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读后感100字
《茶园》是一本由残雪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20-9-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园》读后感(一):一个个谜,期待着打开你的潜意识
“我的书,是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残雪一度认为,自己的写作风格在文坛上要绝迹了。
这个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女作家,沉迷于用文字揭秘一个个灵魂王国,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也是“不明觉厉”。
我读她最新出版的《茶园》,那平静的语言、淡定的情绪下,却是一个个神奇古怪的场景,撩动着你脑子里那根许久不动的梦幻之弦。
看残雪的小说,不同于其他,你无需抱着目的性的态度非要找出来点什么,而是把你的大脑清空,顺着她的讲述,眼睛扫过文字,注意最好是“扫过”,而不是一字一句地读,这样她所描述的梦境就会慢慢呈现在你的脑海,光影魔术一般,灵活游走,亦真亦幻,很奇妙。
于是,她的一个个短篇小说,就像你的一个个被期待着打开的梦境,让你充分发动自我意识,总想在从没进触的领域再深入探索点什么。
残雪的想象很大胆,小说里塑造了很多举止行为不正常的人,比如,《茶园》里的黄伯、《秘史》咖啡馆的主人等,这些人,越不正常,反而越让我们印象深刻,难以磨灭。
残雪曾在《我的创作》中说:“大家的脚跟都站在所谓“现实”的小圈子里,视线自然难以达到某个隐蔽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作者正在进行着自认为最真实的人生表演。”
残雪完全获得了在那个“隐秘的角落”探索的乐趣,典型的潜意识创作作家。读这样的小说,对提升创造力、挖掘潜意识会有很大帮助。
《茶园》读后感(二):天马行空,诡谲离奇,却逻辑缜密的短篇小说集——《茶园》
残雪,其人
残雪(1953年5月30日-),本名邓小华,原名邓则梅 ,女,湖南耒阳人,生于长沙,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
她在201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上榜诺奖赔率榜第三位,2020年再度获得提名,被誉为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
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茶园》,其书
《茶园:残雪全新小说自选集》是作家残雪全新创作并精心挑选的小说集,收录了新创作的十六篇小说,分别是《茶园》《秘史》《海藻》《家族的守夜人》《艳遇》《戴公庙和妹妹的窗花》《古城墙》《建在山上的居民小区》《绝技》《隔墙的那边》《姥姥的小房间》《山蚁》《我的大草原》《幸福》《永生难忘的美食》《远游》《情人之路》。
这部由残雪精心编选的十六篇小说集会带你通往残雪所开凿的那个庞大而隐秘的文学世界。
《茶园》,第一篇小故事就会让你觉得太天马行空了,太离奇了。茶园,任谁去想都是一片绿油油的一望无际的,一个挨一个的茶树,那种绿会让你觉得一切很美好。可是书中的茶园是白蚁的天下,书中的黄伯种茶园,只是为了给白蚁提供吃的,甚至走很远的路给茶树浇水,也是为了给白蚁一点喝的。当一株株茶树被白蚁吞噬光,白蚁也会成千上万地死去。黄伯就把这白蚁收集起来,晒干了卖掉,换回收入。
《姥姥的小房间》,不是一个普通的房间,这孩子每一次进房间都有不一样的境遇,而她的哥哥姐姐进去却又是不一样,到底姥姥是什么人,小伙伴为什么说姥姥是秃鹫?
这一系列的故事太诡谲离奇了。
自得,其乐
“我用奇诡的叙事将诗情浓缩,拨动心灵里面最隐秘的那些弦,将读者带进那种最新奇的、冒险性的体验。这些小说虽然短小,但你必须高度集中你的精力去凝视,去冥想,这样才会有收获。”——残雪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作品。
你看《茶园》这本书,一定不要固化于现在的思维,不要拘泥于自己原有的想象力,一遍看不懂就看第二遍,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在世界上那么受欢迎,甚至知名度高于莫言了。
《茶园》读后感(三):《茶园》——这是一条你认识残雪的捷径
奶奶告诉黄石:“黄伯的茶园天天出太阳,即使东边下雨,西边也出太阳,一眼望去伸展到了天边。”
黄石在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回想奶奶对他说的话,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当见到黄伯,跟着他一起往茶园走去时。黄石忍不住开始犯嘀咕:这明明是荒原,茶园在哪里?
