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猫和僧侣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白猫和僧侣读后感精选

2020-12-15 00:08: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猫和僧侣读后感精选

  《白猫和僧侣》是一本由[美] 乔·埃伦·博加特 / [加] 西德尼·史密斯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猫和僧侣》读后感(一):忘掉所有的曾经以为,像一只猫

  据说互联网最多的搜索就是可爱的猫猫狗狗。本书的故事,就从一只白猫开始。推荐给5岁以上幼儿。

  绘本《白猫与僧侣》取材自爱尔兰古诗《潘哥·邦》。文字作者乔·埃伦·博加特,是多本畅销童书的作者。绘画作者西德尼·史密斯曾为多本童书绘制插图。本书翻译译者阿甲是国内知名的童书翻译、童书推广人。他再微博中说:很难解释这本书会对小朋友有何益处,但在我却是一本无法拒绝翻译的书,在去年翻译的图画书中,它与《做玩偶的戈蒂》是最让我怦然心动的作品,那种灵魂的共振与读罢久久的宁静,实在难以用语言形容。

  《白猫与僧侣》的封面古朴,只见猫而不见僧侣。绘本的视角,也是以僧侣对猫的观察、描述开始。环衬页是复古花纹,像窗棂,也像花砖,繁复,蔓延,无穷无尽。仿佛秦时明月汉时关,仿佛一代又一代的猫,与一代又一代的僧侣。生生世世。

  绘本的开头,首先有一只白猫,只有一只白猫,它来自于荒野,来自于大自然。它在夜里敏捷地穿过薄雾,穿过草丛和灌木,轻车熟路地走进寺庙。走到亮着灯火的门前,悄悄地伸出爪子。柔软的白色的带着粉色肉垫的爪子。“我”的讲述,也从此开始。

  “我,一位僧侣兼学者,与我的白猫潘哥共享我的房间……”,故事的讲述者这样用人类的语言叙述。僧侣的房间简朴得只有一桌一椅一床,他用夜晚的时间读书,猫用夜晚的时间游玩捉鼠。白猫潘哥做一只猫该做的事,僧侣做一名僧侣该做的事。一人一猫共度这静谧的夜,各自享受属于自己的乐趣。

  《白猫与僧侣》的作者乔·埃伦·博加特说:距今一千多年以前,一位爱尔兰僧侣在研究之余写下诗歌,描绘与他共享小房间的伙伴,一只白猫。他发现两者的志趣颇为相似,各自都在追寻着什么。这首小诗以猫的名字命名,可以让人们窥视诗人的思想和他的时代。作者说:“只要有人在自己心爱的宠物的陪伴下工作,这个故事就会在世界各地一次又一次上演”。

  人类从未真正驯服猫,而猫也从未远离人类的生活。今年9月,我领养了小区的一只流浪猫,我观察它很久了,但直到它真正成为我家的一员,我才发现我对猫,对这只猫一无所知。养宠知识都是理性的,而猫是感性的。它仿佛每天都在教我:你看,你要这样对待猫,你要这样对我。人类与猫,总是互相陪伴,互相观察。就像书中所说,在我们小小的房间,潘哥寻找他的老鼠,而我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白猫和僧侣》读后感(二):迷人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是白猫和僧侣这样的

图、文/文小妖

《白猫和僧侣》是一本耐人寻味的绘本。

一只白猫穿过黑夜,穿过高宅大院,穿过静寂无人的大厅,穿过一扇扇大门,它在一扇门缝里透着微光的门前驻留。于是,它与一位僧侣相遇了……

白猫与僧侣彼此相伴,在烛光中,在深夜里,僧侣和白猫为各自的事业努力。僧侣是一位学者,他享受着探索知识的宁静,并把每次在书中发现的智慧视如珍宝;而白猫的追求则是爱玩追与捕的游戏,它喜欢和老鼠玩捉迷藏……白猫和僧侣同住一间房,一动一静,各自享受属于自己的乐趣,相伴却互不打扰,独立却彼此依靠,他们之间的相处方式,迷人极了!

