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是部金融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地产是部金融史》是一本由黄立坚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产是部金融史》读后感(一):【债券融资】是房企最重要的资金生命线之一
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债券融资是房企最重要的资金生命线之一。
历年来中国房企不断探索利用境外美元债、日渐与国际资本市场融合,又抓住国内债券市场,大力拓展信用债,更巧妙利用永续债、可转债,和优先股等混合资本证券,逐步学会在各种债务融资工具中左右逢缘,
成为资金大潮中游刃有余的 “弄潮儿”。
《地产是部金融史》读后感(二):绿地: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平台,拓宽融资渠道
绿地集团急需利用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发展新型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金丰和绿地集团的此次重组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壳股金丰与借壳方绿地集团之间的资产规模悬殊,更重要的是在全国国企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绿地集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在本次方案中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做出了许多探索和突破。
在宣布借壳上市之前,绿地集团在2013年12月引入平安创新资本,以每股 5.62元的价格增发20.87亿股,合集共募集资金117亿元。
《地产是部金融史》读后感(三):港股低估值,回A上市难。
港股上市不易,回A上市更难。
A+H 两地上市
热衷于回A?其背后重要的原因是,香港资本市场对内地房地产公司的估值太低了。
可以选择两地上市。
分析背后的原因,可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两地市场特性和投资者结构的差异。
香港散户占20%,其余的都是机构投资者。
内地大部分都是散户投资者的交易。
《地产是部金融史》读后感(四):中国房企的资本运作史,金融部
每个上市房地产公司,都有这样一个 “神秘” 的部门,或者叫资本经营部,或者叫资本市场部,或者叫金融部。
或是增发股份,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是发行债券,大笔借入资金;或是对外收购,大幅增加土地储备,引发媒体纷纷报道,公司股价冲高走低。
本书中写到的许多资本运作案例,在各自的房企发展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
中国房地产企业所运用的资本运作手段,无论是上市、增发、供股、发债、并购、重组、分拆上市等传统资本动作,还是可转债、永续债、RETTS、资产证券化等带有一定的创新色彩的资本手段。
学会在境内外融资渠道中左右逢缘。
《地产是部金融史》读后感(五):恒大回A 资本运作
恒大寻求H股IPO和回A,均不惜以与投资者设立 “对赌” 条件,助推资本运作的完成。
在夺得琼能源控股权后,恒大将上市公司改名为 “恒大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始了将其资产注入上市平台的运作。
资产注入后,上市公司业绩有好转,2003年净利润达到 5200万元。
恒大抢得A股上市壳公司,动作不能算晚。为了融资,恒大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所有股份质押给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市越秀支行,但未能通过上市平台进行增发、发债等融资。
/
恒大将眼光锁定香港资本市场,上市之后,恒大迅速利用境外资本市场,2010年发行了两笔美元债券,合计融资租赁13.5 亿美元,用作偿还结构担保贷款尚未偿还的本金及其他运营资金。
此后,恒大又多次发行境外美元债和永续债,为发展筹集资金。
境外低估值 回A股
/
《地产是部金融史》读后感(六):B股转H股,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2012年,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中集”) 实施了B股转H股,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2013年12月,浙江东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实施B股转A股,成为当年在A股IPO停发的万马齐暗中,唯一成功登陆A股的公司。
:
万科的B股要追溯到1993年,当年万科发行了 4500万股B股,该次发行为万科筹资约4.5亿港元。
万科后来又在1997年实施了一次B股配股,筹资约 8000万港元。
/
万科B转H
境外直接融资的钱,能够更方便的在境外投资。
拓宽A股融资渠道,恢复了上市公司正常的直接融资功能。2016年,新城控股成功发行 80亿元境内私募公司债、A股的融资平台优势逐渐体现。
同时,新城集团旗下有A股和H股两个上市平台,打通了境内外融资的渠道,哪一边融资成本更便宜和方便,就加强往哪一边融资。
《地产是部金融史》读后感(七):资本运作的较量
1. 资本运作又称资本经营,指的是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股权融资、发债融资兼并收购、内部重组等运作,从而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
2. 中国房企的资本运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公司开始在境外上市。
房企借力资本市场谋生存求发展的历史场景。
3. 中国房企资本运作史,从“黄金时代” 到 “白银时代”,中国房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其发展筹集了宝贵的资金。
4. 在股权融资方面,上市为房企打开了通往资本运作舞台的通道,让通过增发进行再融资及并购成为可能。
在发债融资方面,伴随着中国债券市场逐步成熟,境内公司债、中票、定向工具、企业债等逐步被房企掌握和运用;
同时,中国房企日渐与国际资本市场融合,境内债和境外债并举,并逐步开拓可转债、永续债、优先股等混合资本工具,成为撬动企业发展的支点。
5. 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段,将其分拆上市或进行资产证券化。
6. 中国房企传统融资方式,比如银行融资以及信托等,借贷期限短而成本高。房企只有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份和债券的形式进行直接融资,才能获取期限较长、成本较低的资金。
《地产是部金融史》读后感(八):万达退市
2014年2月,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3699.HK,简称“万达商业)
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在香港上市,创造了当时香港最大IPO,仅仅两年之后,万达商业就宣布通过私有化退市,力争在A股上市,变卖文旅和酒店资产。
其对H股上市始终追终弃,对A股上市的不离不弃,折射两地资本市场有何不同?