不但没有树木和房屋,连草都没有一棵,只有无边无际的褐土和大石头。茶园里到处是干枯的茶树,还有数不尽的白蚁。
黄伯已经把那个印象中的茶园,变成了用来谋生的白蚁园。
这是残雪全新小说自选集《茶园》中的片段。
关于残雪,很多人不知道她,她是那个年代,很少受人重视的作家。而实际上,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残雪的作品被翻译、出版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在国外拥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研究她的机构。
第一次读她的作品是《最后的情人》,当时读完的感受就是:这真的是中国人写的吗?
一个这么长的作品,却能将每一处的描述都扎进读者的内心深处,确实显得过于离奇
关于残雪,网上有人写了这样一个段子。
第一种:
1.“我”看不懂,所以残雪的作品没有价值。
2.残雪都不是文学系毕业的,所以文学水平不行。
3.百度了一下,没获得什么大奖,所以文学水平肯定不行。
第二种:
1.肯定是写上个时代的黑暗,文学奖政治正确嘛
2.这些作家难道不能写一点新时代的进步吗?
第三种:
1.哇,以前没听说过,但是热门人选肯定很厉害
2.看过她的一些作品,水平很高
第四种:
1.啊?残雪你们不知道吗?
2.中文系学生笑而不语。
很多人说看不懂残雪的书,虽然我也看不懂。但我认为,很多作品本来就不需要我们看懂,我们只需要进入作者创设的迷宫中,然后尝试解谜。
就像这部由残雪精心编选的十七篇小说集,就是一条你认识残雪的捷径,一定有助于你通往残雪所开凿的那个庞大而隐秘的文学世界。
《茶园》读后感(四):连续两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上榜诺奖赔率榜第三位,残雪——新作《茶园》
光秃秃的茶园,没有茶树,没有茶叶出产,却盛产白蚁。 祖母忽然对黄石说:“要不你去黄伯的茶园里玩玩吧。那边天天出太阳,即使东边下雨,西边也出太阳。” 现实却是:这里到处都是雾,太阳在哪里? 什么样的地方,这么神奇?东边下雨,西边出太阳? 祖母告诉他:黄伯伯的茶园,一眼望去伸展到了天边。 现实却是:此地不但没有任何树木和房屋,连草都没有一棵,只有无边无际的褐土和大石头。 这里到处都是雾。 祖母说,黄伯五十多岁,身材高大,很英武。 现实:黄石既然不敢认这位黄伯,因为他根本就不是什么高大英武的汉子,而是一个黑的像炭一样的瘦老头。 整整一夜,他都在关于茶园的梦里挣扎。那个茶园里根本不出太阳,时时刻刻隐没在浓雾中,几乎什么都看不见。黄石弯下腰抚摸那些茶树时,往往会摸个空。明明看见树叶在手边,就是摸不到。 去黄伯茶园的前夕,黄石做了个奇怪的梦,梦里的一切跟祖母说的完全不同,却跟黄伯茶园里的现实雷同。 梦与现实,哪个才是真?哪个才是假?似梦非梦。 《茶园》的开篇,就为我们制造了悬念,梦与现实,哪个更真实? 提起茶园,映入我们脑海的:绿油油一片碧绿颜色,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而黄伯的茶园却是:此地不但没有任何树木和房屋,连草都没有一棵,只有无边无际的褐土和大石头。 黄石摸到的是一些疙疙瘩瘩的树干,光秃秃的,像石头一样硬。黄伯说着就是茶树。 不长叶子的茶树,怎么采茶?怎么产茶? 奇怪的事情,萦绕在黄石的脑海里。 茶园里,不盛产茶叶,却盛产白蚁。白蚁以茶树为食,白蚁却以一个月为单位,集体自杀一次。 黄伯把白蚁的尸体收集起来,送到收购站,换取一大把纸钞。 黄伯很怪,晚上躺倒枯枝下面,搂着树干,耳朵听着白蚁沙沙沙沙啃噬树木的声音,以此为乐。 面对黄石的不适,黄伯这样说:“石头,你得学会随遇而安。” 告诉了黄石茶园路线的黄伯,却好像消失了,无影无踪。 黄伯消失了。在寂静的夜里,黄石有时听见黄伯在叫他。 黄伯去了哪里?黄石是否出现了幻听?一切都是是个谜。 本篇是《茶园》的第一篇小说,用梦和现实做引线,如梦如幻,互相交替。主人公黄石的心理变化和似梦非梦的梦境,雾一般的谜,带领我们去寻找谜底。 《茶园》一共收录了16篇小说,是作者残雪的最新作品集。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称她为“中国的卡夫卡”。 喜欢残雪的小伙伴们,可不要错过《茶园》呦。
《茶园》读后感(五):《茶园》:现代人心目中的桃花源,如果你也厌烦了尔虞我诈,不妨读读!
