这片美丽的海洋。
3、大海的力量
有人说“飓风起于青萍之末”,但是事实上有很多具有强大杀伤力的风暴,却是来自大海上的。
比如1974年的圣诞节,“气旋翠西”突然袭击了澳大利亚的一个城市,这是当地有史以来最可怕、破坏力最强的灾难。在这次灾难中,全城80%的房屋被毁,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成为一堆断裂的木头了粉碎的水泥。
这个城市的一切都崩溃了,没有电、电话没有信号、天线全都刮断了,飞机像碎纸一样被抛来抛去,船只在港口里脱了锚,有些沉了,有些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无法使用。
这次灾难以及接下来发出的数次风暴,都使人们开始关注强台风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无论地球气候如何变化,太平洋都是大部分变化的诞生地,和发源地。
作者在书里写道:
太平洋的面积如此之大,所以巨量的海水从阳光中吸收了几乎无法想象的热量,而这正是一切的关键。
如果说,世界气象变化的源头是太平洋,那么,太平洋所有极端气象的终极来源,就是它所聚焦的巨大的、太阳辐射的热量。这热量改变了长期气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候,而气候又决定了短期气象,即天气的变化。
这里是世界气候变化开始的地方,也是所有飓风、旋风、台风的诞生之地,是所有季风形成之地。
除此之外,一些极端气候和灾难的源头和力量来源也是这里,比如著名的“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等被公认的地球上最重要的气候现象。它们不仅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打击,也在伤害着海里的生态平衡,给一些生物以致命的打击,甚至致其灭亡。
越来越多的气象学家意识到,太平洋的浩瀚使它也蕴藏着巨大的危险,会使地球陷入危机,温度失衡,然后又有足够的能力遏制这疯狂的变化,使一切重回宁静和有序。
太平洋,终将会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一个对地球的未来相当重要的安全阀。
近些年,一些艺术作品将一些时髦的海洋运动推进了人们的视野。这使更多人爱上了这片美丽而脆弱的海洋,他们在海面上乘风破浪的嬉戏,或在海底自由自在的穿梭;他们关注着这片像摇篮一样温柔、又蕴含巨大能量的大海。
对这片海洋的了解和热爱、呵护,也终将为我们的后代子孙造福,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福。
《太平洋的故事》读后感(八):太平洋上的查莫罗人,被列强欺负几百年活下的不多,至今仍然悲惨
一周三次,当美联航154航班,从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上空经过的时候,如果天气晴朗,那里的海水蔚蓝如缎,风景如画。
然而没有人知道,深海的水域有多寒冷,多暗黑。
就像4000年前,当查莫罗人从东南亚移民到这里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想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文明和人种,将因为外来所谓文明人的入侵,几近毁灭。
这片蔚蓝的海水,掩盖了太多的黑暗和悲惨。
而这一切,是从那个叫麦哲伦的人,登上属于这里的马里亚纳群岛开始。
01
查莫罗人,是对太平洋上马里亚纳群岛土著人的称呼。
16世纪,西班牙入侵前夕,他们尚有十万人之多,喜欢纹身,觉得染黑牙齿是高贵的象征,酷爱把贝壳做成服饰。
他们沿袭着母系氏族社会方式,但已分化成上中、下三个阶层,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使用挖掘棒、石锄和贝刀,兼营渔猎和采集。
这里是一片世外桃源,有他们喜欢的拉提石,可以用来修建房子。拉提石的数量越多,代表着房屋主人的地位越高。
(拉提石)1521年,受西班牙政府雇佣,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正在进行他的全球航海探险,当他们连续100多天没有吃到新鲜食物,树皮粉末都被拿来充饥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三个有人居住的小岛,这就是马里亚纳群岛的一部分。
岛民们热情地给他们送来了食物和水果,而当麦哲伦发现他们从船上拿走了东西时,他射杀了7个土著人,放火烧掉了几十间茅屋。
就在这一年,麦哲伦因为推行殖民主义被杀。
此后,西班牙正式入侵马里亚纳群岛,建立了在太平洋上的第一个殖民地。