绘本《白猫和僧侣》取材于爱尔兰古诗《潘哥·邦》,经美国童书作家乔·埃伦·博加特和插画家西德尼·史密斯联手深情改编,将这首低吟浅唱了一千多年的小诗生动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说实话,第一遍翻看完《白猫和僧侣》时,我有种坠入云雾之感,这本绘本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浅显的表达下深藏着深刻的寓意。而后,接二连三翻看,每一次读完后的感受都不太一样,从亲子关系中的爱与自由再到不断寻找,活出自我,感受人生真谛,这本绘本一点点将我引入深层的思考,从而受益匪浅!

在我看来,僧侣就像父母,白猫潘哥则是孩子,他们是亲人,亦是友人,他们爱着对方,相互尊重,从不越界干预对方的生活。从他们身上,我感触最多莫过于如何与孩子建立起一段迷人而又和谐的亲子关系。

很多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常常以爱之名去过度关注和干涉孩子,完了还信誓旦旦地对孩子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殊不知,这根本不是爱,而是父母的一种自私,把自己的想法和寄托强加给孩子的自私。于是,这所谓的“爱”变成了一根无形的绳子束缚住了孩子的手脚,成为了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这自私的“爱”成为了亲子关系破裂的第一道裂痕,它们让孩子丧失了尊重,丧失了自我,丧失了自由。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懂得的越多,他们的反抗也会越强。是以,一次次“家庭内战”在所难免,直至亲子关系破裂。

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黎戈曾在散文集《小鸟睡在我身旁》里写到,“母亲只是我的一重身份,我并不需要靠对孩子的权威感来定位自我。我有我的世界,她有她的……所以,越是爱孩子,越要加强自我建设,加固自己的精神世界,把自己从孩子身上拉开,以免无意中压垮对方,倾轧别人的生命。”对此,深以为然,最理想的亲子关系不正是如此么?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作为父母给予孩子陪伴和爱的同时,更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白猫和僧侣》是一本意味悠长的绘本,像一盏淡淡的清茶,沁人心脾。白猫和僧侣就像两条相伴而行的平行线,他们不仅相伴而行,还不断寻找各自人生的真谛。僧侣从书中寻求真理;白猫在黑暗中追逐猎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和满足,而这些是多么难得可贵的人生经验啊!

一个人的成长是从寻找自我开始的。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讨厌什么……当孩子结合自身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真正的人生就此开始。寻找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就自己,体现自我价值,让自己活得更精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么意义深奥丰富的绘本是不是不适合孩子来读呢?答案是否定的。好的绘本应该是老少咸宜的,成人有成人的感悟,孩子亦有孩子自己的感悟。《白猫和僧侣》本身就是一本带着启发式的绘本。所谓的启发,就是孩子对绘本的直观感觉及想法可以借助语言来进行清晰的表述。

女儿阅读这本绘本时,常常向我发问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妈妈,僧侣看的是什么书?这本书我有吗?”

“我也会像僧侣一样变成书里的人物吗?”

“妈妈,你看蝴蝶!僧侣和白猫在跟蝴蝶玩,我好想跟他们一起玩。”

“我觉得白猫好美,蝴蝶也好美,僧侣看书的样子也很美!你觉得呢?”

……

女儿的这些提问,意味着她已与这本绘本产生了联结,她看着白猫的一举一动,看着僧侣手中书里的神奇世界……这些画面和文字已然悄悄潜入到她的心灵,与她相通,并带给她一种美的享受。这对于幼小的她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独特的体悟呢?

绘本的最后写到,“在我们小小的房间,潘哥寻找他的老鼠……而我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我相信,每个阅读了《白猫和僧侣》的读者,都会从白猫和僧侣的故事里找到自己想要的独特感悟!