刘沈厅,一名985学霸回乡承包了130亩土地,当起了农民。有不少网友又开始酸了:“上了那么多年学,又回来当农民。学了半天有啥用?”
他们岂知刘沈厅的农场年销售收入可以达上百万元以上。可谓是令人羡慕的“小农场主”啊!刘沈厅从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上不仅收获了事业,收获了财富,更重要的是他收获了自在的生活。不必面对朝九晚五的枯燥,不必面对赶地铁的窘迫,不必面对格子间的束缚,不必面对领导的压力,不必面对客户的刁难……
如果你也厌烦了城市的尔虞我诈,不妨读读残雪的《茶园》吧!残雪是一名非常有才气的作家,很多人把她比作“中国的卡夫卡”。1985年发表了处女作《黄泥街》,迄今已有700万字的作品问世。2015年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2016年入围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2019年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高居第三。
《茶园》当中的主人很简单,只有我(黄石)祖母、黄伯三个人物。小说从“我”的心理角度切入,有时间意识流手法的感觉。
小说的整体风格有些有些奇异诡谲,颇有《聊斋志异》的风骨。巧妙的悬念,不断的引起人的好奇心。直到故事的结尾,也颇为好奇,黄伯与祖母有着怎样的往事?“我”的未来又如何?这个与众不同的茶园,曾经经历过什么?
颇为奇异诡谲的风味里,却不乏对人性的思考。对自然的向往,与自然融而为一是作者心底的愿望。通过过人物的话语,透露出作者的生活哲学。
黄伯热爱着的茶园,在这里过着简单的生活。当我来到了茶园,在这里生活,黄伯不经意间传递出简单的生活态度。
“小家伙,越精明越吃亏。”
“在这里生活,就得一身轻什么都不顾忌。”
“石头,你得学会随遇而安。”
“傻孩子,凡事要留有余地吗嚒。”
朴实的人物对话都传递出最质朴的人生哲理。读完这篇小说,我只想过简单的生活。
古有陶渊明,创作出《桃花源》;今有残雪创作出《茶园》。尽管岁月流转变迁,但创作者们的志趣依然。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理想世界,茶园恐怕是残雪的理想世界吧。
不得不说,过简单自然的生活真好!
《茶园》读后感(六):从《黄泥街》到新作《茶园》,残雪精神世界的又一次突击
今天我们谈论起残雪的名字,大抵离不开她在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热门候选之一,延伸到2020年,她依然是赔率榜上高位的中文作家,抛开这一点,她在中国文坛决计是小说家中另类,1985年开始发表小说,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创作七百多万字的新实验文学作品,包括《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突围表演》《黄泥街》等。再到2020年新作《茶园》,风格始终自成一格,行文结构现有逻辑性可言,天马行空,但却又以寓言撰写寓言的笔触震撼灵魂,虽不像以同期如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人满足普罗大众的审美体验,却也在国外的文学读者圈子中备受推崇,在美国、日本等国多次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残雪这个笔名较之她的文风,理解起来意外的简单:高山顶上晶莹的白雪,污染和践踏的脏雪,亦是残雪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将这两级统一起来。
她用直觉写作,时常充满了象征主义,但文笔确实平时简朴,非常扎实。那些文字和任人物的姿态和行为逃不出现实生活的范围,像是文革时代那般被窥视的时代境遇,也被她独有的缄默和絮语一一化解,情感始终不会消逝,它只会在某个时间悄然涌上心头,从内至外的瓦解我们的躯体,彷佛已被遗忘的无奈和恼怒再次携卷着噩梦袭来,触及灵魂。
《黄泥街》诞生于残雪做裁缝时代的空隙时间,奇怪一词是主人公黄灭资故事的底色,奇怪的天气营造了压抑的气氛,神秘的外乡人伴随着诡异降临,变动的讨论和形势问题更是加深了离奇。黄泥街人们和生活的肮脏污秽为伴,住在破旧腐朽的茅草屋,以泥巴、蝇子、动物死尸为食;住的是朽烂了的茅草屋顶,到处是恶臭和垃圾粪便;人们相互之间充满了恶毒和怨恨,家庭成员没有半点温情。