西班牙开始大肆掠夺这里的资源,压榨这里的人民,而且,他们从欧洲携带来的病菌,引发了当地一次又一次的瘟疫,查莫罗人在贫病交加中,大量地死去。
他们悲惨的命运就此开启。
02
西班牙之后,第二个到达这里的,是德国人。
对这位强劲对手进入自己的领地,西班牙一开始采取的是回避态度,后来就默许了。德国人在马绍尔群岛和加罗林群岛上,建立了椰干和棉花种植园,除了本地土著作为苦力,大量黑人奴隶被运送到这里。
1898年,美西战争,西班牙将马里亚纳群岛最大的岛屿,关岛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了米国。
与此同时,英国也对这里所属的密克罗尼西亚的东部进行蚕食,占领了吉尔伯特群岛、埃利斯群岛。
一战爆发后,1914年10月,日本几乎控制了密克罗尼西亚全部岛屿,这为他们以后的野心铺了路。1941年以后,日本偷袭珍珠港,闪击马来西亚,侵占中国香港,无一不是以这片土地作为前哨,来阻断西方军队的。
二战后,1945年9月,日本投降,从此密克罗尼西亚近3000座岛屿,300万平方英里水域中,仅有的1000平方英里的陆地,都由米国“托管”。
为了防止当地反抗,米国采取了分而治之的办法,将马里亚纳群岛分为两个实体,一是关岛,作为它的海外领地,一是北马里亚纳群岛,作为它的海外自治邦。
从1521年麦哲伦发现这片大陆开始,这里遭受了无数次入侵,密克罗尼西亚的人们,饱尝了贫困、疾病和虐待。
当地土著人的悲惨命运,直到现代,依然延续。
其中的夸贾林岛,最为突出。
03
自从米国导弹发射技术在夸贾林岛夜间试验,这个岛上的12000名成人和孩子,就不准在岛上过夜,他们被赶到另外一个80英亩,肮脏污秽的贫民窟,也就是埃贝耶岛。
岛上没有一个像样的下水系统,只有一家超市,售卖以顿计的汽水和肉罐头。也许,这些被赶出来的人就靠此填饱肚子。
洗衣服必须要回到夸贾林岛,在安全栅栏外面,有一处四面用铁丝围起来的地方,有洗衣机可以洗衣服。
在几千里外的米国政府办公室签署的国际协议,禁止本来应该住在这个岛上的男人,女人,和他们的几千儿女,在自己的故土上生存繁衍。如果有人死去,他们也必须将死去的亲人,放在钢丝栅栏外的冷冻库里,等待着葬礼被允许举行。
(夸贾林岛上的新型监视雷达)而在几英里外,那些占据了他们家园的人,在那里随意地来来去去。
事实上,近年来,米国在金钱上还是有所投入。为了修建机场和其他设施,米国政府租下了夸贾林在内的马绍尔群岛,每年支付1800万美元,租期直到2066年。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些钱去了哪里?为什么岛上的土著居民生活的如此贫穷,如此没有尊严?
据说马绍尔群岛的许多高层人士,在夏威夷都拥有豪宅。夏威夷大学的一位学者,曾经写过一本书,来揭露这一现状。
以后的很多年,他一直受人威胁,疲于应对各种诉讼。
这就是太平洋,那么美丽,但是在海的深处,你永远不知道那里有多么寒冷,多么黑暗。
这些故事,是英国作家西蒙•温彻斯特,在《太平洋的故事》里讲到的历史。他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写下不失尖锐的思想。他说:“美国政府拨付给夸贾林岛的款项被挪用,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而另一方面,夸贾林人被迫离开生活的家园——他们可怜的命运,构成了一个足够让人流泪的悲惨故事。”“很多人的身体或精神出现了异样,患上了各种奇病杂症,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让世人难以想象......这的确让人寒心——在这个离奇的故事里,没有一位多少有点分量的人,为他们争取过哪怕一丁点权益。”
《太平洋的故事》读后感(九):太平洋是麦哲伦发现的?厄尔尼诺其实也和太平洋息息相关
一、太平洋历史知多少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也熟知那句广为流传的“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畅销经典作品,这本书以法国后映像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讲述了一位收入不错的股票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在38岁时离开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和生活,只身远赴巴黎学画,最后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了却余生的故事。
繁华的都市比不上荒蛮的岛屿,温柔贤惠的伴侣还不如原始部落里安静照顾不插手日常生活的异性。书中主人公这样反差极大的选择,让很多读者对这个南太平洋上的岛屿好奇:这里到底是怎样一个世外桃源?这片叫做所谓太平洋的海,真的始终“太平”吗?
