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楼梦(全三册)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红楼梦(全三册)读后感1000字

2020-12-15 00:4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楼梦(全三册)读后感1000字

  《红楼梦(全三册)》是一本由(清)曹雪芹 著;(清)无名氏 续;脂砚斋等批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无线胶装图书,本书定价:148,页数:1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全三册)》读后感(一):红楼梦读后感

  

小时候不懂《红楼梦》,电视里一遍遍地播放只感到无趣,高中开始有兴趣了,却很少重播。第一次完整地读完是在高一开学,问同学借来读了一遍,印象最深的也是其中的一些名场面。之后更是不务正业,上陈晓旭的世邦公司论坛注册,还是邀请制的,和同学两个人捣鼓进去,还说要考去北京,以后毕业去林妹妹的公司上班。高三毕业又买来重读,真正成为黛玉的忠实拥趸。说到这里要偏个题,当时高考语文填空白诗句的地方,竟然考到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我没有填出来,恨啊,书买晚了。

最近这几年,买过《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买过喜马拉雅上的有声剧听,经典老剧更是不用提,刚入手了欧阳奋强的《1987,我们的红楼梦》,太爱剧版的演员们了。不同的展现方式自然是能展现出不同的韵味。老剧的篇幅有限制,但人物形象无比贴切、深入人心;广播剧全靠声音出演,却也毫不逊色,除了点评里欧丽娟的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毕竟我是宝黛党(认真脸)。

我读红楼,是只读前八十回的。这是我的小固执,曾经有尝试过读后四十回,结果看了几章就觉得干瘪无味。现在又有许多新的说法,比如曹雪芹不是原作者、是否真有此人、谁的家中藏书发现了一版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看看。

这版《红楼梦》较我之前买的版本,在细节上有一些改动。一是在注释处增加了脂评和一些生僻词的解释,内容中增加了一些物品的插图;二是整理了一份小辞典,包含人物介绍和关系图、现存版本简介,以及另外附赠了大观园全景图和古代常识介绍;三是附赠了曹雪芹的画册,我正是被这份画册吸引。虽然官方自身对其真伪持保留意见,但也不失为一种乐趣。看得出,这些改动是为了提高初入门读者对阅读的兴趣,不至于一上来,被庞杂的人物关系冲击得一头雾水、丧失信心。

作为一个《红楼梦》的普通爱好者,我一直努力想拉动周围人一起读,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是有一些入门门槛的。首先当然是兴趣,不然立马就被它的体量劝退,即使翻开扉页,也会被一开场的介绍整得云山雾罩。二来,很多人对它的印象,觉得无非是些情情爱爱、豪门秘辛,没有格局。这真是大大的误解。其中的各种隐喻、伏笔,让多少学者沉迷其中,一再解读分析。将其定义为一本言情读本真是想得太肤浅了。

现在的生活被电子产品包围,想静下心好好读一本书越来越难。但是,《红楼梦》是真的值得我们花一些时间,抛开纷扰,定心阅读。

  《红楼梦(全三册)》读后感(二):黛玉与崇祯的一些穿凿附会

  

除去索引派的主流观点,单纯以黛玉的性格去看崇祯留下来的片段,会有一些神奇的重合。

我并不完全同意索引派,求同存异

与下人的关系

黛玉有两次赏赐下人的记录:

(佳蕙)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第二十六回》就有蘅芜苑的一个婆子,也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黛玉道:“回去说‘费心’。”命他外头坐了吃茶。婆子笑道:“不吃茶了,我还有事呢。”黛玉笑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婆子笑道:“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大沾光儿了。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不好,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闷儿。今儿又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黛玉听说笑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那婆子笑道:“又破费姑娘赏酒吃。”说着,磕了一个头,外面接了钱,打伞去了。《第四十六回》

崇祯光是在《崇祯宫词》里,就有两次:

例选年高有学内官教习宫女,率教者升女秀才、女史官等职。有罪罚每夜提铃自乾清宫门至日精门、月华门,高唱“天下太平”与铃声相应,仍还乾清宫门而止。一夕风雨中,上觉唱声凄婉,命宣至问姓字,曰韩翠娥,特赦之。后为女官,亦异数也。《崇祯宫词》四月八日,上持斋。近侍某捧大龙磁碗以进午馔,失足破于阶,声震响宫。正将治罪,上徐曰:来得毋惊恐乎?戒勿问。《崇祯宫词》