引用邓晓芒在书中的评论:残雪的《黄泥街》也正是一首地狱里的温柔的歌。她既高居于她的每个人物之上,她同时又是她的每个人物。黄泥街既是周围的烈火熊熊的可怖世界,又是她自己那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内心世界。所以细细品来,黄泥街中的人们又是极其坚毅和韧性的,他们忍受着热昏的阳光,空气中咸津津的尸灰和腐臭,河里泡涨了的动物和人的死尸,屋里的老鼠、毒虫和鬼笔菌,身上里里外外的脓疮、疱疖和无名肿毒,却仍然在热切地关注着意识形态问题和审美问题,以一种可笑、可怜、可鄙然而毕竟令人感动的方式表达着他们不甘沉沦的人性闪光和生命的韧力。
10年之后,残雪以“一场莫须有的奸情”展开了《五香街》的图景,各种戏仿和反讽的语调将事件的外表陡然揭开,随着众人的围观、谈论、跟踪、批判,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推理和阐释,大言不惭的演讲和揣测集中迸发开来。
X女士所谓奸情只是堆砌在陈旧堤坝上的一根稻草,实际存在着,看似无伤大雅实则却可以带起大片大片的连锁反应。因为在X女士超前思想面前,五香街现存的一切思想都显得那么陈旧和繁复,所以人们才用各种低俗庸俗的话语来理解和概括她的一切。如此几番下来,原本明晰一切的思想者x女士也开始学起了普通的日常以得迷惑五香街人民自身以被同化,事实上她实则通透出想要做真正的自己,只能被人遗忘的真谛。
这两条不同的街道,一路走来又何尝不是残雪自己的淌出来的印记,从20年前和中国先锋文学的大军们一起突围,再到在文坛耕耘了几十年选择沉淀,她也在西方的文学脉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现在围绕着对残雪的定位与阐释,不外乎是另一幕和 “中国式社会”息息相关的叙事形态,兼顾着古老国家的“魔幻现实主义”和“民族寓言”。对于一位总想要用文字写出心中所想,又不愿将其具像化的作家,残雪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们也成为了文字中不受限于伦理关系的情节,一如黄灭资,X女士身上也可窥见残雪的自己的影子,也被冠上另外一个世界中的个性和自我。
于是又一个十年后,2020年,在人们普遍诟病中国文坛近年来始终不见新意之际,自然不会有人将目光放在一位“淡出”主流媒体的老作家身上。人们似乎也在网文爽文当道的时代,忘记了这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先锋文学,它的本质就是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的能力。
在2019年布克奖公布的国际布克奖长名单中,残雪的长篇小说《新世纪爱情故事》入围其中。她把经典的文学作品《茶花女》完全翻新,用诸如翠兰、韦伯、丝小姐、小袁这般平凡的名字祭奠了底层社会的实在感,同样没有放弃自身对美感的追求和塑造,于是在故事中荒野的土屋、墙上的藤蔓、花园内部的石凳中,都开出了自由绚丽的爱之花,一片叫温柔,一片叫温情,一片叫持久、一片叫激情……
残雪想要传达的是这样的信息:人可以这样生活,这种事在我们当中发生过;我们天生具有可能性,只要我们敢于尝试,看不见的门就会自动打开。这些男男女女,他们追求过了,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值得度过的人生——一种自由的人生。而爱情,正是自由的极致。
这份纯粹的极致也同样被带入到残雪的新书《茶园》,它收录了残雪自选的十六篇短篇小说。如果说阅读残雪的长篇小说是暗无天日的艰苦劳动,那么阅读残雪的短篇小说则是在劳动时收获诗情画意。
像是《茶园》一文中,黄石一家看护茶园的宿命和迷途,找不带出路;又像是《海藻》中,二十一世纪的真爱太难,小美人鱼在求而不得中一次一次失意;抑或者《秘史》中人们追求于自认为的值得,而义无反顾的沉沦;乃至《情人之路》里每一个等人的季节中,情人总会想不起来要去何方。
残雪总被拿来和卡夫卡比较,他是一个最纯粹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道德家,一个宗教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批判家。因为时代的不同,残雪作品中的哲思,那些撇开一些外在的、表面的、零碎的,核心在于展现灵魂自身的内在形相,这般心灵的呼声反而更能和读者产生互动。