太平洋(Pacific Ocean),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它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南北最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宽约19000千米,总面积为18134.4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
太平洋覆盖了地球表面近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体。它是气候变幻的源头,也是汹涌地质动荡的震中,在其7英里之下还有着地球上最深的海沟。
这片海洋上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往历史,它对于人类的未来又会有着怎样的瞩目影响?西蒙·温彻斯特的这本《太平洋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西蒙·温彻斯特,英国著名作家、探险家、记者,牛津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曾担任《卫报》20余年的海外记者,及《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海外特派员。
丰富的出游经历,让西蒙·温彻斯特的眼界不断扩大,他先后出版了《教授与疯子》《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改变世界的地图》等多部书籍,并数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在2006年,西蒙·温彻斯特获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新年荣誉表彰,获官佐勋章。2009年,成为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名誉研究员。
2019年,西蒙·温彻斯特推出了新书《大西洋的故事》,在书中,他以细腻的文笔和详实的数据,为我们还原了大西洋自形成初始,到如今依然是世界贸易热点的历史进程。
2020年,西蒙·温彻斯特接着为太平洋立传。在《太平洋的故事》中,他聚焦于20世纪中叶迄今的多个历史瞬间,从深海热泉到珊瑚白化,从冲浪文化到电子革命,无数关键历史进程的背后,都与散落于太平洋之上的诸多小岛和群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过去、现代及未来,太平洋在人类与自然的交流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它6400万平方英里的海面上所发生的一切,与我们所有人都息息相关。这一次,让我们随着西蒙·温彻斯特的《太平洋的故事》,去解开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却最晚发现海洋的神秘面纱。
二、太平洋的影响力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近年来,极端天气出现次数越来越多,人们提及“厄尔尼诺”这个词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可能很多人都会简单将“厄尔尼诺现象”理解为“热的地方更热,冷的地方更冷”。但实际上并不准确,它其实是太平洋上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文“El Niño”,原意是“小男孩”,也指圣婴,即耶稣,是圣经福音书中,天使加百列向童贞圣母玛利亚报喜时,给耶稣所取的名字。
相传在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发现在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如果比往常格外温暖,之后便会天降大雨,同时海鸟还会结队迁徙。
出于迷信,古印第安人称这种反常的温暖潮流为“神童”潮流,又叫“圣婴现象”。之后便流传下来,人们使用音译的“厄尔尼诺”来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经过现代科学论证,这股神秘的“圣婴现象”也就是“厄尔尼诺”有了科学解释。
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因而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了加强。
正是这个时候,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由于受到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了西北季风。
这股西北季风一边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也就是东南信风),让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一边又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这股明明是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
这样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就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所谓厄尔尼诺现象,就是指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当大范围的热带太平洋增暖,全球气候也会跟着显著变化,如果气候变化持续了3个月以上,就会被认定为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拉尼娜现象有时会紧随其后。