在这两处记载里,黛玉赏钱都很大方,朱由检的关心也很细腻,两人对下人都莫名的好

黛玉的某刻板标签是“敏感,有小性子”,崇祯也有“敏感多疑”的标签,但两人的这个标签都是刻板影响。

黛玉的“敏感”早就翻案,不赘述。朱由检的敏感真不能怪他,《明史》翻开看看那帮朝臣哔哔赖赖,我能直接掀桌子走人。

黛玉是崇祯,宝玉是江山。崇祯为了社稷哭了多少回我也没数,

脂批又云:“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崇祯十四年)帝御乾清宫左室,召对廷臣,语及福王被害,泣下。复粹曰:“此乃天数。”帝曰:“虽气数,亦赖人事挽回。”复粹等不能对。《明史·范复粹传》

红楼第四回有句子:“捐躯报国恩,未报躯犹在。”崇祯写“谁肯沙场万里行”

另外,如果说贾元春暗示袁崇焕这一点就很微妙了,如果只是升官层面:觉得“贾元春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对应“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还说的过去,不然以正史中朱由检对袁崇焕的态度,我很难想象黛玉元春二人的交集会有任何影射。

元春:开局尚方宝剑,三年平定后宫

黛玉:穿上我的披风赶紧滚

如同王誉昌在宫词之序中所写:

永寿兵来,景阳钟坠,日才沦丧,陆已平沉。十七载之旰食宵衣,传来天上数万人之珮声钗影,散自人间。

城破星坠,白骨如山,何止是宫墙内无数冤魂化作珮声钗影;朱楼作梦,千红一哭,大概以女儿身寓意前朝旧事是一种约定俗成吧。

  《红楼梦(全三册)》读后感(三):再读《红楼梦》,收获不一样的成长

  

01

关于四大名著,有这样一个说法: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为何这样说,也不多追究。

但我最早看《红楼梦》时,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小女孩。

那时候,一听说是四大名著,争强好胜的性格,让自己把《红楼梦》列入了初中必读书籍清单之中,而且排在了第一位。

可花了好几天,将每个文字反复研究了好几遍,都快要把书盯出一个破洞出来,还是不懂每页密密麻麻的文字讲的是什么。

实在理解不了这些晦涩的文字,索性读了几回就放弃了。

这一扔就再也没捡起来过,只记得电视上的刘姥姥耍宝,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印象深刻。

又一个10多年过去了,终于,朋友的一套赠书,又让我重启了《红楼梦》阅读之旅。

这次,我特意选了休假的日子,一个人在家,无人打扰,细细品味这部经典之作。

02

在《红楼梦》中,最先走入内心的就是宝黛爱情。

这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吸引着无数少男说女的心。

都说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始于遇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一次见面,可以说是最具有画面感的遇见了。

宝玉走到黛玉面前,仔细端详,说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话他:“又胡说了,你何曾见过?”

宝玉笑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而黛玉心里也觉得:“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黛相遇,是我最喜欢的章节;宝黛爱情,也是支撑我一直读下去的一条主线。

然而,伴随着家族兴衰,美好的期待终究被葬送在了坟墓里。

红楼梦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看似都是赫赫扬扬近百年的豪门望族,但正如平常人家一样,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像贾府这样的国公府,在历经近百年后,也已经走了下坡路,“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已尽上来了”。

我们看贾府过元宵、过中秋、过春节,处处繁花似锦,一片热闹喧嚣景象;

也看过元春省亲,姐妹们赛诗歌,刘姥姥进大观园,各种迎来送往,一片盛世豪门大场面。

然而正是这些高朋满座的场景的衬托,才衬托出了衰败后的门庭冷落。

这个过程,正如一句话所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之前有多繁华,喜悦;之后就有多衰败,心痛。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或许这就是从书到现实的映射吧。