残雪的文字其实真的晦涩难懂,天马行空吗?其实不然。好作品是会选择读者的,每个人不同的性格表现、生活遭遇和挫折、社会环境和时代风气都影响着他们看待世界和收录信息的角度,不是所有人都有诉求要懂得深刻,但是冲破自己思想桎梏去呼应一份纯粹,返璞归真的去进行阅读,一次看不懂,就看两次。
《茶园》读后感(七):《茶园》:先锋派作家残雪塑造的荒诞世界,背后阐述的是什么
网络
我自认为我的身份应该是集作家、哲学家与文学批评家于一体。人们会认为我很狂妄,这是先行者避免不了的处境。—残雪
很多人对残雪知之甚少,更别说读过她的相关作品。残雪是国内有名的先锋派作家,小说常以变异之感展示一个荒诞、怪异、梦靥、阴郁的世界,从而揭露变态的人性心理与人性丑恶面。
残雪是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先锋派代表人物,也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女作家。残雪在日本文学界深入人心,日本不但大量出版残雪的小说和文学评论,日本翻译家近藤直子还在东京创办了“残雪研究会”,每年出版两期杂志介绍残雪,杂志被命名为《残雪研究》。
2019年和2020年,残雪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残雪的名字与余华、村上春树同频出现,被众人所悉知。国内很多人不熟悉残雪,但残雪的名声在外。
在日本和美国,残雪的作品被许多大学当作教材使用。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曾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网络
01.童年的经历是作家的根系
海明威曾说过:“不幸的童年是作家的摇篮。”海明威是美国著名作家,他出生在一个不和平的年代,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海明威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生命在战争面前的弱小与无助,以及战后人心的迷惘和彷徨。后来,海明威创作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的灵感是来源于战争。
战争无情,生命脆弱,但生命力却是顽强的。除了外界不可控的力量之外,人类的精神世界是能够自我掌控的东西。海明威后期的作品,比如《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凭借个人的力量对抗大自然,以硬汉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展现出人类对命运的不屈服,这些不可分割的灵感都源自海明威年少时的经历。
网络
对于作家而言,童年的成长经历都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当然残雪也不例外。残雪是湖南耒阳人,1953年5月30日出生于长沙。残雪的父母年轻时参加革命工作,残雪则被寄养于外婆家,跟随外婆一起生活。
残雪的外婆是个沾满楚地巫风习性的人,浑身充满着神秘的气息。外婆对残雪来说,既有神秘的成分,也有恐惧的成分。如此神秘的童年经历,一直伴随着残雪成长,并深深扎根于残雪的记忆。成年后,残雪回忆童年,她说:“几次跟随外婆在天井里赶鬼的经验烙在‘灵魂’。”
阅读残雪的作品,总会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比如《茶园》的故事,开篇的环境是阴湿空阔的空屋,黄石和祖母生活在不见阳光的小地方。有天,祖母安排黄石去黄伯家的茶园生活,说那是个充满阳光的地方。
黄石到了茶园后,发现茶园是个荒原,而且满园都是白蚁,茶园也没有阳光,黄伯是个暮年的老人,他交代完所有的事情后便离开了人世。黄石顺理成章成为茶园的继承人,为守护茶园而努力生活。残雪用诡异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在荒凉的茶园,黄石就是生的希望。