  《白猫和僧侣》读后感(三):睡前绘本千千万,我只推荐这一本

  

孩子睡不好,妈妈很着急。

给孩子养成好的睡眠习惯,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大的问题。

现在讲睡前读物,讲睡前流程,讲亲子陪伴,那有没有一本书可以同时解决这三个问题呢?

我看过很多有关睡觉的绘本,比如《睡觉去,小怪物》、《打瞌睡的房子》、《不睡觉世界冠军》《晚安,大猩猩》等,3们都温馨又有趣,充满童趣和细节处的亮点。

可是他们又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太有趣了,孩子很容易读着读着,就哈哈大笑起来,反而越读越精神了。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真是什么都能戳到他们的笑点,颇为无奈。

所以,是否有一本既充满童趣,又不会让孩子太兴奋的绘本呢?最好是再字少点,字简单点,能够让孩子自主阅读的,让他们可以自己进入睡眠程序。

《白猫和僧侣》是我找到的,唯一一本符合上述要求的睡前读物,作者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将这个故事娓娓道来,插画师描绘出的静谧缓慢的画面,文字和图画完美融合,共同创造了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白猫和僧侣》的故事取材于爱尔兰古诗《潘哥·邦》。一只白猫潘哥溜进了僧侣的房间,他们过着简单的生活,僧侣读书,白猫在黑暗中追逐猎物。

内容简单,缓慢温馨

《白猫和僧侣》翻过5页,还没有任何文字,你的目光会追随着一只黑暗中的白猫,看着它从黑暗中跳入一个窗户,穿过很多的走廊和楼梯,进入了一间明亮的屋子。

到了第6页,才终于出现文字:“我,一位僧侣兼学者,与我的白猫潘哥共享我的房间。”

这本书的进度如此缓慢,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来倾听这个温柔低语的故事。

全书的节奏都是这样舒缓安静的,这是一个静静的故事,与黑夜相契合。要知道,很多内容和道理,都是只有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才能走进你的内心。

这种安静的感觉和故事,就这样一点一点渗透进你的心里。

文字凝练,画面优美

《白猫和僧侣》字数很少,但精炼而生动,在形容潘哥的时候会说“这位沉静的猎手匍匐着,紧紧盯着墙壁。他在仔细研究通向老鼠窝的那个小洞。”

配合上简洁、暗色的插图,潘哥的形象跃然纸上,更是深深印入我们的脑海。潘哥的形象活灵活现,甚至在僧侣的很多本书上,都有白猫的身影。

说到文字和插画,就不得不介绍本书的两位作者。

文字作者乔·埃伦·博加特是多本畅销童书的作者。插画师西德尼·史密斯为多本童书绘制插图,包括2019年《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儿童绘本《城市里的小人》,2018年凯特·格林纳威金奖作品《等爸爸回家》。

文字和画面同样简单,清清楚楚,直直白白,仿佛把这个故事直接大方全部展现在你的面前,没有保留,直抵人心。孩子喜欢简单的故事,按照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还看不懂太多复杂的故事,简单的故事反而能够让他们领悟到更多。

彼此依偎,又有界限

僧侣是学者,破解谜团、找到答案很快乐;潘哥是白猫,抓住猎物很快乐。他们彼此之间不会打扰,各得其所,都很快乐。

这真的像极了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共享着同一个房间,父母有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是同样。孩子的到来,有他的使命,他不是为了延续大人的使命而存在。

我们确实是一家人,却也应该彼此尊重,有些事是应该做的,有些事却是可以有所选择的。应该有所界限,彼此尊重和欣赏。

写在最后

《白猫和僧侣》从一人一猫看似简单的日常出发,却告诉了我们该如何追求自己的梦想,又该如何面对他人和自己截然不同的梦想。

  《白猫和僧侣》读后感(四):一首古老的爱尔兰诗歌,告诉你专注求索的快乐

  

你有多久没抬头看过天上的云卷云舒?