万达商业也尝试过在香港借壳上市。2013年 7月,万达商业完成以 6.75 亿港元的总代价,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恒力商业地产(集团)有限公司(0169.HK)65%的权益。
/
上市之后,万达商业恰逢国内信用债放开窗口,通过发行多笔境内公司债和中票,对原本的高成本借贷进行置换,债券占总借贷的比例,从2014年年底的3.99%上升至2016年中期的30.6%,期间信托贷款比例从23.4%下降至 6.26%,同期融资成本从7.51% 下降至5.47%。
万达同时利用境内境外两个资本市场,有助于公司多方融资。
/
由于万达是境内注册公司,以H股形式在香港上市,其大股东持有的内资股,并不能在香港市场上自由流通,对大股东套现和再融资,都形成了很多限制。
不过,H股也有其特别的好处,就是作为境内注册公司可以直接在A股发行股票。
/
万达私有化并从港交所摘牌。香港市场估值偏低,是其先前决定发行A股、如今决定私有化的重要原因。
《地产是部金融史》读后感(九):资本运作,上市公司的平台至关重要。
1. 房企进行资本运作,上市是一个重要门槛。上市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进行公开市场股权融资,还在于助其登上了资本运作的大舞台。
无论是发行债券和各种资本工具进行融资,还是通过增发等手段进行并购,上市公司的平台都至关重要。
2. 因何选择内地和香港上市?
3. 在资本市场上,万科在1993年发行B股成功筹资4.5亿港元。万科实现了B股转H股,拥有境内外两个上市平台,使得其在融资和资本运作上更加游刃有余。
4. 碧桂园上市创造的 “首富” 传奇,碧桂园在207年4月3日开始正式招股,香港公开发售获得255倍的超额认购,冻结资金约为 3300亿港元。最终碧桂园以发行价格区间的上限5.38港定价,加上超额配售合共融资148亿港元。
碧桂园侄女杨惠妍持有碧桂园59.5%股权,价值达到692亿港元。
5. 融创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和并购功能,参与对绿地、万达商业的资产收购。
6. 2012年11月23日,旭辉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集资约17亿港元,上市后,旭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股债并举,接连发行境外美元债和永续债、境内公司债和私募债等。
7. 新城集团旗下拥有两个A股和H股两个上市平台,打通了境内外融资的双渠道。
8. 作为非上市公司的中梁主要融资手段还是依赖银行与信托,要支撑起进一步发展,上市是将不可不走的一步。
9. 房地产企业资本运作的四大门类:股权运作、债权融资、兼并收购及资产证券化。
《地产是部金融史》读后感(十):顺驰资金链
顺驰的资金链开始紧张,此时的顺驰,手中还握有一张王牌,就是赴港上市。
当上市和私募失败以后,苦撑两年。
/
加强资金链安全,融创措施:
第一是控制负债水平。
通过上市构筑多元化融资渠道。
/
IPO上市之后,融创大力拓宽融资渠道。
股本融资+ 境外债券融资+ 境内债券融资+ ABS市场+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并不复杂,资金的流入主要是物业销售回款和各种外部融资,资金的流出则主要是购买土地和偿还债务。
如今的融创作为上市公司,在融资渠道上实现了多元化,通过配售、发债、资产证券化等模式,尽量增加长期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