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摘抄

2020-12-14 02:53: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摘抄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是一本由[美] 露易丝·格丽克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一):学者的态度 诗人的文采

  生命、死亡、情爱,这些文学与哲学的终极命题,如一颗颗黑珍珠闪现在格利克的诗中,这主线便是诗人的文字。柳向阳的翻译,具有学者的态度、诗人的文采以及读者的视角,把一个伟大诗人的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对爱诗的人来说,甚幸!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二):(短评)

  毫无疑问,阅读整本诗集需要一定量的西方典故储备。失去这一前提,在理解并推测诗主旨时多少会有欠缺。在阅读前看到了一个评论,(……)美国文化奖趋向保守而走回古典主义,形式主义 和经典主义。落到这一次诺奖的归属上,她的诗便是这歌评论最好的注解。古典,经典基于对经典题材的大量借用,对传统生死问题的类似性书写,形式主义则可从错落的行文中表现。而这种不那么亲近的阅读体验让我多次怀疑从这本诗集体现出的文本实力是否足够,但阅读完早期诗集选,我对诺奖的选择彻彻底底落回到“差强人意”上。细看诺奖的颁奖词,诗意的声音当然有,从意向的选择,环境的构建,行文的方式来看,不可说不有诗意。朴素的美则让我不能够完全同意,从乡村背景的几篇当然可以说这是普遍生活中朴素的美,而她创世纪的书写却绝不是朴素的美可以概括的。她诗中固然有大量生活意象以及朴素语言来形成普遍之美,但基于生死的书写却又时刻逃离单纯的“朴素二字。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格丽克的诗意恰恰是每个人的心声

  

又是一年诺奖季。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比较关注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趁着这个文学大奖的颁发,作为阅读爱好者来说,可以从国际视野了解到更多的优秀作家,也是乐事一件。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路易丝.格丽克的作品之前没有读过,出于敬意与好奇,公布消息后的第二天就阅读了她的主要作品之一——《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以下内容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喜欢的,有所共鸣的格丽克作品选。

01

《夜徙》

/ /

正是这一刻,你再次看到

那棵花楸树的红浆果

以及黑暗的天空中

有鸟儿夜徙。

这让我悲伤地想到

死者再看不到它们——

这些事物为我们所依赖,

但它们消逝。

灵魂要怎样才寻得安慰?

我告诉自己:也许

它不再需要这些欢乐;

也许,仅仅不存在就已经够受,

和那同样艰难的是去想象。

/ /

简评:这首《夜徙》照面的第一感觉是画面感,以及颜色的色差很强。虽然不知道什么是花楸树,但树上熟透的红浆果足以引发读者的想象,映衬红浆果的大背景是一片黑暗的天空,天空中有鸟儿飞过。一股苍凉感自然而然地渗了出来。

看着这样的情景,诗人是悲伤的,这些我们依赖的日常之景,往生的人却再也无法看到。

本以为诗的意境可以到此为止了,不料,诗人的笔锋一转:如果连这些日常之景也消失了,我们的灵魂该如何寻得安慰?

她接着说,如果肉身死了,灵魂也不再需要这些日常之景带来的欢乐。

这首诗带出了关于存在的焦虑,当人被抛入世界中的那些物质、时间,以及变量,人被局限在边界里,如果可以超越物质世界,灵魂就得以自由。理解了这样的存在,或许可以唤醒我们去过更真实的生活。

02

《十月》节选

/ /

世界上没有足够的美,这是真的。

我没有能力将它修复,这也是真的。

到处都没有坦诚,而我在这里也许有些作用。

正在工作,虽然我沉默。

这乏味的

世界的痛苦

把我们各自束缚在一边,一条小径

树木成行;我们

在这儿是同伴,但不说话,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思想;

树林后面,

是私人住宅的铁门,

紧闭的房间

莫名地被废弃,荒凉,

仿佛,艺术家的职责

是创造希望,

但拿什么创造?拿什么?

词语自身

虚假,一种反驳感知的

装置——在十字路口,

季节的装饰灯。

那时我还年轻。乘地铁,

带着我的小书

似乎能护卫自己,防御

这同一个世界:

你并不孤独,

诗歌说,

在黑暗的隧道里。

/ /

简评:这首诗可以说很直白了,底色是“荒凉”的,但是在黑白的荒凉中,作为读者的我,还是找到了一些暖色。

诗人用回忆的口吻说:那时我还年轻。乘地铁,/带着我的小书/似乎能护卫自己,防御/这同一个世界:/你并不孤独,/诗歌说,/在黑暗的隧道里。

带着小书坐地铁这样的景象,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你我来说,是再日常不过的了。熟悉的生活截片入了诗歌,读来就觉得分外亲切,仿佛说的是自己的心情,表达的是自己的喜怒哀乐。

03

《棱镜》节选-5

/ /

谜语:

为什么我妈妈快乐?