你有多久没停下脚步留意庭前的花开花落?

你有多久没捧读过一本好书并沉浸其中?

你有多久没体会到专注于一件小事的快乐?

孩子的世界是专注的,一只蚂蚁、一张纸、一片叶子、一朵花,都足以让他沉迷其中,欣喜万分。成人的世界却很难拥有那份自得其乐的心境,每日为工作生活而奔忙,行色匆匆,面露倦容。

其实,越是这种时候,越应该慢下来,读一些“无用之书”,洗涤一下浮躁的心灵。

最近我的床头读物就是一本有点神奇的静心绘本——《白猫和僧侣》——每多读一遍,就会觉得内心更加平和澄净,睡眠质量都变好了。

绘本《白猫和僧侣》的灵感取材于一首古老的爱尔兰诗歌《潘哥·邦》。在距今一千多年以前,有位不知名的爱尔兰本笃会僧侣用押韵的古爱尔兰语对句描绘了与他共享房间的小伙伴——一只叫潘哥·邦的白猫。他发现两者的志趣颇为相似,各自都在追寻着什么。

这首古爱尔兰诗歌广为流传并备受喜爱,来自美国的畅销童书作者乔·埃伦·博加特也被《潘哥·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她结合多个流传的译本,以简洁、优雅的文字进行重述;来自加拿大的优秀绘本作家西德尼·史密斯则以深邃传神的笔触再现这首古老诗歌中的画面。绘本《白猫和僧侣》就这样诞生了。

01.第一人称叙述,娓娓道来,无比亲切

“我,一位僧侣兼学者,与我的白猫潘哥共享我的房间。在烛光中,在深夜里,我们为各自的事业努力。”

绘本文字部分以无名僧侣的一段普通自白开头,主动告诉读者他的身份以及与一只白猫的关系。也许这位僧侣和白猫潘哥已在无数个烛光摇曳的夜晚共享一室,各自默默忙碌,却从未想过就此留下只言片语。然而,在某个同样烛光摇曳的深夜,看到朝夕相伴的小伙伴白猫潘哥,僧侣万籁俱寂的心中悄然荡起了一圈涟漪,于是口中喁喁道来,笔下慢慢记录。也正是这一念起,才有了流传千年的《潘哥·邦》。

僧侣和白猫,他们各自有着什么样的事业呢?他们的日常又是如何相处的呢?简单的开头已经为接下来的叙述埋下了伏笔。如若僧侣就此打住,捻一捻烛芯,啜一口清茶,想必会要勾起心急的读者迫切聆听下文的心绪吧!不过,这是一本适合慢读的书,一定要不紧不慢地品味,才能感受到僧侣娓娓道来的情怀。

02.蒙太奇式画法,画面切换,游刃自如

《白猫和僧侣》,由书名即可看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白猫和一位僧侣,而且“白猫”在前,“僧侣”在后,可见,白猫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即便不是与僧侣平分秋色,也是非同一般了。事实上,从僧侣自述的小诗中也可以看到,白猫就是与他相濡以沫、心心相通的亲密伙伴。

怎样才能展现出僧侣和白猫之间平等友爱的关系呢?蒙太奇式的画法就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这首诗歌的精髓。

绘本首先就以一组“默片”引出白猫潘哥——夜幕降临,走出树丛的潘哥看向一幢古朴的小屋。轻车熟路地翻窗进入屋内,穿过幽深的走廊,下台阶,钻过墙边摆放的物什,上楼梯,径直迈向门缝下透露亮光的房门,躺下,伸爪(敲门),门开了,年迈的僧侣与调皮的白猫四目相对……画面定格,僧侣的自白悠悠开始。

