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经典影评集
《档案》是一部由吕军 / 黄炜执导,石凉 / 赵立新 / 曹炳琨主演的一部历史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档案》精选点评:
●2015年的全部看完,节目还是很不错的,快餐式的给予知识
●啊这个都有……石凉老师一走就完全没味道了
●讲古代典蕴深邃,讲近代权谋激烈,讲现代庞杂有趣,正史野史信手拈来
●石凉撑起了这个节目,后面赵立新和谭江海也不错,只是再好的节目也敌不过时间质量近些年逐步下降。
●喜欢他的质感
●主持人来回捣鼓投影仪,放映机,真心烦人,做这些无聊的重复的动作干嘛。
●国内最帅的主持人。
●栏目做的很棒啊,很有现实意义,客观不做作
●在隔壁邻居那里看电视…北京台…这档节目…主持人的声音十分动听…然后还看到了胡歌…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是少年…听着主持人的娓娓道来…没想到胡歌还有这样鲜为人知的历史…忽然更喜欢他了…怎么办…
●喜欢石凉
《档案》影评(一):给石凉的四颗星
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看这种节目,江西卫视的《经典传奇》和北京台的这档节目《档案》都是我的爱。
不知道是否先入为主真的影响那么巨大,看到这节目的时候是石凉主持的,哎当初看了一期就觉得这节目太好看了,这主持太喜欢了,要每周都等播出!
石凉瘦瘦高高的,节目里有时候会用到历史资料(应该是真的吧?),这时候石凉就需要戴上白手套了。戴上白手套以后的石凉看起来特别干练,特别有魅力啊,哎就是很迷人了。看他在演播室类似操作高科技(其实应该是电脑后期加的,这么看来石凉也很适合当演员啊,无实物表演很好啊),哎就觉得这个人咋这么帅气呢!石凉的声音也很适合这档节目的主持啊,其实还觉得他很像我一个历史老师,都很有那种历史知识渊博很会讲故事的感觉。
可惜节目后来换主持人了,换的谁我也不清楚,但感觉就不如石凉的主持了,所以节目后来也弃了。
《档案》影评(二):杂记
《编辑部的故事》
冯小刚本来跟着郑晓龙干美工,偶然一次看到郑晓龙在读王朔,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地成为了王朔的头号粉丝。
郑晓龙在《渴望》的成功后准备乘胜追击再来一部室内情景剧。于是召集原班人马准备来一个《编辑部》。冯小刚和王朔越混越熟,于是王朔就叫上了冯小刚一起参与《编辑部》的创作。在开编剧大会的时候,郑晓龙把所有编剧的本子读完后,只认准了王朔的本子,冯小刚也因为风格最接近王朔被一起编进去了。
在《编辑部》的成功之后冯小刚去美国买了个《北京人在纽约》,回来后春风得意地和王朔搞了个好梦影视公司。结果市场反响不好,连年亏本,俩人也就一蹶不振。分道扬镳后的冯小刚被郑晓龙鼓动起来,为他筹备的《编辑部》贺岁版作了编剧,《万事如意》。
接着前作的口碑,《万事如意》也获得了收视的成功。冯小刚也借着风口,接连开拍了大卖的《甲方乙方》。随后的《大碗》,《手机》,《没完没了》,《不见不散》等奠定了冯小刚和葛优这对国语贺岁片的瑰宝地位。钱赚够了,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导演,冯小刚开始拍《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这样的电影。
《档案》影评(三):赫本。
无意间点开了一期关于奥黛丽赫本的档案。这一期多用资料镜头在现了奥黛丽赫本的故事。喜欢她的罗马假日,蒂凡尼的早餐。一个影坛的传奇女人物就这样在石凉的讲述中缓缓道来。跳这看了几分钟后,有回过头完整的看了一遍。对赫本并不太了解,只知道她那纤细的腰是儿时营养不良的结果。原来她的童年竟是如此的凄惨,战火与饥饿让这个小姑娘患上了严重的营养不良……
主持人戴着白手套,转动着老式放映机。从档案袋中拿出资料,我感觉这不仅仅是种形式,更是对讲述人物的尊重与必要的仪式感。看了一期赫本,觉得人物之所以被记录,是因为有种敬畏之心和超于常人的坚持。赫本从小就很喜欢孩子,结婚三次,怀孕四次,不幸流产了两次,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意外,她为了孩子放弃了一切工作,包括推掉了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这个史诗科幻片。之后放弃演员之路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飞往各地去帮助饥饿中的儿童。那些儿童身上仿佛有她的影子。还有另一个原因,在战争结束的那个冬天,因为儿童基金会的帮助她才没有饿死。这个工作也许是从她被救助的儿时起就已经种下种子。就像沙漠之花中的华莉丝,三岁时受到割礼,逃出沙漠成名利用名气,让这场割礼不再危害更多女孩的性命。
赫本或许从小缺少父爱,她对家庭有这强烈的渴望。极力挽回两次爱情,最终也破碎了。最后在基金会工作是认识了工作上帮助她的罗伯特,两人都经历过爱情的挫折和痛苦,彼此相互珍惜,很快两人结婚了。没过多久赫本最后因结肠癌去世,享年64岁。
我觉得喜欢一个演员不能只在乎外貌与演技,其人生经历才是最宝贵的经验。
心血来潮略写了一些,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