拉尼娜源于西班牙语“La Niña”,原意是“小女孩,圣女”,通常被用来描述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所谓“反厄尔尼诺”,顾名思义,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这时东太平洋会明显变冷,全球气候也会跟着混乱,通常都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拉尼娜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在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总体说来,拉尼娜的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的到来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而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
太平洋的交通地位
太平洋由于宽广的水域环境,在国际交通上也有着重要地位。
有许多条联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都需要经过太平洋;
而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也分别连接了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
太平洋沿岸有众多的港口,它们支撑起了太平洋沿岸众多海运航线,如东亚—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
太平洋海面上的空运航线也是错综复杂,波音公司甚至专门设计了747-800客机用来专门横跨太平洋。
让太平洋地位如此特殊的原因中,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太平洋上有一条纵贯的180°经线,也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船只如果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需要减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因为这个特殊的原因,人们逐渐开始在太平洋上空,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系。
三、海洋是故乡,也应该是文明的绵延
“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命名。
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启航,西渡大西洋。
当抵达南美洲的南端,进入了一个后来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后,他们遇到了无数的狂风巨浪和险礁暗滩。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以仅剩3条船、一半队员的代价,终于到达了麦哲伦海峡的西岸。
又经过3个月艰苦航行,船队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由于进入赤道无风带,接下来的航程里船队再也没有遇到过风浪,船员们高兴地说:“这真是个太平洋啊!”于是人们就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
在西蒙·温彻斯特的笔下,太平洋的近现代历史正徐徐在画卷上展开,从白令海峡到合恩角,从夏威夷到巴拿马运河,这片广阔的水体下,还潜藏着更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掘。
太平洋上的波诡云谲,是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的能量来源和气候风向标,我们在探索和收获的同时,也应当警惕各类过度开采和人为灾难,对太平洋以致整个世界和人类发展史的影响。
在古老悠长的历史背景之下,太平洋见证了蛮荒和文明的冲击,也见证了强权和野心的更迭,却只是默默无言,继续潮起潮落,翻滚不息。
随着缓缓行驶的历史巨轮,太平洋的故事也还在持续书写。那些伴随着经济和环境的冲突交战,围绕着道德和利益的矛盾交织,未来依然会此起彼伏,出现在人为文明发展的舞台上。
汤因比曾说:“文明是一种运动,而不是一种状态模式,是航行而不是停泊。”新的世纪,“随着海洋开发的立体推进及西方扩张性海洋文明发展模式的难以为继,世界海洋文明正在转型。”
而作为海洋中最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太平洋接下来又会和人类文明发展擦出怎样的火花,《太平洋的故事》没有给出具体结论,一切都未完待续。
《太平洋的故事》读后感(十):太平洋里的故事,看看你都知道哪些?珊瑚白化、太平洋垃圾场
说到太平洋,众所周知,她是地球上最深、最宽广、最巨大的海洋。
它位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17967.9万平方千米,是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岛屿最多、水温最高的大洋。
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船队寻找通往东方的西航路线,经过四个多月的艰险航程,越过风狂浪恶的大西洋,穿过狭窄险要、弯曲多礁的麦哲伦海峡,进入新的大洋。
当时天气晴朗温和,洋面平静如镜,碧水映着蓝天,航行几十天都是如此,与前段航路形成鲜明对照,因此,麦哲伦便把这个大洋命名为“ElmarPacific”,意为“和平之洋”,汉译为“太平洋”。
我国的东、南、黄、渤海都紧邻着太平洋,为我们提供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我们对于太平洋的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在浩瀚深远的太平洋里,还有许多我们仅仅略有耳闻,甚至是闻所未闻的生物,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发生的故事。
太平洋,其实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洋。