在《白猫和僧侣》中,插画作者西德尼·史密斯将蒙太奇式画法运用得出神入化,游刃有余。绘本既有僧侣和白猫共处的温馨画面,又有为各自的“事业”努力的特写镜头。特写镜头随着诗歌的内容切换,时而朝向聚精会神捕捉老鼠的白猫,时而转向苦心孤诣研究手抄典籍的僧侣,巧妙地将这种虽然语言不通却心意相通的伙伴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03.简单隽永的故事,引人深思,余韵悠长

“与名利相比,我更享受孜孜求索知识的宁静。我将书中的发现的智慧视如珍宝。潘哥也有他自己的追求,他爱玩追与捕的游戏。”

僧侣和白猫为各自的事业而努力,僧侣以孜孜求索知识为乐,白猫潘哥则专注于追捕老鼠的游戏。他们互不干扰,各自执着,直到黎明到来,潘哥成功捕获了猎物,僧侣也终于破解了书中的谜团。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僧侣和白猫却从不厌倦。

细细咀嚼,《白猫和僧侣》的故事引人深思。

一杯清茶,几支蜡烛,少量家什,一间陋室,僧侣的生活是清贫、极简的。但是,僧侣读的书却是厚厚的一堆,他将书中的智慧视如珍宝,在求索知识中享受宁静和快乐。或许只有《论语》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堪与比肩。潘哥并不是每个夜晚都能抓到老鼠,僧侣也不是每到黎明都能找到答案,但是他们依然无怨无悔,日复一日,只顾耕耘,不问收获。

或许专注一件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只是“不足为外人道也”?抑或“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如果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来看,《白猫和僧侣》或许只能算是“无用之书”。但是,如果你愿意放慢脚步,打理一下芜杂的心绪,安抚一下躁动的心灵,尝试一下专注于一件小事的快乐,《白猫和僧侣》一定能让你得偿所愿。

  《白猫和僧侣》读后感(五):最好的感情是,事业上各得其所,情感上互相陪伴

  

几年前,有一部日本电影《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邮差,他被诊断出患有恶性肿瘤。这时,有个自称是魔鬼的人出现,告诉他可以选择从世界上抹去一样东西来延长他的生命。邮差接受了魔鬼的条件,先后抹去了电话、电影、时钟……最后,是他的猫。

电影里有句台词戳中了无数猫奴的心——“不是人在饲养猫,而是猫在陪伴人。”如今,养猫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同事朋友之间,谁家养了猫,那必定是人缘最好的那位。身为社畜,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给爱猫提供高档口粮、猫砂和玩具。

其实,养猫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早在很久以前,可爱的喵星人就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礼记》中甚至有“祭祀猫神”的记载。可见,爱猫之人,古今皆同。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欧洲,一位爱尔兰本笃会僧侣在德国南部一所修道院里研究手抄本时,随手写下了一首小诗。在这首诗名叫《潘哥·邦》(Pangur Ban)的小诗里,僧侣用押韵的古爱尔兰语记录了与自己同居一室的伙伴——白猫Pangur Ban的生活。

《潘哥·邦》这首诗自问世以来,被不同译者翻译过多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美国畅销童书作者乔·爱伦·博加特参考了多个译本,将这个动人的故事用简洁又颇有深意的文字重新叙述,再由著名插画家西德尼·史密斯用一幅幅如同电影镜头般的水墨画和水彩画加以呈现,使得这个故事更加打动人心,堪称古老的诗歌艺术与现代美学的完美结合。

这就是绘本《白猫和僧侣》

故事的开篇,插画家西德尼·史密斯用极具电影镜头感的蒙太奇的方式为我们介绍了主角之一——白猫的出场。

左页是一幅占据整个页面的全景图:一只通体雪白的猫行走在森林里,夜色中隐约可以看到远处有一座高大的修道院。

右页,镜头推进,上面是白猫翻窗入室的瞬间。为什么翻窗入室?因为左下角的门是关着的。

下面,镜头已经移到了室内,白猫行走在空荡荡的走廊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座穹顶结构的修道院。

我们会忍不住好奇,白猫如此轻车熟路,它是这里的住户吗?它要去哪里?