03

历代红学家花数十载时间研究红学,对于我,第一次通读全文,我想自己的认识是浅薄的。

都说红楼梦是一本“人性的百科全书”,写爱情,写兴衰,写人情,洞察人心,人性。

我想随着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翻阅,或许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大花园,体味到的是不一样的人性,收获到的是不一样的成长。

已经30+的我,正需要这样有内涵的书来滋养内心。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阅读,可以让自己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更加通透,真正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红楼梦(全三册)》读后感(四):《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前世情缘,也是青春的模样

  

文/梦晴空微蓝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个青春王国。在这个青春王国里,最让人迷恋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故事是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背景下展开的。很多人都认为在不同的年龄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感受,的确如此。

但其实,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红楼梦》里的故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01

如果你用一种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红楼梦》里的故事,就容易对宝玉生出一丝鄙夷,对黛玉生出一些厌烦的情绪。

为什么呢?因为宝玉是个毫无界限感的人,在和丫头还有众姐妹在一起的时候,丝毫不避讳。

他去摘金钏儿的耳坠,惹得金钏儿不耐烦,说了些不太好的话,恰好被王夫人听见了,因此被赶出了贾府,最后投水了;而且宝玉在喜欢黛玉的同时,也有些欣赏宝钗,还总是各种讨好丫头,喜欢她们身上的脂粉香。

宝玉活脱脱就像一个花花公子,流连在众多女子身边。而黛玉呢,整天动不动就哭,说话也尖酸刻薄,有种刁蛮任性的感觉,让人懊恼她的不懂事。

这就是成人视角下的宝玉和黛玉,但是,如果你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红楼梦》里的故事,又会是另一番风景。

02

宝玉和黛玉初相遇时,黛玉六岁,宝玉七岁;宝钗入府时,黛玉十一岁,宝玉十二岁;黛玉葬花时,黛玉十二岁,宝玉十三岁;黛玉泪尽而逝时,黛玉十七岁,宝玉十八岁。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发生在青春时期,基本上就是现在孩子读初中和高中的时期。在这个时间段的孩子,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有着很大的变化。

他们的身心比较矛盾,对异性容易产生好感,会多愁善感,情绪也容易飘忽不定。而宝玉又出生在富贵的家庭,从小锦衣玉食,更是如此。

这种视角下的宝玉,可以说是个被宠坏了的富二代孩子,他天真任性,是因为被保护得太好。也正因为被保护得太好了,所以宝玉总想去追寻最本真的东西,他打从心里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因此,宝玉总喜欢和女子待在一起,而对男子和功名利禄不感兴趣。宝玉的这种心性,很多人都不理解。

03

在《红楼梦》里,宝钗、袭人、湘云等都劝过宝玉好好读书,谋取功名,但宝玉听到这话就不开心。

就拿湘云来说,有一回她曾对宝玉说:“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也好将来应酬世务。”

宝玉一听,顿时就不乐意了,对湘云下了逐客令:“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

一听这话,袭人赶忙打圆场,说之前宝钗也说过一次,可话都还没说完,宝玉就走了,羞的宝钗满脸通红,还说这事儿要是发生在黛玉身上,不知道要闹成啥样。

可宝玉却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足见黛玉是非常懂宝玉的。

她能理解宝玉的行为,她懂宝玉的天真烂漫,懂他为什么不爱读书,懂他追求美的本性。而宝玉之所以爱黛玉,而不爱宝钗,也是这个缘故。

04

在感情里,一个“懂”字就胜过千言万语。惺惺相惜的爱情,就在于你懂我的所有,爱我的所有,不被世俗的眼光所影响,不是因为我是谁而喜欢我,而是因为我就是我。

宝玉和黛玉的感情,曹雪芹用“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前缘来解释了他们的相遇,是前尘未断,今生再续。黛玉的存在,就是为了来还宝玉眼泪的。

所以初次相见,宝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黛玉心下纳闷:“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像极了我们和所爱之人相遇的场景。

或许,这世界所有的相遇,都是前世姻缘未断,今生再来相续。宝玉和黛玉如此,你我亦是如此。

  《红楼梦(全三册)》读后感(五):再读《红楼梦》:宝玉的“爱而不得”

  