为了全面让人类了解太平洋,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是西蒙.温彻斯,他花费毕生精力,撰写了一本《太平洋的故事》。
他并没有像字典一样,科普太平洋里发生的那些事,而是选择性挑拣了一些发生在太平洋里,趣味且深刻的场景和大事件呈现给读者。
他的这种写作叙事手法,是借鉴了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行文逻辑。他选取了7件有趣且标志性的事件来讲述太平洋的命运和发展变化。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太平洋,有着它特殊的自然与历史地位。
西蒙.温彻斯特,学的是牛津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后,他成了一名记者。因为职业原因,他去过世界各地。
世界各地游走的经历,让他对于太平洋的认识深刻,觉得有必要给世人看看真正的太平洋是什么样的,太平洋周边国家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太平洋的影响,以及太平洋的过去、现在、未来和整个潮流时代发展的改变。
书中的七个故事,作者均从太平洋本身出发,从而引出太平洋对于国家、城市或者体育运动的影响,一切都是太平洋的衍生物。
01 从珊瑚白化,到太平洋垃圾场,太平洋的脆弱不堪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的升温和海水酸度的增强,相当于海里的雨林珊瑚礁,开始出现了白化现象。
珊瑚礁白热化是预警模式,因为这意味着,整个气候环境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还可能会引起灾难气候的发生。
引起这一现象的发生,根本原因是环境的污染。据发现,随着洋流的运动,太平洋中的塑料碎片,数量惊人,甚至形成了可怕的“太平洋垃圾带”。
这其中主要是肉眼可见的人造塑料微粒。
这些人造塑料微粒,主要来源于人为的倾倒垃圾以及海洋作业中所用的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可降解的塑料,便逐渐变成肉眼可见的塑料微粒。
它们体积很小,很容易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和鱼类吞食,进而影响到食物链上相关的生物。
因此,为了防止太平洋变得更糟糕,人们意识到塑料的长期危害和保护太平洋的重要性。于是,处理海洋垃圾的新型产业诞生了。
至此,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或许能够让太平洋呈现不一样的光景。
02 悉尼歌剧院的帆船造型,让澳大利亚一举成名
要说太平洋周边最重要的一个国家,这一定非澳大利亚莫属了。澳大利亚整个沿海城市,都是环绕着太平洋。而且澳大利亚的气候变化,也是随着太平洋的洋流变化而变化的。
可以说,澳大利亚的富饶,得益于太平洋的眷顾。
自然条件的充足和物产的富饶,让澳大利亚一直想要成为众人瞩目的国家。要想让人过目不忘,就要有不一样的东西。比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
就这样,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诞生了,让澳大利亚一举成名。
然而,这个歌剧院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尤金.顾森斯到悉尼进行交响乐团指挥,到了澳大利亚的歌剧院,发现当时的歌剧院太小了,就主张应该建造一个足够好的歌剧院,因为悉尼值得拥有更好的。
在他坚持游说了6年后,当时的州长,才同意。
于是,在全球征选设计稿,最终获胜的是丹麦的建筑师,约恩.乌松。
他当时的创意灵感来自妻子剥的橘子皮,就这样,橘皮瓣形的球体,成了悉尼歌剧院的雏形。
设计稿虽然定了,但实施起来,却是非常不容易。再加上当时的技术达不到,整个建筑施工就像难产一样,最终花了7年时间,才完成。
橘子瓣的球体,如同帆船造型,由此,悉尼歌剧院凭借着独特的外部造型,成了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让澳大利亚一举成名。
至此,澳大利亚的发展越来越好。
03 冲浪这项海边杂技,因一部电影,成为贵族运动
在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上,有着一项古老的运动,那就是“冲浪”。“冲浪”一开始并不叫“冲浪”,而是叫“骑浪”。
最初,当地的人们,借助木板,利用海水的运动规律,顺着海浪划向大海,这是当地人的一项海边杂技。
1959年,一部普通且欢快的好莱坞电影《盖吉特》,让全世界人们认识到这个新奇的海边杂技。
对于夏威夷之外的人们来说,冲浪这项运动是令人惊奇的。尤其是,当时的人们,缺少休闲方式,尤其是这项新鲜的生活方式。
于是,这项冲浪运动成了人们的心头好。
随着冲浪运动的兴起,冲浪板的材质不断升级,冲浪运动比赛规则的规范,以及人们对利润的追逐,这些因素都促使着冲浪运动的快速发展。
冲浪运动,逐渐地成为社会上层人士的一项贵族运动。
冲浪运动的发展,都得益于太平洋天生的独特优势。因为冲浪,就是和海水打交道,和海水运动打交道。没有太平洋,也就意味着,冲浪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屏障。
太平洋的海水,就是冲浪运动的灵魂。
由此可见,太平洋的海面上所发生的一切与我们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以上的内容仅是书中的局部内容,感兴趣的,自己可以找来书籍翻阅。
在太平洋古老悠长的历史背景之下,西蒙·温彻斯特集中关注20世纪中叶迄今环太平洋地区的多个历史关键瞬间,选取了深海热泉的发现、珊瑚白化现象、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历史中的独特角色、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冲浪文化的繁荣、电子革命的诞生等丰富历史事件,为我们呈现了太平洋在过去、现代及未来所扮演角色的迷人传记,探讨了人类与这一强大的地球自然力量之间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