谜底:

她嫁给了我爸爸。

/ /

04

《棱镜》节选-6

/ /

“你们女孩子,”妈妈说,“应该嫁给

像你们爸爸这样的人。”

这是一句。另一句是,

“没有一个人像你们爸爸这样。”

/ /

简评:读到《棱镜》的第5、6两个诗歌片段,内心有种巨大的惊喜,忍不住想要发出快乐的呼喊。

“谜语”里的话,以及妈妈和女儿的对话,写的分明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亲身经历呐。由此让我想到,人的情感是跨越时空的,是不分国籍的,不分地域的。

有一年过年回老家,和舅舅一起坐车去厦门玩。在车上舅舅聊到我的爸爸妈妈,说他们俩很了不起。在儿女之事上,舅舅说,你们以后能遇到像你爸爸那样的男人,那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我不知道诗人格丽克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她将私人性的体验用诗歌的方式写出来,是特别有趣的事情。诗歌不是高高在上的,它也可以这么生活,这么接地气。

05

《暴雨前》

/ /

明天会有雨,可今晚天空晴朗,星光灿烂。

雨,还会降临,

也许多到淹没种籽。

海上有风,推涌云朵;

还没看到云,就已感到了风。

这时候最好看看田野,

看它们在洪涝之前的模样。

一轮满月。昨天,一只羊溜进了树林,

不是一只普通的羊——而是种羊,整个未来。

再见到他时,只会看到他的骨头。

草轻轻颤动;也许有风穿过其间。

橄榄的新叶也同样地颤动。

田野中有老鼠。狐狸猎食之处,

明天会看到草叶上留下血迹。

但暴雨——暴雨会洗刷一净。

一扇窗后,有个男孩坐着。

他被送去睡觉——而他

嫌太早。所以他就坐到窗前——

一切都已收拾妥当。

你现在人在哪里,就在哪里睡下,早晨就在哪里醒来。

大山挺立,如灯塔,提醒黑夜

地球常在,也不要忘掉自己。

大海上,起风之后,云随之涌现,

随之被吹散,风给予它们一种目的感。

明天,黎明不会到来。

天空不会回到白昼的天;它会依旧是黑夜,

只是星星会在暴雨到来前暗淡、消隐,

差不多有十个钟头。

但之前那样的世界再不会回来。

村里人家的灯,一盏接着一盏转暗,

借着反光,山峦在黑暗中熠熠生辉。

没有声音。只有猫在走廊上蹑足徘徊。

它们能闻得到风:该多产猫仔。

晚些时候,它们潜行街头,风的味道紧随其后。

田野里也是如此,混着血腥味,

而此时只有风在动;星星给田野披上一层银色。

离大海这么远,可我们还是知道这些信号。

夜晚是一本打开的书,

但夜晚之外的那个世界仍是个谜。

/ /

简评:如果你有过乡村生活的经验或体验,一定不会对这首诗里的意象感到陌生:星光、满月、大山、草地、海风、树林、老鼠、狐狸、男孩、猫咪……交织着属于乡村夜晚的美丽。

从“明天会有雨,可今晚天空晴朗,星光灿烂”到“一轮满月”,以仰视的视角看头顶的星空,在这样的浩渺空间里,诗人把她的感官世界都打开了,还没看到海上的云,就已经“感到了风”。

接着,树林里的动物纷纷登场:种羊、老鼠、狐狸。如果从天空俯视的视角看,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又和人类世界有什么差别?

还不肯睡觉的小男孩的出现,带给人暖意,好像自己也成了不愿意去睡觉的孩子。

“大山挺立,如灯塔,提醒黑夜/地球常在,也不要忘掉自己。”就像一句警语敲击在心里。

小男孩去睡觉了,视线又落回了天空和大海,“星星给田野披上一层银色”的静谧下,自然用几个小时的时间,酝酿着一场暴雨的到来。

“夜晚是一本打开的书,但夜晚之外的那个世界仍是个谜。”最后的警语玄之又玄,令人着迷。

“纵观格丽克的十一本诗集,她一次次回到希腊神话,隐身于这些神话人物的面具后面,唱着冷冷的歌。”(柳向阳)格丽克不到三岁就已经熟悉希腊神话,因此,在阅读她的作品之前,最好去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或者典故。

除了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和历史故事等,也构成了格丽克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面。虽然她出生于犹太家庭,但接受并且认同的是英语传统,她阅读的是莎士比亚、布莱克、叶芝、济慈、艾略特、霍桑……

尽管中国古人说诗无达诂,对于格丽克在诗歌创作中对希腊神话的偏爱和借重,译者柳向阳建议我们有机会温习下《伊利亚特》《奥德赛》《埃涅阿斯纪》《神曲》,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对于我们理解诗人的诗作有所裨益。

人活着,一定要热爱点什么。

看资料的时候,看到格丽克曾说,她从十多岁的时候就立志,希望自己成为一名诗人。在岁月的柔波里,她做到了,并且成为了如此卓越的诗人。

而在她年少的时候,同时喜欢画画和写作,在比较之后,选择了文学创作,选择了诗歌。

我不知道为何她会选择诗歌,但是我想,对于一位孤独的人来说,“写诗是生活无痕笨拙的手势”,它安慰了自己,也安慰了别人。

在这个物质化的世界里,她用“诗意的声音”“朴素的美”,让我们找到一点永恒的真实,而“真实是永恒的,不受日常生活所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