残雪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她善于用荒诞、诡异的手法来创作,这不仅是她的写作风格,更是童年经历的烙印,早已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网络
02.诡异是叙事手法,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融合
残雪曾说:“我用诡异的叙事手法将诗情浓缩,拨动心灵里面最隐秘的那些弦,将读者带进那种最新奇的、冒险性的体验。这些小说虽然短小,但你必须高度集中你的精力去凝视,去冥想,这样才会有收获。”
的确,阅读残雪的作品就像她说的那样,需要高度集中精神才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因为她的小说既不像《霍乱时期的爱情》那般,讲述人世间的情与爱,也不像《漫长的告别》那样,设置许多悬念让读者去猜测。
读残雪的小说,你要丢掉所有的幻想和猜测,怀着一颗单纯的心去领悟故事背后的意思。在残雪的小说里,人与自然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而是不可分割的融合。人即是自然,天地万物都是主观性的存在。人在与自然的交流中获得一种自由,它是多姿多彩、席卷一切的交融。
《茶园》里有则关于海藻的故事,阿泉和坚仪是大学密友,有天晚上,阿泉告诉坚仪她和男友分手了,两个人边喝酒边聊天。在回家的路途中,坚仪发现阿泉的手提包上有道闪烁的荧光,伸手去摸发现是海藻。
在那个漆黑的夜晚,前方的路看不清,人生的路更是迷惘,而海藻的出现像个灯塔,照亮她们前方的路,并且给予她们努力生活下去的信心。即便故事的最后,海藻被坚仪放到鱼缸随之消失,但它会一直留在她们心里。此刻,海藻不再是大自然的生物,而是一种力量的存在。
到这里,你会发现读残雪的作品,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来欣赏,因为存在太多不合逻辑、超乎常理的地方,思维太跳跃以至于让人觉得读不下去。
但是,如果你用孩子的思维,从梦幻的角度来阅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不但人与自然可以融为一体,自然往往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与蕴意。
网络
03.理解人性的矛盾,将能获得共鸣
每个人都有内在自我的部分,作家创作的过程就是剖析自我的过程,他们必须将自我一点点解剖出来,并展现给读者,才能写出引发共鸣的作品。但是,自我的剖析恰是创作中最难把握的事情。
对此,残雪说:“我是通过每天的创作和阅读而慢慢发现我的王国的。我认识到只有实践才可以真正构建自己的人格与王国。这个王国就是同大自然王国相连的小自然。我每天发动自己的肉体与精神,这个矛盾就会不断地扩张自己版图。”
在残雪的作品中,人性的矛盾点无处不在。她对人物个性的塑造偏向于一种地缘性人格,比如《绝技》里描述的“蜘蛛人”,马贝表哥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正常工作和生活,唯一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喜欢在高楼外墙行走,且不做任何防护措施也不会损伤。
在亲朋好友眼里,表哥就是个异类。马贝羡慕表哥拥有的技能,同时他对此感到不屑,甚至有点嫌弃。一方面是马贝求而不得,一方面作为普通人,对异于常人的行为下意识表现出来的排斥。
马贝身上凸显出人性的矛盾,既好奇又恐惧,既渴望又嫌弃。残雪笔下的人物常常显现出人性的矛盾,具有强烈的争议性,如她所说:“矛盾的双方你成为我的本质,我成为你本质,展现一种对称之美,辩证之美。”
小说以一种理想主义构建故事人物,将天马行空变成现实生活,把理想与现实融合起来,真正的矛盾归咎于人本身,让读者充分投入到故事里,这是残雪的高明之处。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曾这样评价残雪,他说:“残雪这位女作家是中国的卡夫卡,甚至比卡夫卡更厉害。”
如果你想了解残雪,了解这位天马行空的女作家,不妨从她的作品《茶园》入手,去解读她自我的部分,相信彼此会在故事人物身上达成一种共鸣。
欢迎关注@爱读书的橙橙,一个喜欢阅读、写作的读物博主!文章加入维权骑士,盗版必究!
