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疑嫌画像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疑嫌画像读后感锦集

2020-12-14 03:50: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疑嫌画像读后感锦集

  《疑嫌画像》是一本由罗伯 K 雷勒斯 / 汤姆 沙其曼 / 约翰 道格拉斯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疑嫌画像》精选点评:

  ●虽然作者有点吹,但是这本真还好。为什么我觉得道格拉斯比雷斯勒厚道。。。

  ●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此书,对连环杀手的作案心理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同系列其他两本还会继续看

  ●案例典型,解析层次分明

  ●些许无聊

  ●【Crime Classification Manual】竟然有PDF。// 也就看过七八遍。// 读完《教父》《发条橙》和这本,我就初中二年级了。

  ●一个系列一起看的,后来再想看一遍的时候找不到了

  ●翻译读起来好玩又别扭,“君不见今日许多杰出的运动员不都是如半截黑塔”之类的句子随处可见。

  ●1.不要坐陌生人的车。 2.对周围人多些关爱。

  ●翻译的太烂了,居然把He who fights with monsters might take care lest he thereby become a monster. And if you gaze for long into an abyss, the abyss gazes also into you.翻译成“无论谁与这些怪物搏斗,都需要了解他们还没有变成怪物恶毒过程。。。” 不过故事讲的还可以~

  ●很好看!但写作风格和观点角度明显不同于道格拉斯那本,但都很有启发,也很有幽默感!

  《疑嫌画像》读后感(一):通过阅读为作者画像

  书的内容挺好就是翻译得太别扭了,与书的内容不相称,翻译得太古典。

  此书的作者罗伯 K 雷勒斯与《心理神探》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28482/ 的作者约翰·道格拉斯是同事,一起处理过案件,一起对罪犯作过访谈,因此两本书涉及不少相同的案例。

  比如谈到某案例时,罗伯 K 雷勒斯就不注明为案中罪犯作心理画像的是约翰·道格拉斯,只说是同事。而在约翰·道格拉斯的书中,就从来不“省略”任何罪犯作心理画像的专家的名字。

  约翰·道格拉斯在书中提到有人称《沉默的羔羊》中FBI侦探杰克·克劳弗尔的原型是自己。罗伯 K 雷勒斯则在书中嘲笑某些同事自称是《沉默的羔羊》的原型。

  推荐两本书一起读,算是为作者画像——通过比较两本书对同一案例的描述,可以看出两位作者个性和心态上的巨大差别。

  《疑嫌画像》读后感(二):凝视深渊

  作者首创了(serial killer)一词。criminal minds中的profile

  analysis,旁证的就是作者一生事业。甚至CM里还二度引用了作者最喜引用的尼采名言:“ whoever fights monsters should see to that he does not become a monster himself.and when you look into the abyss,the abyss also looks into you."

  我们可以从中扼要得出些profile analysis:

  1.性犯罪多施于同种族女子。大部分性犯罪者都低于30岁;大于30岁,心理异常者则倾向犯下怪异而难有线索的凶杀案。

  2.人类太有结尾意识了。连环杀手总会觉得自己的手法不够完美,会不断更新技术,连续作案,直到被抓获。这永不满足的经验是他们杀戮幻想的重要部分。是幻想,驱动着一切。

  3.疯狂杀手的怪异行为,从某方面来说,仍是正常行为的延续。可是我们的时代倾向于制造怪物。如山姆之子,是媒体的定名,杀手渐与媒体形成互动,甚至按图索骥回应式杀人。我们只能回归dilemma:如果有人能接纳和满足他的性幻想,他也许不会展开杀戮;可是哪位好女孩会靠近和接纳他呢?

  4.对每个杀人犯重要的三大问题:1)我们从哪儿来?2)我们是谁?3)我们要往何处去?很多杀人犯并非来自破碎家庭,而是来自看似正常内部却问题丛生的小康家庭。从出生到6/7岁间,他们与母亲的关系多是冷淡互相排斥缺乏爱的。他们在童年时代被剥夺了爱的能力,他们和社会都要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

  5.即使童年很不愉快,可是我们仍有拯救自己的机会。可如果米乱的青春期,没有找到恰当的朋友,反社会的一面会持续加强。

  等成年之后,一切都太晚了。

  6.要警惕暴力和性幻想的滥用。当人无法在现实世界里展开良好的关系,他往往会逃向内在的幻想世界。没有限制的幻想,被自我承诺的幻想,遭遇现实,非此即彼,后果不可想象。

  7.暴力型罪犯大体可分为两种:1.事先策划、冷静而有条理者——“有组织力罪犯”;杂乱无章、即兴出牌者——“无组织力罪犯”。两者兼备者则为“混合型罪犯”。有组织力罪犯目标多为陌生人,被害人的某些特征恰好满足他的幻想;无组织力罪犯选择被害人则毫无逻辑可言。有组织力罪犯喜欢和活人之间互动;而无组织力罪犯倾向会先杀死对方再实践自己的幻想。有组织力罪犯喜欢留下被害人身上的物件作为纪念品。无组织力罪犯缺乏自信,而有组织力罪犯则过分自大。三分之二罪犯属于有组织力罪犯;三分之一属于无组织力罪犯。