世人皆说《红楼梦》是一部千古奇书,一部云谲波诡的作品,不同的人读来会看到不一样的感受。

鲁迅先生就曾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满:满清政府,排满:排斥满清政府),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但我觉得鲁迅先生漏算了一项,他算满了经学家、道学家、政治家、流言家等等,却唯独算漏了女人。

女人读红楼梦,却和各家不大一样,不会往深了去读,深了这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所以他们看到的是各类阴-谋论、经济学;唯独女人是往浅了读,读到一院子的儿女情长,读到一曲又一曲的风情月意。

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便是女人读红楼的风情月意吧。

读《红楼梦》,最令人荡气回肠的儿女情,应当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我初读红楼时十四岁,懵懵懂懂,却也知红楼里黛玉和宝玉的诗情画意;再读时二十七岁,没有去读朝代盛衰,还是去深切读黛玉、宝玉二人的儿女情。

我觉着世上最美的初遇,大概是宝玉和黛玉浪漫美好的初遇吧。黛玉初到贾府看到的宝玉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似笑似嗔的翩翩公子。”

黛玉心想:“奇怪,像在哪里见过?”

而在宝玉眼中,这位新来的妹妹是“袅袅婷婷,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娇小姐。”

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两人初见,在各自的眼里,就将时间最美好的形容词用在了对方身上,我想黛玉和宝玉的初遇就“一见钟情”了吧,两个人不约而同的生出似曾相识的情愫,将“木石前盟”微妙的露出一点点来。

能在最好的年纪里,遇到对的人,真是最美好的童话。

到后来两人慢慢接触后的相知相恋,在这偌大的院子里、在这众多人群之中,只彼此是知音。

但他们的相恋,并没有走到白首,没有走到互相守候的时候。结果一个消香玉陨,一个娶了不爱的宝姐姐,这一段荡气回肠的贾府儿女情,却以“遗憾”为终,无不令人感伤悲叹,为之惋惜。

书中宝玉说得最多的话是:“我去看看林妹妹。”他出院门前去看,回院子时去看,夏日去看,冬日去看,雨天去看,雪天夜晚也去看,带着斗笠、打着灯笼也要去看一看。

每每想起就会为宝玉心疼,他多爱惜林妹妹啊,无论何时,想得最多的是林妹妹,怕她热、怕她冷,怕她自己一人在贾府中过得不顺畅不顺心。

好似贾府奴仆都不能尽心顾好林妹妹,只能他去为林妹妹上心点。

他和林妹妹相知相伴,唯有林妹妹懂他,在林妹妹劝他去读金科玉律时他恼着对黛玉说:“连你也不懂我”就可看出林妹妹是贾府姐妹中宝玉心里的唯一。

可就是这唯一,却落得香消玉殒的结局,宝玉何不会“疯愣”了呢。

要知道人生最苦,莫过于“爱而不得”。宝玉和黛玉的儿女情,便是这种爱而不得的遗憾,像极了俗世中的我们,心中埋着纯洁不朽的初恋,虽然没能让这段美好恋情完满,但还是需要笑中带泪,投入热气腾腾的生活。

而那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子,曹先生笔下如此弱柳扶风的、以黛玉之名的娇小姐,终是惊艳了这红楼一梦,再存与众多人的记忆中,也入了我的心里。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红楼梦,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读红楼,但相对于此前读过的版本来说,我更加喜欢这一版的《红楼梦》。

不仅有很清楚的人物关系明细小辞典,更是有大观园地图、各类量词单位、时间换算表和《种芹人曹霑画册》等等,还按照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修正了很多人名的错误、前后因错失原稿产生的异处等等,读起来明朗了许多~

人物关小词典最是适合我这种容易迷糊了人物关系的读者,它包含了《红楼梦》中所有出场的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连着主仆关系也有很详尽的记录,出场与某一回、后续可有再次出场等均细致记录在册,还将350余位红楼主要人物进行简介归纳。

将《红楼梦》中的大事总结记载在册,将原本人物繁杂的《红楼梦》,变得清晰起来,也脂本简介等红学基础知识注入到内里,让读者读来不那么云里雾里。

另外,我最爱的更是这版的脂批,《红楼梦》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石头记》在最早传抄行世时,就带有脂砚斋的多次评点。这些评点或者批语,是最符合曹公思想的,也是阅读红楼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