《茶园》读后感(八):用奇诡的叙事将诗情浓缩,拨动心灵里面最隐秘的弦
我用奇诡的叙事将诗情浓缩,拨动心灵里面最隐秘的那些弦,将读者带进那种最新奇的、冒险性的体验。这些小说虽然短小,但你必须高度集中你的精力去凝视,去冥想,这样才会有收获。――残雪
残雪引爆中国文坛,是在2019年在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高居第三,与诺奖呼声极高的日本畅销书作家村上春树一起并列。在中国,残雪的作品是被严重低估了其价值的,它们不同于《红楼梦》那样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故事性,像平原中蕴藏的无数内涵,而是像瘦瘠的沟壑山地,情节的枝枝蔓蔓瘦小而众多,其间点缀的智慧之光是那么夺目却又那么难以让人们撷取。
这种形如鸡肋的东西注定是不值得被不久前曾经遭受过极度饥饿的中国人所热爱的,但它们在海外却是极被人推崇的。美国著名评论家、作家苏珊·桑塔格就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残雪的作品是被海外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作品。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2015年,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2016年入围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并获得英国伦敦独立外国小说奖提名。2019年入围国际布克奖名单,在诺贝尔文学奖榜上高居第三,2020年在诺贝尔文学榜单上仍居前十,被称为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残雪原名邓小华,祖籍湖南耒阳,1953年5月30日生于长沙。在我国,残雪一直被誉为是先锋文学或实验文学的领军人物,但她小学毕业后恰逢文化大革命爆发,便一直失学在家,直到1970年进一家街道工厂工作,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她当过赤脚医生、工人,开过裁缝店。残雪自小喜欢文学,于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由于她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又追求精神自由,所以她的作品中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深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近期推出的《茶园:残雪全新小说自选集》,便是这位宝藏级作家全新创作并精心挑选的小说集,共收录了她新创作的十七篇小说。
一、奇诡的故事情节如温柔的海浪层层推进
拆开塑封,在绯红的封面上是一名中性着装的女子临窗而立,给我们一个相当独立的背影,窗前是一片绿油油的茶园,与天空、远山构成一景。这一近一远两种景象组合成一种亲切又疏离的感觉,就像这本书《茶园》一样。
我们印象中的茶园,一般是丛丛绿油油的茶树,像仪仗队一样整齐的排列在山间,但这本《茶园》中的首篇《茶园》,却给我们一种截然不同的印象。这里的茶园更像一片荒原,一棵棵茶树只剩下一些光秃秃的树枝和一些疙疙瘩瘩的树干,那代表了生命和价值的绿色早已不复存在。
失去双亲的黄石快发霉了,祖母劝说他来到了这里,接待他的是他的一名族伯。黄伯一个人守着这座早已不产茶却仍然生机勃勃光秃秃的茶园。
在这座茶园,茶树早已名不符实,但那些茶树并未死,它们引来了群群白蚁,用自己的身体供养着那些白蚁。白蚁繁殖的越来越多,但它们为了回馈,经常集体自杀,来满足黄伯的食物需求和日常花销。
来到这座茶园,黄石成了免费的受益人,他渐渐爱上了这里,可黄伯却不知在何时已消失不见。人世苦难,但处处透着生的气息,黄伯在枯死的茶园活得怡然自得,他把那些生存的技巧一一告诉黄石,却在黄石了然一切之后消失不见。人生残酷,但清清浅浅的温情总在。在最绝望的深渊,死也是一种全新的生,任何时候,苦难都阻挡不了生的脚步。
黄石是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却在一片荒原找到了生的气息,你呢?凡俗如我们,是不是也能在绝望的尘世抓住某些欣喜的特质,仍然坚定无谓的活下去呢?