  《疑嫌画像》读后感(三):曾经写的书评1

  今天来说说我最感兴趣的手记㈠ 疑嫌画像。该书描述了较典型的性犯罪案例,逐一分析,并以此探讨性犯罪者的人格特质。

  该书内页贴有七八十年代发生的性犯罪案件的犯人照片,包括有“吸血鬼杀手”理查.崔顿.乔斯,"曼森家族"头子Charles Manson ,“山姆之子”David Berkowitz,“校园杀手”Ted Bundy ,“杀人小丑”John Wayne Gacy ,“约克郡屠夫”Peter Sutcliffe ,“密尔沃基怪物”Jeffery Dahmer ,艾德蒙.其普,约翰.裘伯特,古拉德.史加佛等。

  连环杀手从作案模式看可分:有组织力罪犯及无组织力罪犯。前者所选对象会有相似的特征,后者则是随意选择被害人;前者因已蓄谋已久犯案井然有序,后者因冲动犯案,现场必定混乱;前者犯案时间长,力量控制准确,后者犯案时间短,力量较大;前者会有意的从被害人身上取走物品做“纪念”;后者不会取走东西。

  作为一名心理分析师,需在现场能区分此案属于哪种模式,对破案会大有帮助。

  性犯罪者是不会停止犯案的,且一次次的“挑战”会让他不断进步,杀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些连环杀手的凶残程度会让你瞠目结舌。Ted Bundy 以外表及谈吐引诱女孩,强暴再加以杀害,支解尸体。据说,Ted Bundy 有时会回来与缺损的尸块做爱,以获得强烈的快感。Jeffery Dahmer 可能是犯罪史上最冷血、最令人发指的连环杀手。他的外表就有如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男孩子,即使你在街上遇见他,你也不会特别注意他,但他却做出如恶魔般的罪行。本身是同性恋者的他,堪称是《沉默的羔羊》里食人博士 Hannibal the Cannibal 的真人版本。他有严重的恋尸癖,他会把他有兴趣的猎物绑架,然后杀害、强暴,最终吃掉。他只有透过奸尸才能获得性满足和高潮。他也非常讲究,只会选择想吃的部位贮放于雪柜,其余的全放到他于厨房特制的硫酸池处理掉。

  书中,雷斯勒为我们阐述了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连环杀手?

  让我们随着雷斯勒去看看他们的童年时期:

  6-7岁,与妈妈的关系冷漠。

  8-12岁,爸爸沉迷于酗酒吸毒,暴虐的对待儿子。

  12-18岁,开始接触性,与之有关的幻想浮现并不断升级。

  18-20岁,将脑中幻想变为现实,开始第一次杀戮。

  20-?岁,不断的杀人,除非有天被抓获,否则他们不会停止。

  事实上,童年不幸的孩子并不止他们,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变成连环杀手?

  童年时期最易形成我们将来的人格特质,但若在青春期时出现一位“哥哥”,“姐姐”之类代替父母的引导者,他们就可能会走入正常轨道。不幸的是,他们的生命中从来没出现过这样一个人。

  彻头彻尾的孤独和异与常人的幻想,使这群人滞足在杀戮的轨迹里,动弹不得。

  《疑嫌画像》读后感(四):为什么中国大部分的孩子都不考虑家长的感受?

  因为好多家长不可理喻——

  太爷爷是饿死的,爷爷文盲,爸爸运气好,碰上改革开放,全家老小开天辟地第一次不再担心吃不到米,甚至开上了轿车,他就开始膨胀了,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要一步实现阶层跨越,把我培养成莫扎特、毕加索,至少也是朗朗,可能吗?人道吗?

  孩子能咋办?他也很无奈啊,那双小手渴望去捏泥巴,大人不顾孩子有无天赋,连打带骂,就不让你捏泥巴,就要让你弹钢琴、画素描,涉嫌虐待家庭成员罪,还口口声声为了你好!

  面对这样的犯罪嫌疑人,请问怎么考虑他们的感受?最亲密的人成了最可怕的人!

  人生不只是激烈的竞赛,还是美妙的旅行,没有快乐的童年、与父母缺乏有效沟通,就算北大、留学也难免痛苦、扭曲,卢刚事件、吴谢宇涉嫌弑母……

  父母和老师一样,以为自己多吃了几斤盐巴就掌握了真理。千万别惯着他们,否则吃亏的总是你。

  当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以讲道理为主。反正你也打不过他们。

  你可以建议父母阅读一些权威资料,如《灵魂的黑夜》、《疑嫌画像》、《理智向左,疯狂向右》:

封面

  研究显示,古今中外的连环杀手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人之初,无所谓善恶,来自外界的善意或残酷,决定其一生的品行。所谓条件反射。

  想把我培养成反社会人格或合格的连环杀手,那就肆无忌惮地用暴力、冷暴力对待我;

  否则,请把我当成你最亲密最重要的朋友,咱们平等、理性地交换意见,我会向你敞开大门,诉说全部的担心、恐惧和喜悦。

  我真的喜欢捏泥巴,我希望我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朋友跟我一起捏泥巴!

  我会理解你的感受,如同你理解我。

  我们同一战线,既是父子,又是战友,共同迎接生活的挑战和生命的恩典。

  最后,我也许不是莫扎特,但绝不会变成龙治民、段国诚、杨新海、赵志红、卢刚、吴谢宇……

  我会有一份正当的职业,通情达理,尊老爱幼……

  孩子其实非常考虑家长的感受,他就像风中的芦苇,脆弱、无助,拥有无限可能,就看家长把他向哪个方向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