第二页,左侧仍然是一幅大图,白猫正走下台阶。从它身后巨大的柱子和穹顶也可以看出整个建筑是罗马式风格。

右侧则是五幅小图,像是五个连续镜头的截图,依次是白猫经过修道院不同区域的剪影。而且,每一幅小图里白猫出现的角度都不一样,或是尾巴,或是头,或是影子。

右下角白猫爬上台阶后,面对着三个相同的房门,它会去哪里?显然,第三个房门的下方有黄色的光透出来,意味着这间房里有人居住。

第三页,左侧,镜头进一步推进,先是门外的视角,白猫趴在门缝下方。接着是门内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白猫的一只前爪从门缝下方伸了进来。

右侧,白猫已经调皮地躺在地上向房间的主人撒娇了。看白猫放松的姿势和表情,我们可以推测,它一定不是第一次造访这个房间。

直到这时,绘本才出现了第一句文字,我们也得以了解到,房间的主人是一位僧侣兼学者,白猫名叫潘哥,和他一起生活。

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僧侣过着简单的生活。比起追逐名利,他更享受在知识的海洋里求索。对他而言,毕生的事业就是在古老的手抄本中寻求智慧,解答胸中关于意义的疑惑。

只是,他已年迈,双眼昏花,对他而言,繁复的手抄本每一页都是极大的挑战。

深夜里,烛光中,僧侣专注于求知的同时,白猫潘哥也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

对潘哥而言,它的事业是捕捉老鼠。它可以一动不动地在角落蹲守许久,只为在猎物出现的瞬间可以将之捕获。

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他们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互不干扰,互相陪伴,各得其所,各享其乐。

很有意思的是,在插画家的笔下,烛光下阅读手抄本的僧侣和角落里蹲守猎物的潘哥竟然有着如此相似的神情,专注、认真、孜孜不倦。

当黎明来临,潘哥终于抓住了它的猎物,而僧侣也解开谜团、找到了答案,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中得到了快乐。而这一份快乐,既是各自独有的,又是能互相分享的。

几年前,有一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动画电影《凯尔经的秘密》,它讲述的是爱尔兰基督教手抄本《凯尔经》的起源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也有一只名叫Pangur Ban的白猫,它化身为一只精灵,溜进大主教的卧室偷走了钥匙,救出了少年布兰登。

凯尔经的秘密 (2009)8.52009 / 爱尔兰 法国 比利时 / 动画 奇幻 冒险 / 汤姆·摩尔 诺拉·托梅 / 伊万·麦克奎尔 克里斯滕·穆尼

电影《凯尔经的秘密》取材于爱尔兰基督教插图手抄本《凯尔经》,《凯尔经》是一本有着华丽复杂装饰文字的圣经福音手抄本,色彩鲜艳,绘画精细,图案充满基督教象征意义。从画风和色彩上看,绘本中僧侣所读的手抄本跟《凯尔经》十分相似,或许就是《凯尔经》呢。

更有意思的是,他所阅读的手抄本里也记录了一位僧侣和白猫的故事。

手抄本里记录的故事不知道发生在多遥远的过去,而绘本中记录的这位僧侣生活的年代已距今上千年,此刻阅读这本绘本的你我,身边若也有一只白猫相伴,那会是一种怎样的跨越时空的共鸣?

穿越过漫长的时光,今天的你我在读书时、写作时或是专注于其他热爱的事时,所获得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其实与书中这位孜孜不倦地求知的僧侣并无差别。而那些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伙伴,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与抚慰。

此外,僧侣和潘哥之间互相独立又彼此陪伴的关系,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只能陪伴彼此走一段路。与其控制和干涉,不如尊重和包容。

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亲密关系,都要记得,孩子和爱人都不是你的附属品,不要试图去控制和干涉,而要尊重对方的独立。事业上各得其所,情感上互相陪伴,最好的感情莫过于如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