残雪的文字,带有一点《呼啸山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果敢与干练,干净的文字却在奇诡的故事情节里如温柔的海浪层层推进,直达你心里那根最纤细的弦。如果说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字是海啸,那残雪的文字就是暗礁丛生里的温柔海浪,穿过你层层的心之禁忌,进入到你最干渴的心之沟壑,滋润你最枯竭的灵魂。
二、不标签化的人格特质凸显真正的人性独立
读完整本书,让你感觉到残雪并不同于一般女性作家,只用自己的女性视角观察世界,事实上,在她的许多篇小说中,都是以男性为主角诉说着故事。所以因此而言,我把她与艾米莉·勃朗特作了对比,但她不同于艾米莉·勃朗特的偏执、暴烈、辛辣,同样是以奇诡的故事情节作为开端,她却要温柔许多。
但这温柔不是来自一位女性的视角,而是抽离了性别成分、年龄限制一切标签化特质之后的温柔,它是无所谓男女、无所谓大人小孩、无所谓活着的人死去的鬼的温柔。在残雪的小说世界里,无所谓边界,所有存在的不存在的世界在她的思绪里都不存在障碍,她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也就造就了残雪的小说有些难读。
所以,在残雪的小说里你找不到任何暧昧的情节和思绪,就算亲密的举动和恋爱的狂想,也都是干干净净的。有时候我想,残雪这个笔名代表了什么呢?高山之巅纯净的白是残雪,脚下泥泞硬滑、污秽不堪的脏也是残雪,那残雪这个笔名到底代表了什么呢?或许高山之巅的纯净正是她想表达的,而泥泞硬滑、污秽不堪的脏正是她所描绘的,把污浊不堪洗尽、重置、拔高,也许就是雪山之巅。这就是我看了残雪的作品之后,对残雪笔名的理解。
现在强调男女平等,大人应该尊重孩子,但所有表现这些的作品和现实行为几乎都在强调另一种事实,即男女不平等、小孩不该受到尊重,如电视剧《传闻中的陈芊芊》,强调女权,不过是对男权恶狠狠的报复加谄媚,如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小孩的无限迁就,就是没有把他们看成一个个独立的人。
平等与尊重就是建立在各个的人格独立之上的,凡事女士优先不是尊重,凡事迁就孩子不是平等,人格独立是TA决定怎么做,你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支持,而不是由你来决定。如果不认同TA的某些行为,可以用协商的方式解决。
但在残雪的小说里,完全不存在这种种问题,男孩女孩都可以直抒己言,不必解释,大人小孩都可以顺畅沟通,不必刻意改变说话方式。这种每个人在各自的世界里,但又没有标签化的沟通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尊重不同但又无视不同的独立特质,是非常让人欣慰的。
也许,残雪描写的是一个纯灵魂式的干净世界。那些灵魂穿着浊世的外衣在这个世界行走,所以她所书的情节不好被人理解也就好理解了。
三、干脆的笔触似童智的混沌、朴素与天真
读残雪的作品,我好像进入了一种孩童般的梦境之中,有些不太真实,有些又似乎太过清晰,无法用逻辑思维来理清这种思绪,但感觉又说得通。
这种矛盾之处我思索了很久,认为这是一种混沌未开的纯净,是在一切还没有二分之前的一种朴素。人说孩童在降生之初是一个混元之体,而在降生之后,慢慢沾染这世上的浊气,人就会变得非常俗气,把这世界分成好的坏的,把这人分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好像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对立面。
然而,无论如何对立,TA(不限于人,指万物)们都是一个整体。比如硬币没有正面就没有反面,但没有正面和反面就一定不会存在硬币,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硬币分成正面和反面呢?难道只把它看成硬币不好么?
但是,你要明白,硬币的正反两面是因为对赌才存在的。抛正反两面做决定的事情,是在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存在着的,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当一个整体的事物被看成两个对立的面之后,分歧就产生了,矛盾就产生了,不如意就接踵而来,这就是造物主与我们开的一个玩笑,所以我们乐此不疲又深陷其中,不得解脱。
但残雪的作品,几乎是让一切归于混沌,无所谓好坏,无所谓男女,无所谓人兽,无所谓人间或地府,TA们都平等的交往,自由的来去,这让现世的我们读起来有一种诡异的恐怖,但这恐怖又不同于那种阴森森的害怕,而是新奇中带点兴奋,恐惧中又带点享受……反正是一种说不出又有点欲罢不能的感受。
残雪的作品把现实抽干得只剩下些干枯的藤蔓,但在那些沟壑纵横的深浅处,都是一些智慧的闪光,如星星如钻石,能闪烁可见,却又很难撷取,也许这就是她作品的宝贵之处。
也许正像编者所说的那样:她既有像安·兰德一样傲慢而坚定的信仰,也有像伍尔夫一样纯净敏感的心灵和令人嫉妒的写作天分。或许你也像我一样,从未读过残雪的作品,但这本《茶园》,却可以是你认识残雪的一条捷径。
但这也许不仅仅只是一条捷径,更应该是一条通往我们心灵最曲径幽深处的一条路,让我们回到生命的那个起点,灵魂进入混沌未开的朴素与天真之中,感受着这世界的多此一举。